Ⅰ 小學思品教學目標應注意的一些什麼問題
小學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是隨教學目標分類學的研究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它以美國心理學家布魯 姆關於「為掌握而學習」、「為發展而學習」的理論為基礎,強調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有強烈的目標意 識,圍繞著教材的總目標,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和採取教學手段,並按「總目標(揭示)--分目標 (感知、論證、鞏固)--總目標(強化)」的過程,把圍繞總目標而分解出來的分目標附於課堂教學的各個 環節之中,從而克服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筆者在思品課教學中,圍繞著思品課一般的課堂結構,採用「目標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過程,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一、在激趣引課中,揭示總目標
這一環節是實施目標的開端。它要求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處 於心理上的最佳狀態,然後揭示出總目標。例如:《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行為》一課目標的揭示就可以分以下步 驟:1、讓學生聽自讀課文《誰勇敢》的錄音故事。2、當學生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情節之後,提出思考題:① 「小松敢捅馬蜂窩,人們為什麼不稱贊他勇敢?」②「小勇不敢捅馬蜂窩,並且被馬蜂蜇了以後還哭了,而人 們為什麼稱他最勇敢?」3、讓學生充分討論並發表意見之後,教師順勢揭示目標:以上這些問題,就是我們 今天要學的內容--《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行為》,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要懂得判斷勇敢行為的方法,還 要能夠判斷我們以前所做的事哪些是真正的勇敢行為,哪些不是。
這樣不但很好地引出了課題,並且揭示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總的教學目標),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 得到了充分的調動,為分目標的實施打下了基礎。
二、在學習課文中,感知分目標
思想品德課課文一般都以故事蘊含基本的道德觀點,學生是在以事寓理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道德形象、 道德行為、道德動機、道德效果及道德評價的具體感知,而逐步樹立起道德觀點的,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感知分目標,是實施總目標的關鍵,是目標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例如:《愛惜糧食》一課,總目標 是教育學生愛惜糧食,從小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課文也正是圍繞著總目標,以8幅圖和課後習題來分解 目標並實現總目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內容 分目標 總目標 圖1 一家人吃飯 揭示 總述 → 所以 圖2-7 糧食的生產過程-糧食來得不容易 → 要 圖8 糧食的用途--糧食是個寶 → 愛惜
習題二:看圖說說--節約糧食作用大 → 糧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聯系判斷中,論證分目標
在學生對目標有所感知,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知識和有了道德認識之後,如何對已學的知識進一步論證 和鞏固,並通過對各種事物的評價使教學目標得到鞏固?這就需要在聯系判斷中論證分目標。如《學會全面看 問題》,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為什麼要全面看問題?」和「怎麼樣學會全面看問題?」這兩個分目標之後,通 過聯系「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是全面看問題?哪些不是全面看問題?並得到怎樣的結果?」的討論、比 較,學生用剛剛學到的觀念來判斷、評價,使各個目標活學活用,同時教師從學生討論、評價當中獲得反饋的 信息,了解學生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地根據目標來進行評價和矯正,促使學生實現由目標的感知到目標的鞏 固。
四、在總結導行中,強化總目標
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提綱挈領總結全課教學;表揚激勵,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巧妙延伸,促使學生從「 知」落實到具體的「行」。這是目標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學目標的強化階段。例如:第七冊《關心體貼父 母》一課,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懂得關心體貼父母要落實在平時具體的行為上。有的教師往往只在讓學生「為 父母做點事」或「為父母做好事」上進行導行。如果能讓學生認識到「不讓父母為我操心,就是關心體貼父母 的最好表現」,想想「自己哪些事,哪一種習慣,最讓父母操心」,「打算如何改正」,展開討論,這樣的目 標教學效果好,目標實在,能真正在學生的心靈上有所觸動。然後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定期反饋等課外延伸, 達成並強化教學目標
Ⅱ 如何讓品德與生活回歸生活課題計劃
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基本特徵,活動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教師要努專力創設適宜活動的環境和屬條件,組織開展活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感悟、發現、探究,從而獲得認識、情感和行為各方面的發展。如在教學《消費者權益》一課時,老師事先安排好學生做好課前調查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同學們走進超市,有的購買學慣用品,有的購買生活日用品,有的購買蔬菜等等。在課堂上,同學們將自己購物的經歷和經驗進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學說,我在購物時注意到盡量購經濟適用的物品,有的同學還介紹了購物時還要注意食品的營養。當老師提問到:購物時還要注意什麼?「安全」——不購「三無產品」。師緊接著問:「什麼叫『三無產品』?」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無產品名稱及生產廠家的廠名和廠址,無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的,無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的就是『三無產品』。」同學們通過走進超市,把教學內容和要求融進了實踐活動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Ⅲ 小學5年級研究計劃怎麼寫
近視的: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 為什麼患近視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近視的?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為了解小學生近視情況及引起近視的相關因素,我針對我們學校的部分同學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問卷
1.你是不是近視?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視的?(不近視的可不答)
A、看電視過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視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三、調查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
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1 看電視距離太近
2 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 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 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 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 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 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 不合理飲食
9 看激光
10 在車廂里看書
11 遺傳因素
12 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四、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並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於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鍾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在課間十分鍾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六、體會
為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飲食,鍛煉身體,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三要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眼患者,及時發現眼病,以便早發現、早治療。視力關系著我們的一生,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不讓我們將來後悔!
前我的家的面積只有現在的一半,有一個客廳、一個卧室,我就在那裡度過了我的嬰幼兒時期,我對那時的記憶是朦朧的、模糊的,聽媽媽講那時家裡只有一個小彩電、小冰箱、半自動洗衣機、布藝沙發,燒的是蜂窩煤……那是一個簡陋而溫暖的家。現在讓我帶你參觀一下我的新家吧:
我的新家有一個大客廳、兩個卧室、一個書房,還有一個小小的儲藏室,以前我就在爸爸媽媽的卧室里住,而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天地,我也有自主權裝飾我這溫暖的小天地了:我的被單、床罩、窗簾都是維尼熊的,我的衣櫃里裝滿我的衣服,我還有了書櫃、書桌,我把這兒稱為「快樂學習天地」,我還在牆上貼滿了我喜歡的海報,那一張張海報透出我的天真、快樂,我有了一架鋼琴,每天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不管是悲傷還是歡快都使我陶醉,我漸漸有了一些玩具熊,每天晚上我會向它們訴說我當天的傳奇故事;我家的客廳里有一個大的電視、皮製沙發、搖搖椅、大書櫃,還有我去海南撿的許多貝殼……你說我的家變了嗎?
四、結論
從壞變好,人何嘗不希望呢,但要變化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艱苦奮斗,讓我們好好學習,使我沒的主國拜年得更得更加輝煌燦爛!
1308回答者: 小兔兔0102 - 二級
Ⅳ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題教學研究需要哪些材料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首先,《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准》中提出: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心理學研究表明:游戲與活動是人類本能和動機之一,兒童的學習應該是從游戲和活動開始。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好奇心強。其次,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方式,兒童只有在現實的活動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體驗,再由直接經驗和體驗改變自身認知狀態。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改變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活動成為必要的手段。《品德與生活(社會)》相比於傳統《思品》教材最大的變化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雖然品德與生活課程實施多年,但是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仍存在實施不到位的情況,很多家長還認為,在小學,孩子只要學好語、數、外就行了,其它課程可有可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本課程的實施。其次,學校教育資源背景:我們的教師,大都是師范專業培養出來的,對專業以外的知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們的教師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中摸爬滾打,對於學科教學十分在行,而對於「品德與生活(社會)」功能性認識不足,缺乏對課程的構成因素的理解與重組技能,缺乏開發課程的意識。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地處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相對落後,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山村小學,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的阻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家長居住農村,生活較艱苦等方面條件使學生信息來源窄,知識面小,思想涵養較差;②家庭生活環境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風邪氣;③學生學習意識弱,性格較野。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活動中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探索。《課程標准》指出:課程主題的確定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也可以是多種方式的,但是必須是來自兒童實際生活的,必須是有實際意義的。但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中的部分主題活動,我校由於地域原因,與兒童的生活實際有所差異,這時應如何將教材與兒童實際相結合。本課題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廣價值的,它可以適用於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與概念界定
(一)理論依據
1.本課題理論基礎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及《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中的有關學科的教學理論。
2.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認為,促進教學的四個條件是主體、情境、協作、資源。
3.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力包括這樣七種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和個人內省智力。
4.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二)概念界定:
1、「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規范行為。
2、有效的活動:有效的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在活動中,教師的適時參與與引導對於達成高質量的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味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而放任自流,那麼學生的活動最終只會流於形式,探究水平、思維水平、表達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教師的指導除了活動前要精心准備好活動的情境、活動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體現在活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與反應,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對話與交流,要有意識地對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質疑,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
3、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有效活動的研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一個主題開展的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各種知識,經受種種磨練,實現多方面的發展。活動本身和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都是綜合性的。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
1、本體目標:
通過研究,初步形成「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活動研究的方式。主要從「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入手,進行個性化課堂教學活動內容的探索。
2、發展目標:
(1)通過研究,從根本上轉變教師對「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開發意識,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2)讓學生在課堂的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有較強的動手意識;學生的優良品質和生活習慣,教育學生自己設計實踐活動,以培養他們搜索資料,解決問題能力及實踐和創新能力,從而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四、課題的實驗內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五個方面:
1.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目標針對性的研究。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活動要清晰,落腳點很明確。
2.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縛,研究學生生活、學校生活、周圍生活、社會環境和品德與生活(社會)大背景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活動有效性的研究。。轉變教學觀念,改革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的方法、手段,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
4.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教學評價研究。評價的目標變單一的結論性目標為過程性、體驗性、發展性與結論性的綜合目標。評價的形式為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評價的成員變單一的教師為教師、家長、同學全面的組成。評價的方法是平時考查與期終考核相結合,以書面形式與綜合實踐相結合。評價注重學生的參與、注重學生的發展。新的課程標准指出:「教育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教學評價時,應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發展性評價放在社會生活大背景中進行。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更要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
5.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有效性的教學中教師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變教師的主講者為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和幫助者,要求教師具有廣泛的品德與生活(社會)生活、地理知識、歷史知識和法律知識,以便很好地組織指導學生學習品德與生活(社會)知識。
(二)本課題主要採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獻法: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更新教學觀念,以現代的科學理論指導課題的實驗。
2.行為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大量的備課、上課、研討等活動,在教學研究中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
3.實驗法:引導師生對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的教與學進行廣泛的實驗,總結出自主探究學習的教與學的方法。
4.調查法:引導師生對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和品德與生活(社會)環境進行廣泛的調查,開發利用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的教學資源。
5.分析比較法:針對課題實驗中的情況,進行不斷的分析、比較,積累實踐研究的經驗。
6.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組織課題組成員對課題進行不斷的修改與完善,總結出課題研究的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准備階段( 2010年1月~2010年4月):調查實施該課題研究的客觀條件,制訂較為完善、切實可行的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0年4月~2013年9月):定期學習教科研理論、課題相關專著、新課程解讀等。利用問卷調查,通過統計分析,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原則和策略。在教學工作中,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實驗、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組織若干次專題研討,改進方法,優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課件、教具、圖片、案例、學生《品德與生活(社會)》成長檔案袋等的資料積累工作,提煉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整理研究資料,反思研究過程,提煉出有效的快樂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寫結題報告並進行應用與經驗推廣。
六、預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學生對「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習產生積極情感,自主的參與學習活動,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率。
2、促使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課題研究結束時,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報告,將參加課題研究的專題總結、活動內容匯編成冊,匯編相關的論文。
Ⅳ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百年樹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設是育人成材的基礎。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要讓孩子們能夠從寓言中領悟哲理,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潛移默化的浸潤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准備充分。
無論是一個好的交易,還是一個先鋒模範人物,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課,必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備,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讓其在好奇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得到啟發。照本宣科式的授課,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Ⅵ 縣城小學思品老師,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或者如何定位自己才更有前途
我表姐的情況幾乎和你一模一樣。我覺得你在考慮自己的選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版方面:1. 現在有家權庭,上有老下有下,你的選擇還需要兼顧孩子的教育這些方面的考慮,太冒險的決定是否值得去做?2. 你目前的職業能力如何?身上的哪些優勢和能力可以幫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3. 你所了解的能讓你多掙點錢的方法又有哪些?究竟哪種更適合你?
非常理解你希望了解自己的定位和職業規劃的心情,但是這並不是任意一個人都可以說了算。應該是通過專業的途徑,比如職業測評來了解自己的天賦潛能和性格特質,然後結合你目前的情況、想法來進行規劃。
可能你自己目前的選擇有很多,考研,考公務員,另謀一份工作,或者甚至跨行.....但是你自己也會沒底,因為不了解自己到底是否適合這份工作。
你的很多問題都與你目前的情況、打算有密切關系,建議你盡快通過更專業的途徑來解決,就是去做一個完善的職業規劃,讓更有經驗和閱歷的專家給你解答。不要再這么糾結了,時間寶貴,應當珍惜。
祝你好運!
Ⅶ 小學科學研究計劃
三種液體流動快慢比較的研究計劃
研究的問題:水、食用油、洗潔精哪種液體流動會快些?
所需的材料:水、食用油、洗潔精、滴管和平板玻璃一塊。
研究的步驟:
1、把平板玻璃搭在高台上,形成一個斜坡。
2、用滴管把水、食用油和洗潔精__滴__在玻璃板__的位置上。
3、觀察3種液體流動的快慢。
三種液體流動快慢的研究紀錄單
液體名稱 水 食用油 洗潔精
猜測
實驗結果
研究結論:
食鹽和小蘇打溶解能力比較的研究計劃
研究的問題: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樣嗎?
所需的材料:20克食鹽和20克小蘇打各一份、2隻各盛有30毫升水的燒杯、兩根攪拌棒。
研究的步驟:
1、將20克食鹽和20克小蘇打平均分成6小份。
2、取一小份食鹽加入其中一隻盛有30毫升水的燒杯中,用攪拌棒充分攪拌。
3、等食鹽完全溶解後再加入第二份食鹽,繼續攪拌。食鹽再完全溶解後,再加入第三份食鹽,再充分攪拌……直到食鹽不能溶解為止。把加入的食鹽的數量記錄下來。
4、按照同樣的方法把小蘇打一份一份加入到另外一個盛有30毫升水的燒杯中,用攪拌棒充分攪拌。當小蘇打不能溶解時,記錄加入的小蘇打的數量。
5、比較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數量。
食鹽和小蘇打溶解能力的比較記錄表
被水溶解的物質 30毫升水能溶解物質的數量
食 鹽
小蘇打
溶解能力的比較
Ⅷ 如何進行小學思品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一、什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二、為什麼要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三、怎樣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下面我以六(下)《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只有一個地球 教材分析: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是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資源匱乏,他們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質量.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讓小學生從小就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保護好共同生活的空間——地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通過搜集和調查,讓學生了解資源污染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了解森林的重要性,懂得節約資源,保護資源.初步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教學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資源驟減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2.關心生活中的環境問題,能為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獻計獻策.3.增強生態環境意識,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節約資源的生活小事.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資源驟減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樹立節約資源的環保觀念.難點:培增強生態環境意識,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節約資源的生活小事.教學過程預設:活動一:感受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1.引出地球2.了解地球:你都了解了地球媽媽的哪些呀?3.感受美麗:(1)學生說(2)看課件:美麗的地球、美麗的家園(3)說感受4.小結活動二: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污染,資源的浪費現象1.師:是啊,正如同學們所說的,我們的地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多姿多彩,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讓我們的地球媽媽感到欣慰,她也有暗暗傷心、難過的時候……(出示哭泣的地球)2.是什麼讓我們的地球媽媽落淚了呢?3.學生說(環境污染,資源驟減等情況),教師著重引導讓學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4.師小結:活動三、了解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危害1、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做了一回小調查員,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發現由於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帶來的種種危害,下面把你了解到的情況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好嗎?好了同學們,咱們先交流到這兒,好嗎?誰願意先來匯報一下你的發現?(學生匯報自己的調查)2、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明白水資源的有限,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這些有限的資源.3、小結:活動四:設計節能宣傳語 環保好辦法1.節能措施,環保好辦法2.設計宣傳語,宣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4.總結:教學設計說明:1.巧用媒體,激發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小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的起點,萌發創新慾望的基礎.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能激發孩子無盡的想像力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因此,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優美的如詩如畫的課件讓學生折服於地球的美,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又為這么美的地球正遭受著破壞埋下伏筆.2.注重調查,拉近生活距離《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作用來實現的.因此,我們要努力讓學生與真實的社會生活接觸,在生活中學習道德.而品德課前的調查,能為品德課的教學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時也拉近了品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距離.因而,課前,我先讓學生圍繞課程內容,走進社會中去做實實在在的調查,去體驗地球資源的有限.3.注重活動體驗,形成道德習慣「活動,體驗」是《品德與社會》課重要的教學策略.在課中,我盡量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地球資源的有限,現在還正遭受著破壞.由此,引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行動.「資源真的緊缺嗎?浪費資源真的那麼可怕嗎?」也許孩子會有這樣的疑問.因為我們孩子的生活很幸福.於是,讓學生通過搜集一些數據,圖片,實例,旨在讓孩子感受到在生活中,確實有人,有城市已經因破壞環境,浪費資源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從而產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