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文化一一春節.傳說故事.風裕
三年後,朝廷經過仔細比較,因落下閎的改歷「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內,五星如連珠」(記載月容亮「從虧到盈再到虧」的最詳細過程,日食或月食及水、金、火、木、土星在太陽一側連成一線的景象),比其它17種改歷方案更精確,更合於天象。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把落下閎修訂的歷法命名為《太初歷》,頒行天下。
因為漢武帝看到了《太初歷》的先進之處。首先,此歷法規定,從孟春(即春季第一月)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陰歷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為歲終,依照春、夏、秋、冬順序排列。為了保證農事與四季相吻合,此歷法還規定二十四節氣中偶數節氣如雨水、春分、穀雨……所在月份才能為閏月,閏月可以是30天,也可以是29天。很顯然,這種置閏法比先朝的「年終置閏法」更為先進。其次,《太初歷》把二十四節氣運用於農業生產中。作為中國古代農業學的獨特創造,二十四節氣完整記載於《淮南子》一書中;落下閎細細研究此書,告訴人們二十四節氣就是太陽移到黃道上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這一規定,讓二十四節氣第一次對農民的生產活動起到指引作用,並且沿續兩千多年。從這方面講,落下閎可謂「二十四節氣之父」。
② 春聯的由來,以及春聯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是什麼哦急.......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另一種說法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系。
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郁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視為雅事,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③ 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俗稱對子,它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體現了我國人民獨特專的生活情趣。對屬聯對仗工巧,音調和諧,內涵豐富,為社會各階層所喜聞樂見。它始於五代十國,興盛於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對聯了。
對聯起源於我國古典詩詞,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商周兩漢的對偶句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駢儷句,為後來對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盛唐以後,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對偶句已經成為詩文的組成部分,並且其獨立性也在逐漸加強。對聯就是由格律詩中的對偶句和駢賦中的儷句發展而來的。
明清兩代,對聯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類對聯都得到廣泛的應用。自明朝起,由於皇帝垂青,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吟詩作對蔚然成風。加之康乾二帝的推崇,一時楹壇高手雲集,揮毫潑墨,各式名聯異彩紛呈。
④ 中國結春聯等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原因有哪些請概括整理出兩條主要信息
在五千年的復悠長歲月里,中國制文化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輝煌。先秦時期已經有百家爭鳴,此後更有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小說,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各個輝煌時期的代表。而無論形式如何,其深層次的文化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形式的不同只是這種精神在不同時代形...
⑤ 三年級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春聯
春聯
張貼對聯是我國民間的一項優良傳統習俗,遠自1050年前的五代十國起就有了,它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的祝福與祈禱。它的特點有:內涵相近、強弱相當、字數相等、文字不一。有記載,流傳至今最古老的春聯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為了了解春節期間大家張貼對聯的情況,學習有關對聯知識,我決定進行一次春聯調查。大年初三這天,我帶著本子轉了124戶人家,其中有92家張貼了對聯,但也有32家沒貼,很明顯張貼對聯的人家多,佔了74%。張貼的對聯中有恭賀新喜的:燕舞春風花織錦、人歌盛世喜盈天;有恭喜發財的:兩廂錦綉藏百貨、一店春風暖萬家;還有振我國威的:猴舞新春春意鬧、龍騰古國國威雄,等等。內容非常豐富,只要粘到恭喜祈福的就應有盡有。但是也有很多錯誤的地方,最多的錯誤是上下聯貼反了,如:雨潤芝蘭萬里香、春催桃李千山秀。正確的應該是仄音貼上聯,平音貼下聯。其次的錯誤是內容不相關。比如「迎春接福千秋旺、東西南北遇貴人」,這家人可能買對聯時就拿錯了。三是上下聯文字相同,比如「喜悅聲中鴻運來、紅聯高照接福來」,上下聯中的兩個「來」字就不能在同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中重復出現,更不能在上下聯的同一個地方出現。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年年過年年年不虛度、歲歲別歲歲歲不蹉跎」,這裡面的「不」字就是例外,因為它是虛詞,它可以重復,而上面對聯中的「來」字是實詞,不能重復。
最後,我送給大家一幅很好的狗年春聯:「金雞唱撤紫光照、玉犬旺財鴻運來」。祝大家新年快樂,天天向上!
⑥ 中國傳統文化中貼對聯的有關要求
選五行喜用神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喜用神,選擇不一樣的對聯,這樣才能更加催旺家運和財運。喜用神為金,宜用五行屬金的對聯,例如:四象獻瑞。喜用神為木,宜用五行屬木的字對聯,例如:三陽開泰。
喜用神為水,宜用五行屬水的字對聯,例如:太極呈祥。喜用神為火,宜用五行屬火的字對聯,例如:兩夷開運。喜用神為土,宜用五行屬土的字對聯,例如:五福臨門。
顏色的選擇注意
在古時候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古人貼春聯其作用是驅邪保平安。《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因為桃木的顏色是紅的,所以我們大多數都是選擇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口的,象徵著吉祥和避邪的意思。
但是對聯其實有白、綠、黃三種,在古時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帖紅春聯,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
不同位置貼對聯
貼對聯都是非常有講究,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在不同地方,叫法也是不一樣的。例如: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⑦ 春聯傳統文化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版發美好權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1、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
2、區分上下聯
對聯分上下聯,不能隨意貼。每年都有許多人貼錯。那麼怎樣貼才是正確的呢?這里要弄清二個問題,一是分清上下聯,二是上下聯的位置。簡單介紹如下:
上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仄」聲。既現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仄」聲給人的感覺是話還沒有說完。
下聯的末尾的字應該是「平」聲。既現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平」聲給人的感覺是話已說完。
例如:國興旺家興旺國家興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旺」是四聲,本句做上聯(首聯)
「安」是一聲,本句做下聯(末聯)
⑧ 中國結春聯等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原因有哪些
春聯等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幾千年來薪火不斷,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空間地理回的答隔絕。我國東靠大海,南方、西南和有高原高山沙漠叢林阻隔,使得我們處在半包圍的優勢地緣區內。在交通不便的陸權時代,這樣的地緣優勢易守難攻,只有在北方有游牧民族騷擾。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安全保證,也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保障。
二,文化的統一性和向心力。中華傳統文明發端於夏商周三代,形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並綿延至今。秦代的書同文車同軌,漢代的獨尊儒術,使得思想文化高度統一,民眾具有高度的彼此認同感。在國家民族危亡時機,更能團結一致抵抗外侮。正基於此,與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國不同,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和四千年前的華夏先民同文同種。
三,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游牧民族依賴於牧場,商業民族依賴於海外市場,他們都是不斷遷移流動的民族。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依賴土地,人們靠在土地上播種和收獲為生,世世代代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以此代代相傳。
個人淺見,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