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1,2年級語文課本提到的北京景點有哪些
天安門 人民英雄紀念碑 故宮 王府井 長安街 西單商業街 長城 故宮
2. 我想問一下,80年代(85-88年)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海和北京的版本一樣嗎
你好 北京用的 也有不一樣的 北師大版的 人教版的 都有 上海一般是蘇教和人教的 具體看哪個區 甚至學校來定的
3. 小學二年級語文,寫北京風景的解說詞
靈岩寺解說詞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並名列其首。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駐足靈岩勝景,你會看到,這里群山環抱、岩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跡薈萃、佛音裊繞。這里不僅有高聳入雲的辟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岩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岩不成游也」之說。
景點介紹:
辟支塔,始建於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於嘉佑二年(1057年),歷時63年完工。「辟支」出於佛教,音譯為「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高55.7米,塔基為石築八角,上有浮雕,鐫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塔身為青磚砌就,各層皆施腰檐,下三層為雙檐,二至四層檐下置平座。塔檐與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塔內一至四層設塔心柱,內辟券洞,砌有台階,可拾級而上,自第五層以上砌為實體,登塔須沿塔壁外腰檐左轉90度進入上層門洞。塔身上置鐵質塔剎,由覆缽露盤、相輪、寶蓋、圓光、仰月、寶珠組成,自寶蓋下垂八根鐵鏈,由第九層塔檐角上的八尊鐵質金剛承接,在塔內延續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氣勢雄偉、造型美觀、結構復雜、比例適當,呈典型的宋代風格,為靈岩寺標志性建築。宋代文學家曾鞏有詩贊曰「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
千佛殿,因殿內供置眾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萬曆年間重修,現存木結構為明代建築。
千佛殿依山建於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繪華麗,檐角長伸高聳,有展翅欲飛之勢。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礎皆雕刻有龍、鳳、花、葉、水波及蓮瓣、寶裝荷花等紋樣,雕工精美,凸顯唐宋之風。
殿內正中塑有通體貼金的「三身佛」。中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體現於自身,名為毗盧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從錢塘運至靈岩。東側為「報身」,名盧舍那佛,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銅鑄成。西為「應身」,名釋迦牟尼佛,也為銅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鑄造。佛像頭頂有螺形肉髻,體態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結跏跌坐,儀容端莊,衣紋流暢,服飾簡潔,極具藝術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廣大遊客和專家們稱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羅漢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於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補塑於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年)。這些塑像皆坐於80公分高的磚砌束腰座上,羅漢像頂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間。古代藝術家們在塑造這些羅漢像時,打破傳統的佛教造像模式,側重於寫實,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和現實生活情趣,以形寫神,以神表情,以情現心,重在體現每尊羅漢的個性與特點,重在刻畫出羅漢的內心世界,使之真實、生動,更接近於生活。觀其形態,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講手指、或側耳細聽,無不準確生動。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慍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據理力爭,有的閉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縱目遠眺,無不細致入微。看其氣質,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傖潦倒,有的雍容華貴,無不形象傳神,可謂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動。
4. 北京市小學二年級語文詩詞
千字文,二十復四節氣歌制,風,相思,鳥鳴澗,宿建德江。獨坐敬亭山。賦得古原草送別。鳥。漁歌子。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元日,明日歌。石灰吟。苔、長相思。長歌行等
具體內容可見首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國學啟蒙——二年級。可去"學易語文"買
5. 《廣州》仿寫《北京》作文以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書中的課文《北京》寫一篇關於廣州的作文。
仿寫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書中課文《北京》寫的一篇關於廣州的作文
《廣州》
四版季之首的春天來權了,氣溫慢慢變得暖和,世界的萬物復甦,動物覺醒。春天那纖細的手,充滿了喜悅和希望,喚醒了大地,為廣州的公園增添了許多美景
一踏進生機勃勃的廣州的公園,便聞到一陣淡淡的花香。放眼望去,一叢叢嫩綠的草叢,草叢上鑲點著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兒,姿態萬千。看那紅色的花兒,不由得低下了頭,彷彿一個垂頭害羞的小姑娘。那黃色的花在微風中搖擺,像是在向遊客招手。旁邊的小草也抽出嫩芽,一片片碧綠的草地,一走草地上去,就像踏著一張舒適的地毯,若是光著腳踏上去,還有一種毛茸茸的感覺。細細地聽著,還能聽見吱吱,沙沙的響聲,原來是蘇醒的小蟲在唱歌,就像演奏著春天的贊歌。一會兒。來到池塘邊。池塘邊上站著一棵萌發的柳樹,枝條披者風吹入池塘里,彷彿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甩著細長的頭發。小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嘴裡唧唧地叫著,彷彿歡快地說:「春天到了,春天到了!......」。
啊,春天廣州的公園景色是多麼美麗,這都是四季之首春天您的功勞,我愛春天的廣州的公園!
6. 北京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它們怎麼睡覺》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7個生字,認讀6個生字,認識新偏旁「衣字旁」(衤)。
2、能力目標:能正確抄寫指定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動物睡覺的姿勢千奇百怪。
3、情感目標:知道動物睡覺的姿勢千奇百怪,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新詞,指導書寫。
2、朗讀課文,知道動物睡覺的姿勢千奇百怪。
教學難點:了解動物睡覺的姿勢千奇百怪。
查閱資料:上網查閱
教、學具准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帶疑導入:
孩子們,喜歡小動物嗎?想了解一下它們是怎樣睡覺的嗎?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課文的17課,(相機指導「怎」字)
板書:17它們怎樣睡覺
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的嗎?
二、整體感知,了解課文內容:
1、師:我們先來藉助拼音拼讀課文,注意要讀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要求:讀的同學聲音洪亮,詞句連讀。聽的同學注意力集中,一會兒要給同學評議的。)
3、課文我們讀過來,想一想:它們指的是誰?在書中圈一圈。
4、生匯報師貼圖:(鳥圖、馬圖、狗圖、蝙蝠圖)
三、細讀課文,感悟動物睡覺的姿勢千奇百怪:
1、師指板書說:它們到底怎樣睡覺呢?讀一讀,畫一畫他們睡覺時的樣子,並用一兩個詞寫寫自己的感受。
2、你對哪種小動物最感興趣呢?可以讀相應的自然段,也可以扮演它,用自己的話講一講。
3、你最喜歡哪種小動物睡覺時的樣子呢?快給大家介紹介紹吧!(隨機指導朗讀)
(1)鳥
A、師:哪個自然段介紹了鳥睡覺時的樣子?大家都來讀一讀。
B、現在,大家對鳥的睡覺姿勢都有了進一步地了解,誰還想再說說。
比較下面兩句話哪句好,為什麼?
1)有的鳥睡覺時,用爪抓住樹枝。
2)有的鳥睡覺時,用爪緊緊地抓住樹枝。
C、你理解得真好,能把你的理解讀出來嗎?(自由讀——指讀——評讀)
師:鳥爪多麼有力呀!引讀:
盡管樹枝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它也掉不下來。
想像:樹枝被風吹得搖搖晃晃什麼樣?(用手做動作)
(想像讀——指讀)
過渡:這么大的風,小鳥都掉不下來,此時,你想對這只鳥說什麼呢?(了不起……)
D、帶著這種感受再讀讀第二自然段。
(2)狗
A、從他的介紹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B、去掉括弧里的詞(一點兒、馬上),你還有這種感受嗎?
C、填上括弧里的詞再讀一讀——指讀——評讀。
(3)馬
A、指名介紹。
B、為什麼馬站著睡覺不覺得累呢?(插入小知識)
C、自己讀讀第四自然段。
(4)蝙蝠
A、誰最喜歡蝙蝠,說一說它是怎樣睡覺的?生介紹。
B、師:現在,我們就一起看看蝙蝠的睡覺姿勢。
C、看圖填空:
它們頭(),腳(),把自己()。
D、補充:有一種寬蝙蝠,它吊著睡覺,幾個星期都可以一動不動。E、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讀讀,行嗎?要求:我讀第一句,你們讀第二句。
小節:這恐怕是其他動物辦不到的。
E、按提示背誦,也可讀讀。
蝙蝠睡覺的樣子最()。它們頭(),腳(),把自己()。這恐怕是其他動物辦不到的。
四、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其他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嗎?
五、總結全文:
小動物們睡覺的姿勢真是各不相同呀,你此時最想對小動物們說什麼呢?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現在,你知道「千奇百怪」什麼意思嗎?(結合上文和課外資料了解「千奇百怪」的意思。)讓我們帶著對「千奇百怪」的理解再一次讀課文,這次,你肯定會對動物的睡覺姿勢有更深的感受。
六、學習生字:
過渡:這課書的內容很有趣,這課書生字的結構也很整齊,我們一起讀讀這些生字:
怎被最抓狗吊怪
1、挑出筆畫多的字:「最」,記形,組詞。
2、指導書寫「最」。
(1)整體觀察:這個字是什麼結構?你最想提醒大家哪一筆?
(2)范寫——描紅——生寫,師巡視指導——評議
七、布置作業:
1、把你知道的動物是怎樣睡覺的講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2、寫生字。
板書設計:
17它們怎樣睡覺
鳥圖抓
狗圖挨
馬圖站千奇百怪
蝙蝠圖吊
7.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再見了北京,課文內容是什麼急急急!
8. 北京小學教材分幾種,有什麼區別
不同學校使用的教材體系不同,有人教版的,有北師大版的等等。9. 北京小學三年級語文上下冊古詩有哪些
古詩是來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源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