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讓小孩子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如《弟子規》《三字經》等,有什麼好處和不好
好處:作為一個中國孩子,我們仍然需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此外,中國高考的傳統文化分數在未來可能會增加。不好的:用弟子規打開閱讀之路,在這種垃圾閱讀中童年的美好消費,如果你以後不能出來,它會影響三觀生活。結論:兒童應少讀古籍。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在青年版中可以看到,看一些經典笑話,如草船借箭,武松打虎。一個紅樓夢是看不到的,孩子們不能理解。
對於四書五經等,沒有必要浪費時間。美德和道德,以及文化,知道的足夠多,這些從現代社會的說教中,孩子很難消化,只有死記硬背,僵化的大腦,教育效果可能比上述的外國圖畫書要少得多。
B. 如何在幼兒院、中、小學恢復傳統文化教育
可以開一些免費的《弟子規》教學班,大人和孩子一起來學。 大人學到了學會了做到了,上行下效,孩子很快就會了。
C.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摘 要:高考語文要增加學生對文化的思考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辨能力,就勢必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本文就如何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話題,提出了個人的觀點和施行的措施。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隨著高考改革的步步推進,高考語文要增加學生對文化的思考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辨能力。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要想真正地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得真知,就勢必要研究教學思路的轉換,側重點的轉變,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等。筆者以為,加強對中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從而增強思辨能力是一個重要途徑。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界定
廣義而言,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狹義而言,即對中小學生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指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文學經典。
對中小學生而言,以下9部經典讀物可以說是中小學必讀的國學精粹:
《弟子規》,可以作為培養忠厚家風、導引學生孝悌行為規范的啟蒙讀物;《三字經》,可以作為縮微的中國通史、以古鑒今的明鏡;《千字文》,可以作為袖珍的網路知識全書、處世立身的初級讀物;《論語》,可以看作崇高品德修養和智慧提升的精品讀物;《大學》,可以看作道德修養與人生哲學的入門經典;《孟子》,可以領略孟子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中庸》,可以體會與時俱進的和諧之道、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所在;《道德經》,可以領略其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莊子》,可以領略其深邃、樂觀、豁達、汪洋的人生哲學,以及樂觀精神和人文情懷。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安排
(一)分階段學習
小學階段:《三字經》《弟子規》;初中階段:《千字文》《論語》《大學》;高中階段:《孟子》《中庸》《道德經》《莊子》
(二)整理和精選
1.整理。小學階段讀物。將《三字經》原文544句進行選編,力求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心靈,幫助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個有序而明晰的認識,指導學生感悟領會其蘊涵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引領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將《弟子規》原文360句1080字壓縮精選,力求積極健康,通俗易懂,以便解讀理解,成為教育兒童從小養成孝順長輩、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講求誠信、積極向上品質的最佳讀本。
初中階段讀物。將《千字文》原文250句壓縮編寫,並加以通俗易懂的闡釋和解讀,啟發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網路知識,思考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並學會質疑問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放飛理想,書寫自己詩意的美麗人生。
將《論語》原文20篇492章,壓縮刪選,力求尊重歷史,著眼於現實,存真去偽,客觀真實,讓其積極的處世思想,能夠給予人們鼓舞和力量,給予人們借鑒和智慧。
從《大學》里精選15句名言警句,剔除其唯心和封建的思想殘留及消極過時的篇章,力求代表原文風貌,體現其精神靈魂,以弘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構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取向及人文靈魂,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進行塑造和諧完美的人文氣質。
高中階段讀物。將《孟子》原文7篇260章,壓縮遴選7篇90章,力求追尋時代原貌,取其精華,以期達到對積極健康的人格魅力的塑造,對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及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的發展觀和開放的心態,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
從《中庸》中精選出15個名言警句,力求彰顯其精華,以「揚棄」的觀點去鑒賞、理解和消化,以充滿智慧的哲學思想及積極健康的理念指導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促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開啟人際關系的和諧智慧之門,啟發人們走出困惑,讓生活充實面快樂。
從《道德經》81章里精選83個名言佳句,力求去偽存真,還原本義,期望老子的思想精髓和哲理智慧能夠成為現代人化解社會矛盾、尋求精神家園、解決生活危機的營養源泉,啟發人們在無為中開創巔峰,在柔弱中蘊含剛強,在自然中涵養幸福。
從《莊子》原文精選38個經典名句,力求體現其恣肆汪洋、豁達樂觀的精神風貌,給予人們心靈慰藉,啟發人們調整心態以超然瀟灑的胸襟面對社會,以大徹大悟的生命哲學引領情思,塑造積極的精神世界,追求完美的人生境界,坦然面對人生,面對生命。
2.精選。為了增強學生語感,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從《論語》中精選100個經典名句,從《孟子》《大學》《中庸》三部中精選100個經典名句,從《道德經》《莊子》中精選100個經典名句,要求學生在精讀以上讀物的基礎上,對這300個經典名句做到熟讀成誦,全知全解,化為自己的血肉。
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精選的經典名言,短小精煉,富於哲理,內容涵蓋儒家的主要思想和人生哲學,可作為創業、處世、立身的座右銘,是解讀傳統國學、領悟生命真諦的密碼和鑰匙。從《道德經》《莊子》精選的經典名句,短小精煉,言簡意賅,富於哲理,內容涵蓋道家的主要思想和人生哲學,是人類智慧的一束鮮艷的花朵,是灑落於洋洋書海中的美麗貝殼,也可作為創業、處世、立身的座右銘,同樣是解讀傳統國學、領悟生命真諦的密碼和鑰匙。
D. 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應該教什麼
【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應抄該教授的內容】在教學內容方面:基礎教育低年級段建議選取《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啟蒙讀物和韻文讀物,同時輔以《中國農歷與節日》、《中國剪紙》、《京劇臉譜》等相關傳統文化內容。
在教育目標方面,明確傳統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學科教學目標應定位於通過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行為規范、深邃的哲學思想、質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科要建立的是中國式人格教育課程體系。
E. 學習弟子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
妙音國學app很有特色,能讓用戶更全面的了解短句的出處,以及在文章的含義,起到加強理解和記憶的作用。做國風通少年,激勵自己堅持學習。
F. 山東省地方課程小學二年級傳統文化教案
二年級上冊傳統文化教學設計
1 聲律啟蒙(節選一)
問題提出 :
朗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三、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四、過程設計
一、讀課文
二、找不熟悉的字
三、寫不認識的字
四、理解文意
五、試著背誦
教學評價 :
大多數學生能夠讀熟課文,對文意只是簡單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讀的還不熟。
2 聲律啟蒙(節選畢備二)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山敬時間:
兩課時
四、過程設計
一、讀課文
二、找不熟悉的字
三、寫不認識的字
四、理解文意
五、試著背誦
教學評價 :
大多數學生能夠讀熟課文,對文意只是簡單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讀的還不熟。
3 《續小兒語》(節選)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經典回放:
從小做人,休壞一點。覆水難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當喜。
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還增一毀。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並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0頁
六、活動廣角:第11頁
七、成長袋:第12頁
八、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逗數慎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後與老師、同學交流。
4 《增廣賢文》(節選一)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經典回放: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並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4頁
六、活動廣角:第15頁
七、成長袋:第16頁
八、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後與老師、同學交流。
第5課《增廣賢文》(節選二)
問題提出 :
讀讀課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讀幾遍,再寫一寫。
一、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聲律啟蒙,會讀課文,了解文意,盡量能夠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讀熟課文,理解文意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一、經典回放:
孝當竭力,非徒養身。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知己知彼,將心比心。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師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范讀。
要求: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奏和韻律。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並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
五、溫馨點擊:第18頁
六、活動廣角:第19頁
七、成長袋:第20頁
八、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後與老師、同學交流。
6《弟子規》(節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弟子規》的由來
2.明白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3.體會做事小心謹慎,講信用的重要性
二、教學時間:
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說文解字
1.出示: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2.解字:弟子(學生)
聖人(孔子)
孝(孝順父母)
弟(友愛兄弟弟姐妹)
謹(小心謹慎)
信(講信用)
3.解釋:《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聖人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二、故事引導
1.講關於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孔子的故事
3.講宴殊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還是著名的文學家。
晏殊小時候便有神童之譽。一次,皇上讓他參加御前考試,拿到考題後,他馬上請求皇上另出新題,並老老實實地稟報:「這個題目,我十天前正好練習過,草稿還存在家裡,為考出真才實學,請為我出道新試題。」他這種誠實的態度深得皇上賞識。考中進士後,晏殊仍然每天閉門讀書,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學,頗得世人好評。
三、熟讀成誦
1.開火車讀古文
2.小組讀古文
3.開展小組背誦比賽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媽媽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裡
(2)妹妹向我要一支鉛筆
2.說一說,為什麼要這樣做
3.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會有什麼後果:
(1)小明在教室里撿到一塊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沒人發現,就放在了自己的鉛筆盒裡。
(2)小華答應借給曉紅一本漫畫書,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卻不帶來
4.小結道理:一個人只有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言語行為中小心謹慎,講信用,才會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G. 請問,有傳統文化學校嗎是教弟子規嗎
有的 是的,只要一個人本有的那一份良知沒有泯滅就可以,只要遇到善緣,一定可以
H. 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運用在小學的教育教學當中 百度文庫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一股國學熱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則從國學經典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國學經典中有哪些道德意義以及如何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的教育。
小學生道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思想內容比較陳舊,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因此,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I. 學習《弟子規》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禮物.它短小精悍,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她深深地吸引著我,不僅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弟子規》中,我有幾句很欣賞,其中一句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早晨要早早地起床,晚上睡覺要晚一些.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從幼年到老年,是轉瞬即至的事情,所以應加倍珍惜眼前的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珍惜時光,也就是珍惜生命.就像我們這個學期一樣,時間像箭一樣快地過去,很快就到學期末了,但有些同學磨磨蹭蹭,不珍惜時間,我真是為他們而擔心.人的一生就是要珍惜一分一秒,做時間的主人.
這只不過是《弟子規》裡面的一句而已,其實這裡面所有句子都蘊含著一個道理,這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去領悟.
所以《弟子規》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建議所有的學生都來熟讀《弟子規》,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爭取做一名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大四畢業的暑假裡我把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深感相見恨晚,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沒有學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么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懷疑。
《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如果從小時候就學習《弟子規》,會對孩子一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懂具體的意思,會在以後生活中慢慢領悟到《弟子規》的正確性。《弟子規》是幫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路也好,電視也好,為了一己私利,充斥著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於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後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說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並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盪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准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里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裡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朴,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這本《弟子規》,真是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後又一頭埋在電視堆里,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麼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聲 」!只是板著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當我讀到「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流走了;可能會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准和作人准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裡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朴,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吧,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裡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想到這里,我就回憶起那件事。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麼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桿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桿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裡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桿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說:「小純,爸爸媽媽說過的話以後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不是一篇啊,是好幾篇拼起來的,每篇之間都有空格,想要哪篇你自己選吧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 「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聖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里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回答者: 小飛俠741 - 初入江湖 二級 5-13 22:17
傳統文化在如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似乎顯得有些落伍,但近幾年掀起的這股學習傳統文化的浪潮,使我們這些喜歡趕時髦生活,在網路時代、吃著洋快餐、穿著耐克的時代青年,開始反省自己:現代社會哪些才是最根本的東西?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J. 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