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修訂後的新大綱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愛美的情趣。」改版後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圖畫,生動直觀,與舊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讀性,更貼近生活,更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必須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遵循美學的有關原理來進行。下面談談幾點粗淺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調動情感美。
人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同樣地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的,事實上,在某種狀態下,主體甚至感覺不到客體的美。馬克思說過:「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珠寶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業的價值,而不是珠寶的美的特性。」這說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響著審美活動。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時,必須設法調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兒童天性愛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畫面,或是播放動聽的樂曲,或是生動形象的表演,或是繪聲繪色的描述,將學生一下子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確定基調。例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課一開始,我是這樣引入課題的:「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好嗎?」學生齊聲回答「好!」「去哪裡呢?到動物園去吧!」同學們高興雀躍,鼓起掌來。接著,我播放了各種動物的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動物;按動滑鼠,閃動著各種動物的尾巴,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課文的描述,師生齊齊來做「給動物添尾巴」的游戲,增加了學生的趣味性,同學們學習起來,興致很高,效果更好。
2、以教師的情感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著名小學語文教師特級教師李吉林指出:「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的確,美感的產生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要靠學生自己親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熏陶和感染無疑起到激勵和喚醒作用。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富有感情的范讀,或激昂,或深沉,或輕快,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一些感情豐富的語段,讓學生出於口,入於耳,瞭然於心,使作者與教者、讀者感情融於一體;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疑問,以問促讀,激發學生智慧的潛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再現畫面,領略自然美。
語文教學由於受到時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主要通過有關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來認識客觀世界。如台灣的日月潭,黃山的奇石,東北的小興安嶺,黃果樹的瀑布等,我們不可能一一帶領學生去領略、感受這些自然美,於是,就要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幻燈片和聲像資料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課件,播放一段錄像:北國的樹林里,雪花飛舞,白雪皚皚。雪地上,走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身後,留下了幾行不同形狀的腳印……學生邊看錄像邊讀書,感受了自然美,領悟了詩中情。於此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如先看整體,再看部分,最後回到整體,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等;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如形狀、顏色、聲音等;還要注意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對比、誇張的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等等。
三、訓練語言,感受意境美。
文學,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藝術品,其旨在以情動人。文章的意境美,都包蘊於語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使學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徑。
1、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讀與感受」是學生的一種主題活動。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讀與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讀與」的過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無法替代的,沒有充分的讀書,就談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談不上深刻的感受。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去:「讀與感受」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三點:(1)讀有目的。多讀不是隨便讀,每讀一遍,要解決什麼問題,讀前要提出明確要求,要加強引導。(2)讀有層次。注意由淺入深,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由讀得准確到讀得有感情。(3)讀要選擇。注意精讀於泛讀相結合,既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泛讀全文,又要指導學生精讀重點語段,做到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課內精讀,又要引導學生課外泛讀,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2、訓練想像,豐富情感。
愛因斯坦曾經斷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知道,形象思維是人類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的整個思維過程都離不開具體形象,而想像則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的和諧統一是在想像中實現的。在教學中,如果能選擇那些反映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事物,讓學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礎上展開想像,有利於學生從中受到美育。如觀察一幅圖畫,可引導學生去想像當時的季節、天氣、環境和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學習課文,可引導學生補充想像一些課文中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情節;活動課時,可通過聽音辨響,將人類社會活動、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發出的一些聲響有機糅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想像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豐富實踐,創造生活美
人類的美感不是餘生句來的本能,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並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多寡直接關繫到審美認識的程度。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應該把目光盯在課本上,而應該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才能培養出有實踐能力的、社會適應性強的人才。
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1)根據課文內容,補充必要的知識。如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動物冬眠的知識,說說哪些動物需要冬眠。(2)根據教學的要求,組織適當的活動。如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辦手抄報、開故事會、演課本劇等。例如教學《秋天到了》後,我在班中組織了「找秋天活動」,並舉辦以「秋天到了」為主題的展覽,讓學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動中拾到的樹葉、採摘到的果子或拍攝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覽出來,既豐富了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又陶冶了孩子們的情操。(3)運用對比方法,學會鑒賞美。如學習《水鄉歌》一文後,教師可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農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使他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幼小的心靈播上勤勞致富的種子,還可以讓學生用畫筆畫一畫,畫出現代農村的美。
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現美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引導朗讀領悟意境美;巧用插圖感受形象美;創設情景鑒賞語言文字美;用生動的語言揭示藝術美;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啟發想像體味整體美。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不僅表現在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還可體現在它的語音、語法修辭、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於審美特徵。在教學中,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欣賞、品味,來領略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同時,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這些美通過不同的文學方式表現出來,能夠使語文教學達到賞心悅目、豐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師不斷滲透美育知識,才能奏響學生心中美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鮮明的想像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感覺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而且還有對每的體驗。新課程改革後,教師角色的轉換,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應無序,不能盲從,不走形式,不為做秀。鑒於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還是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教育學、心理學認為:「沒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受過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審美化是一種以美化促優化的教學策略,即憑借語文學科自身的美和創造語文教學的美,來促成語文教學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美育,引導學生感知美、導行美、創造美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http://www.r2005.com/agwz/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採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藉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二是藉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於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我採取以下三種方法:1.圖畫入境法。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像、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後部分寫荷花的動態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
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朗讀課文數遍後,進入角色,按課文情節表演。演出完畢再回到課文,學習文中省略號。你們想想,省略了什麼?可能還有哪些動物也被荷花吸引過去?它們又可能說些什麼話?然後再演一遍,加上想像的哪些情節,讓表演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對比入境法。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麼假、丑、惡,什麼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學生鑒別美醜能力。三、引導想像,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麼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像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後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像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
為了實現課內外知識的遷移,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作鋪墊,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想像是促使學生產生美感的重要條件。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和正確的審美想像,能夠使靜態的文字元號變的生動豐滿,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甚至產生親自參與其中的心理體驗,如學完了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看完錄象你想說什麼?因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現,學生由課文中的鋪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與鋪路人有同樣奉獻精神的教師、園林工人、清潔工以及獻身航天事業的航天人等,然後學生合作寫出了一篇篇生動優美的短文,說寫結合達到了語文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目的。
四、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麼?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像,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像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五、深讀添畫導行美
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譴詞造句,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合理添畫景物,為畫配詞,在發展他們的研讀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其中步驟(1)默讀課文感受課文中寫路險的句子,老師要做好讀的引導。(2)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這條路來。(3)為自己的畫添上配詞來表達路險。這樣為學生後面體會鋪路人的辛苦作鋪墊。同學們畫出了一條條狹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圍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景物,一個個背著石塊艱難爬行的鋪路人。他們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同時,要把傳授知識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把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美的特徵;要發揮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情感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質兼美,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特別是在教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各種藝術形象來反映人物的行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質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肖像、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細節描寫,來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優秀品質,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養審美觀。語文教學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導行美、拓展美」以外,還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美儀態美板書美教學情景美及師生關系和諧等。眾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於挖掘和展現,都能夠對學生產生明顯的或潛移默化似的影響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這樣就會有了學習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無處不在,美育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它能促進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目的。
⑶ 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是什麼
字詞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對詞語的理解把握是理解句子意思,乃至課文意思的關鍵。
教學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有的詞語利用學生的已知幫助遷移,如「收拾」要求學生換一個詞意思不變;有些難以理解的詞通過老師講述詞義讓學生從課文中找,既降低了難度,學生又有所得,如:馴服、善良就是馴良;
有的詞語則通過動作演示,如「輕蔑」……詞語理解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根據學生實際,根據課文難易,選擇適合他們認知特點的方法來組織教學,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3)小學語文教育美擴展閱讀:
語文教學的目的有三個:
1、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2、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3、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⑷ 小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特徵是進行什麼訓練
一、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⑸ 小學語文有哪些名師
: 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 江蘇特級教師於永正、江蘇省特級教師孫雙金 天津市特級教師靳家彥 上海特級教徐善俊 特級教師支玉恆 北京特級教師,竇桂梅
斯霞,女,1910年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斯宅鄉,取名碧霄;8歲時,進族裡辦的"斯民小學"讀書,改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畢業後到紹興第五中學附屬小學任教,1929年轉浙江省嘉興縣集賢小學工作。次年經人介紹到肖山湘湖師范學校工作。婚後轉到南京東區實驗小學教書,不久又轉入中央大學實驗學校小學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學實驗小學(1952年學校改名南京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工作。1956年被評為南京市先進工作者,小學一級教師,同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並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1963年,《江蘇教育》、《人民日報》先後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報道,著重宣傳介紹斯霞和學生的關系。1973年,江蘇省教育廳調她到省教材編寫組,編寫小學語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師附小,擔任一年級班主任,次年,被評為小學特級教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勞動英雄,全國"三八"紅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0年辭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職務,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離開了心愛的講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經驗選編》、《我的教學生涯》。
霍懋征,女,漢族。中共黨員。1921年9月出生。194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曾任北京第二試驗小學教師、副校長,至今從教60年。是我國50年代就蜚聲全國教育戰線,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國首批特級教師,榮獲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獎。多次榮獲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她光榮地被評為中國現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師一家三代八人選擇了教師這一光榮職業,1991年這個教師之家當選「全國優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師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師,她在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教學生涯中為我們的基礎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實踐,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經驗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袁瑢(1923-)江蘇南通人。女。交通大學肄業。建國後,歷任上海實驗小學教師、副校長校長,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婦聯執委會常委。特級教師。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1983年兩次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於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楊浦中學語文教師、上海第二師范學校校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等職。著有《於漪文集》、《於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等,音像教學輔導材料有《於漪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精析》、《妙筆生輝》等數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畢業於江蘇省南通女子師范,畢業後在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任教。1978年被評為江蘇首批特級教師,現任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吉林老師長期堅持教學改革,創立了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及操作體系,得到教育部領導及專家的高度評價。出版《訓練語言與發展智力》《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李吉林情境教學詳案精選》等6本專著,發表近二百多篇論文,計300多萬字。這些科研成果先後榮獲國家教委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新聞出版暑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等。她主講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電視講座21集,由中國教育電視台通過衛星向華語地區播放,1999年獲全國電化教材師范最高獎。她應邀外出講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歡迎與尊重,是基礎教育界卓有影響的小學教育專家。
支玉恆,1939年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1959年於河北體育學校畢業後在小學上體育課,後由於種種原因,1977年,近40歲時改教語文課。當時他連漢語拼音都認不全,於是虛心地向低年級老教師求教。踢球多年的腳很靈活,而用手寫字卻很費勁,於是苦練三年,無論寫教案、改作業、批作文、寫總結等,均用小楷毛筆書寫。語文教學起步較晚,然而他以勤補缺,刻苦鑽研,終於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張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為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
賈志敏,上海市人,漢族人,1939年出生。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市委普教委員會副主任,民進浦東區委委員。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已有46個春秋。由於他創造性的勞動,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獎。1994年,獲上海市特級教師稱號。1999年「五一」前夕,獲「浦東新區開發建設特殊獎」。2000年獲「浦東名師」稱號。現任上海金蘋果學校小學部校長,浦東新區首屆政協委員。賈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幾經磨難。文革期間,賈志敏教師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殘,但是他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他的課堂形成「以學生為主,以訓練為主,以激勵為主」的風格。在作文教學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實」的特色。提任校長以後,他大膽試驗,積極探索,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經驗獲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電視台錄制的電視系列片《賈老師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錄制的作文教學系列片《錦上添花》相繼在許多省市播出,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1999年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錄制了《賈老師教小學生作文》的光碟並面世,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前年暑假,賈老師應邀赴新加坡為當地華文老師傳授語文教學經驗,並獲得極好的反映。
於永正,男,中共黨員。1962年從徐州師范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現任鼓樓區教研室主任。1985年,於永正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95年,他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於永正同志勇於革新,敢為人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為小學素質教育工作帶來了一縷清新的風。他把如何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天賦作為主要研究課題,形成了「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教學特色。在小學作文教學上,他實踐了「言語交際表達訓練」,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中國教育電視台、山西教育電視製作中心、吉林教育電視台將有關教學實況拍成電視片向全國發行,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於永正老師多次應邀赴外省、市講學,他的課和報告受到專家、老師們的贊譽。1992年12月14日—16日,國家教育部在南京專門召開了「於永正語文教學研討會」,推廣於老師的「五重」教學法。於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記》、《於永正課堂教學與經驗》等專著,並在全國、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
靳家彥,男,1944年12月生,畢業於天津教育學院中文系。從教38年,現任天津南開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榮獲天津市模範教師、天津市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國家授予「人民教師」獎章,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學專家。創立「小學語文導讀法」,應邀赴30個省、市及大專院校講學,做示範教學,受到廣泛贊揚。出版《小學語文導讀法》等專著17部,發表《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教小學語文》等論文200餘篇,多篇獲全國及省市獎。《中國教育報》開辟專欄介紹「靳家彥教育教學藝術」。參加多種教材編寫,培養徒弟20餘名,均取得優異成績。
張化萬,男,江蘇揚州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杭州市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全國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現代小學語文>編委會主編,杭州市小語會副理事長.曾榮獲全國曾憲梓先進教師二等獎、浙江省優秀教研員、浙江省十佳校長、區勞動模範、杭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994年,倡議並參與組織實施了"杭州市上城區跨世紀園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國小學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的觀摩會上執教示範課;先後帶出了浙江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曹曉紅、王鶯,培養了全國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省教壇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內外有相當知名度的優秀教師. 曾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上示範課,作學術講座;有60餘篇論文發表或獲獎;主編或撰寫<寫好作文的金鑰匙><豬八戒學作文><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小學教育研究入門><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基礎><小學語文典型課示例>等;出版專著<現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出版<張化萬閱讀教學><張化萬作文教學><中國名師張化萬>等課堂教學錄像資料;主編<浙江省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11、12冊)<現代小學語文><小學語文國情教育補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現任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王崧舟校長醉心於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追求。他主張以發展學生的語感素養為核心,從生命成長的高度觀照和深化語文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他的語文課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播出,《語感教學法》入選教育部《中國名師》音像專著工程。他認為「語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認為母語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張語文教學應在繼承傳統的「雙基」教學的前提下,著力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積累」和「語文基本習慣」的培養;他認為一堂好的閱讀課應該「關愛生命、著眼發展、依學定教、發揚民主、以讀為本、以情感人、強化語感、鼓勵創見、引導質疑、敏於點撥」,並獨創「自讀感悟——開放引導」教學模式。
竇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從教於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現任清華附小副校長。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生課程班畢業。國家九五重點課題語文教材編寫組的編委及編寫人員。國家「十五」課題「現代教學藝術研究」課題組專家組成員。海淀中心學區課程改革領導組副組長。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全國反饋教學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師研究會副理事長。從1994年開始搞「語文教學民族化與現代化研究」。具體目標是「繼承工具性,打牢語文基礎;注重人文性,弘揚主體精神;體現民族性,遵循漢語學習規律。」
孫建鋒,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骨幹教師培訓對象。曾獲江蘇乍小學語文說課比賽一等獎,江蘇省「教海探航徵文」比賽一等獎;近年來,他應邀到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內蒙古等地上課,課堂教學扎實,靈活,富有創意,深受一線教師的喜愛。在《小學語文教師》《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河北教育》等刊物發表文章60餘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吉春亞,全國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中文本科學歷。1964年生於美麗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聰慧靈氣,再加上她博採眾長、開拓進取,使她教學自成一派——帶有濃濃「語文味」的且不乏詩情畫意的「言語學習型」的教學風格。吉老師有很強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參與「語文思維訓練」和「小學學科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等6項省級課題,其成果獲得全國小語會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等多項榮譽,並由國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學,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學。吉春亞老師就是這所學校的唯一特級教師。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校長、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從教以來,潛心研究素質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致力於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的教學新理念。曾先後在《人民教育》等報刊雜志發表教學論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學》一書。1995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榮獲江蘇省「紅杉樹」園丁獎金獎,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名教師,2001年榮獲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2002年獲第五屆全國「十傑教師」提名。
孫雙金,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曾榮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等稱號,江蘇省小學語文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事跡收入《江蘇教育名人錄》、《中國當代教育名人錄》和《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精品錄》。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孫雙金語文教學藝術》和中華名師叢書《美麗課堂》等專著。
盛新鳳,女,1970年生。著名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中學高級教師,任教於浙江省湖州市湖師附小,大學本科畢業,中共黨員,湖州市第四屆政協委員。她潛心研究,碩果累累,先後獨立進行了多項國家、省市級課題的研究。30多項研究成果和論文公開發表,80多次在省內外公開示範教學,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城市。事跡曾多次被《語文教學通訊》、《小學教學設計》、《浙江教工》、《湖州日報》、湖州電視台「奉獻」、「關注」欄目等報刊雜志、新聞媒體作專題報導。出版個人教學專著《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學高級教師,省教壇新秀。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副校長。1995年5月獲浙江省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榮獲一等獎;1999年獲浙江省首屆學科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004年榮獲浙江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才藝大賽金獎;2004年被評為上城區首屆特級教師。工作10餘年來,一直以開拓、創新、勤奮的態度實踐著「用心成長,享受課堂」的理想與追求。應邀拍攝「名師講壇」、「中國名師」專輯,出版發行。應邀赴全國各地講學百餘次,獲廣泛好評。2003年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走過10年——我的語文教學求索之路》,參與主編《新班級教育的實踐探索》。10餘年來共有30餘篇論文發表或獲獎。
⑹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怎麼寫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雲。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松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獲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著。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標准中又說: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閱讀教學,了解學生閱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裡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閱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里。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閱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領悟了。
四、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
課外閱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閱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閱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每天早晨,我一到學校,就去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天,我偶爾聽到兩位學生在爭論誰學的古詩多。一個說:「我會背於謙寫的《石灰吟》!」另一個說:「我會背王冕寫的《墨梅》!」一個又說:「我會背王維寫的《鹿柴》!」另一個又說:「我會背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興趣的源泉就在這里——聽和看。於是,我趕忙從學校的閱覽室里,借來了十多本《古詩集》,發給學生輪流去讀。在幾個禮拜中,全班45位學生,都把十來本《古詩集》看完了。正在此時,我在班級里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結果,同學們爭著朗誦,多的能朗誦三十幾首古詩,還有聲有色。趁此機會,我向全班學生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可以每周一次,去閱覽室借書看。一時間,班上讀書之氣蔚然成風。
五、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4、批語注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閱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篇二:語文教學經驗總結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在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我,是要好好學習和探索的,在這一年裡,經過學校領導的幾次教育培訓和同年段老師的指導,我懂得了一些經驗,以下是我在七年級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一、把心貼近每一個學生
常言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學生的差異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說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扎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於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盧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極具語文天賦的兩位學生,她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濃烈,文筆優美,閱讀鑒賞及審美能力都很強,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老是給她們灌輸要爭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闖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在兩個學期的每次考試中,他們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數。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於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還可往上一些,我把他們歸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趨勢,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范圍。
3、給差生以上進心
在一個教師的眼中,學校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於別人的長處」。七(10)班有個叫陳欽鵬的同學,學習上一竅不通,但他會設計一些小東西,因此我常常在語文課上穿插一些設計靈感,讓他表演,獲得大家稱贊,還有一位童欲堅同學,學習極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難題(也許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機會大肆渲染,鼓勵他,促使他上進。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有了一點學的甜頭,也就多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
二、把業授給每一個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因此,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創造者。
1、課堂進度顧及每個學生
我通常上課的進度不快,我的每堂課要能使每個同學聽懂,每個同學有所得。特別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層導學」的教學理念,先在導讀提綱指引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2、課堂提問針對每一層學生
重點難點提問中我因勢利導,難題拋給優生,而易題留給了中下等同學,這樣優生感覺有挑戰性,而差生也不會因答不上而尷尬,失去學習的信心。
3、課後輔導落實每一類學生
培優補差是落實的重點,對待優生我在課堂上進行拔高訓練,比如寫作技巧的指導,閱讀的綜合能力的提高,讓這類學生真正優起來,而對於差生則注重基礎的訓練,有關語文知識,學習方法,淺易的閱讀等達到一個鞏固過程,這樣因地制宜,適得其所。
4、分層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所布置的作業也有所不同。讓中等生和優生能有個質的提伸,我增加了課外提升的練習。讓差生對課堂上的基礎知識在做鞏固。
三、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語文,為以後的語文的學校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 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
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
南城縣實驗小學 余 戈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美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兒童美感,《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進德、智、 體、 美的和諧發展。 所以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語言藝術美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和熱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體現了藝術作品的美, 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 不僅具有典範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講究韻律格式, 表現出一種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種韻律美; 有的濃墨重彩, 描繪出一幅景觀美; 有的滿懷深情, 歌頌出一種人文美, 無一不蘊含著美的成分, 無處不閃爍著美的光芒。 因此,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 從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強美的享受。教師是語言的傳授者,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准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感受意境美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一件久遠的事。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藉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製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學《荷花》一課時,可創設情景,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躍然紙上。學生邊聽邊想,彷彿自己已飛到美麗的田野,來到荷花池,眼前出現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們千姿百態,清香怡人。進而讓學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葉、荷花,去感受一下葉子的油滑,花瓣的細膩。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像,學生把自己也想像成一朵潔白的荷花。音樂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這樣教學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麗,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一的效果。 三、利用課文插圖感受形象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於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過想像,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於小學生的審美力和想像力尚不發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於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中寫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一秒鍾,兩秒鍾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單靠這樣的描述,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意象,喚起美感。教材以圖輔文,在凝凍的瞬間,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鋼鑄般的臉,堅毅的目光,整體透出這偉大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教學時,通過對插圖的欣賞,能使學生獲得主人公的整體的形象感知,理解他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捨身為國的品質,體會包含其中的壯美和崇高,受到心靈的震撼,學會真正用人性的態度對待世界這樣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審美理解力將同時受到良好的訓練而發展起來。 四、引導誦讀鑒賞整體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 有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 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有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 也有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 廣袤的原野、 歡快的溪流、 寬廣的海洋、 寒來暑往、 鳥語蟲鳴,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多姿多彩地呈現於學生面前, 使學生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關於自然美的描繪, 都不是單純的自然美的復現,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 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整體美? 誦讀課文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通過美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是審美教育的關鍵。 葉聖陶稱有感情的朗讀為 美讀 。 他說: 美讀,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 美讀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說出什麼, 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 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可見有感情的朗讀, 是感知美、 欣賞美的重要途徑。 五、拓展延伸, 學習創造美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審美教育的歸宿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創造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寶貴的心理特徵。在教學中, 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美時, 就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創作沖動和靈感, 這時教師就應趁熱打鐵、 因勢利導, 引導學生把整個審美過程進一步提升。 語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 結合課文的學習, 誘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 既是一種欣賞, 又是一種再創造; 進行寫作練習, 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 可採用續寫式、 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訓練。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⑻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
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道理可以傳授,而感情卻無法去強行輸入,它只能通過感情熏陶、培養等途徑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在我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教育的同時,常常會聽到有的學生在嘀咕著:「我看不出我的家鄉有多美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教師給學生講授多少愛祖國、愛家鄉的豪言壯語、名言警句都無濟於事。這時最有效的辦法只能是耐心地去引導學生發現美,讓學生美的感受激起他們愛的情感。
因此,以我的體會,引導學生發現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的平凡之處去捕捉美
這種引導,它既包括教師有意識地教育、示範,更重要的是指教師要善於抓住並利用一些學生可能偶然去發現的美(自然美、環境美、心靈美)等等來啟發在即,為什麼有的同學能在很平常的地方看到美,而你卻熟視無睹呢?在一次作文中,我班同學的一篇作文《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正是同學們經常看到的熟悉的一個集市場面,在這個同學的眼中,它確實是美麗的:熱鬧的集市、花樣的品種、誘人的蔬菜水果及那悅耳的有節奏的吆喝聲……而別的同學也經常去這些地方卻感受不到美,甚至有的因嘈雜而產生反感。所以在講解此篇作文的時候,我給學生引用了藝術家羅丹的一句名言:「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去領略美
學校每年組織春遊、秋遊活動,無疑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大好時機。但在組織學生遊玩的過程中,要防止學生只是眼睛緊盯風景,只顧看好看的花草樹木。要讓學生在遊玩中去感受美,發現美,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畫面,當然,更要有對祖國平凡山石、普通花草的由衷熱愛。
三、引導學生在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感受美
了解家鄉的建設成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傳通方法之一,這種方法至今有良好的效果。平時要多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去發現家鄉的新變化,讓學生每天都能聽到家鄉前進的足音,特別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同時把看到的記在心裡,留在筆下,用真情實感表達出來,用肺腑話語傾吐出來,去表達美,感受美。
因為正如信念只能用信念去鑄造一樣,激情也只能靠激情來點燃。
⑼ 淺析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體現小學語文的人性之美
小學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實施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閱讀教學的成敗將影響語文課程目回標的答達成,也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閱讀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個性的重要途徑。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性之美,需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創設刻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還要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
⑽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美
談課文的語言美及其教學
日期:2005-01-29 地址: 作者:
小語課本中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語言堪稱典範。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小語教學,應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民族感情。
課文中的語言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語言的思想美
「語言是思想的表現」,課文通過語言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倫理美和智慧美。如《田忌騫馬》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挑山工》表現了現代中國人民鍥而不舍、奮發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譯文,如《窮人》、《小珊迪》、《夜鶯之歌》也反映了全人類的共同美德,如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反抗 侵略等。
二、 語言的規范美
一位著名的外國語言學家說過:「你應注意的首先是,不論說哪一種語言,都要力求純正,遵守語法,我們決不違反語法。」漢語主張遣詞造句的目的是「達意」。孔子說:「辭達而已矣!」意思是說,能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小學語文課文,大都是典範的白話文,語言不僅合乎現代漢語的規范,而且合乎不同文體的語言規范。如《白楊》、《可愛的草塘》等課文,都符合文藝語體的語言特點,具有情意性、形象性、變異性和獨創性等特徵。《鯨》、《太陽》等常識性課文則具有科學語體的特點,語言運用講究精確性和簡明性。
三、 語言的藝術美
孔子說過「情慾信,辭欲巧」,「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強調的是語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在講求"達意"的同時追求藝術美,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詞語成色豐富多彩,句式配合靈活多樣,修辭方式異彩紛呈,韻律節奏感強,章法布局富有變化,語言的藝術美令人陶醉。如《落花生》的語言樸素美,清新雋永,耐人尋味;《五彩池》語言的絢麗美,濃墨重彩,直撲眼簾;《狼牙山五壯士》則具語言的雄壯美,激越人心,直搗心田。</P><P> 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美,應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尋找合適的角度。不同的文章,語言美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文體的文章,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如同為寫景的課文,《海上日出》一文長短句錯落有致,不管是默讀,還是朗讀,都能使人感到太陽初升時的那種躍動著的朝氣;〈趵突泉〉句式則比較整齊,有一種近似"賦"的韻味,使人品味到一種欣賞大自然風光的逸致。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美時,可從"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角度切入,去體會語言美的特點。
(2)運用恰當的方法。方法之妙,全在運用得當。應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選擇體會方法。
①比較分析法。有的文章,用詞造句匠心獨運,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詞語用在具體有語境中都有很強的表現力。對這類詞語,可引導學生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去領領會其中的奧妙。如《燕子》文中「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哪」,句中用的為什麼是「幾痕」,而不用"幾根",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品味出來。此外,對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含義深刻的句子,也常用比較分析法。
②逐詞品析法。有的句子較長,含有豐富的信息,表達非常深刻的感情,可引導逐詞品析。如《少年閏土》文中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句子含義深刻,必須引導逐詞理解。如「一些事」指什麼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在什麼地方?「天空」前面為什麼要加上「高牆上的」、「四角的」等詞語?
③朗讀法。朗讀不僅有助於理解思想內容,而且能體會到語言的韻味,如語言的節奏美、音韻美、意境美等,沒有反復的詠誦是難以體會的。運用朗讀法時,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朗讀技巧,如重音、快慢、停頓和語氣等,讀得多了,就能"得心應口",即使是即興演講,也能張口即來,並合乎語言規范。
④想像法。有的課文,有鮮明的意境,應引導學生通過想像入境。可採用掛圖、投影等直觀方法幫助學生入境,要求學生邊看圖像邊想像文中的語句,把圖文聯系起來,再離開圖,邊讀文邊想像文中所造之境,最後讓學生既離開文也離開圖而用自己的話把文中的意境描述出來。
⑤體味法。應在反復中進行,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如《落花生》一文,對話部分可用朗讀法,對話中父親對花生與石榴的評述,可用想像法,文中的中心句可用比較法、聯系實際法等。綜合運用各種體會語言的方法,可以更深刻地體會《落花生》所表現的思想美。
⑥積累法。對文中的優美詞句,應引導學生摘錄,熟讀成誦。積累多了,表達的時候就會自然從筆端流出。 (《小學語文教學》200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