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幼兒園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哪些問題
以下適合1歲半到來6歲的幼兒心理教育自:
1:對他人和自我的尊重行為訓練;
2:對危害性事物和非危害性事物的正確理解及分類;
3:對斥責性語言和恭維性語言的強化理解;
4:自身行為修養的教育;
5:對抗恐懼和依賴心理的訓練及教育。
㈡ 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成因有哪些
世界衛生組織宣言近年一再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不體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均良好的狀態。」因此,中學生健康不僅僅是指生理、軀體方面的,而且應包括心理方面的。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關注重視、研究與探討。1987年7月通過有關部門鑒定的「大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課題顯示,在被調查的2961名學生中,有16.7%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並隨年齡增長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為13.76%。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勝利通過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前不久,陳沛霖、陳立華用自製的問卷在武漢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武漢市中學生雖有50%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30%的學生屬基本正常范圍,但也有10-15%的學生低於正常水平,特別是還有3-6%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以上情況說明中學生確實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於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並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我們可以把以上表現歸類為以下問題。
一)學習類問題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①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現象,絕大部分是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大學而准備的,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這一種情況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學習的沉重,討厭學習,考試焦慮。教育結構的不合理性還表現出教學內容過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②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展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去尋求不正當刺激,從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許多教育家都強調指出,過難的教材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學校教育指導思想正確與否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生很大的影響。目前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學校當中分好、差班,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採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於一種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方面,對分數的錯誤看法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於是厭學出現了,焦慮產生了。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因而閉鎖心理問題主要是指處於消極情況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徵兆。
情緒情感激盪、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盪。這種動盪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裡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憂郁。
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中學生由於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中學生的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所以自認為認真的、朦朧狀態下的戀愛出現了,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觀注的問題。
二)挫折適應問題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中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㈢ 當前的初中生主要存在什麼心理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的對策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
㈣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分析: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於學生未來的成長,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這不是說在小學重新開設一門新課程,而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優化整個教育過程。
行為主義觀的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ra)等認為,心理發展是量的不斷增加過程,是由環境和教育塑造起來的。由此可見,要使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展開,研究環境的創設與教育方式的突破是必需重視的途徑:
(一)外在環境的創設:
人與環境密不可分,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力之大。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場所,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效果,物質環境的高雅有助於學生保持健康的心態、培養良好的品格。
1、 校園環境建設
(1) 校園主環境建設
(2) 校園、班級文化建設
2、校方積極溝通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
心理學專家指出:家庭是在兒童出生後首先接觸到的環境,是對兒童影響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環境。因此,家庭環境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班主任對於特殊家庭的家長和孩子更需多關心,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占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二)精神環境的創設:
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師是精神環境的核心因素,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良好的精神環境則依賴於教師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所涵蓋的遠遠不只是一兩位心理健康輔導教師的努力可以達成的,它還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需要體現的是一個學校的文化,體現的是一個學校的凝聚力,體現的是人文關懷和對兒童文化的尊重。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我認為,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不斷努力,
(三)矯正時注意方法做好保密工作:
要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實效性,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心聲,找出問題所在是很關鍵的。而要讓學生敢於說出心聲,及時做好保密工作是很重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加強這方面的保密工作,盡可能保護學生個人隱私。這時,創設使學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測試、治療的環境和氛圍,運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會對測試的真實、可信提供保障。
四、總結: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新的時代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正確認識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當今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以後,我們應努力對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進行研究:創設更好的校園、班級、家庭等外在環境,合理運用教材內容、和諧師生關系,重視發覺精神環境的建設。
現代化的教育時代中,我們更不容忽視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形成三者結合的教育網路,建立心理健康的「維護-預防-治療」等體系。在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時,應該盡量做到家校結合,巧妙地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個性特徵的學生進行不同層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預,旨在尋求更適合學生個體的教育方法與手段,盡可能減少學生內心的矛盾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而細致的工作,今後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許會採用多種途徑和多樣化的方法,這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各科教師需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的識,作為教師的我們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必須付出細心和耐心,同時更應該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質,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給小學生以積極的感染。
㈤ 你認為在學校或班級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哪些難點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當前在學校或班級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卻困難重重!!!
一、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
當前我們廣大教師、班主任以及家長不太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不知道心理健康的標准。正因為不了解、不知道,所以對心理健康產生片面認識:以學生學習好壞來斷定其心理是否健康、以學生是否影響別人來斷定其心理是否健康、以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來判斷其心理是否健康,所以也談不上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學校教師及領導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觀念落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校長、教師、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認識片面,教育還是以教學為中心,堅持升學應試教育是根本。片面追求分數,重視智育,輕視德育、體育;重視課內教育,輕視課外教育;重視尖子生,輕視後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為了安全著想又不組織課外活動,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時形勢的需要,所以消極等待,簡單應付。
三、相關資源不配套
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當前這一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數量不足。目前相當一部分學校根本沒有正規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即使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憑借的是老師的經驗,科學性和規范性較差。其二,質量不高。由於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當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是半路出家,有團隊幹部、班主任、政治課教師等,他們對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這也是制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難以很快提高的關鍵因素。一般都有班主任老師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又要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還要開展各種心理訓練,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心理服務的需要。其三、缺乏專業訓練,工作中出現偏差。由於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原因,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出現了一些偏差。
四、相關條件不規范
心理咨詢的工作條件普遍較差,心理咨詢有名無實,沒有專職人員,沒有固定經費投入,沒有固定值班時間。目前各學校的編制有限制,又極缺專業的心理教師,所以對學生的心理指導工作又落在了班主任的擔子上。其實班主任的心理是否健康呢?又有誰過問過呢?哪怕最基本的教孩子們及時轉移、暫時迴避不愉快的事情;深呼吸,閉目養神放鬆法;欣賞音樂法;宣洩痛苦,發泄憤怒的方法……所以只要是教師就應該學習心理學知識,學會疏導和調節自身心理的方法。目前的困難是班主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單純的「愛」和「關心」就能改變孩子,其實不然,我們應該相信和堅信教育需要科學。
五、各學科之間不配合
各學科之間不能滲透心理教育。如果說專門課程是學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那麼各學科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便是「副渠道」,發揮了「儒染性」。但是現在學科之間的整合思想盛行,而與心理教育的整合思想淡薄。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仍然不足,這直接的結果是導致的是各校發展狀況很不平衡。
六、相關課程很欠缺
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情況不夠理想。學校的心理健康重在預防教育和提高心理素質,課堂仍然是進行團體輔導和咨詢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情況仍不夠滿意,一方面是部分學校教務部門以課程緊為由,沒有積極主動將心理教育課程正式納入教學管理體系;另一方面是少數學校同類課程開設處於無序狀況,課程或講座由多人獨自開設,欠缺協調,或者課程內容僅僅講授某些個人偏好的心理調節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發現,學校和班級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和實際困難,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以上的這些不足可以得到改正,實際困難也可以真正得到解決。
㈥ 當今農村中學生教育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17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要求,是充分針對 當前初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師生情緒對立,關系緊張;學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重新抬頭;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現象蔓延;學校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等,開始危及到了新課改的有效推進,引起了全社會、特別是廣大師生的強烈反響。
一、總體現狀
1、教育自身因素導致初中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 表面看來,課改後的學科教材內容不多,偏深偏難的內容少了,比如理科方面的定理、公理、公式等的推導、證明的內容量大大減少,知識難度降低了,而實際上新教材不少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變差,脫節現象嚴重,有些環節算理模糊,加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和運用的難度,加上考試內容往往遠不止於教材范圍,迫使教師不得不補充大量內容,盡可能地適應考試要求。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只有擠時間、滿堂灌,學生就只有花更多的時間去做課外練習、去死記知識點。科科如此,學習的難度、強度自然加大。課程過重、作業過難多、考試過頻以及同學間的激烈競爭、睡眠嚴重不足、精力不濟、內心焦慮、處罰威脅、升重點高中自信不足等,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壓力。作業量大,考試頻繁。農村初中學生平均每天的課外作業總量在2小時左右,初三達到了4小時及以上。一天中,大多數學校的大多數學生除了三餐,其餘時間都在忙於學習。平均學習時間超過9小時,休息和睡眠不足8小時。學習帶給半數以上學生的體驗是痛苦而非愉悅。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劇了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產生。盡管教育部制訂了許多具體要就,但在現行的招生制度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現象。我認為以下兩點急需解決①認真執行初中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是農村初中學校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學科課時安排的法律依據,任何學校都只能嚴格執行,不得調整或突破。一些學校原來已經將一些「副科」課時調整給語、數、外等學科的做法要及時糾正,把時間還給原來的學科——不但從課表上要體現出來,而且應該落實到課堂、落實到課程。②嚴格控制在校學習時間,保證學生休息。農村初中要嚴格遵守政策規定,認真執行學生在校學習、晚自習、體育活動時間及非住讀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到校參加早晚自習的規定,保障學生充足的休息、睡眠、鍛煉,使學生有足夠的體力、精力參加學習;要禁止利用午休和晚自習前時間安排任何形式的集體補課、上課或考試;禁止擠占自習課、晚自習上課或考試,禁止拖堂;禁止學校或教師佔用節假日、雙休日和寒暑假組織學生上課或集體補課,把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
2、外部環境的影響
農村家庭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確有一部分農村家庭勤勞致富,但仍有相當多的農村家庭剛解決了溫飽新問題,甚至還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當貧困,因此在農村地區,出現了明顯的三多三無現象摘要: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法輔導,二是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力輔導,三是對教育缺乏正確熟悉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心輔導,同時,農村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也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家長對子女愛得過分,照顧過度,期望過高,也有少數學生父母離異,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新問題的直接原因。家長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價值觀也影響著學生輟學。一些家長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低,憑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存狀況,認識不到教育對生產、生活和勞動致富的重要意義,更難於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認為讀書就是讓孩子識幾個字,農村中學師資水平低,教育方法陳舊,使得學生感到學校生活枯燥乏味,產生厭學情緒。加上有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使一些教師把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鬆對「差生」的關愛和轉化工作,甚至會把「差生」當作影響升學率的包袱加以歧視,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此外,初中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沒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一些「後進生」對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聽不進、學不懂,於是產生升學無望而厭學、輟學。
二、學生的價值觀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初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農村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2、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於初中畢業後的打算,60%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也有40%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選擇就業, 80%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72%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有的學生沒准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極少數學生將准備在農村務農,同時,准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3.農村中學生學習動機的狀況
農村中學生對未來懷有美好的願望,並將學習作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希望將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農村中學生擺脫農村落後環境的願望十分強烈,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努力學習。因此,在60%的農村中學生看來,考入重點高中或重點大學,將來找一份好工作才是比較現實的。但仍有一部分農村中學生因考入重點高中或重點大學的希望渺茫,或埋怨自己出身貧寒而在學習方面不思進取。同時,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我們發現,農村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畢業後准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准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鑒於以上原因,約60%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30%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0%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占相當份額。而且, 很多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0%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三、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鏡頭一:班級里玻璃被打壞了,你若去當眾調查是誰乾的,大多數的學生會說「不知道」
或「沒看見」,同時他們還會搖搖頭顯出很成熟的樣子,而你換個方式作個暗查,學生會小聲地告訴那是誰乾的事;
鏡頭二:學生打架了,你要責問誰的錯,雙方各不服氣,各說各的理由,不到被事實逼到最後,絕不承認,絕不服輸。而且,仗打出來了,吃了虧的,他不先找你老師,他先跑去找家長、找「一起玩的」再給補回來;另外,諸如說臟話、沒愛心、奢侈浪費、沉迷網吧、抽煙喝酒、談戀愛等等,這些道德問題的缺失和錯位在農村中學是常見的、普遍的,讓我們老師也感到苦惱與困惑。意志的心理品質不成熟。攻擊性強交往情感閉鎖。
究其原因,我認為:
1、學校教育問題。由於許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甚至缺乏正確的認識,視其為當今普片現象,而且名義上的工作開展也帶有為應付檢查或點綴、裝飾學校形象的成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名無實,流於形式,少組織無系統支離破碎,沒有實效。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的傾向非常嚴重。表現在不能正確區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界限,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了一種思想政治工作,以致於在工作開展中移植、套用以往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陷入機械灌輸和說教的境地,缺乏應有的策略和功效。 在學校,一切的教育過程,包括教師的人格、態度、班集體的建設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在創建學校物理環境的同時,下大力氣去塑造優良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等軟環境,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學校給他們帶來的無窮快樂。另外,廣大教師切實要轉變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與學生接觸的每時每刻。我們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於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因此在操作上要盡量避免簡單化、機械化,多注重人性化、情感化、多樣化,重視習慣的養成,潛移默化達到育人的目的。
2、家庭環境問題。當前,農村中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隨著家庭的收入增加。
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沒歷受過什麼磨練,其要什麼父母就滿足什麼,不會有一點的委屈。在農村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常以「不吃虧」的思想來教育孩子,所以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勢必會使孩子形成偏執、自私、冷漠或急躁、脆弱、油滑等心理和性格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還有部分失去單親、雙親的孩子,有的頑劣古怪,有的膽小自卑。。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但大多數只重於學業成績方面。而忽視學生的健康成長。一個人的家庭條件、家庭背景、父母行為習慣和家庭教育思想等在直接影響著其後天的學習與成長。所以說,家庭環境無疑在影響著孩子思想道德的培育與造塑。
3、社會環境問題。大家都有這樣的感慨:「在校教育了十分鍾,趕不上社會一分鍾」、
「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是的,現代社會的各種新鮮事物、新生事物以及各種誘惑如海潮般向學生涌來,由於年少,他們看不到社會發展的主流,又無力取捨,那些浮躁表面的東西沖擊了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使他們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其非智力因素受到了嚴重影響。
㈦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各地發展較快,但實效性差,發展不平衡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了呼籲--起步--發展--提高等四個階段,全國各地廣大中小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有了很大飛躍,各地普遍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適合中小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從全國看,地區不平衡,數量不平衡,質量不平衡。從地區看:南方好於北方,東部好於西部,城市好於鄉村。從學校看:一部分學校從80年代就開始實驗,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一部分學校受全國中小學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
也紛紛根據地情、校情、師情、學情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取得了一些成效;還有一部分學校,特別是地區較偏遠,經濟欠發達,信息較閉塞,觀念較陳舊,思想較保守的學校,正在覺醒或積極行動起來,開展這項教育活動。從教師隊伍看:一部分心理輔導教師受過專業訓練,具有較扎實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知識,且專門從事學校心理輔導工作,
具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教師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堅和骨幹力量。還有一些心理輔導教師是由生理衛生教師和德育教師轉行的,但經過幾年的培訓和自學,大部分教師已基本掌握了學校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技巧,基本能完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有一部分心理輔導教師是迫於形勢的需要,由學校的非教學人員或不能勝任教學任務的教師改行擔任。這部分教師,教育理論底子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少,因此,很難勝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於形式,很難收到實際成效。
2.論研究薄弱,對於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認識尚不一致
目前,學術界和教育界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歷史發展、研究對象、目標、功能、任務、內容、原則、教育環境、管理、師資與培訓、教育的模式、途徑、活動課程的確立、心理訓練、心理輔導、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暗示等基本概念還有不同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還存在著不同理解,其理論框架還不很清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對於如何開展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在學校建立輔導與咨詢室,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與援助,如何在學校各項活動中貫徹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及中小學生常用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原理與方法等還有不同的認識和做法,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的運行體系。目前看,理論研究的滯後,已經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們呼籲: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科研部門和學校投放力量,加大力氣,對實踐中遇到的理論問題深入研究,力爭「十五」期間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3.形式多樣,但缺乏規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在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①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②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②在學校各項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④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建立學校跟蹤反饋矯正系統;⑥通過建立「悄悄話」信箱,對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與咨詢;⑥通過建立與家長聯系制度,形成家庭、學校、社區主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雖然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樣的,但也存在問題。主要是:①在學校開展班、團隊活動時,常常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將學生的情緒、性格問題歸為思想品德問題。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方面,各地問題較多:第一,教材版本繁雜。有課題組編寫的實驗教材;有學者根據多年經驗編寫的教材;有實驗教師自己根據工作需要編寫的教材;也有書商從利益角度出發,組織「槍手」編寫的所謂「實用」教材。第二,講授方法多樣。一些地方能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採用討論式、探索式和活動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達到自我啟發、自我教育、自我升華的目的。但也有一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像講授數學、語文課那樣,熱衷於講解心理學的概念。第三,課時不統一,一些學校還不能保證時間。有的學校每周一節,有的雙周一節,有的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和教師的能力不定期授課。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全體教工的行為,教育活動范圍應輻射學校方方面面工作;但也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狹隘化,把它只看做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事。④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開展,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已經從實踐和工作中認識到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些學校只在所謂心理健康教育的硬體上下功夫。如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熱衷於搞各種心理測驗,
購置一些不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測驗儀器,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熱衷於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4.專業人員匱乏,且部分教師專業技能亟待提高
目前,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教師相當匱乏,專兼職教師一般為1-2名,而需要服務的學生達幾千人。教師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又要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還要開展各種心理訓練,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心理服務的需要。
自80年代初期,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來,經過近20年的發展,開展這項工作的教師已經形成隊伍,並且初具規模。按專業水平和發展趨勢可分為:
第一部分,經過正規師范院校培養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們受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論知識訓練,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現在學校從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於工作時間不長,他們教育、教學經驗不足,還基本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沒有真正把所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但如果經過正確引導和本人刻苦努力,在實踐中磨練幾年,他們將會成為我國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
第二部分,現在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職教師,他們雖然沒有受過系統心理學專業訓練,但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有很堅實的腦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知識,有很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管理經驗,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又自學有關理論知識和參加有關訓練,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目前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但這部分教師如果不加強理論學習,目前雖然能勝任工作,但很快就會落伍。
第三部分,一些學校領導還存在錯誤認識,把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當做擺設。為了應付檢查,把一些不能勝任教學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安排做心理輔導教師。他們既沒有心理學專業知識,同時教學方法又陳舊落後。這部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似有實無。
第四部分,還有一部分學校沒有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師。政教主任、團委書記、大隊輔導員、德育副校長,誰有時間誰來抓,面上看是齊抓共管,實則誰都沒有深入細致地研究這項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做的是表面文章。
5.整體化不夠,還沒有形成學校全方位多層次心理服務系統。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靈活多樣,學校應該採取領導與教師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
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等形式全方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