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小學素質教育論文
我也是這個專業的, 去年寫的論文,記得當時還是找聞聞論文網的老師幫忙的,很不錯,從開題報告到最後的修改定稿, 幫我省了好多事, 老師一會讓我改任務書,一會讓我給他看修改的稿件,聞聞論文的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幫我弄好 ,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如果想咨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下哦。~嘻嘻
❷ 2000字:「素質教育之我見」的論文
周作雲/李明剛
「素質教育」這個詞,目前在學校生活中和有關文件、文章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可是其中的「素質」到底是什麼東西?卻有不同的解釋。
一
到底什麼叫「素質」?
郝文武在《素質教育之我見》一文中,[1]是這樣說:「素質,一指事物本來的性質,二是指素養、品質、資質。素養即平時修養而成的人的知識、能力、品德等。品質即人的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資質,一說人的素質,主要指智力;另說人的天資、稟賦。三為心理學所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特點。綜上可見,人的素質就是構成人身體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份,結構和功能,即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質量。」
這說法還是令人費解的:
什麼叫「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
「人的素質,主要指智力」雲雲的「素質」和「素質一指……二指……三為……」雲雲中「素質」為什麼都叫「素質」呢?
什麼叫「天資、稟賦」?它們和「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特點」是一回事呢還是兩碼事?
上述說法不費解么?
婁赫民的《也談素質教育》[2]則是如此解釋「素質」的:「一個人素質是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礎的,如果個體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那麼就決定了個體素質上必然存在著差異。」
到底什麼是「素質」呢?沒有講個所以然。只是說一說「素質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素質就不同」;這等於沒有對「素質」作任何解釋。
燕國材在《素質教育問題研究》[3](下簡稱《研究》)中,則有較詳細的對「素質」的論述。他是如此講的:
「人的素質即人的本質、本性。據此,人的素質自然也就應當包括自然素質與社會素質兩個方面。心理素質講的顯然是自然素質,僅涉及素質的一個方面。這樣看來,素質的基本涵義應當表述為:人們與生俱來的自然特點與後天獲得的一系列穩定的社會特點的有機結合稱為素質。」「素質可以分為自然素質與社會素質兩類。自然素質亦稱生理素質,它既然是與生俱來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先天因素;社會素質既然是後天獲得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後天因素。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介乎生理素質與社會素質之間的素質,可稱為心理素質,它乃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的『合金』。」
「素質的涵義已明。顧名思義,素質教育就是提高素質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民族素質或國民素質;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既簡且明的事,根本用不著多費唇舌。」
「根本用不著多費唇舌」,講得多麼明快!可是,《研究》的這番議論仍然令人費解:
1.何謂「人的本質」?《研究》在論述它的「教育人本論」時,曾這樣說:「我所說的教育人本論,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學說為指導」。據此可知,《研究》所講的「人的本質」是馬克思所講的「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論綱》的第六條中,對「人的本質」是這樣講的:
「人的本質並不是某一個人生來固有的抽象的東西。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4]
很清楚,馬克思所講的「人的本質」不包括「某一個人生來固有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包括《研究》所說的「自然素質即生理素質」。「自然素質即生理素質」是「一個人生來固有的」。
《研究》把「人的本質即人素質」界定為:「人們與生俱來的自然特點與後天獲得的一系列穩定的社會特點的有機結合稱為素質。」這和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界定是很不同的。《研究》的說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
2.就邏輯而論,如果說「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心理素質」都是人的「素質」;那麼,它們都應該具備有「素質」之所以為「素質」的「特點」或「屬性」。什麼是「素質」的「特點」或「屬性」呢?照《研究》給「素質」所作的界定來說,這「特點」或「屬性」就應該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特點與後天獲得的一系列穩定的社會特點的有機結合。」
《研究》講得十分清楚:「自然素質亦稱生理素質,它既然是與生俱來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先天因素;社會素質既然是後天獲得的,可以說它屬於純後天因素。」純先天因素的「自然素質」和純後天因素的「社會素質」自然是不具備「素質」的上述「特點」或「屬性」的。難道不是這樣么?只有《研究》所說的「心理素質」符合它所作的「素質」的界定。
《研究》對「素質」所作的界定,和它對「素質」所作的分類是沖突的,其界定與其分類「打架,打得頭破血流」!勢不兩立!
准上兩點,我們認為《研究》並沒有把它所說的「素質」的涵義弄明白。「素質」的涵義都未弄明白,就去講「提高素質的教育」,這很令人費解。
二
「素質教育」一詞的產生,是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而產生的。故而論「素質教育」者總是要提到「應試教育」的;而且常常引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這一重要文件中的一段話作為論述「素質教育」的科學性先進性的論據。這段話是這樣講的:
「發展基礎教育,必須繼續改善辦學條件,逐步實現標准化。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
這段話中兩次使用了「素質」這個詞。這段話中講的「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是不是就是「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軌道」的意思呢?要弄清這點,首先要明白「素質」這個詞,在文件中的含義。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開宗明義就這樣講: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確定了九十年代我國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明確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四大所確定的戰略任務,指導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紀初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特製定本綱要。」
這里講得很清楚,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特製定本綱要」;而沒有講「提高什麼什麼素質」。「水平」二字,一目瞭然,不需要作任何解釋。
《綱要》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六個重要問題,講了五十條,怎樣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
在共五十條的論述中,有這樣的帶有「素質」一詞和「水平」一詞的一些話語:「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勞動者素質」,「政治和業務素質」,「政治業務素質」,「全民族的素質」,「全民族素質」,「民族素質」,「思想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和政策、業務水平」,「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教師素質」,「農村從業人員的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國民素質」,「一支人員精幹、素質優良、待遇較高的師資隊伍」。
就《綱要》的全文來看,「素質」一詞的含義,在這里就是「水平」的意思。「勞動者素質」、「民族素質」、「國民素質」、「教師素質」和「農村從業人員的素質」等,都是指相應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的水平。「素質」就是「水平」之意。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中「素質」該如何解釋?如果不把「素質」理解為「水平」,那麼,「業務素質」和「業務水平」的區別何在?只有把「素質」一詞的涵義理解為「水平」,才符合《綱要》在開宗明義的第一段中所談的「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意思。
「素質」一詞在《綱要》中雖然使用了二十次,卻沒有「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影子。《綱要》第七條中有這樣的論述:「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這里的「轉軌」雲雲,並不是講的「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而是:使只注重文化科學知識、片面發展的、面向少數學生、死板枯燥的「應試教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生動活潑、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水平的全面發展教育。這是很清楚的。
全面發展教育,不同於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提倡、推行「素質教育」的論著,也不認為「素質教育」等同於全面發展教育。——如果二者等同,「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沒有必要了。
毫無例外,凡是論述「素質教育」的論著,都要把「素質教育」與人所共知的全面發展教育「掛起鉤來」,並論證「素質教育」如何如何比全面發展教育更科學更先進。——如果沒有這種科學性先進性,「素質教育」還有什麼值得提倡的必要呢?
有文章這樣講:所謂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5]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這一事實,人所共知,在「素質教育」這名詞出現之前,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任務。今天,把它說成是「素質教育」的目的,理由是什麼?
又有人說:「『素質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作為其基本內涵。[6]
事實是,在「素質教育」這一名詞出現之前的許多年,在全面發展教育的理論中,就已把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水平,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涵了;而今卻把此內涵說成是所謂「素質教育」的東西;請問:「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到底是一回事呢還是兩回事?
上述問題都是需要認真回答的;不然,「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科學性就很令人懷疑。
三
對於「素質教育」的理論的闡述,燕國材的《研究》是較全面細致的;從「素質」的界定到「素質教育」的涵義、分類、基本特點以及其有效實施等等,都費去了許多唇舌;而且把他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結合論的學習理論」也揉了進去。
關於《研究》對「素質」的界定,上文已經討論過了,不再贅說。在此,僅就其「學生主體論」和A=F(I•N)這個公式講一點我們的鄙陋之見。
1.「學生主體論。即主張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唯一主體。」
有什麼根據說「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唯一主體」?
《研究》是如此說:
「在教育過程中,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因素(條件)是多種多樣的,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大系列,即外部(客體)因素(條件),簡稱外因;內部(主體)因素(條件),簡稱內因。……心理發展,這實質上仍為內外兩因的相互作用……。條件——根據論。認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凡是外部的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主體的東西,就叫做心理內化,如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品德……。從培養學生的角度說,在教育過程中,除學生主體屬內因外,其餘的一切因素,如政治要求……教師作用等等,都屬於客體——外因范疇。這樣看來,……以內因為依據,即札札實實地以心理內化論為關鍵,才能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從這段論述中不難看出:《研究》把教育活動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與學生成長發展的「動力」同「條件」的關系,弄混淆了。
「主體與客體」是「用以說明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一對哲學范疇。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7]故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學生所學習的東西就是客體。《研究》把學生的學習活動混同於教師的教育活動,說「學生是教育過程中唯一主體。」這是不是概念混亂?
「內因與外因」是「表明事物運動發展的動力同條件之間關系的哲學范疇。內因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內部根據;外因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條件。」[8]
《研究》把學生的心理內化和教育活動混淆起來,把外因稱「客體」,把內因稱為「主體」,弄錯了哲學范疇,「把張飛的鬍子往岳飛的臉上安」,不知燕教授有何根據?
2.關於公式A=F(I•N),《研究》說:「公式中的『其它條件』指客觀條件,可用'E'來表示;'A'代表成功、成就;'F'為數學的函數關系;'I'代表智力因素;'N'為非智力因素。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成功,假定其客觀條件是差不多的,那麼,就是由他們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來決定的。同時,事實告訴我們,學生的智力因素本身是無所謂積極性的,只有非智力因素才有積極性。」「智力因素的積極性來自非智力因素。」
把《研究》這段解釋和燕國材的「IN結合論」的有關說法與這個公式相對照,不難發現A=F(I•N)這公式的錯誤。
(1)《研究》講得明明白白:「公式中的『其它條件』可用'E'來表示。」不知有哪一位讀者能夠在A=F(I•N)中看見"E"?公式中根本沒有"E",而要說有"E";這是怎麼一回事?
(2)根據眾所周知的數學原理,A=F(I•N)中的"I"和"N"都是變數,不是常量,不是一個既定了的「定數」;可是,據燕國材的「IN結合論」的說法:「任何人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後天培養、發展的結果。」[9]而人的智力水平則是「生來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10]「智力因素本身是無積極性可言的,只是非智力因素才具有積極性。」[11]可見,非智力因素是個變數,而智力水平則是一個「定數」,是一個常量。
例如,某學生學習三門學科,一門學科的成績優秀,一門學科的成績中常,一門學科的成績低劣。照「IN結合論」理論來說:三門學科的成績的差異的原因,不是該生的智力水平的問題(生來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是不會改變的);而是其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意志等等)的積極性的發揮與否的問題。
"I"(智力因素)既是一個「定數」,是常量,怎麼又被塞進變數的行列,與"N"(非智力因素)混在一起,冒充變數呢?這不是「IN結合論」的論述,和其提出的A=F(I•N)公式之間的沖突么?
《研究》認為:「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定於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人本論、學生主體論、心理內化論與IN結合論的理解與把握。」它又說:「學生主體論是教育人本論進一步的具本化。」「IN結合論又是心理內化論的進一步具體化。」
我們在上文已論證過「學生主體論」是個概念混亂的理論;如果「IN結合論」又是一個漏洞叢生的理論,我們教育工作者又將如何去把握《研究》所談的「四論」呢?《研究》對「素質」的涵義都還沒有講清楚,就講「素質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使人捉摸了。何謂「素質」教育的「效果」?
竊以為,講「素質教育」,論「素質教育的效果」,首先應該辨明什麼叫「素質」?講「素質教育的科學性先進性」,應該弄清「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區別,不能把全面發展教育理論中的東西說成是「素質教育」的東西;如此,「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才有生命力,素質教育的理論才有可能建構起來成為一種新教育理論。
作者單位:四川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魏知
[1][2][3][6]《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1995年,第3期;1996年,第4期;1995年,第6期。
[4]朱光潛:《美學拾穗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第75頁。
[5]柳斌:《關於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8合期。
[7][8]《中國大網路全書•哲學》,第1240頁;第646頁。
[9][11]燕國材主編:《非智力因素的理論實證與實踐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1頁;《前言》,第2頁。
[10]燕國材、馬加樂著:《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4頁。
❸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一、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1) 研究學生,准確放矢
研究學生,把握學生思想實際,是提高學生學習素質的關鍵,因為小學教學不僅要解決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更要解決學生信不信、願不願意學的問題。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學生,才能使教學有的放矢,提高實效,更著重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接能力和思想品質的特點,了解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要找准教材與學生的結合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2)「變式」導課,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恰當地破題導入,不但提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且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預備狀態。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材內容採取不同方法。「變式」導課,激發興趣,把學生帶入相應的情境之中,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為體會中心渲染氣氛。我常採用啟發談話,實物圖片演示,實際操作,講故事,學格言,設疑等形式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好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3)善於組織討論,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主要靠學生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強化,在語文教學中,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組織討論。善於組織討論,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揚教學民主,優化學習環境,實現自我教育;有利於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師講解的單向、單調,把知識強加於學生等弊端;有利於活躍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
2、加強學潔指導
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必備的素質。蘇霍姆林斯基說「不會學習導致不想學習,不想學習又導致懶惰」。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並對學習產生興趣。因此,教學應切實加強學法指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放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學會從「讀書」中自我獲取知識;學會以「因」導「果」的思維方法,養成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動腦習慣;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學會歸納總結。尤其要指導學生學會「以舊推新,知識遷移」,學會用舊知識去探索新問題,培養其自學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3、建立新的評價制度,全面落實素質教育
(1)建立了形成性評價制度,保證評價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學校制定評估辦法,成立了領導組織,專人負責學生評價工作的檢查與指導。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認真填寫評估手冊,及時與家長聯系,指導學生。
(2)建立了督導評估制度。不斷加大督導評估工作力度,督促學校做好學生質量的評價工作。督導檢查評估圍繞評價內容,採取隨機、隨時、不預先通知的抽測辦法,把抽測結果作為該項全年成績納入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獎懲。
(3)建立並不斷完善學生自評制度。學校定期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宣講開展學生質量評價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並採取有力措施,倡導學生投身到評價中來,認真、自覺地開展評價。 二、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1、素質教育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
素質教育擔負著完成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質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培養每個人的創造性;另一方面要為培養能夠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2、素質教育是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教育要尊重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健全個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在素質教育看來,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器,而是知識的主人;學生不僅僅是認知主體,更重要、更本質的還是在認知方面和非認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體。素質教育要指導學生怎樣做人,要指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根據促進主體性發展的要求,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該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而不應以學科為中心。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也就是明確為什麼而教。教師不僅要為學科的系統性負責,而且要為學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負責。
3、素質教育是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並得到廣泛的重視,人的可持續發展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著力培養學生具有一種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斷發展的素質。人們一旦擁有了這種素質,在其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續學習和發展。而這種素質的養成、發展與完善又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貫穿人的一生的過程。因此,從這兩層含義上講,素質教育是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 使所有學生能夠在評價中既展開競爭,又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努力在學生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正常的激勵和制約機制,
❹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畢業論文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內堂教學藝術的體現容,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
❺ 急需寫一篇關於素質教育的研究報告(論文)
對於素質教育,目前許多人仍有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最有代表性、也最浮淺的一種觀點是,素質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是教師要解放,學生要放鬆,不再堅持過去的「一切為了好成績」就行了。其實不然,素質教育不單純是為了打破舊的、不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為了對學生進行一種綜合能力的培
養,包括言語、能力、性格、體質等多方面。它是從人本身的天賦出發,以全面發展學生的潛在素質,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人格為目的,以傳輸以往文化的精華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為操作途徑的教育訓練活動。
素質教育有著自己的特徵。首先,它是一種個性教育。它的出發點和人的生成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即人是確定和非確定性相同的生命體,所以首先要正視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質這個事實,在學生的教育培養活動中對學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質教育是一種針對不同個體採取不同教育方式的個性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學生天賦,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其次,它是一種主題性教育。人的本質是在文化創造中不斷生成的,文化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所以,主體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對於人本身和社會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性。素質教育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強調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從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學生的主動精神,幫助學生創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一提起素質教育,不少家長就想盡早為孩子培養一技之長,認為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才能立足於社會,於是各種形式的「興趣班」如雨後春筍。事實上,他們把素質教育與特長教育混為一談了。社會上的特長教育著眼於傳授某種系統知識,而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健康發展。當今社會的學習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掌握知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知識,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極為迅速,所以,幫助孩子掌握學知識的手段,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具體學一門知識更為重要和有效。素質教育把育人看成頭等大事,先成人後成材。因為一個學業上的缺陷並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的一生。因此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是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必備素質,應避免把素質教育、特長教育簡單地劃上等號。
教育是人的活動,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觀念要轉變,教育手段要更新,需要新型的師生關系與之相適應。為此,要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的狀況,爭取主動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這樣,易於師生溝通、互相了解,有助於師生共同發揮潛能,活躍思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一位教師只知道學生的姓名,不了解其家庭、性格、習慣等,那麼他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揮學生的潛質了。教育任務的完成,教育目的的實現都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有愛心、熱心和耐心,自然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把學生當成朋友,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達到直線交流,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適當表揚並使其適時表現。通過談話,集體活動等課外形式增進感情,但並非縱容學生,沒有是非界線。由於學生自製力較差,所以教師要把握、調整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教師把對學生的愛化為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體貼入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和滿足,這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同時教師要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以情染情,優化學生的心情。
脫離實際需要,片面追求高分,造成高分低能,這是應試教育的後果。但素質教育也決非不要考試,而是要進一步改進和改善教育評估制度,使教育考核與評估更具科學性、合理性,更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實現自身潛在素質的最完美的展現。要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嚴格課程開設計劃,抓好每一學科。要真正重視健全學校的教育教學制度,把眼光放得遠一點,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著想。學校要重視藝術類科目師資力量的培養,同時加強教育多元化建設,使素質教育形成自下而上的軟硬環境。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點和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這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要注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教師應當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針對中學生的特點,盡量讓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讓教學形式豐富多彩,不斷使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❻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我個人認為,抄語文教師不應該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❼ 小學素質教育畢業論文
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論文關鍵詞: 素質教育 課程改革 觀念 論文摘要 :素質教育在我國已推行數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贊同,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但是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不少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誤區,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在面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情況下,思想准備不足,理念轉變不夠,行動遲緩,收效甚微,在響應上級號召下的教學改革換湯不換葯。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本文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進農村教育的良性發展,使農村教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支持,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條件,促使農村教育與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200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同我國憲法關於「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www.lw54.com
❽ 小學教師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論文題目標有哪些
這里的(創新教育研究)論文,你去參考借鑒下唄,找找這類的文章進行參考,尋找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