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給小學學校的教育建議
推進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使用全覆蓋。
全面落實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出台中小學、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材管理及學校選用境外教材管理辦法。研究制定中小學教材審查工作細則。推進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使用全覆蓋。加強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一體化建設。
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准。完成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編審和14個學科非統編教材審查工作。繼續編好、審好、用好馬工程重點教材,研製黨的領導進教材編寫指南,推薦一批相關學科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教材。加強少數民族文字教材建設和管理。
(1)小學校園對學生的教育擴展閱讀:
學校教育工作的相關要求規定:
1、出台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和勞動教育指導大綱,修訂教育法將「勞」納入教育方針。鼓勵職業院校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
2、將學生參加勞動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家務勞動、校園勞動、校外勞動、志願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
3、發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等作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密切家校合作。開展家庭教育主題宣傳活動,研究制定家長、學校指導手冊。啟動家庭教育法立法研究與家校共育共治機制實踐試點。
② 淺談小學生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
淺談小學生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
淺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
胡文婷
摘要:人從呱呱墜地起便與家庭分不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是生活在家庭的搖籃里,時刻接受來自家庭的影響,這就是所說的家庭教育,可以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而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是孩子系統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載體。總之,家庭教育與學校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緊密結合,為人才的培養和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關系
雖然從事班主任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半的時間,接觸的家庭也不是很多。但是面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長,我還是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結合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事實證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校教育的健康發展,而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出現了脫鉤或者偏差,這會使教育效果不佳,甚至出現教育效果相抵觸的效果。因此,提高教育質量。,加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系,在現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義。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學校教育的基礎
古有「孟母三遷」「曾子殺豬」「岳母刺字」的教子故事,從古至今,家庭教育都是在孩子的人生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的這所最天然的學校里,父母的一言一行通過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在孩子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記得一則公益廣告就是形象地表現出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是終身受用的。廣告中的一個年輕媽媽給自己的老母親洗腳,小孩子看到媽媽這么做,也端一盆熱水給媽媽洗腳。這就是言傳身教、家庭教育的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學校教育的基礎,
記得一個學生家長談起他教育子女的心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都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堅持意志;每次讓他看書的時候我都會拿起一份報紙跟他一起看書,並且跟他比賽看誰能夠專注看書的時間比較長,並且分享讀後感。聽了這個小故事後,我感受良多,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榜樣父母,父母的言行深刻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的這種做法,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公平的待遇,心理也就不會覺得不平衡,並且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還學會了分享。相反,不少家長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讀書,不看書,而自己卻在玩手機,看電視,小孩看到自己的父母這樣,當然也不會有想看書的意願,甚至會有樣學樣。
總之,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父母便是孩子第一任教師,古人雲:子不教父之過。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言行深受父母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一輩子的終身教育。可是有些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常過度包容,這樣很難使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一直以來,家長都一味地把學校教育看成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和唯一途徑,有些家長,甚至是忽視了自己對孩子應盡的責任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清楚知道學生的成長不單依靠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
所以,我們有必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起來,為學生打造一個完善的、良好的發展平台。
我曾遇到一個案例,一個學生A把MP4帶來學校了,並且把MP4借給其他同學B,幾天後,學生B的家長打電話跟我說起這事情,並且讓我把MP4歸還給學生A,我把學生A的家長叫到學校,並且親手把MP4還給家長,叮囑家長最好不要給小孩買這種東西,也暫時不要給小孩在上學期間用,確實要用的話就周末再給小孩。家長當時也爽快答應了。沒多久。學生A又帶上自己的MP4,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家長給回孩子的。
對於初中生,學生正處在一個性格品性的塑造期,而這個時候學生的自控能力是比較差,這時候需要家長和教師的配合,家長能夠站在教師的立場思考問題,理解老師的用苦良心,學生也不會出現帶這些電子產品來校,這棘手問題也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發展
家庭教育是基本教育,又是終身教育,他是一所啟蒙學校,是學生所接受最早、最豐富的教育,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意志品格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形成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家長的素質,家庭環境都回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學校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塑造高尚道德品質的重要陣地,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教育主要以系統傳授知識為主,它不同於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標准性和規范性、系統性。
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教育實踐為重點,及時反饋,找出孩子的差距,再教育,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家長與老師的互訪,是家長與老師溝通的理想方式。有些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尊重老師,團結同學,但是回到家卻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樣,從來都是父母遷就著孩子,而父母也不敢對孩子多說。有些孩子則在家和父母從來不溝通,子女和父母之間存在較大的代溝。針對這些問題,家長和學校更應該多聯系,作為學校應該有計劃地精心組織班主任老師、授課老師進行家訪或電訪。
家庭和學校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都會有各自的特點,但又有各自的不足,只有兩種教育互補,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發展。例如孩子在學校和在家的不同表現,如果沒有家長和老師的及時溝通,那麼孩子的這種差異也不會發現。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只有清楚了解孩子的行為個性,還能對症下葯,進行雙向教育。又如老師批評了孩子,家長就不能再嚴厲批評孩子,而是安慰教育,讓孩子感受到陽光溫暖,覺得父母是溫暖的港灣;如果孩子在學校一帆風順,家庭就要注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在學校是所謂的「差生」,家庭就要注重成功教育,多鼓勵孩子,不要再讓孩子在家又挫敗感,兩者互相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我在做班主任期間就遇到了不少這樣的案例。學生A原本是乖巧可愛的女生,學習成績額不錯,後來上課變得沒心思,經常跟高年級的男同學一起,學習成績越明顯下降,我多次找她談話也很難走進這個女生的內心世界,收效甚少。後來,接到他父親的電話,他父親向我反映了他小孩的情況,他說他生病在床大概有半年時間,以前一直都會陪女兒學習讀書,後來因為生病就很少輔導女兒,而自己也對女兒的人身自由限制了,周六日都不允許女兒出去玩,規定按時回家,但是這段時間回家都很晚。了解情況,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嚴格,而父親對女兒的愛從來都沒有明顯地表達,女兒對父親是又敬重又害怕,而現在又是孩子叛逆心理最強的時候,所以導致女學生這樣的行為。後來我專門找她聊天,我不說她的成績,也不說她的叛逆,重點讓她知道父親對她的愛,父親的不容易,父親的用苦良心,而作為女兒也應該去理解父親。
三、結語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孩子成長提供了必要條件,學校教育為孩子成才提供了必要的育人環境和完整、系統、規范化的育人條件,所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因而,一個人的成才需要雙方不斷配合、促進,才能孕育出絢麗奪目的教育之花,才能夠完成對孩子教育的預期目標。
③ 學校的好壞對孩子受教育有多大影響
學校師資力量,學來校自的環境對孩子的教育都有很大的關系。
不好的學校的確也會出現學習好的孩子,但是比率卻比好的學校少很多,不好的學校幾年或是幾年才出幾個學習很厲害的孩子,而好的學校一年就會出幾個,而以所有學生的平均成績來說,好的學校平均就是高。
所謂名校,也是高的升學率和出去的學生的普遍素質堆積出來的名聲。好的學校,至少在普遍的學生當中,好的學校要比不好的強,不好的學校總有不好的理由,裡面老師的素質或是學生的素質都是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存在。
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說的就是良好的環境甚至於鄰居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實在沒辦法的事情,肯定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作為家長,不能幫孩子學習,卻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給他最好的環境。現在名校出來的學生都會被高看一眼,就是因為,教育不只是學習,還包括很多方面,還有一點就是,其實小學去哪裡念書無所謂,初中高中是關鍵。
④ 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1992 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第一章 中明確規定了中小的培養目標。
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
一、德育方面
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 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辯是非的能力。
二、智育方面
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體育方面
初步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
四、美育方面
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情趣。
五、勞動教育方面
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拓展資料:
一、簡介
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區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二、特點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三、學制
1、六年制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五四學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地區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
參考資料:網路 小學
⑤ 如何指導小學教師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教育
小學教育是為了兒童的,教育者必須正確認識兒童、認識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需求,使學校的育人目標與小學教育的功能相契合。學校以課程為核心載體,為兒童提供引領促進其發展的學習媒介和知識路徑,從而實現兒童核心素養的發展,真正體現小學教育的價值。為此,必須釐清三個問題:
一、保護、尊重是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受教育者有能力過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動態的、變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過於宏大、籠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生硬地灌輸給兒童,而是引導用積極的生活經驗與態度認同正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輸贏、成功、成才,很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小學兒童的生命小苗剛剛破土,生命之樹開始生長,生命之花遠未綻放。我以為,這個階段培養兒童,在一定意義上,保護、尊重比開發更加重要,過度開發有可能釀成日後的悲劇。教育要讓兒童認識到學習活動是自己有意義的勞動,是體現自己生命價值最重要的活動形式,兒童需要在這種勞動過程和積極快樂地參與中發展自己的素養。
清華附小確立了「為學生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體現他們對小學教育的價值追求:一是聰慧,即聰明和智慧,育人目標不僅是知識傳授、能力發展,而且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智慧發展;二是高尚,是對學生人格道德素養的培養目標,體現了他們希望培養的學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養;三是奠基,是對小學階段性目標的界定,體現了注重培養的階段性和適應性;四是人生,是對學生生命全過程的關注,關注了學生的持續發展。清華附小以聰慧與高尚為兒童奠定生命底色, 並具象為「身心健康、成志於學、天下情懷、審美雅趣、學會改變」五大核心素養,有利於兒童形成完整的人格。
這樣的理念落實在課堂上,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樣態。我曾經聽過竇桂梅校長兩次課, 第一次是她帶領學生閱讀繪本《我爸爸》,在書中認識了那個雖有缺點,卻也不乏可愛,最重要的是永遠愛我的父親的形象。當課堂的最後,在溫暖的音樂聲中,學生模仿著書中的句式說出「我爸爸像長頸鹿一樣高,像大猩猩一樣強壯」「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樣圓」「我爸爸像雨水一樣溫柔」「我爸爸笑的時候像蛋糕一樣甜」……一份感動湧上心頭,讓我不禁濕潤了眼眶。此後我又聽過她執教《大腳丫跳芭蕾》,讓我們驚訝的是道德教育專家希望學生建立的價值觀,從四五年級的孩子嘴裡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氣壯、生動地表達出來。應該怎樣對兒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齡,兒童並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價值觀認同又確確實實是一個人道德修養、人格形成、公民品質、精神飽滿的必經之路。可是很多學校和教師,為什麼要做得那麼生硬呢?透過竇校長的課,我能夠感受到清華附小在力圖尋找一些途徑,比如:閱讀、動手操作、辯論、比較、探究等,將一些抽象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進行鏈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來調動、牽引、凝聚共識,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價值觀、體認價值觀、表達價值觀。這個過程是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愜意的,而這,恰恰有利於兒童道德價值觀與審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學與課程整合共促學生素養發展
課程整合中有兩個問題特別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如何解決分科與綜合的問題。我曾與美國研究教學模式整合的有關專家進行過對話,了解到他們主要是將原有的學科變成知識領域,此外還有主題教學、主題大單元等整合方式。我們知道,每個學科有不同的性質和核心知識,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應的訓練,現在進行學科整合後,到底應該怎樣處理分科與綜合的關系,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二是提高教師的素質非常重要。現在我們說課程整合,通常是指學校層面上進行整合,而一旦進入課堂,怎麼做還得看教師。教學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師如果沒有整合的知識基礎,沒有和學生之間的情感呼應,那麼整合在課堂上就很難完全實現。
清華附小「1+X課程」打破了過於以學科為中心、以分科為基礎的教育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學科成績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指標, 改變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學傾向,凸顯了促進完整人健康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迴避離開學生談學科、離開學生談教育、離開生活談學科、離開真實的綜合性活動談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課程」既保留了傳統分科教學的精華,當然是通過整合的方式,但同時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進行整合,把教與學進行整合,把既有的資源與生成的資源進行整合,將原有國家課程分類整合,形成按領域組合的學校課程設置,整合為五大板塊, 即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解決了學生應當學什麼、重點學什麼,以及怎麼學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學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戲劇課、創新實踐課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顯。
在教師層面,清華附小也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同一領域學科組的老師能根據本學科課程規劃和學校課程設置計劃,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處理教材,促進課程內容間的融合。每一個老師進入課堂後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用好學校研發的課程系列成果,通過《學科質量目標指南》讓課程標准可視化,通過《樂學手冊》讓課堂目標可視化,通過「一單、一問、一練」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自主化, 這樣便很好地把握了課程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清華附小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活潑潑的精神面貌,這讓我覺得那就是孩子們本來該有的樣態,是以課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應有的樣態。
三、教育改革沒有唯一的價值尺度
學生的發展是其核心小學教育與教育體系內其他教育階段相區別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基礎性、全民性、義務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礎性,其核心是奠定兒童長遠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對基礎性的理解:一是強調它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基礎,小學教育是為學生升入中學作準備;二是強調培養目標上的「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即使現在課標中加進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但在一些課堂上,仍然是有名無實。近些年,日益激烈的「應試教育」,已經從中學蔓延到小學。眾多家長把小學作為競爭的起跑線,提前演繹升學競爭。這種狀況使小學生過早地喪失其本該具有的童年的純真與歡樂,結果是學生學習熱情隨年級升高而下降,甚至對學習厭倦和逃避。
對小學教育功能與價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對每個學生個性潛能在尊重、保護基礎上的開發,為健康個性的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必需的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做適切的教育工作,將逐步替代對文化基礎知識的灌輸,它們應成為小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具體包括:一是道德品質發展的基礎。進入小學的兒童,隨著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道德問題,小學教育應引導學生認識、了解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的道德觀念,並養成相應的道德習慣。二是智慧品質發展的基礎。小學時期的兒童,正是知識潛力逐步顯現並迅速發展的時期,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應當放在啟迪兒童智慧發展上,知識教學應為智慧發展服務,反過來智慧的發展也會促進其對知識的需求。三是個性品質發展的基礎。小學時期是兒童的個性傾向開始顯露的時期,小學教育應當尊重、發現、維護,並培養兒童的個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四是身體發展的基礎。小學是兒童身體迅速成長的時期,應當使兒童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掌握鍛煉的基本技能、技巧,培養健康的體育精神,以保證兒童的健康發展。
要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傳統分科課程與當今課程整合,都具有其特有的價值,並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排他性關系。雖然我們目前在進行課程整合的改革,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科教學一無是處。美、英等國,來向我國的基礎教育學習,讓我們冷靜思考:傳統學科教育的優勢何在?美國長期存在的教育觀鍾擺現象以及美國著名學者諾丁斯的研究提示我們:有可能走折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培養有激情、會關愛、善思考、能行動的人。教育應該為社會培養多種多樣的人,教育必須適應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應當承認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知識形態,不同的方法論、工具和學習方法。並非每個學生都要求學到同樣高的水平,可以允許水平的差異,但必須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個性。
清華附小的老師們在用自己的行動沖破束縛,不斷地突破當下以分數、以升學、以所謂成才改變命運的枷鎖,為培養兒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體力行。他們努力豐富自己的教學思想和知識結構,走出了傳統那種「左手教材、右手教參、學科本位、各自為戰」的工作方式,由原來的課程執行者變成了課程創生者。他們的許多極具創造力的工作,比如,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種子課程」,為有特殊興趣愛好的學生提供「水木秀場」,利用各種所謂的邊邊角角的時間開設的「微課程」 等,總之,他們在盡一切努力,調動起全部熱情為學生的成長與成功提供各種可能性。他們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著教育界,激勵著希望中國基礎教育有所改變、盡快改變的人們。
⑥ 小學學校對孩子的安全問題
教學目的:
近年來,小學生在各種意外傷害中遭遇不幸的事件屢見不鮮。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他們能否安全地生活、健康地成長,直接關繫到教育的成敗、家庭的幸福和國家興衰。對孩子進行科學的、系統的安全教育,在保護好孩子的同時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既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學校和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學重難點:
1、小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家庭怎樣有效地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3、小學生的安全教育應該教些什麼。
教學過程:
小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小學生的安全問題一直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所關注。但是由於安全教育存在眾多的誤區,小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仍然較為低下。
1、小學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不容樂觀。某媒體曾經有過這樣一則報道:某部門組織中日小朋友進行聯歡,當孩子們到達下榻的賓館時,中國的孩子放下行囊就開始嬉戲玩耍,而日本小朋友卻在走道里東張西望——他們正在查看安全通道在什麼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很少人有日本兒童這樣的安全意識,甚至許多家長也很少做到隨時留意自身的安全問題。盡管現在有很多孩子知道打110,但是絕大部分孩子不知道在遇到火災、地震、龍卷風等緊急情況下如何逃生;不完全知道在遇到犯罪分子的時候,如何有效的保護自己。廣大小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人擔憂。
2、小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眾多的誤區。
(1)安全教育有空洞說教的傾向。這主要表現為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安全常識教育時,空洞的說教多,具體可操作性的行為指導少。如家長會時常提醒孩子:「放學後要早點回家,小心壞人」。這話比較抽象空洞,孩子不知道怎樣才算「小心壞人」。因此,在一些問題出現的時候,他們往往不知所措,意外事件和悲劇也因此發生。
(2)安全教育有明顯的滯後性。家長通常是在孩子出事之後,或者是某些事件在身邊發生了,才進行相關的教育,充當的是救火隊員的角色,這導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劇的發生。另外,家庭普遍忽視對低齡兒童的安全教育;其實,孩子年齡越小,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越缺乏,安全教育越重要。在此條件下,安全教育明顯滯後於孩子的需求。
(3)重保護輕教育的問題普遍存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一直為廣大家長和教師所關注。為了防止孩子發生意外,家長總是小心翼翼、時時刻刻對孩子嚴加保護和防範。當孩子面臨危險時,成人更具普遍性的做法是包辦代辦,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去應對這樣的場面,如何去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種「重保護輕教育」的行為,使得孩子們缺乏生存經驗和自我保護常識。
3、家長自身缺乏相關的知識與經驗。當前我國還沒有面向公眾的、系統而健全的安全教育體系。許多家長的安全意識通常來自於相關書面知識的積累與自身有限的生活實踐,有點甚至是一些道聽途說經驗。因此,家長自身的安全常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也非常有限。「育人者」自身尚不具備全面的、科學的安全常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使得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或顧此失彼。
此外,學校和社會對小學生的安全教育也存在一定問題。當前絕大多數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小學生生存教育課程,缺乏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安全教育的教材;社會上目前開展生存體驗教育的場地和設施明顯不足,這使得面向公眾的消防安全與交通安全等等基本生存常識的普及教育也沒有廣泛開展;廣播、電視、報刊雜互聯網等大眾傳媒也缺乏對國民安全教育及相關知識點宣傳普及。這就更要引起廣大家長對孩子安全教育的重視。
⑦ 關於小學生安全教育
《守護校園-中小學幼兒園安全教育指導》
一、 遵守交通法規 遠離道路殺手
二、 水火無情 安全意識助你脫險
三、 食物中毒和傳染病的有效防禦
四、 面臨突發自然災害時的自救和逃生
五、 防禦校園暴力 建設和諧社會
六、 以人為本 杜絕校園隱性傷害
七、 集體活動安全的必要措施
八、 恐怖活動是對校園安全的最大危害
九、 觀念差異是人生潛在的危機
十、 在生命教育中健康成長
十一、 安全隱患從小事做起
十二、 自我保護教育不再是盲區
⑧ 學校如何抓好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
一、教師以身作則,一馬當先
在日常班級辦理的過程中,教師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時間建立典範的典範,做正確的工作。假如犯錯誤了要及時改正,不要給孩子留下欠好的形象。教師還要不時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談吐文雅,不該做出模糊的事。關於班級和日子中的工作,教師一馬當先,起帶頭作用,第一個沖上去,然後鼓舞學生也去做。經過教師的以身作則,學生的優異行為習慣也會漸漸養成。
二、傑出的行為習慣要聯合家長一起展開
除了校園是教育學生的地方外,家庭也是教育孩子的主要陣地。許多優異和不良的習慣都是受家庭影響,因此要非常重視家庭教育。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仿照和學習。在家庭里邊,爸爸媽媽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傑出的家庭氣氛,不要在家裡賭博,舉辦集會,喝酒等,這種欠好的行為習慣都會被孩子仿照和學習。在家裡,爸爸媽媽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巨大的形象典範,不能不重視孩子的心思感觸。同時,爸爸媽媽要和教師多聯絡,了解孩子在校園的行為體現,關於學生的不良體現應及時進行家庭教育,協助孩子改正,促進孩子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三、加強思維教育,用思維輔導行為習慣
小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有用的思維教育,以思維教育做輔導,能夠有用協助學生糾正不良行為習慣。
教師在課堂上不時間刻都應該貫穿思維教育,通知他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該該做,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教他們學會區分是非曲直。學生做錯了工作,不該該嚴厲批評,而是要和善勸誡,從思維上進行教育,讓他們在思維上首要有一個清晰的知道和理解。
⑨ 如何加強對小學生的校園文明禮儀教育的典型案例
一、從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和禮儀規范教育入手。如:低年級根據自己年級特點採取編兒歌、每日一句、等形式去掌握禮儀知識;中高年級營造濃厚的禮儀氛圍(辦有關禮儀的宣傳欄,黑板報,手抄報)等不同的形式去牢固掌握禮儀知識;。
二、教會學生正確使用禮貌用語。讓學生在進行言語交往時做到:「和氣、文雅、謙遜」。當請求別人幫忙時,應使用表示客氣的詞語,如「請」、「麻煩」、「勞駕」等;當得到別人幫助時,要說聲「謝謝」、「非常感謝」;當妨礙了別人,給別人添麻煩時,應主動說聲「對不起」、「請原諒」;當別人向你道歉時,應說聲「沒關系」;
三、培養學生符合規范的「禮儀」舉止。教師要求學生行為舉止符合禮儀規范,並在動作姿勢上提出具體要求。如怎樣正確運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禮讓、立正敬禮等禮貌體態。
四、建立各種禮儀監督制度。為了規范師生的禮儀行為,課上,實行學生監督老師制度;課間,實行老師監督學生制度。走廊、每個樓梯口設立監督人員,明確分工,各司其責;平時兩操,集會,實行學生監督學生制度,這樣不僅讓學生做到文明禮儀,更讓老師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五、建立各種評價制度。如適時採取口頭表揚學生如「你的語言真美」、「你的姿勢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禮貌」,不斷鼓勵學生,讓他們體驗文明禮儀帶來的愉悅;另外也開展「禮儀之星」評比活動。該活動共分為「全能之星,紀律之星,學習之星,文明之星,衛生之星,進步之星」 6個大項。每項每周每班各評選1人。各班利用周末最後一節課,經民主選舉產生。周一升旗後在全校進行表揚和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創建良好的學習成績。讓我們把文明的種子撒遍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文明之花開遍整個校園!
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創建良好的學習成績。讓我們把文明的種子撒遍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文明之花開遍整個校園!
我的照片書 - 博客風格 - 手機博客 - 下載LOFTER APP - 訂閱此博客
網易公司版權所有 ©1997-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