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學教育任務是什麼還有,中小學教育為什麼是基礎教育感謝了!!
在身體發展方面,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在認知方面,重視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
在情意方面,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體驗,
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掌握評價自我的多維標准。
B. 中小學教師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中小學教師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就是在處理學生唯一的問題中,有的可能方法手段不科學,導致了一的失誤,而學生家長還不可以配合,這樣就對教師管理學生產生心理壓力。
C. 為什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使其健康成長,已經成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沖擊和挑戰。據調查,在我國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那麼學校和家庭應當如何引導學生,使小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我以一名幾十年在教育一線工作的小學教師,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
現在的小孩大多是獨生子女,每一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加之家中老人的溺愛,使每個小孩養成了只懂得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不懂得付出愛,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還有有些家長喜歡為自家小孩打抱不平,把小孩之間的小吵小鬧變成大人與小孩、大人與大人之間的矛盾,使孩子沒有養成團結互助的習慣。這些"寶中寶"型的小孩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難以接受別人的指責和教導,也難以獨立完成任何事。其實這些已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這一心理問題目前影響到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久而久之使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學生變成有心理問題的小學生。
學校和教師為了提高和完成教學質量及教學任務,時常給家庭和小學生施加壓力,總是以分數論英雄,總是用分數判斷一切。有些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教育時喜歡分"好學生"與"壞學生",並且誇大"好學生"的優點,他們即使犯了錯誤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壞學生"稍有不慎就會動輒得咎,使得這類所謂的"壞學生"就自然而然成為其他學生眼中的嘲笑對象,自信、自強、樂觀等等漸漸遠離他們,讓小學生漸漸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目前我國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教育方針政策,未得到社會各界的正面理解。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幾年,減輕學生負擔的政策出台了一項又一項,可是升學壓力愈發增大。教師為了出成績壓學生,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給孩子施加壓力,社會為了發展得更好提高對學生的要求,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小學生只能用幼小的心理承擔一切,壓力過大造成了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引導和解決的方法
增強自身責任,積極教育子女。作為家長必須意識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責任。
提高自身素質,作孩子的榜樣。家長的行為習慣、是非標准、待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面都時刻影響著孩子。作為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讓自己成為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樣。
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教育水平。家長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懂得兒童心理特點,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學原則、方法,才能培養出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孩子。
優化家庭環境,讓孩子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長要重視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歡樂的家庭氛圍中,身心才能健康成長。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的的親密關系,這需要家長付出努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要有愛心,有一顆童心。
三、學校如何創造小學生心理健康平台
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教育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合力才能推動教育的真正發展。家庭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有意識、有計劃的,因此學校在注重小學生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應更加註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逆反心理,做好溝通與交流。我們要首先培養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其次是要求小學生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成人善意的批評;再次是教育小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最後是要求家長和教師多注意小學生的心理需求。
消除自卑孤獨心理,增強自信。學校要幫助小學生分析他們的優點,正確作出評價,發揮自身特長;其次是千方百計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
消除敏感與脆弱心理,培養意志。要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教給小學生釋放消極情緒,擺脫悲觀失望的方法。
四、社會要加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關注
整個社會已加大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但以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為主,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則關注不夠,認識不足。本人認為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家長、教師、學校的責任,全社會的人應參與到此項工作中,關注和加大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加大宣傳素質教育的力度。盡管素質教育已實施幾年,可是對這一教育形式的認識卻很不到位,甚至有些領導的教育觀念落後,導致校與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不良競爭現象。所以本人認為提高小學生德、智、體、美的綜合素質不能當做口號去喊,而應該讓更多教育界的領導、老師、家長認識到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重要性。才不會出現決策性的錯誤,害學生,損人才。
要制定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部門應該制定一些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制度,並加大實施力度的監督,避免讓這些制度流於形式。
小學階段是人生發育初期,這一階段的心理發育最快,一個人的性格、品質、興趣等在這階段初步形成,各種潛能初步開發。因此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者合力,為小學生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每一個小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D. 為什麼中小學教育要特別重視班主任
因為中小學生的很多方面都沒有得到一定的成長,所以班主任這個時候就顯得更為重要一些,一在於引導學生發展和成長,如果沒有班主任的話,學生可能就沒有那麼好的學習效果
E. 中小學教師為什麼要學習教育理論
學不學教育理論是來專業教師和非自專業教師的本質區別。教育理論是指明整個教育過程的指導思想、教育教學方法論與辯證法、教育教學實踐與途徑。簡單說,沒有教育理論就沒有規范的教師行為。因此,也就不能成其為合格的中小學教師。
F. 中小學教育中有哪些現象與心理學關系
在中小學教育中,有許多方面都和心理學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讓學回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答知事物;在感知過程中,集中學生注意力;一邊感知,一邊記憶,一邊思考;在學習過程中,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因材施教,分別指導等,這些都是在應用心理學的例子。其實,弄明白什麼是心理現象,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G. 從理論和實踐論證為什麼要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當下不少人對心理健康教育有著不少的疑惑和工作開展上的困惑,比如校長想問「該怎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主任想問「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工作怎樣結合?」心理健康老師想問「心理健康課怎麼上?怎麼設計教案?」而班主任想問「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已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崗位上工作了相當一段時間也對很多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想針對整個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個分析。
當前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問題:1.發展不均衡,地區之間、中小學之間、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家長之間。有的老師一年有三到五次的外出學習機會,而有的老師一年只有一次的學習機會,雖然教育部規定每學期必須有一次外出學習機會,但是很難落實。心理健康老師的相關培訓都是政府部門或者教育部安排的,較多為政策性文件學習以及心理咨詢相關內容的學習。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經驗方面或者技能方面是空白的,所以很多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老師在真正的工作上還是略顯無力的,因為沒有較為深厚的功底,缺少咨詢和實踐的積淀。心理咨詢的原則就是助人助己,先幫助自己成長自己才能幫助別人成長別人,但是現在的很多心理老師是不太能做到這幾點的。
再說到師資建設和「師源性」心理傷害,有的學校有著十到二十人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而有的學校只能將主管德育或者班主任工作的老師調轉心理健康崗位上或者兼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學校有將近400平6個教室用來做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以及心育工作,但有的學校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這樣不僅不會推進心理健康建設還會造成很多問題,適得其反。不懂的人做專業的事有兩種結果,事倍功半或者越管越亂,造成很多師源性心理問題,就是很多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問題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極影響。也被稱之為「校園冷暴力」。老師心情不好好幾個班級的學生心情跟著不好,有沒有這種現象?有,而且極其普遍!
該怎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是如此。校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直接影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
在對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認識上大多數校長都能夠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部分校長還存在一些誤區,比如:有些校長認為小學生能有什麼心理問題?兩個孩子鬧別扭,一會兒就好,用不著進行什麼心理健康教育。還有校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師的事情,學校建立有心理咨詢室,學生有什麼心理問題到心理咨詢室找心理老師解決。還有的校長認為,學校的教學任務繁重,課時緊張,沒有時間再搞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校長的這些認識誤區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校長應該糾正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錯誤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於學校主要工作的開展。
心理健康教育並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有的校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從學生長遠發展來看,確實非常必要,但是,學校教學任務重,升學壓力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影響教學怎麼辦?實踐證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不會給學校「添麻煩」,而且還有力地助推了學校的主要工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這是任何校長都不容迴避的事實。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會沖擊教學工作,這是校長們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但是,我們不難看到,過重的課業負擔和精神壓力造成不少學生的信心危機和心理障礙。許多學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從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提高學生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力,教給學生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養成學生的學習方法等入手,對於有學習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技術為學生減輕了心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圍很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學校管理上,可以調動學校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凝聚力、有效預防教師的職業倦怠,無疑可以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進,和校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息息相關。因此,校長應具有更寬廣的心理學視野,更好地審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統籌學校的教育資源,真正建立學校在校長領導下,以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讓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學校工作,促進學校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
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工作怎樣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分管在德育工作下面的,主管德育工作的老師因為沒有心理學方面的基礎所以在接手心理健康工作之後很是頭痛,雖然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的重要但是無從開展。根據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德育工作的老師應該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個正確的認識,心理健康教育不等於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以及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聯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來替代,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
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花和學科化的傾向。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不同,心理咨詢注重的是治療,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對心靈素質的培養,對心理潛能的激發。所以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
心理健康課怎麼上?怎麼設計教案?
很多奮斗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線的心理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因為教育部規定除教師輔導參考用書外,不能編印學生教材,更不能要求學生統一購買教材。同時因為國內心理學發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較為落後,相關的心理健康課教案以及課件和資料素材非常缺乏。不單單是教案的缺乏,是與心理健康課相關的所有資料都很缺乏,即便有的老師能夠搜集到要用的資料也會耗費非常多的精力與時間,而且這樣搜集拼湊而成的心理健康課教案有著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成系統、沒有針對性、不符合實際情況、無法評估真正效用。
有心理學背景和基礎的都知道,根據發展心理學原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同年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特點,甚至每個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教育側重都是不同的。比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最強,在學校老師就像他們的媽媽一樣,事無巨細,全要找老師來解決,到了中年級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降低,雖然他們跟老師仍舊親密,經常圍在老師身邊,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判斷與主張,開始不願意老師過問他們之間的事情。再比如小學5、6年級心理健康重點要讓學生了解青春期身心變化的基本常識,如果都做好這點那「親嘴門」完全不會發生。
所以成系統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老師都是從網上四處尋摸,像是撿破爛的一樣東家找一點西家找一點,有些活動是給大學生上的拿來給初中生,比如青春期這一主題,小學也有青春期異性問題,但小學主要為性別認同和異性抵觸,跟初高中的男女交往青春期完全不同,但一樣拿來用。有些人上心理健康課找一些網上的視頻隨便給學生看以為學生們大哭一場內心羞愧就能懂得感恩了,為什麼不想想會不會給學生留下心理陰影呢?也有很多有專業基礎和深厚心理健康教育功底的老師在准備課程的時候也十分費力,我記得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為了上好一門公開課把PPT前後改稿十餘次,改到凌晨一點多。但是,一個學校如此多的學生,只靠一兩個心理健康老師自己編寫教案、自己找相關的音頻、視頻素材,自己做PPT課件,究竟能把教案和課件編成什麼樣子?給學生上完之後有沒有效果?怎麼評估?
所以很多人需要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老師的工作,心理健康課並非簡簡單單的德育課和活動課或者學科課程,而是非常重要而且要全面開展的一項教育工程。據我所知市場上已經有單位針對不同的年級和學生心理問題開發編制了系統成階段的心理健康課教案工具箱,其對不同年級的不同主題配置了教案、教具、教學課件、和測評軟體。能系統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不需要進行相關教具的零散采購,也不需要大浪淘沙的尋找資料和拼湊教案,而且可以評估上課之後的效果。但知道重視的人太少,發揮不了它該有的功效。
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想做好和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要配合好心理健康老師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課程確保其固定和充足課時之外,還要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與宣傳,糾正部分家長的錯誤教育方式,召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主題的班會活動。
這是對我多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崗位上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亂象的針砭,只是不想再讓很多人耽誤中國的教育和下一代孩子的發展。
H. 為什麼中小學要搞特色教育
沒有特色,就顯得平庸。這個社會需要有特點的人才,有特點的人才在任何一個集體中都會更有用武之地。打個比方:同樣是手機,蘋果功能更多,所以有特色,所以更受歡迎。
I. 中小學教師為什麼要學習教育理論
學不學教育理論是專業教師和非專業教師的本質區別。教育理論是指明回整個教育過程的答指導思想、教育教學方法論與辯證法、教育教學實踐與途徑。簡單說,沒有教育理論就沒有規范的教師行為。因此,也就不能成其為合格的中小學教師。
J. 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
一、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引起各方面的普遍關注,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亦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的問題。1、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伴隨著學生心理的發展和交際范圍的擴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不適應,而非心理疾病。這些問題在中學生中尤其多,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和解決,有的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性問題。目前我國少年兒童身上確實存在著某些心理與行為問題,但其中的許多問題是一些發展性的問題,是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並且現在孩子們所面對的問題有許多是從前的孩子不會遇到的,而適應這種變化,不僅是他們面臨的任務,同樣也是成年人面臨的任務,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歷史地認識到科學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預防勝於治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著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當劃分出幾個層次,以此我們可以將學校的任務明確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二是心理咨詢,是被咨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問題人的一種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療,即具有較嚴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專門心理治療。而第三種情況一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較少。因此,心理治療不應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預防勝於治療」,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比矯正學生心理問題重要得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種消極目的,預防和發展才是積極目的。學校心理輔導不只是防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而是要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個性性格的完善發展、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3、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當務之急是轉變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堅持學生心理各要素的協同發展。當前,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一些學校尚存在模糊認識,一些學校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學習成績,只偏重於學習心理教育。比如,進行智商測試、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試前心理調適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耐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層次是,第一,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二、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人類能夠改造世界,創造新事物,主要是因為人們能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緣故。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須不斷去發現、把握和正確運用存在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規律。心理學作為以應用為主的學科,更重視研究並揭示存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規律,使其直接能為學校教育提供指導。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過的一次「意向對保持學習材料的影響」的實驗發現,學生在閱讀之前有準備長時記憶的意向比閱讀之後才出現這種意向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一旦明白這一規律,教學中就會提示學生,不要只為當前的考試而學習材料,應為長遠的學習或應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這樣,知識保持的才長久。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是對學與教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在質和量上進行描述和測量並揭示其存在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既解決「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包含迴避失敗傾向、趨向成功傾向、克服困難傾向和社會競爭傾向,這四種傾向的組合就表現為成就動機的質的特點;而表示每種傾向強弱的分數則表現為成就動機量的特點。質的和量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效果就會不同。研究進一步表明,當趨向成功的傾向占優勢時,學生就會選擇更有價值更具挑戰性的任務。這些知識可以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行為就會有較准確的了解。另外,學生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一旦出現了學習困難,心理學可採用多種方法,幫助教師來了解困難的原因。教師可以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學生學習困難或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有關問題追根溯源,准確了解學生,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方法,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學還有助於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尤其是對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為科學的觀點。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等,將這些原則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遷移。3、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利用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並採取相應的干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心理學家們往往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以及學生現在或過去的行為,來預測他將做什麼。比如,一個心理學家如果知道一個學生的一般智力、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就能更准確地預測這個學生在學校里的學業成績。行為預測必然伴隨著行為的干預。如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提供更為充實、更有利於其潛能充分發展的環境和教學內容;為智力落後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或行之有效的具體的矯正措施,使其達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三、心理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素質與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素質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它既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能,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個體身心結構中的內化和淀積,它標志著個體或群體的總體質量水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有以下四種: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在四種基本素質中,身體和心理素質是最基礎的素質,也可以說是基本素質的核心,因為個體自然遺傳素質與潛能的開發、社會文化經驗的內化,都必須通過個體的身心綜合反映出來。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個體各種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所實施的教育。個體的健康及理想、信念、興趣、能力等身心特徵不僅是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強健的體魄。2、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們之所以可以提倡素質教育,是因為素質本身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素質的先天基礎和後天習得性。即教育和環境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個體或群體的素質狀況;二是素質形成的「內化」機制,即特定的社會需求、道德規范、准則、知識文化技術等外部因素,可以轉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身心要素、結構及其質量。素質的先天性,要求人類講究生育質量,而素質的後天習得性和可"內化"性告訴我們,素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個體的內在結構。那麼,外部因素怎樣才能轉化為內部結構和質量呢?心理學認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有著其內在的規律性,要影響或干預個體的身心發展,外因必須與內部發展規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與發展規律不適應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3、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方法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教育熱點問題。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考試制度、進行課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質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但應當提及注意的是也要強調塑造人的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個性特徵,在這方面,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心理學中有關認識能力、個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識,具體地展現了個體身心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指明身心發展的一個個關鍵時期,提示教育者應當怎樣做和不應當怎樣做,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談到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時,心理學有關道德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道德品質的塑造關鍵在於成人的行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歲前的孩子,因為怕被懲罰或希望得到獎勵而服從規范;大約10一15歲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心目中逐漸樹立起是非觀念、群體的引導和對權威的順從,使他們能較為自覺地服從規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歲以後的青少年,開始建立法制觀念取向和價值觀念取向,認識到人性的尊嚴,會憑自己的良知去判斷是非,道德品質的發展逐漸趨於成熟。因為道德品質發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約,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就要有針對性,小年齡的孩子要有強化措施,而大年齡的孩子則要強調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樣和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家長素質的高低、凈化社會風氣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個體和群體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人生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比如認識活動中的學習問題,現代心理學有關知識對如何培養學習興趣、如何增強記憶、如何組織和加工知識、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是什麼等都作了詳細的闡述,掌握了這些知識,對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很有幫助。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里所扮演的角色從國外的資料和國內近年來學校心理學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扮演四種角色: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輔助者,學習的輔助者,職業選擇的指導者。首先是當學生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校心理學家的首要任務。不論是測量性評價,學校心理咨詢,還是進行行為矯正和開展各種輔導,都是為了當好學生心理的保健醫。其次是德育工作的輔導者。學校心理學家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學校里,不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還有對品德不良的矯正工作。通過正面教育,培養各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第三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這種輔導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在第一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向全體學生,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方面的工作現在通常是由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在進行;在第二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進行相應的輔導與矯正,學習障礙是中小學學生常見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嚴重的阻礙,通常家長和教師常會認為這類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或者認為這些學生的智力發育有問題,而對他們採用說教、強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結果越發雪上加霜,使這些學生學習興趣全無,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越拉越大,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也應該發揮自己職業專長的一個輔導領域。最後是選擇職業的指導者。當學生在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時,在我國將會有70%以上的學生要進入社會,參加職前技術訓練或直接投入社會勞動,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對於這部分青少年來說就非常重要。然而限於自我認識和社會閱歷的欠缺,這些青少年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幫助青少年認清自己的職業興趣,掌握選擇職業的技巧,應是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在我國這種特殊的國情中,這方面的工作就顯得更加突出。 註:你可以砍掉第1和第4大段,因為我覺得這跟你要求的無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