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年級 > 小學四年級作文韓城史記

小學四年級作文韓城史記

發布時間:2020-12-15 04:34:54

⑴ 司馬遷的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版陝西省韓城西南)權人。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於公元前90年,55歲終。
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誦古文」即讀古文書傳。
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
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
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西南各地。
元封八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
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公元前91年終於完成《史記》創作

⑵ 韓城好玩嗎

好玩啊你沒有去過

⑶ 司馬遷的《史記》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 》、《文學家 》。歷盡艱辛撰寫成《史記》。

⑷ 司馬遷與《史記》介紹

http://www.simaqian.net.cn/ 司馬遷研究網

第三章 司馬遷與《史記》
西漢王朝到武帝時期臻於鼎盛,文學創作也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在政論散 文和辭賦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歷史散文也出現了里程碑式的傑作,這就是由司 馬遷撰寫的《史記》。《史記》代表了古代歷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魯迅稱它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史記》是西漢散文由前 期向後期轉變時出現的,其風格兼有前期的氣勢磅礴、感情激切和後期深廣宏富、 醇厚典雅的特點;其內容既有前期歷史反思的余緒,又有後期溝通天地人的嘗試。 司馬遷是漢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 以及揮灑自如的神來之筆,令後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載之下依然可以想見其雄風。
第一節 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

家鄉景觀與童年生活 家學淵源與轉益多師 博覽群書與漫遊交往 從立言 不朽到發憤著書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生於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那裡南 臨黃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龍門山。長河名山,氣勢雄渾,同時又有豐富的歷 史文化底蘊。相傳大禹曾在龍門鑿山治水。韓城古稱少梁,春秋時先屬秦,後屬 晉,戰國屬魏,後又入於秦,屢為秦晉、秦魏戰地,不少著名的戰役都發生在那 里。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他「耕牧河山之陽」(《史記·太史公自序》 ),與農夫牧童為伴,在飽覽故鄉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相關的歷 史傳說和故事,鄉土文化培育了司馬遷的豪邁靈秀之氣。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 者。司馬談多方求教,「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學家,漢武帝初年曾被詔測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 距離,後來又和司馬遷等人一道制定太初歷。楊何是《易》學家,元光元年(前 134)曾被朝廷徵聘,官至中大夫。黃子,又稱黃生,司馬談向他學習的是道 論,亦即當時流行的黃老之學。司馬談知識廣博,他身為太史令,但對諸子百家 學說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錄了他的《論六家要指》一文,文中 分析了先秦到漢初六個主要學術流派的得失,精闢深刻,切中肯綮。司馬談在學 術觀點上的兼容並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傾向,對司馬遷有直接影響。

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據《太史公自序》的陳述:「年十歲則誦古文」,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 的文獻。漢代通行的是隸書,籀文是先秦古文字,當時已不易讀懂,司馬遷從小 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他還轉益多師,向儒學大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 向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後來擔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閱 由國家收藏的各種文獻資料。從《史記》提供的線索來看,司馬遷閱讀的范圍是 非常廣泛的,上至古老的有關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漢盛世司馬相如等人的辭賦, 他都有涉獵。至於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 文檔案,都是他的閱讀對象。司馬遷對於上述文獻不是浮光掠影式地瀏覽,而是 認真地鑒別真偽,比較同異。比如,對於九州山川的記載,他認為《尚書·禹貢》 是可靠的,而《山海經》等書則不可信。司馬遷讀過魯恭王壞孔子宅所發現的古 文,認為其中關於孔子弟子的記載基本合乎事實。司馬遷還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 主動和古人溝通,讀其書,識其人,做到知人論世。他不止一次地廢書而嘆,並 且產生了為書的作者立傳的沖動。

司馬遷在20歲時有過漫遊的經歷,到過東南一帶許多地方。在會稽(今浙 江紹興)探訪大禹的遺址,在長沙水濱憑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許由的墳墓,在楚 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跡的豐沛之地,司馬遷參觀蕭何、曹參、樊噲、 夏侯嬰等人故居,聽故老講述楚漢相爭時這些開國功臣的軼聞逸事。在漫遊過程 中,司馬遷流露出對傳統文化極其深厚的感情。「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 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孔子世家》)「余適長沙, 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淚,想見其為人。」(《屈原賈生列傳》)司馬遷有 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歷史真相探根求源。游覽韓信故里時,他聽當地人講,韓 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盡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司馬遷 實地考察了韓信母親的墓地,那裡果然地勢開闊,旁可置萬家,證實了傳說的可 信。在戰國時魏國的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他打聽到所謂的夷門就是城東門, 魏公子信陵君枉駕屈尊所請的侯嬴,曾經當過夷門監,即城東門的守護人。長途 漫遊使司馬遷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風習俗的差異,加深了對某些歷史記載的理解。 置身齊地領略到民性闊達,有大國之風。過薛地所見多暴桀子弟,而鄒魯多搢紳 之士,兩者大相徑庭。司馬遷入仕之後,曾出使西南,遠到昆明。又侍從武帝東 達於碣石,見到了大海;西至空峒(今甘肅平涼),搜集黃帝的傳說;到過北部 邊塞,登上了秦時所築的長城;還參加了武帝帶領群臣負薪塞河的活動。司馬遷 在廣闊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視野,為《史記》的寫作搜 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他在游覽過程中的真切體驗和親身感受後來也一道寫入書 中。

司馬遷在漫遊和在朝廷任職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各個階層的人物,從他們那 里得到許多歷史知識。周霸向他講述過項羽的傳說,公孫秀功向他講述過荊軻刺 秦王的具體情節,朱建之子和他評議過陸賈其人,至於衛青不肯招賢薦士的情況, 則是蘇武之父蘇建向他介紹的。除此之外,樊噲之孫樊他廣向他談起過漢初幾位 開國功臣發跡的故事,賈誼之孫賈嘉和司馬遷有書信來往,馮唐的兒子馮遂和司 馬遷是至交。司馬遷還親眼見過名將李廣、大俠郭解,並和李廣之孫李陵同在朝 廷任職。上述交遊進一步豐富了《史記》的材料來源,加深了對某些歷史人物的 印象和理解,從而使入傳的人物維妙維肖,富有生活氣息。

司馬遷的父親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 與世長辭。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司馬談因病 滯留洛陽,無法參加。這時,剛剛出使西南返回的司馬遷匆匆趕到洛陽,接受了 父親的臨終囑托。司馬談固然對於無緣參加封禪大典而無比遺憾,更使他報恨終 生的還是未能完成修訂史書一事。於是,他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勉勵他完成 自己未竟的事業。他拉著司馬遷的手泣不成聲,殷切地說道:「余死,汝必為太 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俯首流涕,向父親表示:「小子不敏, 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在與父親生死訣別 之際接受了修史的囑托,修史的決心從此下定。三年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太 初元年(前104),他在參與制定太初歷以後,就開始了《太史公書》亦即後 來稱為《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李陵戰敗投降 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 上給他造成極大的創傷。出獄後,司馬遷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 記》。至征和二年(前91),他在寫給任安的信中稱:「仆竊不遜,近自托於 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漢書·司馬遷傳》)《史記》一書的寫作至此已經基本完成,從太初元年( 前104)正式開始寫作算起,前後經歷了14年。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末年, 即公元前87年前後。

司馬談在向兒子講述自己立志修史的動機時說道:「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 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 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太史公自序》)司 馬談有感於自孔子作《春秋》之後再無系統的歷史著作出現,戰國至秦漢許多重 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未能寫入史書,因此,他要修定一部歷史著作,一方面繼 承古代史學傳統,同時也弘揚有漢一代的輝煌。司馬遷開始修史時,也是出於同 樣的動機和目的。他在和壺遂討論修史的宗旨時引述父親的觀點,把修史看作是 載「明聖盛德」、述「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太史公自序》)。此時的司馬 遷之所以修史,為的是給西漢及前代歷史作總結,頌揚聖君賢臣的德行功績,是 潤色鴻業的自覺行動。經歷李陵之禍以後,司馬遷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 生了很大變化,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充實。他在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 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因時稱:「此人皆意有所郁結, 不得通其道也」(《太史公自序》)。他認為自己也屬於發憤著書的類型,是在 經歷磨難之後通過著書抒發心中的抑鬱和不平。司馬遷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 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以往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頌贊,而是和自己的身 世之嘆聯系在一起,融入了較重的怨刺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 磊落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 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肉體創傷所作的傾訴。

第二節 《史記》的敘事藝術

溝連天人、貫通古今的結構框架 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敘事脈絡 因果關系 的探索展示 對復雜事件和宏大場面的駕馭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在綜合前代史書各種體制的基礎上,創立 了紀傳體的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雖 然這五種體例各有區別,但它們卻是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十二 本紀是綱領,統攝上自黃帝、下至西漢武帝時代3000年的興衰沿革。十表、 八書作為十二本紀的補充,形成縱橫交錯的敘事網路。三十世家圍繞十二本紀而 展開,用司馬遷自己的話來說,世家與本紀的關系,猶如「二十八宿環北拱,三 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太史公自序》)。如果說本紀是北斗,那麼,世家 就是環繞北斗的二十八宿;如果說本紀是車轂,那麼,世家就是匯集於車轂的輻 條。至於七十列傳,則是歷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史記》由五 種體例相互補充而形成的結構框架,溝連天人,貫通古今,在設計上頗具匠心, 同時也使它的敘事范圍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圖。十二本紀按帝王 世代順序記敘各朝興衰終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八書是有關經濟、文化、 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世家主要是貴族之家的歷史,列傳是不同階層、 不同類型的人物傳記。《史記》這部紀傳體通史著作,在體例上沖破了以往歷史 散文的局限,能夠把更多的內容納入其中,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總體風 貌。

《史記》一書最有文學價值的是人物傳記。司馬遷在編排人物傳記時顯示出 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動地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

本紀、世家的傳主基本上都是傳說或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據政治 地位決定他們入本紀還是入世家。但情況又不盡然,西漢惠帝雖然當了幾年天子, 實際上有職無權,沒起什麼作用,所以本紀中沒有他的地位。項羽是秦漢之際主 宰天下的人物,呂後是惠帝朝的發號施令者,他們雖然沒有天子稱號,卻被列入 本紀。孔子沒有侯爵,陳勝是自立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為他們的歷史地位 堪與王侯相比。司馬遷的上述安排可謂獨具慧眼,是對歷史事實的充分尊重,也 是合乎邏輯的歸納。

《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基本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 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如:司馬穰苴、孫武、吳起、伍子胥都是軍 事家,所以,他們的傳記前後相次。蘇秦、張儀是戰國策士,他們的傳記也緊緊 相連。再看西漢人物傳記:韓長孺、李廣、衛青、霍去病都是抗擊匈奴的將領, 故韓長孺、李廣傳記後面插入《匈奴列傳》,然後是衛青、霍去病的傳記。公孫 弘、主父偃都以伐匈奴,通西南夷為非,曾上書諫止,他們二人傳記列在衛青、 霍去病之後,接著是《西南夷列傳》。司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傳 記在《西南夷列傳》之後,通過敘述西漢中央王朝與周邊各民族的交往,使幾位 相關人物的傳記以類相從,前後相次,發展輪廓非常清晰,司馬遷對人物傳記次 序的巧妙編排,造成了《史記》一書婉轉多變的敘事脈絡,在明滅起伏中體現了 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史記》的人物傳記有分傳,有合傳。分傳即人各一傳,合傳是把幾個人的 傳記在一起,寫成一篇傳記。合傳都是以類相從,把某些相同類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俠列傳》、《佞幸列傳》、《滑稽列傳》、《循吏列傳》、《酷吏列傳》 、《貨殖列傳》等,都是為專門人物設立的合傳。在人物合傳中,歷史和邏輯的 統一有時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敘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頗藺相如列傳》首敘廉 頗事跡,很快又引入藺相如,然後敘述兩人的交歡恩怨,中間又插入趙奢、李牧 傳記,最後以廉頗事終結。這篇傳記敘述的都是趙國將相的事跡,可謂以類相從, 是合乎邏輯的歸納;通過敘述這四位將相的事跡,又生動地展現了趙國興亡的歷 程,具有高度的歷史真實性。《張丞相列傳》是以御史大夫一職聯綴諸人,其中 的傳主有張蒼、周苛、周昌、趙光、任敖、曹窟,他們都曾任御史大夫,最後又 以張蒼任御史大夫終結,勾勒出了西漢前期御史大夫任職情況的變遷軌跡,涉及 一系列相關的事件。《酷吏列傳》敘酷吏十人,錯綜聯絡,總成一篇文字,寧成 傳附郅都事,稱寧成治效郅都;張湯傳附趙禹事,義縱傳附寧成事,楊仆傳附王 溫舒事。各傳之間血脈貫通,前後回應,全面地反映了始於景帝而盛於武帝的酷 吏群體。通過敘述某一類型人物的所作所為,描繪出特定領域的總體風貌,人物 合傳以這種方式集中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史記》的敘事沒有停留於對表面現象的陳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隱藏在 深層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司馬遷非常重視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探究,具有敏銳的 目光和正確的判斷力。他批判項羽「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說法,認為項羽失 敗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項羽本紀》)。 在分析造成吳起亂箭穿身悲慘結局的原因時,認為這緣於他的「刻暴少恩」 (《孫子吳起列傳》。以上見解都是很精闢的。當然,司馬遷在探尋因果關系的 時候,往往也誤入宿命論的歧途。司馬遷對於事件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原始 動因,在敘事時反復加以強調,成為貫穿人物傳記的主線。在敘述李廣事跡時, 突出這位名將的不遇,寫他總是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敗。而對於大將軍衛青, 則以「天幸」二字為敘事主宰。講述衛子夫如何得到武帝寵愛、立為皇後,以及 衛青尚平原公主等事,都突出衛家的幸運。在《留侯世家》一文中,又側重於所 謂的天意。黃石公授張良兵書是天意,張良稱劉邦成功是天授,自己有機會為劉 邦出謀畫策也是天授。司馬遷本人也深有感慨地說:「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 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司馬遷對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命運因果關系的判 斷並不完全正確,但是,他對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覺揭示,使得人物 傳記血脈貫通,各篇都有自己的靈魂,有統攝全篇的主導思想。

《史記》敘事有詳略之分,一般情況下,司馬遷對於事情發展的起因,往往 都詳寫;而對於這種原因所引發的最終結果,往往是略寫。《李斯列傳》開頭寫 了李斯這樣一件事:「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 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各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 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是一件生活瑣事,但卻集中反 映了李斯的人生觀、價值觀。他為了擺脫廁鼠的處境而成為倉鼠那樣的食利者, 於是向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前往秦國游說,在和荀子告別時又說道:「故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廁鼠、倉鼠 進行對比時所發的感慨一脈相承。苦於貧賤而貪戀富貴,是李斯人生觀、價值觀 的核心,這種思想是他人生之夢得以實現的動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禍根。 《史記》人物傳記寫了許多生活瑣事,司馬遷之所以對這些生活瑣事詳加敘述, 就在於它們在人物的活動中帶有原始動因的性質,是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 《史記》各篇都有貫穿始終的主線,和主線相關的事件都是詳寫的對象。《商君 列傳》一文以任法為線索,司馬遷認為這是決定商鞅命運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 源於變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劇也由此而引發。文中詳寫商鞅以刑名之學游說君主, 在秦國掌權之後又主持變法,太子犯法他繩之以法,最終又因推行變法而被殺。 商鞅在被追捕過程中,因為由他制定的秦國刑法異常酷烈,竟然無人敢收留他, 商鞅自己也喟然嘆息:「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而對於商鞅身亡家滅的結 果,司馬遷只作簡單的交代,沒有過多的鋪敘。總之,《史記》許多篇章的詳寫 與略寫,往往和對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關。

司馬遷有很強的駕馭材料的能力,與韓信將兵一樣,是多多益善。無論是頭 緒眾多的歷史事件,還是人物錯雜的重大場面,他寫起來都條理清晰,顯得游刃 有餘。如《陳涉世家》,把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的形勢、千頭萬緒的事件非常 清晰地勾勒出來。西漢前期的重大事件莫過於諸呂之亂和七國之反,這兩個事件 分別見於《呂後本紀》、《孝文本紀》、《絳侯周勃世家》、《吳王濞列傳》等 篇目。在敘述這兩個事件的原委及經過時,司馬遷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對事態 的輕重緩急明於心而應於手,成功地運用了順敘、倒敘、正敘、側敘等手法,使 人應接不暇而又無不瞭然。《史記》的場面描寫也很精彩。寫荊軻刺秦王是險象 環生、驚心動魄(《刺客列傳》);寫鴻門宴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項羽本 紀》);寫灌夫罵座和東廷辯論則或冷或熱,對比鮮明(《魏其武安侯列傳》); 寫長樂宮諸侯君臣始朝儀,則秩序井然,庄嚴肅穆(《劉敬叔孫通列傳》)。不 同場面有不同的氣氛,司馬遷採用白描、鋪陳、渲染等筆法,傳達出了各種宏大 場面的實況及自己的獨特感受。《史記》固然時而穿插生活瑣事,但司馬遷更善 於寫復雜事件、重大場面,這也是《史記》一書的厚重之處。

第三節 《史記》的人物刻畫

閭巷之人的入傳 人物個性與共性的展現 復雜人格的多維透視和旁見側出 筆法

《史記》中的「紀」、「傳」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散文,通過展示人物的 活動而再現多彩的歷史畫面。本紀、世家、列傳中的人物來自不同階層,上自帝 王將相,下至市井細民,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應有盡有,所涉人物四千多個, 重要人物數百名。《史記》的人物傳記之所以有如此廣大的覆蓋面,和司馬遷進 步的歷史觀及開闊的視野密不可分。司馬遷本人「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 報任安書》),希望藉助於《史記》一書而揚名後世,實現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出於這種心態,司馬遷對那些在歷史上雖有卓越表現、終因無人獎掖而難以揚名 的布衣平民懷有深切的同情,為他們鳴不平。他在《伯夷列傳》中寫道:「伯夷、 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閭巷之人,欲 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司馬遷清楚地看到,一個人知 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夠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業績有關,同時也和是 否有人宣揚提攜密不可分。他在《游俠列傳》中也有類似的論述。在司馬遷看來,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或憑借王者親屬的血緣優勢, 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備,他們顯名諸侯,猶如順風而呼,事半功倍。 「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 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司馬遷對儒墨等學派由於 門戶之見排斥這些出自平民的俠客而深感不公。司馬遷在按照慣例為帝王將相立 傳的同時,也把許多下層人物寫入書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俠、商人、方士等, 使得《史記》所收的人物非常廣泛,並且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態,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不但不同類型 的人物迥然有別,就是同一類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聞名的貴 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別,而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 有各的風貌。同為戰國策士,蘇秦主要是一位發奮者的形象,而張儀身上更多的 卻是狡詐權謀。張良、陳平同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但司馬遷筆下的張良令人莫測 高深,帶有幾分神異;而陳平這位智囊卻富有人情味,沒有張良那種仙風道氣。 《史記》同類人物形象之間尚有如此明顯的區別,不同類型人物形象之間更是形 成巨大的反差,鮮明的對照,人物的個性在差異、區別中得到充分的顯示。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能准確地把握表現對象的基本特徵加以渲染,使許多 人物形象的個性非常突出。《萬石張叔列傳》突出石奮祖孫三代的謹小慎微,唯 命是從。《樊酈滕灌列傳》寫到夏侯嬰時,主要敘述他對劉邦一家的精心呵護, 他和劉邦家庭的特殊關系,多次提到他的太僕之職。《李將軍列傳》在描寫李廣 時著意表現他高超的祖傳射藝,他射匈奴射鵰者、射白馬將、射追擊者、射獵、 射石、射敵方裨將,百發百中,矢能飲羽。《史記》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風 采,就在於司馬遷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個性特徵。

司馬遷在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時,能充分注意到他們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 社會經歷等各方面的因素,給以恰如其分的表現,不但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徵, 而且對形成人物個性特徵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顯示,有時一開始就為人物性格 的發展作了鋪墊。蕭何是刀筆吏出身,故能謹守管鑰,因勢奉法。陳平年青時貧 而好學,所以始終有讀書人的氣質,見識高遠,在皇帝面前對答如流;周勃最初 從事雜藝,沒有什麼學問,執政之後就顯露出知識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 樊噲發跡前以屠狗為業,成為將軍以後保留那種莽撞豪爽之氣,他大塊吃肉,大 杯飲酒,對劉邦、項羽也敢於直言直語、大聲大氣。寫竇嬰是一副老年失勢的窘 態,寫田蚡則是少年得志的猖狂。總之,影響人物個性的許多重要因素,司馬遷 都充分注意到了,因此,他使《史記》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說話行事,符合 自己的年齡、身份和教養。

《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風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時,他們身上還表 現出許多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即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並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的某 些共性。這是《史記》在刻畫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史記》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知恩圖報,以德報 德。蘇秦之於宗族、朋友,劉邦之於蕭何,陳平之於魏無知,韓信之於漂母、亭 長,王陵之於張蒼,都是受人之惠而報人之恩。蘇秦佩六國相印後,「散千金以 賜宗族朋友。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蘇 秦列傳》)劉邦為泗水亭長時,前往咸陽行役,一般的小吏都贈錢三百,唯獨蕭 何送給劉邦五百錢。漢初封侯,劉邦為蕭何益封二千戶,用以報答先前多送二百 錢的恩惠。(《蕭相國世家》)韓信為布衣時從人寄食,一位漂母曾接濟他數十 日,韓信封楚王之後,「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淮陰侯列傳》)魏無知 向劉邦引薦陳平,漢初剖符定封,陳平列舉魏無知拔擢之功,魏無知得到劉邦賞 賜。(《陳丞相世家》)王陵對張蒼有不殺之恩,「及蒼貴,常父事王陵。陵死 後,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後敢歸家。」(《張丞相列傳》) 類似這樣知恩圖報的人物在《史記》中有一大批,他們百倍、千倍地報償恩人, 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負人。二是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這是和知恩圖報、以德 報德相對應的一種行為,伍子胥之於楚平王,李廣之於霸陵尉、主父偃之於昆弟 賓客,採取的都是這種做法。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無辜殺害,伍子胥奔亡吳國, 借吳之力攻入楚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伍子 胥列傳》)李廣免官時與俱,至軍而斬之。」(《李將軍列傳》)主父偃為齊相, 到達齊地之後,向昆弟賓客散發五百金,從此和他們斷絕關系,不許再入家門, 用以報復他在貧困時所遭到的冷遇。(《平津侯主父列傳》)知恩圖報和以怨報 怨是相互聯系的兩個側面,往往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體現出來。蘇秦對於借給自 己百錢的人以百金相償,而對在危困時幾次要離開自己的隨從則一文不賞。(《 蘇秦列傳》)范雎奉行的人生哲學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因此, 對迫害過他的魏齊、須賈,或令其死,或令其辱,而對搭救過他的王稽、鄭安平, 都請求秦王委以重任。(《范雎蔡澤列傳》)三是士為知己者死,為報答知遇之 恩而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知恩圖報的升華,是它的極端形 式。司馬遷在《刺客列傳》和《報任安書》中兩次提到「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 己者容」,他本人是贊成這一信條的。《刺客列傳》中的專諸、豫讓、聶政、荊 軻等人都是為知己者死;《孟嘗君列傳》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傳》中的侯嬴, 《張耳陳余列傳》中的貫高,也都是為知己者而死。《史記》人物形象還普遍存 在寶貴還鄉的想法,這是他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項羽在焚燒秦都咸陽後一心想 東歸

⑸ 韓城周邊的旅遊景點

韓城游景點

韓城黃河濕地

2008年8月6日,陝西黃河濕地被列入陝西省重要濕地名錄,按照資料顯示,陝西黃河濕地保護區韓城轄區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部,北起禹門口南到合陽界,東以黃河治導控制線的中心線為界與山西省相接,西界以黃河老崖為界。濕地總面積1062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5%。韓城市黃河濕地保護區是許多野生動物和鳥類不可缺少的棲息地,有十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墓位於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它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回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

司馬遷祠之冠。據韓城縣志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至今呂庄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


黨家村

韓城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距城區九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主要有黨、賈兩族,320戶人家,1400餘人,建村距今約670年歷史。距今已逾600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為「歷史文化保護村」。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築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韓城古稱「龍門」。陝西省所轄的副地級市。位於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

韓城歷史悠久。西周初,周武王封子於此,稱韓國。戰國時,秦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置韓城縣。1984年元月改為韓城市,1985年列為陝西省對外開放城市。

⑹ 史記有幾個人編寫而成他們是哪些人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所版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權傳體通史,被近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民國,魯迅)。司馬遷是西漢夏陽龍門人。夏陽,縣名,今韓城,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⑺ 史記韓城繁體怎麼寫

史記韓城繁體

⑻ 韓城有哪幾位名人

我國的第一部「正史」──司馬遷的《史記》
我國一向把二十四史稱為「正史」。「正史」的稱呼是從《隋書·經籍志》起始的。清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正式確定紀傳體史書為「正史」,經過皇帝「宸斷」,共列二十四部。1921年,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為「正史」,與舊有「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史記》為二十五史之首,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由於史料不足,司馬遷的生卒年代難以考證准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左右。 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政權穩固,學術文化空前繁榮,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因此,按照封建地主階級的需要編寫一部歷史著作,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繼承父志,承擔起撰寫《史記》的重任。他二十歲時,曾不畏艱險,出遊祖國的大江南北,沿途考察了許多名勝古跡,訪問了大量的歷史遺事,為以後編寫《史記》積累了眾多的第一手資料。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7年),司馬遷任太史令,開始閱讀皇室所藏典籍,搜集史料。當他開始撰述《史記》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得罪入獄,慘遭腐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蒙受奇恥大辱後在《報任安書》中講的這句名言,表明他置生死於度外,立志修史的決心。此後,他不顧殘廢的身體和巨大的精神創傷,忍辱發憤,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撰寫《史記》上。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前後,司馬遷終於寫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這部體大思精的史書的貢獻和特點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歷史人物是豐富多採的,歷史現象是紛紜復雜的。怎樣才能把大千世界的各種人和事都包容在一部書里呢?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跡;「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二)《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它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記載了我國近三千年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成為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令、內容廣博的網路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游俠列傳》等。《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系,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家所採用,影響十分深遠。
(三)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所謂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項羽是司馬遷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記述了項羽的偉業。但對於項羽的驕傲自大和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點,司馬遷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於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相反,對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才使《史記》以信史聞名於世。《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線索,即重視人的歷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歷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注意為社會上的各種人立傳,尤其是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放到與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同等的地位來寫。所以在《史記》中,既有戰國七雄的世家、蕭丞相(蕭何)。留侯(張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時也有《陳涉世家》。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產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思想。由於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四)《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它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象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象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游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我國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史記》在我國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它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也開始於這個時候。在這以前,《史記》都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和簡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到唐朝時候,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贊賞《史記》的文筆。於是《史記》的聲望隨日俱上,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劉宋時裴駰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注)。《集解》兼采當時裴駰所能見到的前人有關《史記》諸書的研究成果,並一一註明作者名字。一絲不苟。《索隱》進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證不當的錯處。並對《史記》原文提出辨正,發語警辟。《正義》的作者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讀《史記》原文,同時注意看一看這三家注,對原書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華書局重新標點排印的《史記》,就是與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閱讀全文

與小學四年級作文韓城史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