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四五年級閱讀教案怎麼寫啊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一、明確要去哪裡?(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了解學生——明確起點
二、明晰如何去那裡。(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
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找到抓手;
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鋪路搭橋;
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基本保障
三、判斷是否到那裡。(正確評價教學效果)
以課堂評價完善教學設計,判斷是否達標。
一、明確要去哪裡——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用馬傑的話說,「假如你對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話,那麼你很可能會抵達另一個地點,而不知道自己走錯了目的地。」因此,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例如,課標對第一學段學生口語交際的要求有以下五點: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根據課標要求,我們來判斷下面兩位老師執教一年級口語交際《我的畫》所確定的教學目標:
第一個老師設計的教學目標:
(1)把自己畫中的故事生動地講給大家聽;
(2)聽別人評畫,能抓住要點,有不同的意見與別人商量;
(3)說規范的普通話,態度大方,語言美。
評:對於入學兩個月的學生來說,這個教學目標要求過高。要生動講給大家聽是課標第四學段的要求;與別人商量是中學段標准;方言區要求說普通話,一年級課標要求學說普通話,說規范的普通話要求過高;態度大方可以,語言美要求過高。
第二個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
(1)能說出自己畫的內容和作畫時的想法,能用簡單的語言評價別人的畫;
(2)有相互交流的興趣,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3)培養說話大方,聽話認真的習慣。
評:這個教學目標的定位符合課標和一年級學生的要求,能說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規范,有興趣敢發言就可以。
課程目標的范圍涉及三個領域:認知、情感與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論是城市教師還是農村的教師,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我覺得每個人手頭都應該有一份語文課程標准,隨時翻看,經常學習研究。建議老師們在每個新學期開始教學前,將本學段的課程目標工工整整地抄寫在自己備課本的首頁,這樣,設計某一課的教學時,心中對本學科、本學段、本單元、本節課的課標要求都很清楚,教學就能做到目標明晰,方向正確。
我們經常在一些參考資料和教師的教學設計中看到這樣的教學目標:
觀潮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這樣確定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是不妥的。在所有學科的教學中,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相互聯系,融為一體,是不能分割的一個整體。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教學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就好比是一輛馬車,一種載體,上面載著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學習的興趣、習慣等等。就具體的一篇課文而言,教學目標是能夠,也是應該准確界定的。教師應該清晰地把握本篇課文本節課的方向與任務,明確教什麼,並且要知道哪些是第一課時的目標,哪些是第二課時的目標,這些都應做到心中有數,不能籠而統之地將寬泛的教學要求,當作具體的教學目標。新教育課題實驗者提倡,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細化為層次井然的三類:
A類: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B類: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與知識一樣,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C類: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課件9)
這一細化後的教學目標,既是為了突出B類核心教學目標,又是為了把與文本及教學過程相關的基礎知識及思想情感類的A、C目標,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類教學目標是課堂上要凸顯的核心教學目標,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花大力氣,用足時間,確保完成的目標。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與運用教師參考用書上的教學目標呢?教參是一線教師教學時很重要的一個工具,應該把教學用書上的教學目標作為自己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向,並且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作出適當的調整。很多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在多數情況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參中設定的教學目標。老師們可以細想一下教參確定的目標,大多數除了基礎知識目標外,更多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就說教參上的目標大多關注了文本的閱讀價值,不能明顯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王榮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課的最低標准中有這樣一條是:「所教的應該是『語文』的東西。」這里所說的語文的東西是指要體現語文的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這就在提醒我們,語文教學尤其是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要有更為具體的核心的語文教學目標,即課堂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
我們來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教學用書上的教學目標是這樣制定的: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 藉助閱讀想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另一個老師參照教參細化以後的教學目標:
A類
1.練習依據詩意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掌握「遮」字的音形義;理解「翻墨」與「跳珠」這兩個詞的比喻義及其在語境中的作用。
B類
1.理解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藉助閱讀想像,引導學生將詩歌中的文字還原成畫面,並嘗試將體悟到的畫面意思及詩人的情感用朗讀表現出來。
C類
初步了解蘇軾其人其詩其書,並嘗試進行詩歌比較閱讀。
通過比較,細化後的教學目標在表述上比教參上的目標更為具體、清楚和明晰,顯然讓學生在課堂上所得的關於語文的東西也相對更多。這一細化後的教學目標提示我們教師在制定自己的教學目標時至少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具體。目標的表述必須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籠統。比如,「了解本文的一些寫作方法」這一表述就是我們所反對的。到底本文的寫作方法是什麼,學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幾個,在教學目標中教師必須有明確的表述,這樣才有助於教師在課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學的方向與內容。
二是實際。目標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寫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應付檢查的。比如,有的教師備課本上幾乎每個課時目標上都寫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思維」等等,乍一看這個目標還比較全面,仔細推敲後,你就會發現這樣的目標實際上是又大又空。
三是准確。這點相對來說難度較大,需要教師吃透教材,並結合課程目標與學生實際把「教什麼」先思考清楚。准確判斷出本課教學的著力點,即核心教學目標是什麼。如果這點做好了,教學就會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也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當然,細化後的教學目標也應當遵循簡而明的原則,要能抓住關鍵。如果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過多,就會導致教學內容過於龐雜,課堂容量過大,其結果可能會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這節課教什麼,到最後連教師自己都不清楚了。
2. 了解學生——明確起點
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對於一個教學內容,關鍵要考慮學生在什麼起點上學習,如何學習,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興趣點,認識的盲點難點等在哪裡,要考慮知識以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習慣等養成。教學要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教學目標之間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點始終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教師心中無學生或不了解學生,很難設計出一節好課來。
比如,去年秋季開學後,我們曾對人民路學校一年級新入學的540名小學生的拼音掌握情況作了一個調查,由於種種原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別非常大,能夠直呼音節,進行簡單閱讀的學生佔18%;能夠拼讀音節的學生佔27%,那麼,拼音部分教學目標的確定,就要求教師想方設法兼顧兩頭,使已經掌握的在課堂上要有所收獲,基礎稍差的能夠迎頭趕上。這是在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
因此,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側重點,需要教師對一篇課文的特點作深入的理解,對一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課文教學而言,應清楚讓學生經過怎樣的學習過程,運用哪些學習方法來學習,最終弄清楚讓學生理解、感悟什麼(思想內容),學習領悟什麼(表達方法),掌握、運用什麼(學習方法、習慣)。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反復琢磨的基礎上來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二、明晰如何去那裡(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找到抓手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我們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材為例,一起讀一讀,看看能從單元導讀中獲取哪些信息。
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古今中外,許多作家妙筆生花,為它們寫下了一篇篇生動的文章。本組的課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寫相同的動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寫不同的動物。我們來認真讀一讀,具體感受作家筆下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還可以試著比較一下課文在表達上的不同特點。
可以看出,本單元的主題是感受作家筆下的動物,體會不同的表達方法。本單元的編排體例是:四篇課文分別是作家豐子愷的《白鵝》,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公鵝》,作家老舍的《貓》和《母雞》。《白鵝》和《白公鵝》這兩篇文章,是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作家筆下的相同和不同寫法,《貓》和《母雞》不同動物在同一作家筆下的不同寫法。其中《白公鵝》和《母雞》是略讀課文。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與習作安排的是——說說自己喜歡的動物,可以講他的外形、脾氣,也可以講它怎樣進食、怎樣嬉戲、怎樣休息等。也就是說每一單元教材從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不僅圍繞本單元的主題合理安排,而且加強了單元內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系與整合。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