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年級 >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件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件

發布時間:2020-11-24 12:36:35

『壹』 四年級下冊科學地球上有什麼課件

課標解讀:
《地球上有什麼》一課屬於《新課標》里的「 地球與宇宙」中「地球的概貌與地球的物質」這一范疇,具體內容標準是:1、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2、了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活動建議是通過觀看地形地球儀或世界地形地圖,進一步認識地球概貌。
教材分析:
為了讓學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組成物質,學會看地圖,了解地球儀上的主要標識和功用,並為進一步認識地球奠定基礎。本課設計了地球表面概況、識讀地圖、地球儀等相關內容作為學生探究主題,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地球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義。
學情分析:
1、對於地球概貌,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建立在對周圍景物認識的基礎上的,沒有宏觀的、整體的認識,基於這一學情,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太空影像圖、識讀地圖、地球儀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地球概貌。
2、學生觀察地球儀時,會獲取一些感性的認識,而且從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發現。教師要將學生比較雜亂的認識進行整理,將相關知識點分類進行梳理。
3、對地圖、地球儀的識讀,涉及了許多新的科學名詞、概念,雖然不要求學生掌握它們的確切定義,但仍會給學生帶來困難,而且這些科學名詞多為空間概念,真正理解起來也有較大難度。為此,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跟進,多利用教具演示,多採用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對這些空間概念建立直觀的感知,了解這些科學名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地圖、觀察地球太空影像圖、地球儀等,進一步了解地球地貌狀況;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一下研究過程和結果。
2、了解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了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引導學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認識經線、緯線、赤道、五帶分布區域等。
3、了解地球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義,樹立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地球地貌狀況;識讀地球、地球儀中表達的相關信息。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經線、緯線等空間概念建立直觀感知。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世界地形圖、乒乓球若干、地球儀若干。
教學評價設計:
1、地球表面最顯著的差別是海洋、陸地分布,通過展示海陸區域分布圖、認識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儀上尋找,並設計檢測題隨機指認等活動,達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地球全貌的輪廓。
2、設計學生觀察地球儀,交流分享發現,教師有針對性講解,檢測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地圖標識比賽等環節,完成教學目標二。
3、結合世界地球日,在師生互動交流中,達成第三個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入:
猜謎語:「什麼球,圓溜溜,背著高山和河流;什麼球,圓溜溜,種著莊稼,蓋著樓。」
誰來猜一猜?
從謎語中我們知道地球的表面上有什麼?
地球的表面上還有什麼?今天就讓我們進一步來認識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家園。
(板書:地球上有什麼)
【設計意圖:用謎語來導入新課,可以直接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教師在說謎語的時候,滲透了對地球的形狀及地球上有什麼的知識,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給學生一種方法上的提示。時間預設:3分鍾】
二、探究地球上有什麼。
1、誰來交流一下,地球的表面上還有什麼?
學生交流。
可能會提出:高原、平原、海洋、河流、湖泊、沙漠、盆地、動物、植物、人類等
師依學生回答,歸類板書。
課件出示視頻——欣賞世界風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交流地球表面上有什麼,再通過播放視頻,將地球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對地球表面有一個較宏觀的認識。時間預設:3分鍾】
2、蘇軾有一首詩——《題西林壁》有這樣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感慨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身在其中的我們,要了解地球的全貌,應該怎麼做?
學生交流:從太空上看地球或通過看地圖或地球儀。
師出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影像圖。
從影像圖中你能看到什麼?
學生會發現:地球上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
師統一認識: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
【設計意圖:引用蘇軾的詩句,讓學生的理解產生遷移,教師適時出示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影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時間預設:2分鍾】
三、觀察地圖。
1、從地圖中我們也能了解地球的概貌。
師出示世界地形圖。
提示看地圖辨別方向的原則: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這幅地圖與我們平日看到的地圖有什麼不同?
學生會發現:這幅地圖上是凹凸不平的。
師講解:這些凹凸展示了地球上的不同地形。
觀察地圖上的顏色,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交流:地形圖表面顏色不同。同種顏色有的深,有的淺。
引導學生發現:地圖上有各種顏色,在地形圖中,藍色代表海洋、綠色代表平原,黃色代表高地,白色代表冰川。顏色的深淺代表地勢的高低。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世界地形圖,旨在與原有的認知地圖相比較,直觀地感知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姿多彩,並引導學生發現地圖上顏色所表達的不同信息,將知識點進行分解,為後面重點認識地球儀做一定的鋪墊。時間預設:3分鍾】
2、課件出示:海洋陸地區域分布圖。人們人為地將陸地分為七大洲。
誰來說說有哪七大洲?誰還有補充?
學生交流。
根據圖片,引導學生認識七大洲。怎樣能快速記住他們在地圖中的位置?
學生交流。
七大洲周圍被什麼包圍著呢?世界分為幾大洋?
師引導學生認識四大洋。
小檢測:指認大洲、大洋。
【設計意圖:根據課前對學生的了解,只有個別學生明確知道世界分為七大洲、四大洋,基於這一學情,不能讓學生盲目地直接從地圖或地球儀上獲取這方面的信息,採用教師依據海洋陸地分布圖對照講解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時間預設:3分鍾】
四、觀察地球儀。
1、認識地球儀。
地球是球形的,為了便於觀察和了解地球,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師出示地球儀,講解地球儀的構造——底座、支架、球面、旋轉軸。
地球儀能轉動嗎?如何轉動?
引導學生明確:地球繞假想的地軸,斜著身子向一個方向轉動,地軸指向北極星,在地球儀上,地軸與球面有兩個交點,分別是北極點和南極點。
猜謎:「地球有一點,一走便是南」,你認為這是地球上的哪一端? (北極)「那地球有一點,一走便是北呢?」(南極)
2、從地球儀上找七大洲、四大洋。
出示地球儀,以小組為單位在地球儀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比較一下,找到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
學生活動。
交流認識:最大的洲是亞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儀,並通過讓學生從地球儀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對它們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進一步的了解,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地球全貌的輪廓。時間預設:4分鍾】
3、觀察地球儀。
地球儀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分組觀察,在記錄單上記下你的發現。
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組內交流。
4、交流發現。
哪個小組來說一下你們的發現?
生可能會說出:有大大小小的國家;有許多線,上面寫著多少度;有許多紅色的線,上面有箭頭;還有許多藍色的線,上面也有箭頭;陸地里也有藍色的水;地球儀上有一條紅色的線上有二十四節氣、有赤道、有青藏高原、有虛線等等。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觀察、組內交流,讓學生自行去發現地球儀上有什麼,然後通過交流共享,了解學生對地球儀的認識程度,做到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講,學生有疑問的,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的、重點去解決。時間預設:6分鍾】
5、認識緯線及五帶的劃分。
通過同學們的觀察,各小組都發現地球儀表面有許多線。這些線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些線。
① 課件出示:緯線。像這樣的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稱作是緯線。
學生比劃。
師提問:球面上,可以畫出多少個這樣的圓?它們指示什麼方向。最大的緯線圈在哪兒?認識赤道,也稱0°緯線。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看一看,亞洲在部分在哪個半球?南極洲呢?
②認識另外四條重要的緯線。
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北極圈和南極圈,在地球儀上用虛線表示。
人們根據地面接收太陽光線的照射情況,把地球分成了五帶。
師講解: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③觀察地球儀邊緣半圓支架上的刻度,引導學生認識緯度,並在地球儀上找到這五條緯線: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
6、認識經線。
地球儀上除了有緯線外,還有連接南北兩極的線,
學生比劃,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可以有多少條?它們都是什麼形狀?指示什麼方向?
學習0度經線的規定——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經線是0度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
引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相交的地方幾內亞灣,以東是東經,以西是西經。
將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從0度經線向西讀出度數。西經15度、30度……到西經180度,從O°經線算起,向東、向西各為180°。
0度緯線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那地球上東西兩個半球的劃分是不是以0度經線為標准呢?
學生交流。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了解:為了保持英國和一些西歐國家(法國、西班牙)以及非洲的整體性。習慣上,人們以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亞洲大部分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美國呢?
出示小練習。
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中國的半球位置: (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中國在部分地區在 (五帶)
中國在 (大洲)東部, (大洋)的西岸。
7、認識圖例。
地球儀上有許多紅色的線,上面有箭頭;還有許多藍色的線,上面也有箭頭;這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現地球表面事物,這就是圖例。
引導學生認識圖例。
明確: 紅色箭頭的線表示暖流,藍色箭頭表示寒流。
高度表:有不同的顏色表示。
認識比例尺,了解國界線、洲界線、首都、一般城市用什麼符號表示。
小組比賽:根據老師的口令,依據地圖的標識,迅速找到相應的位置。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沙漠;最大的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認識緯線,了解了南北半球及五帶的劃分,講解經線及經度,通過讓學生去觀察、去體驗,認識到東西半球的劃分,並通過認識圖例,尋找地理位置等,深入研究,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時間預設:12分鍾】
五、只有一個地球。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個。可是,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誰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
師出示圖片:人類的亂砍亂伐,過度放牧, 工業污染,過渡開采,造成地質塌陷等。
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交流地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時間預設:3分鍾】
六、拓展活動。
1、課後請同學們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做一份科學報。
2、做個小小地球儀。
可以利用學具袋中的材料製作地球儀,在地球儀上簡單塗上赤道、兩極、南北回歸線等重要點和線。
【設計意圖:通過課後拓展,引領學生回顧本課知識點,並在自製地球儀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進一步思考:地球儀為什麼是斜的?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是多少?……體現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應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的理念。時間預設:1分鍾】

『貳』 四年級科學它在哪裡PPT課件

網路文庫里有,只要有帳號就可以下載文檔,用戶名免費注冊。有些下載不要財富值的。文檔一旦被下載,該文檔可在一個月內免費下載!每天評價別人的資料還可以有財富值!

『叄』 四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機械是什麼 1免費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分析.判斷那些物品屬於機械。
2.能夠通過對比,知道機械可以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復雜機械是由簡單機械組成的,復雜機械又叫做機器。
2.知道人類很早就開始製造和使用機械,科學在不斷發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機械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
2.願意合作與交流。
二.教學准備:教學准備各種簡單的工具。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話:如果院子里有一塊幾個人都搬不動.很大.很重的石頭,想把它移動一下,怎麼辦?通過學生說出的方法引出本課課題:什麼是機械。(二)學習新課
1.認識機械
(1)當你第一次看到「機械」這個詞時,你首先想到了什麼?
(2)請同學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說一說,你認為的機械有那些?
(3)學生匯報,其他同學可以給予補充。
(4)教師出示簡單工具的實物圖片,請學生判斷這些工具是否屬於機械。
2.指導學生認識機械的含義
(1)學生回答後,教師給予肯定。明確以上出示簡單的工具都是機械。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簡單工作討論: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方便,並記錄匯報。
(3)揭示機械的概念,說明簡單機械與復雜機械的區別與聯系。
機械名稱
工作部分
帶來的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機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動的大石頭,用木輥能撬動,這說明機械的什麼作用?
(2)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教師提供的工具,做使用與不使用機械能對比實驗,集合機械給人類帶來的益處。(教師要提醒學生操作時注意安全,防止發生意外)
討論:要是沒有下面這些機械幫助人們工作,將會出現什麼情況?
4.介紹古代機械
(1)們看書中幾組古代簡單機械圖片,講解人類製造.使用機械的悠久歷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四、課後作業
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或者調查生活中還有那些物品也屬於簡單機械,它們怎樣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肆』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課件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准備

隊鼓、黃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乒乓球、口琴、豎笛、錄音機、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

(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

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

(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

(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動

1、介紹實驗材料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

教師隨機指導。

(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

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

(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

(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

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

(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 (板書:看)

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

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3、學生分組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

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

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

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

(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

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

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

(四)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在剛剛上課時,同學們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摩擦、撞擊、樂器、說話等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原來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評價

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那麼你認為你們小組中誰的表現最好?為什麼?你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怎麼樣?哪個方面表現的好(或不好)?這節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究聲音產生的問題,那麼大家認為老師的表現怎麼樣?

還有很多同學也很想評價自己或者評價你的小夥伴。可是,由於時間的關系,老師不能請每位同學都發言。那麼,老師為每位同學都准備了一張成長卡,下課後你們可以繼續評價自己或同伴,然後將這張成長卡裝進你的成長記錄袋中。

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問題。

請各小組的同學整理好實驗台,將所有的實驗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備下課。

『伍』 四年級科學下冊《面對幾種不知名礦物》ppt課件免費

面對幾種不知名抄的礦物觀察內容 不知名的礦物1形狀顏色光澤透明度軟硬條痕觸覺經過觀察和分析,這種礦物可能是 。平行四邊形六面體無色或白色白色或近乎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較硬玻璃光澤光滑方解石面對幾種不知名的礦物觀察內容 不知名的礦物1形狀顏色光澤透明度軟硬條痕觸覺經過觀察和分析,這種礦物可能是 。粒狀集合體棕色或黑色褐色不透明較軟,硬度2-3 呈半金屬光澤粗糙,顆粒較大黃銅礦可以從它的顏色和條痕當中鑒別出來; 顏色:黃銅黃色或綠黃色,常帶有藍或褐的斑斑狀錆色。它和黃鐵礦一樣,在野外很容易被誤會為黃金,因此被稱為「愚人金」。光澤為金屬光澤。條痕為綠黑色。黃銅礦為煉銅的主要原料。面對幾種不知名的礦物觀察內容 不知名的礦物3形狀顏色條痕光澤透明度軟硬觸覺經過觀察和分析,這兩種礦物可能是 。塊狀、鱗片狀等鐵黑色、暗紅色等櫻紅色不透明較硬半金屬光澤粗糙,顆粒較小赤鐵礦西文名稱來源於希臘文「血」的意思,意指這種礦物常常是紅色的。顏色為鋼灰色至鐵黑色,常帶淡藍錆色;隱晶質或粉末狀者呈暗紅至鮮紅色。具又櫻桃紅或紅棕色條痕。金屬光澤至半金屬光澤,有時光澤暗淡。赤鐵礦,是氧化鐵的主要礦物形式,鐵主要由赤鐵礦冶煉。

『陸』 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運動起來會怎樣》課件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將氧氣吸收,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進更多的氧氣。
(二)過程與方法:1.進行數據合理的分析。2.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做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2.認識到耐心、細致地完成測量活動的必要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後氣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教學准備
1. 學生准備:記號筆或水彩筆、鉛筆盒;
2. 教師准備
課前發放:記錄呼吸次數用的紙。
中途發放1:認識呼吸器官的資料
中途發放2:保鮮袋。
中途發放3:(1)水槽、吸管、打火機。每桌一份;(2)集氣瓶、毛玻片、竹簽。每桌2份;
教師材料:課件、一瓶「二氧化碳」(貼好標簽)、時鍾(備用)
五、課前談話:
教師演示在水槽內用習慣吹氣。問:水面上看見了什麼?(氣泡),你有沒有辦法在水中吹氣時,水面不看見氣泡?(或問: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些氣泡裝起來?) →教師演示「排水取氣」的具體操作。
【意圖:活躍氣氛、拉近師生距離,為「排水取氣」法作鋪墊】
關註: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了解排水集氣法
教學過程
一、測量運動前後的心跳和呼吸次數
師:小朋友們喜歡運動嗎?
師:喜歡什麼運動項目呢?
師:那你們運動過後有什麼感受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出示課題:運動起來會怎樣?)
師:今天天氣也比較冷,老師決定讓大家一起動起來。但在運動以前老師要布置一下任務:
先看一下書本第69頁的記錄表,看的懂嗎?這個表格讓我們干什麼?

2.測量
(1)指導
師:我們該怎麼測量呢? 我們不停的呼吸怎麼才算一次呢?
預設生:吸入到呼出(請學生演示)
師:我們在測量時還要注意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測量時間要一樣多,並要及時的記錄下來。
師:心跳的次數怎麼測?
生預設:摸手上的脈搏,摸心跳
師:大家一起來感覺一下自己的心跳。
(生各自摸自己的心跳和脈搏)
師:說說你感覺到的心跳是怎麼樣的?
師: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我們已經學會了,可在一分鍾內呼吸和心跳要同時記錄下來,為了使我們的測量數據更准確,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嗎?

(2)測量
師:老師有一種更好的辦法,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覺得兩個同學為一組先請走邊的同學自己測自己的呼吸,右邊的同學測左邊同學的心跳,一分鍾後請左邊的同學做蹲起動作一分鍾,一分鍾後按照原來的方法測心跳和呼吸!你們覺得怎麼樣?
師:開始行動!學生看著大屏幕上的鍾自由測量運動前後的呼吸次數並記錄。教師一起參與其中。
課件提示:(用小時鍾計時)
l 先測量平靜時一分鍾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數。(注意不要故意控制,記錄下來)
l 在原地運動一分鍾請注意安全!(請同學們做頓蹲起運動)
l 運動後站著測量一分鍾後的呼吸及心跳及時記錄。(時間到後拿上測量並記錄)
l 最後比較這兩個數據,發現了什麼?
(兒童心跳每分鍾80--90次,成年人平 均每分鍾70--80次。8~14歲每分鍾20~16次,接近成人呼吸次數。)

(3)討論
(教師隨即抽取3張記錄紙依次展示)
師:比較這兩個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生:運動後呼吸會加快,心跳也會加速
師:和他們小組意見一樣的小組請舉手!(板書:運動後呼吸會加快)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及數據對比得出運動後呼吸和心跳會加快,並產生為什麼會加快的疑問。
二、實驗探究為什麼呼吸會加快
1.討論
師: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伴隨運動量的增加,每分鍾呼吸的次數也會增加。運動與呼吸有什麼關系呢?小組之間輕輕討論一下
生 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匯報
目標:關注學生的想法,引發學生的相互間質疑,最好引導學生想到呼吸讓我們從空氣中獲取對我們身體有利的物質
2.學生體驗:反復呼吸同一袋空氣
師:這種物質是什麼呢?我們呼入與呼出的氣體是不是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真的不一樣嗎?讓我們來體驗一下。將袋子裝滿空氣,用一根吸管插進袋中並用橡皮筋扎緊袋口,用最反復呼吸袋中的空氣,體驗有什麼感覺?想一想說明了什麼?注意:只要有明顯感覺了就停止實驗。(大屏幕提示)
學生體驗活動後匯報
師:有什麼感覺?說明了什麼?
生預設:悶、熱,呼吸氣體不一樣
師(小結):看來,氣體從吸進到呼出的過程中真的發生了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呼出的氣體和吸進的氣體是不一樣的
關註:學生是否感受到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空氣成分有差別
3. 實驗:觀察火焰在兩種氣體中的燃燒情況
師:為什麼會有悶,喘氣困難
生預設:氧氣不夠了
師:可惜那些都只是大家的感覺,能用眼睛看到種氣體的不同特點就好了!我們有什麼好辦法嗎?(我們還能用其他實驗來證明嗎?)

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老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用點燃的火柴去試試看
師:要去檢驗他們就的先收集,怎麼收集呢?
(學生回答,教師提示:吸入的空氣就是我們周圍的空氣可以直接收集,呼出的氣體可以用我們課前的排水法收集,並作示範)
師:收集好後,分別用兩根點燃的火柴深入瓶中,注意同時。觀察發生的現象(教師指導並做示範,尤其是如何點燃、熄滅火柴)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師:說明了什麼?
目標:讓學生明白吸進去的氣體支持燃燒,呼出的氣體不支持燃燒
4.學習資料:《呼吸前後氣體成分比較表》(呼吸時氧氣變少了,二氧化碳變多了)(課件展示)
師: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我們呼出的氣體與呼入的氣體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家的研究資料吧!
師:依次看圖,有哪幾種氣體?哪種氣體有變化?哪種氣體沒變化?怎樣變化的?
師: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知道「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把氧氣吸收了,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課件展示:呼吸實際就是氣體交換的過程)那這個氣體進入身體內會經過那些器官呢?(氣體在人體的哪個器官進行交換的呢?)
師:其實外面的空氣通過鼻腔進入氣管在經過氣管到達支氣管到肺進行氣體交換。然後經過交換後的氣體在通過支氣管、氣管、鼻腔到空氣中(讓學生一起做深呼吸感受一下並指一指)!(課件展示呼吸器官圖)
師:同學們在圖上也看到了還有橫膈膜這個結構,這個結構在呼吸時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可以讓胸腔擴張和收縮一邊更好的完成呼吸運動!
師:如果我們把肺泡放大我們還會神奇的發現還有肺泡,(課件展示)其實肺泡才是真正的氣體交換場所。也就是說外面的空氣通過鼻腔進入氣管在經過氣管到達支氣管到肺在肺泡內進行氣體交換,然後經過交換後的氣體在通過支氣管、氣管、鼻腔到空氣中完成一次氣體交換!
三、總結與延伸
1.總結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運動和呼吸,你們有什麼收獲嗎?
師:運動後呼吸會加快;運動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呼吸會加快了;經常運動,我們的呼吸器官就會得到鍛煉,我們的呼吸能力就會提高,我們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氣了。所以經常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
2延伸
師:想不想知道你呼吸能力是強還是弱?我們可以測試每個人的「肺活量」(肺活量就是指一次盡力吸氣後,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的多少反映了我們的呼吸能力)
課外活動建議:(1)自製測肺活量裝置,測量一下自己現在的肺活量,和一個學校網球隊的同學比較一下肺活量有什麼不同?(或自己堅持煅煉一個月後,再測一下肺活量,有什麼不同?)(2)比較一名愛運動的同學和一名不愛運動的同學,測量它們在跳動1分鍾後,恢復到平靜狀態下原來的呼吸次數需要多少時間?比一比有什麼不同。看能不能解釋這樣現象。

板書設計:
運動起來會怎樣

運動起來呼吸、心跳次數會增加
呼吸就是氣體交換的過程

『柒』 四年級下科學它是怎樣運動的教學課件

晨昏線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晝半球和夜半球之間的分界線,是地球的大圓圈。春秋二分,它同一根經線圈相重合,全球晝夜等長;冬夏二至,它同經線交角最大,全球晝夜長短差值最大。由於大氣折光作用和太陽視半徑的存在,它實際上比大圈略小。

『捌』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教學課件

1、我們看不見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為了讓大家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老師就找一位朋友來實現大家的這個願望。這種有顏色的物質叫高錳酸鉀。因為它是用來消毒和防腐的,所以,取放時不能直接用手接觸,更不能放到嘴裡。老師是用這個葯匙來取的。現在老師已經為大家准備好高錳酸鉀。
2、請打開小紙包,仔細觀察高錳酸鉀。約1分鍾後,
請學生描述:高錳酸鉀,(紫黑色金屬光澤的固體物質)

3、實驗指導:現在我們開始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出示第三張PPT)
4、各組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中的前後有何變化?(教師在投影上出示學生的記錄,特別要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的描述)(出示第四張PPT)
高錳酸鉀顆粒放入水中後,迅速沉入了水底,高錳酸鉀經過的水裡出現了紫色的條痕,高錳酸鉀外部先化成極小的顆粒分散到水中去了。沉降在的高錳酸鉀周圍慢慢出現紫色的雲霧狀的水域更多的高錳酸鉀微粒分散到水裡去了。攪拌之後紫色的范圍不斷擴大,燒杯內的水全部變成了紫紅色,高錳酸鉀顆粒均勻地分布於水中。
5、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說高錳酸鉀已經溶解在水中了?(若說出,直接做,若不能引導:上節課我們還用了什麼方法來認識。能不能過濾的方法分離出來呢?)演示。請同學說出最終結果。高錳酸鉀溶解在水中。

『玖』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套課件免費下載

思路島課件網

閱讀全文

與小學四年級科學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