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研究「大科學家牛頓曾經研究的蘋果落地現象」,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我們也能像牛頓那樣成為「科學家」。由此實現課程標准上制定的目標——通過科學教育使小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節課的研究和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力的現象已有了初步認識,對研究性學習有一定了解和興趣的基礎上。本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力,並獲得有關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將引起物體哪些變化,同時也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其他有關力的內容(彈力、摩擦力、反沖現象、力和機械等)打下基礎。同時通過本課對科學家「牛頓」和力的單位「牛頓」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牛頓對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經典物理學尤其在力學研究中的地位。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級一年的科學探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現象探究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力又是學生常見的,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也時刻能感受得到,學生對於這一現象的研究應該很有興趣。為此,課堂上放手給學生,教師注意引導,使其對重力有一個科學上的認識。再者,學校科技小明星曹迪克、臧一豪、邢浩、邢亞楠等部分男生,他們動手能力強,知識面廣,對於重力知識,在課余也有所了解,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合理搭配,發揮他們的優勢,可以由他們的認知在課堂上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能收集有關牛頓的科學故事並與同學分享。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生從小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到地球上物體垂直向下的重力來自於地球引力。 難點:旋轉裝水的瓶子游戲中掌握身體平衡。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玩樂中探究,學生的興趣始終高昂。 1、真正了解學生,把活動「做透」。 本課是「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3課。本課由牛頓的蘋果落地故事開始,幫助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並且來研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為了避免導入的枯燥乏味,教學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小小的「事故」——學生的作業本被我「不小心」碰落地,在引起學生關注的同時,也因勢利導引入本課探究;接著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紙飛機和羽毛球的落地來認識地球引力,接著又用樹上的蘋果和繩子上的衣服有沒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的辨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然後再通過玩「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體會重力的方向。這個過程的設計是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當時公開課上的班級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泛,所以設計還是可以的,但當我把同樣的教案用在平行班裡時,就發現學生對地球引力的認識不夠。反思這一環節的教學,由於對學生前概念了解不夠,活動停留在了表面,還沒有做透,在了解了牛頓的故事後,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扔一扔、玩一玩一些材料,如紙飛機、乒乓球、橡皮、尺……,總之要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了解周圍的東西如果沒有力量的存在,都會發生同一種現象——落地。 2、抓住課堂生成,轉化成精彩的亮點。 在學生玩「水流星」時,有一個學生因為系瓶子的繩子松開,而導致瓶中的水流了出來。在教學中,我能發現此時的教學契機,讓該學生說了說水為什麼流了下來。但是,此次原本可以成為課堂高潮的精彩卻被我輕描淡寫地略過了。在這里,其實可以大做文章,讓全體學生從別的同學的水為什麼沒有落下來,到從這位同學的水卻落下來,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討論、比較,從而進一步明確離心力的產生是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一個生成的信息要被老師及時地、不斷的「放大」,才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和精彩。
Ⅱ 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
課 題 2.1 我們來養蠶
教學內容 教材P1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1、提出有關養蠶的問題。2、觀察蠶卵和蟻蠶。3、能夠用語言和圖畫描述蠶卵和蟻蠶。4、能夠對蟻蠶的長度做定量測量,並記錄下來。
科學知識1、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2、知道蠶卵能孵出幼蟲,剛出殼的小蠶叫蟻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初步領略生命的神奇與偉大。2、 關注生命、親近生命、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學難點 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法學法 觀察法、談話法、小組學習法、
教學准備 蠶卵,蟻蠶,放大鏡,羽毛,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備注
一、導入新課
1、師出示一塊絲綢,談話:這是什麼材料?絲綢是用什麼織成的?(蠶絲)蠶絲是從哪裡來的?(蠶吐的)
2、詢問:你們養過蠶嗎?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交流如何養蠶。
二、學習新課
1、師生談話
(1)、提問:關於養蠶你最想了解些什麼?
(2)、討論:蠶和我們人類一樣,也共同擁有寶貴的生命。那麼在蠶寶寶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備?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成為稱職的「蠶媽媽」?(引導學生從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為蠶寶寶做考慮)
教學過程 備注
(3)、提問: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2、認識蠶卵。
(1)、仔細觀察蠶卵(提示用尺子測量直徑,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形態)(提醒蠶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輕拿輕放)(2)、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對蠶卵進行觀察,並用語言或圖畫的形式描述蠶卵。
(3)、談話:把我們剛才觀察蠶寶寶的過程記錄下來,就成為蠶寶寶的第一篇日記。
3、認識蟻蠶
(1)、提問:剛剛孵化出來的蠶是什麼樣的?
(2)、看書上第19頁)你認為這時候的蠶像什麼?你知道這時候的蠶叫什麼名字?
(3)、分組觀察蟻蠶(或看有關蟻蠶的圖片或音像資料)(4)、用語言描述蟻蠶。
(5)、養過蠶的同學介紹蟻蠶的有趣事情。
三、總結
1、討論: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啟發學生可以通過畫像、拍照、錄像、文字記錄等方法為蠶寶寶做好成長記錄。
2、談話:鼓勵學生堅持為蠶寶寶記日記。
課 題 2.2 給蠶寶寶記日記
教學內容 教材P16—P20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1、學會養蠶。2、能夠較長時間觀察、描述蠶的生長和變化。3、能夠預測、比較和討論蠶的整個生長期的外觀變化。4、能通過圖畫和文字表述,交流觀察結果。5、能夠自主地探究關於蠶的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科學知識1、知道幼蟲期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2、知道幼蟲形成了蛹,蠶蛾是從蠶蛹里羽化出來的。3、知道蠶的成蟲——蠶蛾從蛹里孵化出來後,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長大。4、知道雌雄蠶蛾交尾後,雌蠶蛾產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進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偉大。2、更加關注生命、親近生命、珍愛生命。3、珍視在整個養蠶期搜集的科學信息。4、體驗養蠶及研究蠶的樂趣。5、養成把養蠶活動堅持到底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了解蠶在每一個階段的生長變化。
教學難點 養成把養蠶活動堅持到底的科學態度。
教法學法 觀察法、談話法、小組學習法、
教學准備 蠶的生長過程的教學碟片、蠶的一生標本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談話:你們的蠶寶寶怎麼樣了?我們在飼養蠶寶寶的同時還要為它們記好成長日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交流觀察記錄
(1)了解蠶寶寶吃什麼提問:蠶寶寶吃什麼?如果沒有桑葉,你用什麼代替桑葉?
(2)實驗:比較吃桑葉和萵筍葉的蠶哪個長的好。預先布置學生開展此實驗。
(3)了解蠶是怎樣蛻皮的談話:蠶生長一段時間後,會有幾天不吃不喝,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呢?請了解的學生介紹:怎麼蛻,從哪裡開始蛻皮,一生蛻皮幾次皮?蛻皮後蠶寶寶有什麼變化?
(4)了解蠶吐絲談話:經過四次蛻皮以後蠶開始吐絲了,你見過嗎?
(5)觀察蠶繭和蛹觀察蠶繭是什麼樣的?稱一稱一隻繭有多重?量一量蠶繭的長度和寬度。剪開一個繭子觀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觀察蠶蛾討論:剪開的繭子能活嗎?(做好觀察記錄(7)提問:蠶繭過幾天後又發生什麼變化?
(8)同學介紹蠶蛾及產卵。
(9)強調為保證交配成功可以將幾家的蛹放一起。
2、歸納蠶的一生
(1)蠶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
(2)小結並板書三、布置作業記好觀察日記,過段時間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2、給蠶寶寶記日記卵——蠶——蛹——蠶蛾 (幼蟲) (成蟲)
課 題 2.3 我 們 來 抽 絲
教學內容 教材P21—P2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1、學會用多種方法了解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的貢獻。2、學習抽絲的基本方法,掌握抽絲的一般技術。3、測量一根絲的長度。
科學知識1、知道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服飾業的貢獻。2、學會繅絲的方法。
情感、價值觀、體驗1、感受生命創造的奇跡。2、為祖國燦爛的古代蠶業文明而自豪。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學會繅絲的方法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學會繅絲的方法
教法學法 觀察法、談話法、小組學習法、
教學准備 1、有關養蠶和真絲織物圖片(課件)。2、實驗器材:蠶繭、炊帚、小水槽、小鍋一隻、小蘇打、纏線板、直尺。3、學生收集種桑、養蠶、繅絲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欣賞真絲織物教師課件投影、學生欣賞。
2、學生展示。利用實物展台,學生展示自帶織物。
3、揭題:我們知道美觀大方、華麗高貴的真絲織品是用蠶絲紡織而成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得到蠶絲呢?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
(1)提問在古代,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的國家,你知道我國養蠶抽絲的傳說和歷史嗎?
(2)小組內交流 學生把課前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剪貼成一張學習小報。
(3)集體交流
(4)小結教師講評各組交流成果,說明華麗的真絲織物是用蠶絲織成的。
2、 指導學生進行抽絲活動
(1)談話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蠶吐絲結成繭,蠶繭又是怎樣加工成蠶絲的呢?
(2)閱讀26頁課文
(3)討論開展抽絲活動需要的材料、活動步驟、小組分工、結果預測、注意的問題等
(4)交流抽絲方法先把蠶繭表面的亂絲摘掉。接著把蠶繭放在開水浸泡10-15分鍾,同時加入配好的小蘇打再用小炊帚輕輕攪動,找出絲頭,接著抽絲、測量、纏繞在線板上。最後記錄測量結果。
(5)教師帶領學生分組活動
(6)匯報測量結果
(7)師生小結蠶絲是最長的天然動物性蛋白纖維,最長達3000米,是高級的紡織原料,被稱為「纖維皇後」。
三、鞏固總結
1、討論:
(1)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服業的貢獻有哪些?(2)你是通過哪些方法知道的?
2、 說一說抽絲的方法,你認為抽絲技術的關鍵是什麼?四、布置作業
1、課後探究對蠶繭抽絲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2、查閱資料:蠶和蠶絲的其他用途。
附活動記錄表:抽絲活動記錄表班級
第 小組 年 月 日活動材料 活動步驟 活動分工 注意事項 結果預測 實際長度(米)
課 題 2.4 養蠶經驗交流會
教學內容 教材P23—P2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1、討論蠶一生的變化;2、能通過圖畫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觀察結果。
知識與技能:1、知道蠶及其他昆蟲的一生要經過變態;2、知道昆蟲的外形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珍視在整個養蠶期間的科學信息;2、體驗養蠶及研究蠶的樂趣;3、為自己長時間觀察研究獲得的成果而自豪;4、能正確看待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點 交流養蠶經驗,了解蠶及其他昆蟲的一生變化。
教學難點 能將自己的養蠶記錄進行整理、分析。
教法學法 觀察法、談話法、小組學習法、
教學准備 教師:有關蠶及其他昆蟲一生的標本、圖片或錄像。學生:各種養蠶的記錄。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談話:同學們,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你們養的蠶寶寶都變成什麼了呀?在這期間一定是收獲不小,積累了不少經驗吧?今天我們就來開個養蠶經驗交流會。
二、學習新課
1.共同交流蠶一生的變化過程。
(1)提問:在這一個多月的養蠶活動中,你們一定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誰能給大家說說蠶都經過了哪些變化?(2)學生翻看自己的觀察活動的記錄,分組討論。
(3)師生交流養蠶的發現。
(4)教師將學生的發現有重點的記錄。
(5)討論:通過大家這段時間的養蠶活動,你們發現蠶的一生要經過幾次變化?
2.指導學生把蠶的一生畫下來。
(1)談話:我們知道蠶的一生要經過多次的變化,在養蠶的過程中,我們很多同學也寫了養蠶日記,那麼誰能用個比較簡單明了的方式說明蠶的一生變化呢?
(2)看書第28頁上圖,書上是用什麼方式來記錄的?
(3)討論:那你還能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說明蠶的一生?(4)學生分組討論。
(5)學生把蠶的一生用圖畫畫下來,要求標明哪個階段比較有代表性。
(6)展示學生有創意的記錄形式。
3.比較蠶蛾與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蟲概念。
(1)談話:在我們養蠶的這段時間,全班有的同學是從蠶卵一直養到產卵結束,經歷了蠶的一生過程,有了很多發現,但有些同學沒能完整的飼養成功,誰能說說自己這段時間養蠶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2)學生自由討論,匯報。
(3)講解:我們在養蠶中發現蠶最有意思的是會結個繭,出繭後於之前完全兩樣,這種變化過程科學上叫做「變態」。
(4)提問:你還見過哪些動物有這樣的變化?
(5)對照書上28頁下圖說說蝴蝶一生有哪些變化?
(6)討論:蠶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蠶蛾和蝴蝶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7)小組討論,進行比較。
(8)根據學生對蠶蛾和蝴蝶的比較,總結昆蟲的特徵,形成昆蟲的概念。
三、鞏固應用出示各種蟲子的圖片,判斷:哪些蟲子屬於昆蟲?說說理由。
四、布置作業:查閱資料:昆蟲對人類有哪些作用?
附板書設計:4、養蠶經驗交流會卵——蠶——蛹——蠶蛾 (幼蟲) (成蟲)
Ⅲ 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生的食物與熟的食物教案怎麼寫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學》第三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教材共分3個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這部分的目的只要讓學生了解我們常見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須熟吃的食物。
二、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了解生、熟馬鈴薯的不同點。
三、玉米由生變熟部分的目的不在於靜態地觀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異同,重點是要求學生觀察玉米粒從生到熟的動態變化過程。
教學目標:
技能目標: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生、熟食的不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多向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樹立正確的衛生觀。
知識目標: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種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重點:
觀察比較並描述生、熟的馬鈴薯的不同點和玉米粒從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難點:
觀察比較和描述玉米粒從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合作探究。
實驗器材:
1.生蘋果,煮熟的蘋果;
2.生、熟芋頭;
3.生、熟馬鈴薯;
4.生、熟玉米粒;
5.鐵碗,酒精燈;
6.實驗記錄表格。
教學過程:
一、課前激趣
教師出示裝有爆米花的禮物盒。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初次見面,為大家准備了一份禮物。這堂課表現最好的同學將能分享這份禮物,想要嗎?
Ⅳ 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教案
教學目標與要求
1.能聽、說、認讀下列三會單詞:home, bedroom, living room, TV, armchair, sofa, kitchen, sandwich, floor, mug, cup, wall, picture, window;能聽、說、讀、寫下列四會單詞:desk, chair, ball, balloon, cake, hamburger, bed, table, clock, computer, 並能在真實的語境中靈活運用。
2.能理解表示某處存在某物的句子。靈活運用下列語句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流:
1)There is....
2)There are....
3.能理解並掌握What can I do for you? Come here.Can you clean the table and chairs? 等表示命令、請求等語氣的句子,並能靈活運用這些句子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流。
4.通過songs, chants, games, surveys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通過探究式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6.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交流過程中,學會與人交往。在真實的語言運用過程中引導學生走入生活、學會生活、熱愛生活。
……選我吧 我謝謝你 給你賣淫
Ⅳ 小學四年級科學:地球上有什麼教案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生玩猜謎語的游戲。
2、提出問題:關於地球,你想知道什麼?
二、猜想假設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整理問題,確定研究目標並揭示課題。
三、制定方案
活動一、我們的周圍有什麼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或圖片或語言文字展示自己家周圍有什麼。
活動二、地球表面有什麼
2、整體感知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分布情況。
(1)、出示課件:轉動的地球模型。
(2)、引導學生說一說:你從這個地球模型上發現了什麼?
四、展示交流
1、學生匯報交流:藍色的表示海洋,黃褐色的表示陸地;
地球的表面積很大,有5.1億平方千米;
地球上的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
海洋面積大,陸地面積小;
……
2、歸納總結:雖然我們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3、交流地球表面陸地形態方面的資料,指導學生認識地形、地貌是多姿多彩的。
(1)、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小組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並填寫記錄卡,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交流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遼闊的大草原的背景,讓學生置身於廣闊的大自然中,暢想交流,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遼闊壯美。]
(2)、全班交流地球陸地上各式各樣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的情況。
①交流珠穆朗瑪峰、張家界的山、華山、泰山、阿爾卑斯山、阿空加瓜山等不同形態山地的圖片與文字。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山的特點。
[使學生知道山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形態各異;知道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的最高峰。]
②交流平原的資料,討論平原的特點。
③交流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的圖片與文字。
4、引導學生交流地球上的生物的資料,使學生認識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A、學生交流搜集的動、植物的圖片及文字。
B、多媒體出示:地球上的各個地方的動、植物的圖片;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繁多,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植物約有30多萬種。
C、討論:看到這些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你想到了什麼?
D、學生匯報並小結:動、植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人類和動、植物都是地球村的一個村民,我們應該和動、植物和諧相處。
活動三、分類整理資料
1、學生討論怎樣把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
2、討論:我們搜集的關於「地球上有什麼」的資料可以分為哪幾類。
3、每個小組選擇一至兩類內容辦手抄報。(把課前製作的資料卡直接貼在相應的位置。)[直接貼資料卡可以節省時間。]
4、展示與評價。
[將各小組辦好的手抄報按一定的順序張貼在教室一定的位置長期展出,可以充分發揮所搜集資料的作用,還可以給尚未交流的資料提供交流的機會。]
[本環節中,教師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想到整理資料的方法——分類,進而討論分類的標准和方法,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更強,對地球的認識達到了新的層次。
五、拓展創新
本課圍繞「地球上有什麼」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使學生明確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資料。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整理這些資料,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在學習方式上,採取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與學生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從而使學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組成物質,真正體會到地球的多姿多彩。
Ⅵ 小學四年級科學教案下載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套教案,共34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課程目標
總目標
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分目標
1.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及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了解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運用感官和適當的工具,搜集、整理有關的資料和數據,認識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7)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小學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教學進度表
第一周 :教師備課
第二周 :空氣的性質(一) 空氣的性質(二)
第三周 :熱空氣和冷空氣(一) 熱空氣和冷空氣(二)
第四周 :空氣里有什麼(一) 空氣里有什麼(二)
第五周 :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單元評價
第六周 :機動
第七周 :冷熱和溫度(一) 冷熱與溫度(二)
第八周 :熱的傳遞 加熱和冷卻(一)
第九周 :加熱和冷卻(二) 吸熱和散熱(一)
第十周 :吸熱和散熱(二)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一)
第11周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二) 單元評價
第12周 :聲音的產生 聲音的傳播
第13周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不同的聲音
第14周 :我們吃什麼 怎樣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第16周 :排序 分類
第17周 :考試 (一)考試 (二)
第18周 :講評 (一) 講評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來收集證據。
(2)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
(3)能對證據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等加工,並做出合理解釋。
科學知識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氣,知道氧氣對生命的意義。
(3)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了解人類對空氣這些性質的應用。
(4)了解人類活動對空氣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狀,空氣冷熱不勻時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標准
(1)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2)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願意合作與交流。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用多種方法認識水、固體和液體之後,繼續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氣,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課題:1、空氣的性質
課程標准:
科學探究: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方法來收集證據。
科學知識: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了解人類對此性質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教學目標:
過程與技能
1.學慣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多種方法認識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氣。
2. 能根據壓「氣墊」的感覺和觀察,作出假設,並能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科學知識
1.知道空氣是氣體,具有占據空間、有質量、能被壓縮等性質。
2.知道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細心觀察、注重證據及認真思考的科學態度。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 能描述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
? 描述空氣能夠被壓縮
? 將瓶中的紙不會濕和瓶中的氣球吹不大與空氣的存在和空氣占據空間聯系起來
? 將傾斜的天平與空氣有質量聯系起來
? 將壓不到底的針筒與空氣能被壓縮和空氣有彈性聯系起來
? 能用對比的方法,進一步認識空氣的性質
學習成果評價:
Ⅶ 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地球上有什麼》教案
地球上有抄什麼》教案
案例襲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Ⅷ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案設計與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舉例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觀察、搜集資料的過程,能夠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和研究重力問題。會描述和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夠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牛頓的貢獻,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敢於大膽想像,學習像牛頓一樣思考。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內容選自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課「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組織學生研究「大科學家牛頓曾經研究的蘋果落地現象」,使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我們也能像牛頓那樣成為「科學家」。由此實現課程標准上制定的目標——通過科學教育使小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索,熱愛科學,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直尺,裝大半瓶水的大可樂瓶(瓶口穿好繩)
演示材料:神六發射及衛星繞地飛行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問號提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精心准備了一份禮物,想送給大家,猜猜它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都沒有猜對,到底是什麼呢?看!(出示問號標志)喜歡不喜歡?
師:老師就把這份禮物送給大家。(貼黑板上)想一想,老師為什麼要給大家這份禮物?(生答略。)
師:真不錯,我們想到一塊了。我希望你們大膽想像,積極思考。因為提出疑問,解決疑問就是科學探究。許多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就是從問號開始的。
(出示牛頓像)你們認識這位科學家嗎?牛頓從小就注意認真觀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非常善於問問題。
(出示牛頓樹下思考圖)同學們猜一猜,他想到了什麼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要恭喜你們邁出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知道嗎,你們的問題和牛頓的問題背後蘊涵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這節課就重點研究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板書課題)
2、聯系生活談現象。
你們能說出生活中一些類似蘋果落地的現象嗎?為什麼所有的物體都要落到地上?
學生討論、交流。
二、認識重力,解釋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想知道大科學家牛頓是怎麼解釋蘋果落地的現象嗎?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
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好嗎?出示游戲方法:一個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個同學在下面接住。
同座位相互合作來玩這個游戲,比比看誰抓住尺子的次數多。但要怎樣才能保證比賽公平呢?
學生交流後提出:丟尺子的同學,拿尺子的位置要一致,否則不公平。 老師補充:玩的時候還要思考,尺子怎麼運動的,你玩的過程中有什麼體會?
同坐學生進行游戲,並注意觀察尺子的運動。
交流:尺子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簡單的示意圖畫畫嗎?(引導學生學畫尺子重力的方向示意圖)在游戲的過程中,你有怎樣的體會呢?(引導學生感受到重力使物體下落的速度)那麼使尺子下落的力是誰給的呢?(地球)其實尺子下落的原因來源於地球對尺子的引力,這種力使尺子豎直向下運動直落地面
是不是只有尺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呢?(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使它們形成了豎直向下的重力)我們把物體受到地球吸引而產生的力叫重力。板書:重力
你們現在能解釋為什麼所有的物體都要落到地上了嗎?
三、解釋月亮為什麼不掉下來(認識離心力)
1、牛頓想:如果月亮就是一個大蘋果,它為什麼不落下來呢?難道它不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嗎?
2、大家都知道,將大瓶傾斜,裡面的水會潑灑到地面上,說明水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了,產生了豎直向下的重力。可是有沒有辦法能讓大瓶在傾斜的情況下,水仍然不潑灑出來呢?
3、想做這個實驗嗎?好,大家來看看究竟是怎麼做的?(出示實驗方法)
4、學生動手實驗。
5、交流發現。思考:為什麼水沒有潑灑出來呢?
A、有繩子拉著大瓶,所以大瓶不會甩飛。
B、在大瓶飛速旋轉的情況下,水沒有潑灑出來。
6、這個游戲的道理就是牛頓的第二個解釋,你能試著說一說這個道理是什麼,並解釋月亮不掉下來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和剛才的旋轉小桶有什麼聯系呢?小組討論討論,並進行交流。
(揭示:大瓶在飛速旋轉時有一種向外甩出去的力,我們能感覺到拉住大瓶的繩子綳得緊緊的,只要一鬆手大瓶就肯定飛出去。這種使大瓶向外甩出去的力,叫離心力。)
那麼月球在圍繞地球旋轉時,會產生離心力,使月球不會落到地球上。而地球的引力也象根看不見的繩子緊緊拉住月球,不讓月球甩出運轉軌道。
今天的航天事業離不開這個解釋。
7、播放神六發射成功的錄像。
提問:為什麼宇宙飛船可以飛出地球到太空遨遊呢?
四、總結提升。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獲?(學生自由發言)
師:在今天這節課中,老師也有收獲,同學們送給我一份珍貴的禮物,那就是大膽猜想,積極動腦。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保持與發展這種良好的研究狀態,努力學習探究,大膽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
教學反思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教學反思
紅旗小學 崔方圓
伴著新課程的推進,課堂較多地出現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學生由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由不敢發 問到善於質疑,課堂也由寂靜無「聲」變為生動有「聲」。這節課充分體現了科學課「做、中、學」的思想,設計思路簡潔明了、教材重組適當合理,充分體現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學中,老師很關注學生,尊重學生,並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兒童語言及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求知慾極高的學習狀態中,同時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結構的事實性材料,重視創設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情景、小游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在學生匯報時適時地進行質疑問難,在這種「質疑問難」的情境下, 我們感受到「經常有驚喜」,「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被難住」。
因此,我想作為教師,不僅要滿腔熱情地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還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質疑 問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首先要培養良好質疑的習慣。教學是師生信息相互傳遞的可控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隨時把自己的疑難 問題提出來,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疏導、釋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可以通過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給學生講清質疑的重要性。如:牛頓從質疑蘋果為 什麼會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等等。另外還可舉些身邊的例子說明,為學生提供榜樣。 2.認真對待學生的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把哪怕問的問題再簡單、再奇怪,教師 都要根據情況認真作答或是課後給予作答,並抓住這一關鍵時機進行引導,指導學生應該怎 樣分析題意,怎樣問才有意義。3.學生質疑,學生析疑。讓學生質疑成為教學的引線,教師因勢利導及時組織討論。 如張健老師在學生活動回報並畫出物體運動軌跡圖後,讓學生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此時就有學生提出,這些物體為什麼都是最終往下落的?這個問題提得非常有意義,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體重力的問題的研究。然後張老師抓住這個珍貴的教育契機,將問題留給學生小小組討論。最後學生得出結論:「正是因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體具有重力。」這位學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和老師的肯定。如此一來,極大地誘發了同學們的質疑意識。
其次要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教師要教態親切和藹、面帶微笑,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在 課堂教學中敢於質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而大多數學生卻保持沉默,不是他們不善於發現問題,而是沒有提問的勇氣。為此,我經常在課堂中有意識地開展「我來當小老師」 的活動,讓課堂提問由教師過渡到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對於解答同伴提出的問題遠比教師提 出的問題來得積極和喜悅的多。在活動中我把更多的關注給了平時不善於發言提問的學生, 只要他們能簡單的提問,就毫不吝嗇地給予熱情洋溢的表揚,此時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 起來,同學們也情不自禁地為他們驕傲、鼓掌。像這樣成功的體驗,不僅讓他們有了質疑的 勇氣,更樹立了對學習的信心。
最後要創設巧妙的質疑情境,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學生不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這是他們不會或不善於利用教材中的有關因素去構設問題。這時,教師應當巧妙地設置質疑的情景,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善於質疑。疑是思之始,學之源。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問題驚訝開始的。」「質疑」閃爍著孩子智慧的火花。「質疑」作為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應該說是課堂的閃光點。人常說:「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質疑」,定會讓課堂「此時有聲勝無聲」。
Ⅸ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力在哪兒教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版教案(教學設計)是權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Ⅹ 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土壤里有什麼》教學設計蓋超
《土壤里有什麼》教學設計預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上:感悟有順序的科學認知程序,同時強化記錄,這一科學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和手段。知道土壤里的成分構成。
(2)從過程與方法上: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夠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3)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著密切的關系,願意走進大自然和親近土壤,同時滲透自主和合作意識等。
教學重點
讓學生認識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體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綜合認識土壤的成分。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
分組實驗材料——托盤一個、燒杯一個(內裝水)、玻璃棒、抹布;
演示實驗材料——酒精燈、鐵架台、鐵環、鐵罐頭盒、火柴。
學生准備:
各自從家中採集到的土壤標本,放在塑料袋中封好袋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引入:
1、師生談話:水稻的種子種到哪,才能生根、發芽、結果?(板書:土壤)
(目的:讓學生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2、提問:那什麼是土壤呢?
(目的:讓學生用書本的定義回答,便於研究的准確性。)
3、課件出示:3幅農作物及一幅花卉的圖片,這反映了什麼?
(目的:使學生知道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從而激起學生想要探索「土壤里的成分」的求知慾!)
4、猜測
土壤里可能有什麼呢?
(目的:猜測是進行科學探究的第一步。)
學習新課:
土壤中可能有(水、空氣、沙、粘土、腐殖質),那怎樣來驗證呢?
(目的:思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出實驗方法。)
一、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並認識土壤的成分
1、認識土壤中含有水分:
讓學生分組觀察帶來的土壤標本,動手摸一摸,有什麼感覺?看到了什麼?
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填寫實驗報告,匯報觀察結果:(有的塑料袋上有凝結的水珠)
(目的: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驗方法。)
教師小結:土壤中含有水分,不同環境中的土壤干濕程度不同。(板書:水)
2、認識土壤中含有空氣:
講述:土壤中除了含有水分之外還有什麼其它成分嗎?讓我們來進行第二個實驗——把它放在水中進行觀察。
學生分組活動,填寫實驗報告,匯報觀察結果:
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現象?說明什麼?
教師小結:土壤中含有空氣.(板書:空氣)
3、認識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教師講述:讓我們用小棒攪拌燒杯中的土塊,然後讓它慢慢地沉降,仔細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學生分組實驗,觀測並填寫實驗報告,匯報觀察結果
師生共同討論:細膩的是粘土,粗糙的是砂
教師小結: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不同土壤中含有的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展示兩組同學的實驗結果,對比要明顯.)
4、認識土壤中含有腐殖質
講述: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的原因,除了與土壤中的水分、空氣等因素有關外,還與土壤中(腐殖質)有著重要關系。請看老師的實驗。請你們認真觀察,一會兒把你們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說給大家聽。
講解實驗用具及操作步驟,進行酒精燈加熱土壤的實驗演示。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怎麼有的同學在捏著鼻子?你有什麼想法說給大家聽一聽?
學生進行反饋,將觀察到的現象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教師小結:土壤加熱後冒煙,有燒糊的氣味,這說明土壤中含有一些可以燃燒的東西,這些東西主要是土壤里動植物體腐爛後變成的物質,叫做腐殖質。它是黑色的,土壤顏色越黑,說明含有腐殖質越多,也就越肥沃。
二、綜合認識土壤的成分
1、 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了解了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構成的,下面讓我們再來一起回顧。
播放動畫「土壤的成分」
2、小結: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體,它由不同成分構成,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
三、鞏固應用:
師生談話:通過今天的學習,自己又增長了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