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要反思自己教學過程中得失的情況,即學生學的情況、教師教的情況,從內容到手段都要實事求是的書寫!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從而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自己寫!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准》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什麼」。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雲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笨梢月穡慷導噬希頤淺3?吹降鬧皇牆淌π榛我磺梗罷嬤饕猓偕塘俊倍選=淌ψ蓯怯邪旆ǜ獻叛杓坪玫娜ψ永鎰輟?br />
4.「你真棒」。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⑶ 三年級班主任對本學期的教學反思
又該為本學期的工作劃上句號了,望著那些純真的孩子,我捫心自問著,作為班主任,我給他們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又有哪些不足之處呢?
本學期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育思想,努力把師愛的陽光灑向每一個學生。一個學期來,良好的班風正在逐步形成,80%以上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正在養成,孩子們逐步懂得了要講文明、懂禮貌,並在行動中加以體現,期末班級還被光榮評為「福山優秀雛鷹中隊」。
在與家長的溝通方面,我能夠做到經常保持聯系,並將這種溝通形成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慣例;階段性地向家長通報孩子的成長情況,有利於相互理解,已與90%以上的家長構成一種協作關系,相互補充,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家長和學生充分感受到尚德的規范服務,誠信和務實。
一、狠抓常規管理:
本學期以「福山三字歌」的落實為突破口,狠抓學生的行為規范。開學初,我便讓每位同學了解學校對班級衛生的各項要求。崗位到人,責任到人。並手把手的對每項勞動進行直到指導。在班內確立了崗位責任制,每一個人都明確自己的小崗位,做好服務工作。為了培養同學們的競爭意識,為了給更多的同學鍛煉的機會,我們進行每周都要進行值日班長競選,讓同學們互相監督,互相學習,輪流執政。在這種氛圍下,班幹部的工作很盡心,很負責任。在紀律方面,我讓同學們推選出「紀律行規之星」,一方面這些學生可以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監督並制止不良行為的發生。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的最大魅力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希望。」對於一年級,他們剛從幼兒園跨入小學,他們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愛,我努力地與他們交流和溝通,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他們的朋友,是他們中間的一分子。孩子們也認可了我這一角色轉換,與我建立了很好的朋友關系,,我利用課間和學生一起游戲,談笑;利用午飯的時間和學生一起溝通思想,了解情況。利用晚間的時間和學生談心,交流,學生們都喜歡我這個老師。讓學生充分享受童趣,創造機會鼓勵他們發揮想像力,滿足他們童年時期的好奇心理,使他們在一個相對自由與和諧的環境里成長。
三、善於藉助各方力量:
我充分意識到學生自己力量的重要性,在紀律、衛生等常規方面和學習等等方面都形成「幫帶」的風氣,讓學生更多獲得成功的體會,也提高了工作的效果。還能夠在平時多與科任老師交流,經常為班級的發展進行大會診。我認為和家長的溝通也非常重要。平時,我經常通過一個個電話與家長交換意見,及時與家長保持溝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班主任最主要應該讓家長感覺到自己是深愛孩子的,並且努力讓他們產生信任感。所以碰到問題,我總是主動與家長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與理解,有的放矢地將學生的成績與不足告知家長,使他們心中有數,並能夠根據老師的建議調整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者是主動與學校配合。由於長期的堅持,我已經得到了家長的信賴,他們基本上放心於我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四、充分利用每一次大小型的活動和競賽來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
在學校組織的各項的活動中,我們都力爭做到最好,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做最好的自己,創最好的集體。
存在的問題及努力方向:
問題一:學生行為規范的內化還需常抓不懈。班級學生的行為規范還沒有真正內化和細化,對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一定要抓反復、反復抓,因為班級學生的行為規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兩者是相互促進,又是相互制約的。
問題二:班級的團隊精神的發揚還需進一步加強。班幹部在團隊中的作用,同學之間的友愛互助,還不夠明顯,班級正確的輿論導向還需進一步引導。
誠然,在教育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做事,學會生活」的過程中,班主任工作的內容是復雜的,任務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們真誠地捧著一顆「愛心」,加深理論修養,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形成系統科學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夠幹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餘的。
⑷ 小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反思
這一學期,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反思的地方。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做一個小結,藉以促進提高。
⑸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慢慢凸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與反思,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小學語文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http://www.jiaoxue.org.cn/html/200904/88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