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課文先敘述大年夜,天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講小女孩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燒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想;最後講小女孩被凍死街頭,安徒生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人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閃爍、靈魂」等詞語。2.理解重點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二)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理解詞句,領悟課文中心的能力。2.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情感目標1.通過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及所有受壓迫的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2.體會小女孩的美好願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1.重點: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像的合理。2.難點:從最後三個自然段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電影資源,給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致力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利用電影獨特的藝術形式,拓展了課程資源,將教材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熏陶了學生的情感,豐富了學生的體驗,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五、教學資源類型媒體內容要點時間作用方式資料來源課件出示文中重點句子1分鍾突出重點,幫助朗讀。演示《賣火柴的小女孩》專題學習網站片段Ⅰ大年夜,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卻在風雪彌漫的街頭叫賣火柴。3分鍾創設情境播放影片《賣火柴的小女孩》(與原文相同)片段Ⅱ小女孩被凍死了2分鍾確定探究主題播放片段Ⅲ第一次擦火柴1分55秒激發情感,指導朗讀,深化理解。邊播放邊思考片段Ⅳ第二次擦火柴2分10秒片段Ⅴ第三次擦火柴3分鍾片段Ⅵ第四、五次擦火柴2分20秒電影根據課文改編19分鍾拓展思維,激發創新,指導寫作。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日本動畫)電影根據課文改編20分鍾《賣火柴的小女孩》(真人版) 六、教學過程:(一)利用電影,設置情境導入。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電影開頭(片斷Ⅰ:3分鍾):這是一個大年夜,一個舉家團聚的日子。街上飄著烤鵝的香味。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卻在風雪彌漫的街頭叫賣火柴。她又冷又餓,孤苦伶仃。橫沖直撞的馬車差點把她撞死,素不相識的小男孩欺負她,連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風呼呼地刮著,雪紛紛揚揚地下著。小女孩該有多冷啊!新年的腳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結局呢?(二)利用電影,確定研究主題。1.默讀課文,找結局。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誰也不知道(引讀)她曾經看到過那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2.播放影片結局(片斷Ⅱ:2分鍾),聯系電影開頭,你有什麼疑問嗎?(為什麼用上兩個幸福?)(明明那麼悲慘,那麼不幸,為什麼說她是幸福的?)3.歸納問題,確定研究主題:小女孩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認為小女孩「幸福」的同學到課文中找找依據;認為小女孩「不幸」的同學也從文中找依據。好好讀讀,找你感觸最深的一處,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體會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三)利用電影,促思導讀解惑。研究一:交流「幸福」1.她擦燃火柴後,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幸福的。(1)請學生找出有關詞句讀讀。課件出示:「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麼溫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是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麼舒服啊!」(2)播放影片第一次擦火柴(片斷Ⅲ):指導朗讀——同學們觀後是不是覺得小女孩很幸福。讀得幸福點,自己練練。請同學讀。欣賞朗讀——自信自己能讀好的同學站起來幸福地讀讀。
B. 誰有小學六年級語文《匆匆》說課稿
誰有小學六年級語文《匆匆》說課稿
一、說教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將空靈而又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物象,引發出傷時、惜時的深長感喟.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的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這篇文章很注意修辭,文中用長短一致,節奏整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顯示季節更替的詩意化景物;又用一組長短不一,節奏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感嘆日子的飛逝
無痕.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不但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而且顯得既典雅又朴實.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徘徊」「伶俐」的意思,領悟「頭涔涔」「淚潸潸」「凝然」的文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學習課文所運用的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仿照課文的排比句式的寫法自己續寫幾句,運用語言.
3、體會作者感慨時光匆匆的思想感情,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在自讀自悟中懂得時間的來去匆匆,懂得要珍惜時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師為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主要採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師生、生生互動,創設實踐語言的場景,通過朗讀,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口語練習的嘗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學習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讓學生人人參與到讀書中,人人動口,人人動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領悟,去品味積累,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
四、說設計理念
學習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自己獲取體驗,引發聯想,加深對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五、教學程序
(一)、導入:引背《長歌行》全詩導入.
(二)、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
2、學生練習朗讀.
3、小結,過度到第一自然段的學習.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2、點評、指導朗讀.
3、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第一句話中的「他們」指的是誰?
3、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多大了?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
4、頭涔涔、淚潸潸?如何讀?
5、再讀這一段.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說說作者的時間都是從哪裡溜走了?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的時間到底從哪溜走了?
3、師生合讀.
4、用這樣的句式,聯系自己的實際說說你的時間是從哪溜走的.
5、思想教育.時間就這樣白白流逝,那作者甘心嗎?作者是一位作家,他不甘心,所以他拿起了筆開始寫這篇文章了,你們甘心嗎?你們是學生,那你們該怎辦?
6、請帶著作者的不甘心,你的不甘心再來讀這一段.
(六)、自學第四自然段.
1、要求:朗讀、推敲、思考.
2、檢查、反饋.
(七)、練習背誦.
(八)、小結.
C. 小學語文說課稿
《北京的春節》說課稿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本篇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學生並沒有聽說過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所以對本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在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說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學習能力和搜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查找有關老北京的各種習俗的資料。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習本篇文章。課後,學生可以將家鄉的春節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進行對比或了解更多有關春節習俗的信息,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說教法與學法】
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精讀感悟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說過程】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回憶春節
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學生對歌謠一定很感興趣,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繼續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溫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 回顧寫作順序,分清詳略
接著,我讓學生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動?學生快速地瀏覽課文,看看在這些節日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並讓學生把詳寫的部分做上記號。然後教師做板書。
三、 深入詳寫片段,感受民俗,體會表達方法。
為了讓學生學習的更加有效,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我讓學生在老舍先生詳寫的四天中,選擇你最喜歡一天深入地讀文,讀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畫下來,並結合自己過年的感覺,簡單地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寫完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整個交流過程要注意讀悟結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節習俗的同時,感受過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語言的魅力。
四、 回顧全文,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學生學習了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寫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我問學生:中國的春節是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有一個月的時間,詳細說起來恐怕一天一夜也說不完,為什麼老舍先生讓「臘八、除夕、正月處一、正月十五」給我們留下了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處讓學生感受老舍先生寫作的詳略得當,語言的簡練。
五、 課後小練筆
學習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幫助自己提高習作水平,所以,在本課的結尾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筆: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祥和。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吃團圓飯、守歲、拜年,帶著美好的心願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正在變成電視機前對一場春節晚會的觀看。請你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所過的春節,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說板書設計】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板書應該簡潔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臘八: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除夕: 真熱鬧 1、從人們活動的角度
2、從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們的活動
元宵節: 觀燈(總—分—總)
詳略得當 印象深刻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淺顯的知識性課文,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暢自然語言為基調,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見雕琢的痕跡,但是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我們透過作者對海底世界的描繪,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整個自然、對生命的熱愛。
教學中若只讓學生知道課本上的點滴動物、植物,在學生腦海中要形成廣而深,並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難度的,因此必須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研究」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廣博的海底世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探究課文第2~6自然段,通過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地方。
2、通過多樣化的表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界奧秘的興趣。
二、設計理念
1、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探究性的閱讀教學中,倡導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開放。它突破傳統的限制,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創設探究的背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⑴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在廣闊的海洋里生活繁衍著無數的生物,神秘而又美麗的海底世界令無數人為之傾倒,為之贊嘆。學生樂於親近海底世界,因此創設「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使兒童既有經驗與文本產生沖突,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文本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他們置身情境,強烈地感受著無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關注、嚮往、投入。
⑵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學中,課始情境的創設,教師是一個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當學生就「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小組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⑶資源的拓展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海底世界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路等途徑獲得信息。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台。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海底世界的錄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圖片等。
二、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
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學生生命價值、尊重學生文化及其多樣性,是小學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語文教學必須實現學科順
應學生,必須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生命的本性,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保持和加強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過放錄像,把藍色的海水、兇猛怪誕的大魚、美麗的珊瑚……這些奇妙的東西盡情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優美音樂的解說詞,學生們彷彿置身於美麗神奇、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畫出一幅幅美麗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等的重點研讀。
⑵體現課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心靈。
⑶滲透課堂作業中的人文性
現代閱讀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如:
「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我們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發揮你的想像,請你寫一寫。」
「關於海底的奇異景色,你還想知道些什麼?課外查尋、搜集相關的資料,你自己來寫寫《海底世界》。」
這種實踐性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三、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
《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個性化地體味語言
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讓學生逐步學會以語言文字為依託,分析語言現象,在字、詞、句、篇的聯系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學生對海底世界「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理解;又如對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這個詞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
2、多樣化地語言表達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台,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學生對「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匯報時,有的直接摘錄了書上描寫的原句來表達,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幾個關鍵詞語,有的用圖片等,學生在表達中思辨,在傾聽中評判,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D. 急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說課稿
《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稿《十六年前的回憶》是新課標六年級小學語文第三組教材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審,被害的經過,從而表達了李大釗忠於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嵩高品質,也使我們認識到當時反動軍閥狠殘暴的本質。根據這一課文的內容,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體會語感,辨析「沉重」、「沉著」等詞,並用詞造句。
2、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大釗忠於革命、忠於黨,不惜獻身的高貴品質。
3、學習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基於以上的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課文「被捕」與「被審」兩部分,體會李大釗同志沉著,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和堅貞不屈、大義凜然rán、不惜獻身的革命氣概;
(2)通過學慣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對李大釗的描寫。
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弄清文中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及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新課標六年級「識字、寫字」中提出:六年級學生要提高辨析詞語的能力,通過對「沉重」「沉著」的辨析進一步理解李大釗的品質。本課是一篇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課文,指導學生理解李大釗忠於革命、忠於黨,不惜犧牲的精神和對反動軍閥的兇狠、殘酷的憎恨,這也是《新課標》提出的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反映。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愛黨、愛祖國的教育,也培養了學生在為人處事時能愛憎zēng分明。本課編排在本冊教材中第三組,本組的訓練重點是前後照應、首尾連貫,這是小學階段一篇指導寫法的訓練項目,為此,指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本組訓練特點以及高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結構。
一、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閱讀教學要從整體著眼,這一點就告訴我們,使學生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是很重要的,這個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避開文章的主題,分散教學,就會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支離破碎,所形成的知識概念就是鬆散、孤立的,對課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偏概全的弊端。為了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課文。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憶」作統領提出:
課文憶了誰?
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再運用「自讀——討論」法理解這些問題。這樣既使學生從感知上了解課文大意,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律的。
二、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理解重、難點。
突出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既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更透徹。為此,在理解重、難點時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這一部分時,我採用「講授法」「對比法」的訓練方法。通過講解,指導朗讀,使學生了解李大釗在被捕時的神態以體會他對革命的追求。通過劃出「我」憲兵表現的詞語,採用「對比法」教學求理解李大釗的沉著鎮定,從容不迫的精神,從而學習這種對比寫人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在理解「被審」時,我採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李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詞語,然後討論這些詞語,提出:
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麼樣的品質?是什麼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兇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
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
如:復習了事情的前因後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3、在指導學生理解前後照應,首尾連貫這個難點時,我採用「講授法」,使學生了解「前後照應」的含義,而後採用「列舉法」列舉課文中的前後照應關系,理解前後照應。通過學生舉一反三的訓練,弄清這種寫法的好處,以便在以後作文中應用。
三、指導朗讀,升華情感,產生共鳴。
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產生語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朗讀課文。以指導學生讀出愛憎分明之感,通過指名、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讀出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讀出「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好處。最後用朗讀帶並配樂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情境,最後再一次體會課文情感,總結課文。
這節課我依據教材特點,師生特點。採用多種教法,朗讀形式,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表演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