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今教育熱點問題有哪些
當今世界教育熱點追蹤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即oecd)共有30個成員國,其作用是為各成員國政府提供一個探討、發展和完善其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場所。經合組織在經濟、社會、環境、教育、公共政策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政府制定發展政策必不可少的參考。研究和分析經合組織的成果,將是我們及時了解和掌握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重要途徑。
作為中國—經合組織專家交流項目的訪問專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信息處處長林志華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質量測評監控研究中心主任孟鴻偉應邀赴經合組織總部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合作研究。本文是他們從巴黎發來的最新報道。
世界教育熱點之一:服務貿易中的教育
直到最近,教育一直被排除在全球化的爭論之外。許多人還沒有認識到教育也屬於服務貿易的范疇。事實上,高等教育的服務貿易是最明顯的。如果僅僅計算學生出國留學的費用,據oecd初步估計,1999年oecd國家的教育服務貿易額將近300億美元,這就相當於oecd國家當年整個金融服務貿易額,佔oecd國家服務貿易總額的3%。
一些oecd成員國已經在教育服務貿易中形成了他們的優勢。他們正在成為教育服務貿易的凈出口國,而其他國家則從他們提供的教育服務中獲得好處。據oecd對《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教育服務」條款范圍的市場調查表明:(1)貿易形式的教育服務已經在某些國家成為一項主要的貿易。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美國,教育服務貿易分別是他們本國第三、第四和第五大出口業。他們的教育出口值占本國服務貿易總值的百分比分別是11.6%、4.9%和3.8%。(2)教育服務貿易份額最大的是出國留學,這項貿易已經存在多年。最近,一種新的前景更擴大了這種貿易形式,學生可能不出國而接受外國的課程和證書。(3)為進一步規范和保證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質量,世界范圍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體系正在醞釀之中。
就教育服務貿易可能的發展和面臨的挑戰,今年5月23-24日,oecd和美國教育部、教育國際貿易國家中心等在華盛頓美國商務部聯合舉辦「教育服務貿易」——oecd/美國論壇。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經合組織秘書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和美國商務部、教育部部長都出席並講話。足見是到了關心教育服務貿易發展和影響的時候了。
世界教育熱點之二:信息技術對學校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政府、社會機構、家庭和個人已經並且不斷地為教育和學習使用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在oecd1999年教育政策分析中,粗略地估計成員國在高等、中等及小學教育中投入了大約16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投在硬體和網路建設上的。投資的結果是,在整個教育系統使用計算機上網和發電子郵件及從事教學活動大大發展了。
可以說,在教育領域,以信息通信技術(ict)為基礎的教育、學習的熱潮已經在oecd成員國興起。由於ict的廣泛使用,引起了教育和學習上的多方面的變化,並對常規教育文化形成了多種挑戰:
1.大多數oecd國家今天已經進入了建設必要的硬體和網路的階段,問題就在於怎樣使每個校長、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使用ict並從中得益。
2.雖然給學校裝備新信息技術的設備和建立網路的連接是最基本的,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具備必要的技術技能和能力,熟悉相關的軟體,能夠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規劃和管理它並服務於既定的教育目標。
3.目前,這些技能和工作方法還沒有和現存的學校課程相結合,並且在為畢業證書服務的畢業考試中還沒有必要的內容。
4.網際網路正在帶來更加動態的互動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的環境和質量需要得到保證。其中關鍵的是如何防止不良信息的影響。
5.現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共同接受的中學後教育的質量標准,但是學生們卻面臨越來越多的各種不同的中學後課程的選擇,常常又是外國學校提供的。關鍵的問題是政府必須在保護學習者和鼓勵接觸更多的網路教育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6.教育服務貿易是最近服務貿易總協定談判的一部分,政府將在多大程度上推進教育服務的自由貿易?這將對教育的傳統的公共提供者和對他們的服務的需求產生什麼影響?
7.在教育領域里還存在著設備的鴻溝,還有教師、學生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和自信心的鴻溝,以及在家、工作單位和社區使用電子多媒體的鴻溝。盡管已經在學校的新信息技術方面投入了相當大量的投資,但是仍然存在著在不同社會人群中的鴻溝。
基於這種情況和oecd教育部長們在一次非正式會議上表示的興趣,經合組織的教育創新研究中心(ceri)進行了一次考察新信息技術對學校革新和學習的影響的研究。21個國家參加了研究個案研究,其中大約三分之一和個案研究結合。每個國家作了2-10個個案研究,這些個案一般都代表大的學校改革並且運用了新的信息技術。六個國家參加了實驗研究。
② 小學教育熱門的話題
當今小學教師教學質量有待於研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這「本」中之本——教師更是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毫不誇張的說,教育沒有教師是萬萬不能的。但教師的作用在不被忽視的同時卻也被擴大化了。這是現在好多家長對教師的錯誤理解,覺得把自己的孩子交給老師就等於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由老師來負責,因此教師不僅要對
學生的成績負責,還要對學生身體、學生的生活、學生的交友等負責。教師不是萬能的神,教師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只是套著教師這一職業光環而已,這在現實的素質教育中更是如此。
為了孩子,再多的怨言教師也許能像聖人一樣受了。但學校的不理解才更讓教師感到非萬能而不可。那座升學率的大山,早已壓得老師喘不過氣了,不斷的補課,不斷的試題作業早已佔去教師的所有時間;而那些包括亂收費在內的收費任務更是讓教師們焦頭爛額備受指責;更別說其他的捐錢捐物讓老師為學校獻愛心……學校不理解,老師這壓力如何承受?
③ 當前的教育熱點問題有哪些急求..................
一、關於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問題 十七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表明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長期戰略選擇,也是我國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新任務。 2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年平均速度9.7;2007年GDP達到24.66萬億元,總量居世界第四; 3 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20.8,外匯儲備超過1.52萬億美元(1978年僅為1.67億美元),居世界第一; 進出口總額達到2.17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1978年僅為206億美元) 4 我們消耗的資源多少呢? 以2005年為例:當年我國GDP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為2.26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當年生產總值的5,當年我國消費石油3億噸,原煤21.4億噸,粗鋼3.5億噸,水泥10.5億噸和氧化鋁1561萬噸,分別約佔世界消費總量的7.8、39.6、31.8、47.7和24.4。而國際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對我們構成了現實的巨大的壓力。石油每桶價格突破110美元,鐵礦石價格2008年比2007年增長了65。 5 具體產品:我國已有170多種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這一指標分別是日本5倍、英國8倍、韓國16倍,但在整個國際製造業的產業鏈上則處於末端。 在消化吸收和創新方面:日本引進1,再創新是5;韓國引進1,再創新是8;中國引進1,再創新僅為0.075。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格曼在其著名的《亞洲奇跡的神話》一文中提到增長的兩種類型:依靠投入增加推動和依靠效率推動。 6 改變上述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由過去依靠投入增加推動模式轉變為依靠效率推動。而實現上述轉變的根本是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特別是人的教育素質。 7 教育指數變動情況:1982年人均教育年限4.2年,1990年5.2年,2000年6.8年,2005年7.5年。 8 歷史表明:後進國家人均GDP達到先進國家40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發達國家70左右;後進國家人均GDP達到先進國家80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到先進國家的水平。 9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 1、真正樹立人才是根本、教育是關鍵的理念 2、大幅度增加對教育投入。目前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為5—6;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為4—5;以色列、馬來西亞等國則達到甚至超過7;中國長期徘徊在2—3,最高年份為3.4但很快回落。 10 3、調整教育結構,加速中等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工人總數30—40,我國僅為3.5,熟練工人缺乏。 11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問題 十七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溫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讓孩子們上好學,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 12 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事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我們基本解決了孩子們有學上的問題。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2006年達到5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7年達到23。目前勞動年齡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達到7000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人力資源大國。 13 2、長期困擾我們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問題,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2003年國務院召開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作出政府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實行「兩免一補」;2005年底決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2007年秋季開始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並免費提供教科書;2008年秋季開始在城市也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為此,中央財政2008年用於教育的投入增加到1562億,增幅達到31。 14 從2002年開始,國家逐步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健全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設立國家助學金,每學年資助學生1500元,連續2年,第三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取得一定勞動報酬。2007年新學期開始,國家每年用於資助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貧困學生的財政投入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總額達到500億元,惠及2000萬學生。普通高中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已經部署啟動。 15 當前,人民群眾意見比較大主要集中在: 1、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教育發展差距比較大; 2、多數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仍然比較簡陋; 3、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優秀教師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重點學校,導致「擇校熱」高溫不退; 4、應試教育愈演愈烈,課程改革、招生評價制度改革步履維艱; 5、素質教育推進十分艱難,整個教育教學質量不高。 16三、關於教育公平問題 3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奇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使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都可以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加之市場機制和法律的不完備,使收入差距擴大。國家統計局2005年公布的數據:城鎮最高組與最低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擴大到 5.3:1。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王小魯等人研究報告:目前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31倍,城鄉合計計算則達到55倍。國家統計局: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仍快於農民,其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3.2進一步擴大到3.32。 17 國際上通用的測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統計指標——基尼系數(基尼系數介於0和1之間。0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1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在0和1之間,基尼系數越小,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尼系數呈不斷上升趨勢,1978年為0.16,1988年為0.23,2000年為0.32,2006年為0.47,2007年為0.48。基尼系數達到0.4為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達到0.5就達到了引發社會動亂等一系列問題的邊緣。 18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奧曼、托馬斯—謝林做的一個有關公平問題的試驗,名稱叫「最後通牒」。18世紀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國富論》中提出著名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利己動物,利益最大化是人的基本特性,這就是經濟人假設。「最後通牒」的實驗很簡單:我給王、李1000元,由他們分,規則是:1、錢由王來分,怎麼分則由王決定,絕對不允許與李商量;2、只能分一次,王的分配方案李不接受,錢我收回。 19 按照「經濟人假設」,王最理想的分配方案是自己得999元,給李1元,李必須接受,否則1分錢也拿不到。在全世界五大洲十六個不同文化區域實驗結果為:如果王把錢留給自己太多,李寧可1分錢不拿也不與你分,讓你也拿不成。分配成功的區間是40—60之間,峰值是55比45,低於40,王不幹,李也不幹。經過五大洲十六個文化區域的研究後發現,經濟人假設不能成立。
④ 當前小學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如何幫助孩子在當前社會形勢下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何使孩子杜絕社會不應侵染他們的誘惑,如何讓孩子按照有益於自身發展的方向,深入培養興趣。
⑤ 當前小學教學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1、熱點問題是教師的工資是否上調,教育的投資力度是否加大,教師和學生關內系等。
2、首先熱點容問題就是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問題,國家也比較重視的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都可以稱為是熱點問題。
3、教育的熱點問題永遠是圍繞著著,教師,學生,家長,教育投資這幾個詞語展開,他們之間的關系構成教育的焦點。
⑥ 小學當前教育的熱門話題
提高孩子的發散思維,不能只灌知識。成為只會考試的廢物
⑦ 當前小學教育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是什麼
問題有點大,你要寫論文了吧?哈哈哈哈,挑個小點的范圍。熱點就是校園暴力啊,學生心理問題啊,難點就是家校結合問題,重點肯定還是教育質量。
⑧ 關於教育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關於教育的熱點問題有很多,比如校園欺凌問題。高考加分政策,高考移民等
⑨ 當前教育的熱點問題
熱點之一: 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價值彰顯的難點
歷時三年的努力,西安市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研究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近一月時間市教科所領導和專家奔赴各區縣對測試評價的結果進行反饋和解讀,收到良好效果。這是市教育局建設西安品質教育,實現科學發展,內涵提升所採取的重要舉措,也是通過教育評價這一重要手段引導基礎教育特色發展的有益探索。這次反饋的材料豐富,形式多樣,科研含量較高。特別是所下發的區縣質量評價報告,學校評價報告及對教師學生家長的評價報告文本更是難得的研究成果,需要區縣和學校很好地閱讀研究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從中發現優勢,查找不足,挖掘成因,補齊短板,探求對策。現在的問題在於,區縣和學校對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理論及評價方法評價工具的科學准確把握,對評價報告的分析理解,無論是人員配備專業儲備及研究力量還較薄弱,對評價報告的紙面意義和潛藏的價值怎樣轉化成辦學行為還有一定的障礙和難度。如何破解這一評價改革的「最後一公里」難題,是目前各區縣和學校亟待解決的課題。否則,再好的評價改革實驗和成果將會與教育教學 教師學生的實際出現兩張皮現象。希望能引起區縣和學校的真正重視。
熱點之二:中小學教科研的升級
教育研究具有客觀性,精確性,可完整性,解釋性,經驗性,簡潔性,邏輯性和懷疑的態度等特徵。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表明,教育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科學推進的重要路徑和措施。然而,由於多種原因,目前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許多亟待的問題,急需轉型升級。
1.教研與科研相分離的1.0版。這是中小學教科研的初級階段出現的狀態和模型。即中小學教師主要對課堂教法考試研究關注較多,而各級教科研部門專注於教育理論課題研究及教育實驗,中小學與科研部門聯系脫節,沒有使教學研究與教育研究有機結合。
2.教研與科研相互結合的2.0版。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實施,各級教科研機構轉變職能,改變研究工作方式,主動與中小學合作,發揮引領作用,指導中小學及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學綜合性研究,中小學把教育科研開始應用於課程課堂管理評價等領域,解決了教研與科研兩張皮的現象。
教研與科研融合一體的3.0版。現在,不少中小學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引智進校,在專家的指導下,逐步樹立了大教科研的概念和思維,確定研究主題,開展教研和科研融合的一體化研究,整體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這樣,實現了中小學教科研的升級,使大教科研成為教師工作的「新常態」,使中小學教科研進入了質的飛躍的「新時代」!
熱點之三:學前教育的焦慮
近 一個時期來,在個別地方的幼兒園幼發生教師虐童事件引起社會對學前教育的超常關注,學前教育被一下子推向風口浪尖。如何看待這些個案性的事件,如何認識學前教育,如何理性地審視目前學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消除社會和群眾在關於學前教育中出現的焦慮,帶著這問題,出於職業的慣習,本人翻閱了幾本有關學前教育的書籍,做了不算深入或許還很膚淺的思考,試圖對現今學前教育的焦慮作些許的分析。
學前教育屬於啟蒙教育,處於義務教育的前端,有其非常特殊的性屬,對人一生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前多年由於社會的關注點主要在中考和高考上,對學前教育關注度較低,只是近幾年,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學前教育觀念的迅速轉變,使得學前教育的發展成為廣泛關注的對象。由於前多年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重視投入不夠,導致許多問題爆炸式出現。家庭焦慮,幼兒園等辦園機構更焦慮。公辦幼兒園數量不足,合格教師補充不及時,只能從小學抽調補缺。民辦幼兒園發展迅猛,無奈只好招錄大量的資質不高的人員,加之管理跟不上,教師待遇不高,專業素養難以保證,於是在保育管理過程中出現一些違反育兒規律的行為。針對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出現的焦慮問題,需要國家政府出台相關法規政策,從體制機制予以破解!如核算辦園成本,劃定教師最低待遇標准,加強培訓,嚴格限定收費,加大常態化的檢查監督,規范辦園行為。與次同時,應大力發展公辦普惠性幼兒園,暢通教師來源渠道,提高教師待遇,強化教師專業培訓,消除各種焦慮,破解發展難題,使學前教育健康發展,讓家長放心,使幼兒舒心。
⑩ 當今小學教育熱點是什麼具體分析闡述下。。。
一、當今小學教育熱點
1、地區差別:教育差距加大
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異特徵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據上海智力所的研究,我國義務教育的差異度,全國可分為五類地區,最發達的A類地區為北京、上海、天津;B類地區為遼寧、江蘇、浙江、廣東;最差的E類地區包括寧夏、甘肅、雲南、貴州、青海、西藏。1994年,A、B、E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之比5.6:2.9:1.0;當年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之比為3.0:2.0:1.0,與1988年(這一比率為2.8:1.5:1.0)相比,呈加大趨勢。
我國地區差距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僅各省區之間差距明顯,在同一省內、以及地區之內縣際差異同樣很大。據上海智力所對縣際差距變化的研究,Gini系數由1994年的0.238下降為1997年的0.235,縣際差距在總體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縣的不利狀況更加突出。
據對1782個縣的統計分析,小學生和初中生生均經常性支出,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地區內縣際差距大於地區間差距。比較而言,小學入學機會平等較令人滿意;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初中入學率差距比較突出,少數民族自治縣與非民族縣的初中入學率組間差距也較明顯。由於初中教育的急劇發展,初中教育投資增長滯後的矛盾突出。
2、城鄉差別:農村教育問題仍然突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國城鎮人口所佔比例26.23%;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該比例為28.85%,1997年10月,該比例為29.92%,農村人口約佔70%。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整體仍然落後,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城鎮和農村之間適齡兒童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顯,
1995年,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佔全國適齡兒童總數的80%以上,而在校生佔全體總數的比例為小學在校生佔70.5%,初中在校生佔57.17%。以1998年我國城鄉普通中學的狀況看,農村學生擁有初中教育份額約一半強,但在高中階段在校生僅佔一成四。城鄉之間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 1998年比1995年擴大了2個百分點。
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率仍然較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農村輟學率偏高。1998年全國初中在校生輟學率3.23%,達167萬人,比1997年上升0.09個百分點。農村輟學率為4.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97個百分點。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0%以上。應當指出,就許多地方的實際觀察,農村學生的流失輟學率,比統計數字要高得多。
由於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全國目前現有危房約1300萬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農村。雖然危房佔全國中小學總校舍的比例不足 1%,但在「二片地區」、「三片地區」比例較高,寧夏中學危房面積達5.32%,小學達4.6%;新疆中學危房達4.05%,小學佔3%;青海中學佔3.16,小學佔4.33。有的貧困縣危房面積高達10%-15%以上,如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小學危房率高達28.3%。由於七八十年代解決校舍問題時經費不足、建築質量差,80年代末興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區劣質房的比例較高,不足10年的校舍成為危房,新危房出現率每年約為2%-3%。大面積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
3、階層差別:關注弱勢群體和貧困學生
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階層逐漸分化,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成為我們觀察公平問題的另一個重要視角。
據李強的研究,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佔全部收入的51.
4%,次高的1/5人口佔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佔有4.06%,高收入階層佔有總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階層的12.7倍。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1979年為0.31,1988年為0.38,1994年為0.434,1997年0.4577,已經超過國際上一般認為的適度范圍,超過國際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另據國家統計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鄉居民家庭收入的調查結果,如果按戶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將全部調查戶五等份分組,其中20%的高收入戶占總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戶僅占總收入的6.5%,高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戶人均收入比為8∶1,差距相當大。按1999年8月份戶人均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達到0.354。
由於義務教育階段實際的教育收費不斷增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收費,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權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響,校園中的「貧困生」群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對農村大量出現的流失輟學的調查顯示,貧困仍然是使許多任上不起學的第一位的原因。但與以前不同的是,當前許多地方出現的令農民難以承受的教育負擔,是由不規范的亂集資、亂收費造成的。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全國數千萬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是被忽視的。
由於大學、中專等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實行收費,校園中出現了一個不斷擴大的貧困生階層。據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幾年每年1千多元學費的條件下,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貧困學生。研究顯示,1997年入學學生組對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095,這意味學費增加10%時,約有11%的學生會因難以負擔而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貧困階層分為城市和農村兩種情況,農村的是絕對貧困階層;城市則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階層降下來的失業者、退休者等,心理壓力和相對剝奪感更大,社會影響力也更大。由於升學和進入好學校除了能力競爭之外,越來越依賴家長的社會關系、經濟能力,弱勢群體往往缺乏選擇性,城市不同階層對入學機會和學校質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
一些調查顯示,在城市的重點中學,以及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存在明顯差別。占人口90%以上的體力勞動者的子女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試競爭中顯然處於不利地位。北京市招辦統計:1990年北京市錄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幹部、軍人、職員子女13474人,佔78%;工農子女3561人,佔21%。北京市一所重點理工科大學1998年招收的新生,其中出身幹部家庭的佔27.0%、知識分子佔9.4%、職員佔3.6%、軍人佔2.1%,工人佔26.4%、農民占 18.7%、其它佔12.2%。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和熱門專業,來自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來越高。即便上大學,貧寒家庭的學生進入軍校、師范、農林及一些冷門專業。在城市的重點中學,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幹部家庭的學生比例遠遠超過其它階層。
不同階層在學業成功上的差異同樣巨大,在各級學校教育中學習失敗、輟學留級、中途棄學的,主要是家境貧寒、社會地位較低的階層的孩子。
4、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
近十年來,我國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在整體上有很大進步,發展的態勢也較好,見表二、表三。1998年與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學率差距由1.28個百分點降至0.14個百分點;民族聚集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7個百分點降至0.7個百分點。女性教育的問題集中在農村的貧困邊遠地區,主要表現為女童教育不足。1997年,我國仍有1.45億成人文盲,其中青壯年文盲3775萬,70%為女性。 「八五期間」全國掃除文盲2441萬,女性僅佔41%,比男性低8個百分點。在城市和高層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現為女大學生、女研究生在擇業過程中受到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傳統觀念的改變,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4%(1991年)。比較而言,少數民族學生在各類學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發展極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貧困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二、熱點的背景,運作,意義
我國當前出現的種種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發展中狀態決定的:經濟落後導致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導致巨大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貧富分化,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導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這一現實是歷史形成的,並將會在我國長期存在,只能通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加以解決。
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實際國情中,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會加劇現實中的教育不公;同時,相對於縮小歷史形成的發展差距而言,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調整來增進社會公平,是更為容易實現的。因而,認識和調整這一制度性因素,應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種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規則不公。
1、育資源配置的失衡
對於歷史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巨大發展差距,教育資源配置的應當體現:一是規則的公平,以不再繼續擴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向落後地區傾斜,以主動縮小差距。建國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中,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改革開放之後,各地的發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
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傳統原因之一,是強調教育的直接功利價值,希望迅速改變工業、科技落後局面,因而,教育的實際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計劃體制下的教育資源配置,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並不是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因而,盡管在一段時間內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區差距還是沒有有效地縮小。例如,中西部許多省區長期以來沒有一所重點大學。
重高等教育,體現的是國家對「效率」的直接追求。由於國家壟斷了教育資源,又財力不足,致使基礎教育長期薄弱。輕基礎教育的現實,不僅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於國民素質、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制約,總體而言對經濟發展並不是高效的。
2、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尤其是基礎教育管理權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進程。這一過程同樣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約,基礎教育面臨這一選擇:是優先滿足大多數兒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兒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還是通過強烈的競爭和篩選,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較好的教育?我們事實上選擇了走培養「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線。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基礎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地區內、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為地製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礎薄弱的「差校」、「垃圾學校」。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鎮,從而有利於城鎮學生的升學。這種把學校、學生分為不同等級,為了選拔少數「尖子」,而使多數兒童的利益受損、強烈競爭性的教育,是違背義務教育的性質和宗旨的,是「應試教育」的制度基礎,目前正在糾正、改變之中。但公立學校之間業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經成為目前市民關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動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公共政策優先滿足甚至只反映和體現城市人的利益,例如過去的糧油供應政策、就業、醫療、住房、勞保等各項社會福利等等。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這一思路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但作為一種和思維定勢它仍有較大的慣性,依然潛存於社會決策之中。對此應當有相應的認識並予以矯正。
例如,無視城市和農村兒童、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兒童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區別,主要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為依據制定的全國統一大綱、統一教材和統一標准,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學生無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項調查表明,導致農村學生流失輟學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僅次於經濟負擔),是由於教學難度過高,致使許多學生難以勝任,成為學業的失敗者。 [xv]這一「規則的不公」導致了在受教育機會上「起點的不公」。其背後,正是「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作祟。
4、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公
我國現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具備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數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於實際錄取學生採取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辦法,各省市區的錄取定額並不是按照考生數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優先照顧城市考生的准則,因此出現同一份考卷,各地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異,從而加劇了原本已經存在的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
1998年,太原市中專錄取分數線,非農村學生為376分,農戶生按不同區劃分別為532分、529分,最大差距達156分,引起強烈不滿。 [xvi]近年來各省市高校錄取線的極大差距,也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中國最窮的貴州省,1998年人均GDP為2323元(北京為1.8萬元,為貴州的7.75倍),理工科本科重點線480分,文史類(含外語)知道線為514分,也高於北京市。
此外,一些政策、制度安排不當,也是造成地區之內、階層之間教育不公的原因。例如,由於農村基礎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到縣以下,致使鄉際之間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貧困地區的鄉級財政則無力支撐基礎教育。又如教育收費問題。教育費用過高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嚴重問題。
希望對你有用!!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