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快要復課了如何對小學科學四年級的科學課進行整和教學蘇教版
小學科學新課程改革標准中明確指出: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目的不在於為了使用而使用,它必須服務於教學內容,
是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應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恰當和有效的方式來進行。
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貳』 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下冊"氣溫有多高"課件
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蘇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氣溫有多高》。
學生分析:本課與《今天天氣怎麼樣》、《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麼風》、《氣候與季節》共同組成《關心天氣》這一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第一個指導學生進行測量活動的實踐課,課文由如何使用溫度計、怎樣讀寫溫度、測量和記錄氣溫的實踐活動、分析氣溫變化和思考相關問題這四個環節構成。第一環節,學習怎樣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影響測量溫度的准確性的因素,指出使用溫度計測量的必要性。然後,認識溫度計的組成部分,介紹溫度計的讀寫方法和使用方法。這是本課的基礎活動也是後面測量活動的基礎。第二環節,開展測量氣溫的實驗活動。要求學生在教室時不同地點下的氣溫,並記錄測量結果。第三環節,發現白天氣溫變化規律。通過觀察某地一天的氣溫變化曲線圖,引導學生發現白天早晚氣溫較低、午後氣溫較高的規律,明白一天中氣溫最高時間在午後2點左右,不是在中午12點。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測量獲取數據來驗證。第四環節,引導學生懂得測量的標准化及其意義。通過介紹百葉箱的標准、放置位置高低、觀測記錄時間統一等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為後面降水量、風向、風速測量的打下基礎。
教學方法設計
講授法 演示法 口頭練習法 嘗試法 實驗探究法等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正確地看、讀、寫溫度。
2、能夠較准確地測量不同環境下的氣溫並進行記錄。
3、能利用氣溫變化記錄的統計圖找出一天中氣溫變化的規律。
知識與技能
1、懂得看、讀、寫溫度的正確方法。
2、不同環境下氣溫是有差異的。
3、知道白天氣溫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早晚氣溫低、午後氣溫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
2、有良好的科學觀測意識,能實事求是地反映測量結果。
教學重點
學會使用溫度計,並能正確讀寫溫度。
教學難點;
1、通過觀察記錄了解一天中氣溫變化的規律。
教學准備
1.學生測量氣溫用的溫度計。2.教學課件。3.實驗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猜謎語:早穿棉襖午穿紗,晚圍火爐吃西瓜,該地盛產哈密爪。(打一中國地名)(新疆)
你從這個謎語中看出了什麼?
二、合作探究
1、認識溫度計(實物結合課件)
⑴從剛才的謎語中,我們知道了新疆一天中氣溫的變化。那麼大家知道我們教室里現在的氣溫有多高嗎?
⑵測量教室的氣溫我們要用到什麼工具?你見過哪些溫度計?(課件出示)
⑶仔細觀察每個小組中的溫度計,看一看它有哪幾部分組成?(課件分解)
⑷你試著看一看現在溫度計上的溫度是多少?(指明一學生上台示範)
溫度計正確的使用方法(課件)
⑸你會認讀溫度計上的溫度嗎?嘗試一下。
⑹課件互動認讀溫度計上的溫度。
⑺小結:溫度計上的溫度特點。(課件分解:零度 零上 零下)
(過渡)掌握了溫度計的讀寫,下面每個小組相互合作來完成一個實驗。
2、分組實驗
測量教室里的氣溫,並把所測得的數值記錄在實驗記錄表上。
3、學生分組實驗,老師巡視並抓拍「鏡頭」。
4、實物投影:學生實驗記錄表
為什麼在同一地方有些組測出來的數值不太一樣,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我們來找一找其中的原因。
(回放剛才抓拍的學生實驗鏡頭)
(過渡)剛才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測量了一下教室中的氣溫。知道了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氣溫是有差別的。那麼氣象台的工作人員是怎樣是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氣溫的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還要藉助什麼工具?
5、簡介百葉箱(課件)
(自己讀一讀)你對百葉箱有了哪些更更深入的了解?
7、小結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氣溫是有差異的,其實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溫也是不一樣的。
這是從清晨到傍晚每隔1小時所測的白天的溫度,請你仔細觀察,看看這一白天中氣溫變化有什麼規律?(早晚氣溫低,午後氣溫高)
(過渡)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溫都有很大不同,在世界各地氣溫之間的差別就更大了,我們來看一看。
8、知識拓展(課件)
世界和中國氣溫之最。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掌握了如何正確地使用溫度計,並學會了利用溫度計來測量氣溫。
請大家下課後利用所學測量方法,堅持測量一天的氣溫,每隔一小時測一次並做好記錄,進一步了解一天中氣溫的變化規律。
『叄』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課件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2)活動、交流。 (3)講解:下落的物品要與地面目標物品同處於豎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畫單個物體的重力圖示 (1)問題:你能畫出蘋果的重力圖示嗎? (2)試畫並展示。(用箭頭貼指示出物體的重力,注意箭頭貼的出發點與方向。) (3)指導畫規范的物體重力的圖示,並講解:重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是當地的水平方向構成直角(畫圖示講解),就是我們前面做的物體下落的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要畫出正確的單個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困難比較大,力的圖示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3、畫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體重力的圖示 (1)(出示圖片)問題:有8個物體分別處於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並即將下落,那麼,它們將如何下落呢?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樣的? (2)在模擬圖示上用彩筆畫出物體下落的路徑。 (3)展示交流。 (4)評價。 (5)問題:為什麼這8個物體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樣?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6)討論交流。 (7)講解:物體不管在地球上什麼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 (四)拓展應用 1、挑戰重力活動:根據科學書第46頁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藉助帶棉線的塑料杯進行挑戰重力的體驗活動。 2、交流。 3、想一想,如果地球沒有引力,將會產生什麼結果? 4、交流。 5、總結: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就存在於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果你在發現的基礎上能做個細心人,相信同學們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科學見解,也許有一天這些見解還會成為新的科學真理呢! 附:板書設計(略) 【課後小結與反思】 基於 「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動為出發點」的精神,我在備課之際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調查了解學生對於將學習內容的興趣指向和已有經驗(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異等各種學習的狀況。二是,再學習課程標準的。通過再學習,不僅強化課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有的指向目標,還找出了本課學習應落實的具體培養目標。三是,結合教材編寫專家提供的教學參考書,仔細品讀教材,認真研討教學專家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認識教材活動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時間的是第三件事,因為,與教材文本進行的交流,絕不僅是讀清教材的每一個活動要求那麼簡單。課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著我們,所以說:尊重教材,切莫等於崇拜教材。經過對教材的體捂與研究,我發現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設計進行體驗性學習的過程中,我沒能感受到教材編寫者所期望讓學生體驗的學習樂趣。思考後,我認為學習的樂趣體驗不如意,可能與學生現今所處的生活環境令他們擁有著很豐富的視野有關系。就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早在學齡前階段已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有所了解,並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學還知道重力。所以,以這樣一個學生都已知的故事展開教學,雖能引起學生的一定學習熱情,但熱情的強度不會太大,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應考慮適當延伸活動。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接著讓學生通過抓尺子的活動去體驗牛頓所作出的第一個解釋。而後,牛頓第二個解釋的學習方式重復了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學習模式。這樣安排的活動環節,學生雖看似經過了「動手」學習,然而,正所謂 「『動手』只是一種手段,『動腦』才是目的,『動手』並不一定會『自動地』促進『動腦』」,由於在學生的每次活動開始之前,都已經明確知道了最終解釋,活動僅是去驗證,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釋、去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活動設計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關於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描述中的最後一句「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並不是正確的重力特徵的描述。還有,對於抓尺子活動前,教材設計的引言「我們來做一個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這之中的「和重力賽跑」的表述與教材的教學目標相勃。 「一位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位同學在下面接住」, 這個活動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解決自由落體的下降速度變化還是訓練學生接物的反應速度?我認為教材中這個攔截活動,容易產生重力與速度有關系的誤導,這節課要解決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因此,我設計「准確轟炸目標」的活動能解決物體受豎直方向的重力作用豎直下落的教學難點。 怎樣讓教學活動圍繞「物體落地」這一主題展開,層層深入,並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怎樣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通過對自己活動作出的個性解釋,從而認識引力,認識重力?怎樣避開專業而抽象的術語和定義,讓學生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構的引力與重力的概念?此外還有,怎樣處理活動中教與學的關系?怎樣促進活動中的生生與師生間的互動?選擇怎樣的材料,才能即簡約、方便、實惠,又有效的保障學生活動的開展?怎樣處理好材料的出現、使用與控制?……思考著這些問題,我大膽改變了原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表述及呈現次序,經過多次對教學活動設計的選擇與實踐,我對《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上的預設安排。 由於備課的精心、細心、盡心,本課教學活動落實了教學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對生活中類似蘋果落地和旋轉的桶中物體不會掉落的現象的體驗與分析,既認識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觸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識;既討論了學生們都會想到的問題,又恰到好處地介紹了牛頓的思考,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現象,促成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身邊事物的變化。本課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受到的在場聽課的教授、專家、教師的一致好評。 【專家點評】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注重教材解讀,用教材並完善教材,以創設「准確轟炸目標」活動最為典型。全課的活動設計合理,且關聯性強,以學生為主體,極力創造出了讓學生更主動學習的環境與條件;活動的探究指向明確,層層深入,層層遞進;活動材料選擇典型而有效;善於將抽象與專業的術語,轉化為具體的表象,如引導學生利用一個箭頭卡片表示出物體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徑及給引力打比方;記錄的轉化有藝術,以圖、線的表徵描述為主,並巧妙地通過圖、線應有的位置的指導,滲透了相關的知識概念要素。關注教學細節的處理,不論是預設還是面對知識的生成,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以直觀和具體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肆』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套課件免費下載
思路島課件網
『伍』 誰有蘇教版的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復習題資料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復習題大全(試題及答案)
一、填空題:
1、人體中共有(206)塊骨頭。
2、骨骼具有(支持身體)(保護內臟器官)(重要組織)的作用。
3、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相連地方叫做(關節)
4、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5、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的標志是這一物體相對於另外一個物體的(位置)有沒有改變,我們把這另一個物體稱為(參照物)
6、運動的速度就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的距離)。
7、一個擺,擺錘來回往返一次,我們算它擺動(1)次。
8、氣象台在發布台風預報時,除了有時間、風速、風級以外,還強調(風向)。
9、蠶的一生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
10、剛孵出的小蠶叫(幼蟲)。
11、蠶蛾的身體分為(3)部分,有(3)對足,它的觸角是(羽狀)形狀的。
12、世界上最先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13、使用彈簧秤測力的大小前要先檢查指針是否在(0)處。
14、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後,還恢復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做(彈性)。這種能使物體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的力叫做(彈力)。
15、(地心引力)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
16、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17、歷時40年的研究,能夠預測黑猩猩行為的科學家是(珍妮8226;古道爾)。
18、科學的預測不是隨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據)推論。
19、調查的常用形式有:(現場調查)(訪問調查)(問卷調查)(資料調查)。
20、骨幹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製造(血細胞)。
21、骨頭中空的,裡面的軟物質叫(骨髓)。
22、我們全身的骨頭分為四部分(頭)(軀干)(手臂)(腿腳)。
23、我們的身體動起來僅靠骨骼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肌肉)的參與。
24、肌肉總是成對在一起工作,一個(收縮),另一個就(恢復)。
25、肌肉除了同骨骼一起完成運動以外還能保護(骨骼)和(身體)。
26、以坐在行駛的汽車里的人為例,如果選汽車為參照物,則人(沒動),如果選地面上的樹為參照物,則人(在動)。
27、最早的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28、(伽利略)根據教堂的吊燈不停的擺動,發明了「脈搏計」。以後又出現了擺。
29、(牛頓)發現了地球引力,力的單位是(牛頓)。
二、判斷題:
1、所有的調查都可以獨立開展。(對)
2、所有的預測都是正確的。(錯)
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
4、所有的調查都不能遺漏任何一個目標。(對)
5、世界上沒有完全靜止不動的物體。(對)
6、坐在行駛的汽車里,以椅子為參照物,司機動了,方向盤也動了。(錯)
7、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沒有關系。(錯)
8、在斜坡上滑落的木塊是直線運動,小朋友立定跳遠時從腳的運動軌跡看屬於曲線運動。(錯)
9、骨骼就是指某一塊骨頭。(錯)
10、骨骼又硬又結實,可以生長。(對)
11、肌肉佔到身體重量的40%。(對)
12、人體靜止不動時,身體內的肌肉也停止運動。(錯)
13、多吃脂肪和蛋白質可以強健骨骼和肌肉。(對)
14、我們感覺骨骼、關節、肌肉的主要辦法是摸。(對)
15、骨頭里有骨髓和血管。(對)
16、不同的運動項目鍛煉的效果也不一樣。(對)
17、骨骼是一個完整的骨架,一塊或一群都不能稱為骨骼。(對)
18、膝關節的活動方式只能是屈伸;上臂的活動方式只能是旋轉;肩關節即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轉。(對)
19、人體處於安靜狀態下,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運動。(對)
20、蠶絲是高級的紡織原料,被稱為「纖維皇後」「第二肌膚」的美稱。(對)
21、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對)
22、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不會產生摩擦力。(錯)
23、球、輪胎、泳衣、彈簧等物體都具有彈性,當我們對物體施加了力使其發生形變時,它們才有了彈力。(對)
三、問答題:
1、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
答:大米7克、麵粉9克、黃豆36克、綠豆24克、豆腐7.4克、白菜2克、茄子2.3克、蘋果0.4克、花生27克、豬肉9.5克、牛肉20克、人乳1.5克、牛乳3.3克、雞蛋15克、鯉魚17克、對蝦21克。雖然人乳、牛乳、雞蛋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但它們所含的必需氨基酸量基本上與人體相符,所以營養價值較高,是膳食中最好的食品。
2、經常運動有哪些好處?
答:運動能提高大腦的指揮能力,運動能延緩運動器官老化,運功增強心血管系統的功,運動能增強呼吸功能,運動能增強消化和吸收功能,運動可以預防高血壓。
3、怎樣預防運動受傷?
答:一、認真做好准備活動。二、做好放鬆和整理活動。三、大重量訓練要適可而止,用大重量訓練,如果沒有把握,最好請人保護。四、加強醫務監督和訓練場地安全檢查。五、注意身體的警號。六、認真總結預防傷害的經驗。
4、請舉出生活中包含兩種以上復合運動的物體有哪些?
答:在圓形操場上跑步,直升飛機起飛、易拉罐滾動
5、生活中哪些東西也是擺或是擺動?
答:鍾表,鞦韆、節拍器
6、生活中對物體施加力以後物體形狀發生變化的例子!
答:氣球、橡皮泥、麵粉
7、舉例說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體的彈性的?
答:打籃球,跳水,乒乓球
8、力是無形的,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感受力的存在?
答:看力所施加的物體是否發生了位置改變和形狀改變。
四、牢記:
肩關節——既能屈伸又能旋轉
膝關節——屈伸
橈尺關節——屈伸
指關節——屈伸
肘關節——既能屈伸又能旋轉
頜關節——屈伸
髖關節——屈伸
自行車鏈條中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力)
汽車輪胎上的紋路(增大摩擦力)
軸承中的小鋼珠(減小摩擦力)
車輪上的防滑鏈條(增大摩擦力)
流線型的船體(減小摩擦力)
鞋底的花紋(增大摩擦力)
用毛巾包著瓶蓋擰蓋(增大摩擦力)
『陸』 蘇教版小學科學新版三年級下冊科學2.7《水裡的植物》課件
如下:
主要考察的是水生植物的知識點:
能在水中生長的植物,統稱為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出色的游泳運動員或潛水者。葉子柔軟而透明,有的形成為絲狀,如金魚藻。絲狀葉可以大大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使葉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裡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吸收水裡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證光合作用的進行。
根據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將其分為以下幾大類: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濕生植物。水生植物的恢復與重建在淡水生態系統的穩態轉化(從濁水到清水)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水生態修復的主要措施。
水生植物的細胞間隙特別發達,經常還發育有特殊的通氣組織,以保證在植株的水下部分能有足夠的氧氣。水生植物的通氣組織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兩大類。蓮等植物的通氣組織屬於開放式的,空氣從葉片的氣孔進入後能通過莖和葉的通氣組織,從而進入地下莖和根部的氣室。
整個通氣組織通過氣孔直接與外界的空氣進行交流。金魚藻等植物的通氣組織是封閉式的,它不與外界大氣連通,只貯存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供呼吸作用之用,以及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之用。
『柒』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研究「大科學家牛頓曾經研究的蘋果落地現象」,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我們也能像牛頓那樣成為「科學家」。由此實現課程標准上制定的目標——通過科學教育使小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節課的研究和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力的現象已有了初步認識,對研究性學習有一定了解和興趣的基礎上。本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力,並獲得有關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將引起物體哪些變化,同時也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其他有關力的內容(彈力、摩擦力、反沖現象、力和機械等)打下基礎。同時通過本課對科學家「牛頓」和力的單位「牛頓」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牛頓對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經典物理學尤其在力學研究中的地位。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級一年的科學探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現象探究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力又是學生常見的,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也時刻能感受得到,學生對於這一現象的研究應該很有興趣。為此,課堂上放手給學生,教師注意引導,使其對重力有一個科學上的認識。再者,學校科技小明星曹迪克、臧一豪、邢浩、邢亞楠等部分男生,他們動手能力強,知識面廣,對於重力知識,在課余也有所了解,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合理搭配,發揮他們的優勢,可以由他們的認知在課堂上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能收集有關牛頓的科學故事並與同學分享。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從小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到地球上物體垂直向下的重力來自於地球引力。 難點:旋轉裝水的瓶子游戲中掌握身體平衡。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玩樂中探究,學生的興趣始終高昂。 1、真正了解學生,把活動「做透」。 本課是「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3課。本課由牛頓的蘋果落地故事開始,幫助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並且來研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為了避免導入的枯燥乏味,教學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小小的「事故」——學生的作業本被我「不小心」碰落地,在引起學生關注的同時,也因勢利導引入本課探究;接著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紙飛機和羽毛球的落地來認識地球引力,接著又用樹上的蘋果和繩子上的衣服有沒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的辨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然後再通過玩「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體會重力的方向。這個過程的設計是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當時公開課上的班級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泛,所以設計還是可以的,但當我把同樣的教案用在平行班裡時,就發現學生對地球引力的認識不夠。反思這一環節的教學,由於對學生前概念了解不夠,活動停留在了表面,還沒有做透,在了解了牛頓的故事後,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扔一扔、玩一玩一些材料,如紙飛機、乒乓球、橡皮、尺……,總之要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了解周圍的東西如果沒有力量的存在,都會發生同一種現象——落地。 2、抓住課堂生成,轉化成精彩的亮點。 在學生玩「水流星」時,有一個學生因為系瓶子的繩子松開,而導致瓶中的水流了出來。在教學中,我能發現此時的教學契機,讓該學生說了說水為什麼流了下來。但是,此次原本可以成為課堂高潮的精彩卻被我輕描淡寫地略過了。在這里,其實可以大做文章,讓全體學生從別的同學的水為什麼沒有落下來,到從這位同學的水卻落下來,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討論、比較,從而進一步明確離心力的產生是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一個生成的信息要被老師及時地、不斷的「放大」,才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和精彩。
『捌』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考試題
你去抄這里找。注意,先看那裡的菜單(導航),在菜單找學科,學科找到後點「試卷習題」。你進去後就知道了,裡面有蘇教版四年級下學期語文、數學、英語試卷。http://www.frjy.cn/Html/Article/
『玖』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舉例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觀察、搜集資料的過程,能夠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和研究重力問題。會描述和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夠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牛頓的貢獻,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敢於大膽想像,學習像牛頓一樣思考。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內容選自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課「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研究「大科學家牛頓曾經研究的蘋果落地現象」,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我們也能像牛頓那樣成為「科學家」。由此實現課程標准上制定的目標——通過科學教育使小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直尺,裝大半瓶水的大可樂瓶(瓶口穿好繩)
演示材料:神六發射及衛星繞地飛行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問號提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精心准備了一份禮物,想送給大家,猜猜它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都沒有猜對,到底是什麼呢?看!(出示問號標志)喜歡不喜歡?
師:老師就把這份禮物送給大家。(貼黑板上)想一想,老師為什麼要給大家這份禮物?(生答略。)
師:真不錯,我們想到一塊了。我希望你們大膽想像,積極思考。因為提出疑問,解決疑問就是科學探究。許多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就是從問號開始的。
(出示牛頓像)你們認識這位科學家嗎?牛頓從小就注意認真觀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非常善於問問題。
(出示牛頓樹下思考圖)同學們猜一猜,他想到了什麼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要恭喜你們邁出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知道嗎,你們的問題和牛頓的問題背後蘊涵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這節課就重點研究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板書課題)
2、聯系生活談現象。
你們能說出生活中一些類似蘋果落地的現象嗎?為什麼所有的物體都要落到地上?
學生討論、交流。
二、認識重力,解釋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想知道大科學家牛頓是怎麼解釋蘋果落地的現象嗎?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
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好嗎?出示游戲方法:一個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個同學在下面接住。
同座位相互合作來玩這個游戲,比比看誰抓住尺子的次數多。但要怎樣才能保證比賽公平呢?
學生交流後提出:丟尺子的同學,拿尺子的位置要一致,否則不公平。 老師補充:玩的時候還要思考,尺子怎麼運動的,你玩的過程中有什麼體會?
同坐學生進行游戲,並注意觀察尺子的運動。
交流:尺子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簡單的示意圖畫畫嗎?(引導學生學畫尺子重力的方向示意圖)在游戲的過程中,你有怎樣的體會呢?(引導學生感受到重力使物體下落的速度)那麼使尺子下落的力是誰給的呢?(地球)其實尺子下落的原因來源於地球對尺子的引力,這種力使尺子豎直向下運動直落地面
是不是只有尺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呢?(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使它們形成了豎直向下的重力)我們把物體受到地球吸引而產生的力叫重力。板書:重力
你們現在能解釋為什麼所有的物體都要落到地上了嗎?
三、解釋月亮為什麼不掉下來(認識離心力)
1、牛頓想:如果月亮就是一個大蘋果,它為什麼不落下來呢?難道它不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嗎?
2、大家都知道,將大瓶傾斜,裡面的水會潑灑到地面上,說明水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了,產生了豎直向下的重力。可是有沒有辦法能讓大瓶在傾斜的情況下,水仍然不潑灑出來呢?
3、想做這個實驗嗎?好,大家來看看究竟是怎麼做的?(出示實驗方法)
4、學生動手實驗。
5、交流發現。思考:為什麼水沒有潑灑出來呢?
A、有繩子拉著大瓶,所以大瓶不會甩飛。
B、在大瓶飛速旋轉的情況下,水沒有潑灑出來。
6、這個游戲的道理就是牛頓的第二個解釋,你能試著說一說這個道理是什麼,並解釋月亮不掉下來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和剛才的旋轉小桶有什麼聯系呢?小組討論討論,並進行交流。
(揭示:大瓶在飛速旋轉時有一種向外甩出去的力,我們能感覺到拉住大瓶的繩子綳得緊緊的,只要一鬆手大瓶就肯定飛出去。這種使大瓶向外甩出去的力,叫離心力。)
那麼月球在圍繞地球旋轉時,會產生離心力,使月球不會落到地球上。而地球的引力也象根看不見的繩子緊緊拉住月球,不讓月球甩出運轉軌道。
今天的航天事業離不開這個解釋。
7、播放神六發射成功的錄像。
提問:為什麼宇宙飛船可以飛出地球到太空遨遊呢?
四、總結提升。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獲?(學生自由發言)
師:在今天這節課中,老師也有收獲,同學們送給我一份珍貴的禮物,那就是大膽猜想,積極動腦。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保持與發展這種良好的研究狀態,努力學習探究,大膽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
教學反思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學反思
紅旗小學 崔方圓
伴著新課程的推進,課堂較多地出現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學生由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由不敢發 問到善於質疑,課堂也由寂靜無「聲」變為生動有「聲」。這節課充分體現了科學課「做、中、學」的思想,設計思路簡潔明了、教材重組適當合理,充分體現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學中,老師很關注學生,尊重學生,並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兒童語言及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求知慾極高的學習狀態中,同時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結構的事實性材料,重視創設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情景、小游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在學生匯報時適時地進行質疑問難,在這種「質疑問難」的情境下, 我們感受到「經常有驚喜」,「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被難住」。
因此,我想作為教師,不僅要滿腔熱情地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還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質疑 問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首先要培養良好質疑的習慣。教學是師生信息相互傳遞的可控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隨時把自己的疑難 問題提出來,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疏導、釋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可以通過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給學生講清質疑的重要性。如:牛頓從質疑蘋果為 什麼會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等等。另外還可舉些身邊的例子說明,為學生提供榜樣。 2.認真對待學生的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把哪怕問的問題再簡單、再奇怪,教師 都要根據情況認真作答或是課後給予作答,並抓住這一關鍵時機進行引導,指導學生應該怎 樣分析題意,怎樣問才有意義。3.學生質疑,學生析疑。讓學生質疑成為教學的引線,教師因勢利導及時組織討論。 如張健老師在學生活動回報並畫出物體運動軌跡圖後,讓學生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此時就有學生提出,這些物體為什麼都是最終往下落的?這個問題提得非常有意義,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體重力的問題的研究。然後張老師抓住這個珍貴的教育契機,將問題留給學生小小組討論。最後學生得出結論:「正是因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體具有重力。」這位學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和老師的肯定。如此一來,極大地誘發了同學們的質疑意識。
其次要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教師要教態親切和藹、面帶微笑,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在 課堂教學中敢於質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而大多數學生卻保持沉默,不是他們不善於發現問題,而是沒有提問的勇氣。為此,我經常在課堂中有意識地開展「我來當小老師」 的活動,讓課堂提問由教師過渡到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對於解答同伴提出的問題遠比教師提 出的問題來得積極和喜悅的多。在活動中我把更多的關注給了平時不善於發言提問的學生, 只要他們能簡單的提問,就毫不吝嗇地給予熱情洋溢的表揚,此時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 起來,同學們也情不自禁地為他們驕傲、鼓掌。像這樣成功的體驗,不僅讓他們有了質疑的 勇氣,更樹立了對學習的信心。
最後要創設巧妙的質疑情境,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學生不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這是他們不會或不善於利用教材中的有關因素去構設問題。這時,教師應當巧妙地設置質疑的情景,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善於質疑。疑是思之始,學之源。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問題驚訝開始的。」「質疑」閃爍著孩子智慧的火花。「質疑」作為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應該說是課堂的閃光點。人常說:「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質疑」,定會讓課堂「此時有聲勝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