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口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評課
本節計算教學的過程(流程)有共性的研究。從不同年級來看問題會有不同的見解。本次教學體現了扎實的教學技能,能抓住計算課的本質。先復習口算、數的組成。通過對數的計算來鞏固數的組成。
1. 復習的內容恰當。復習的內容可以是上一節課的內容,也可以是與本節課有密切關系的內容。
2. 探究計算方法上,能讓學生用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
3. 探究之後有相應的小練習。第2個例題教學後,有對比。通過對比後讓學生了解清楚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系。
4. 重視直觀教學,在板書上能體現思維過程。
5. 練習有清晰的層次、很有條理。
建議:
1. 在演算法多樣化、優選方法的時候處理得不夠靈活。學生說出1+2=3,所以1000+2000=3000實際上就是千位上是1+千位上是2,所以是3千,在千位上寫3,在3的末尾補3個0.
2. 例題對比之後的語言歸納概括的方法要准確。例如,3100-700 1500+1000 要看數的特點去判斷是把他們看成幾個百還是幾個千。
3. 在表達方面,要培養學生講的興趣。在數學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語句完整、有序。在練習的時候多讓學生講。
4. 在練習方面,時間沒處理得好。買禮物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做得比較倉促。
5. 在給出一組數,讓學生寫出一個加法算式和一個減法算式:50+80=130 130-50=80這個形式可以用在其他練習中,不要急著體現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6. 遇到3100-700= 1500+1000= 這些比例題難的時候,應該抽出來說說怎樣想的?
再一篇:
老師將教材作為一個背景,一個舞台來使用,把整個教學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在導學案指導的過程中,把學習興趣發揮到了極致,使人人主動學習,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全班共同交流,總結,提煉,整個過程中耿老師讓各小組匯報自己的發現,這樣既肯定了學生的發現,又達到表揚激勵及榜樣的作用。使每個同學都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不斷發現,不斷突破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從而實現自己學習上的最大價值,人人感到成功的快樂。有效調動全體學生敢於發現,善於發現,敢於發表自己想法,學會反思、修正自己的觀點,特別是讓學生當小老師。如教學例題500+800時,把例題變成了自主探索,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演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重點探究後,讓學生匯報不同的想法,即而繼續讓學生研究800-500和960-800,學生在小組探索過程中發現整百和整十的加減法,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其實,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老師也有少些不足。如:鞏固練習時,應讓全班學生參與,整堂課會很完美。
② 數學二年級下冊鉛筆有多長的評課
上周聽了一節《鉛筆有多長》數學課,從課堂的教學效果、氣氛看還是挺不錯的,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這節課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蘧老師的課堂教態自然、語速適當、語言也親切,板書非常合理。對於良好教師基本功的養成,老師還是下了功夫的。
二、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明確,教學設計和思路還是比較清晰。
三、從教師的教學方法看,課堂還是比較好地體現了三勤四環節教學法。學生的學法形式豐富多樣,有觀察、估測、測量驗證、合作交流。整節課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認一認、猜一猜、想一想的學習方法。
四、從教學過程看。
第一環節:定向誘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已有的知識出發,自然流暢地轉入新知識學習。門高約2(),一拃長約10()凳子高約4()一張光碟厚約1()。學生很快地說出了答案,門高約2米,一拃長約10厘米,那麼凳子高約4( )一張光碟厚約1()。這時學生產生疑問,發現用已學過了的知識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順勢引出「分米、毫米的認識」。
第二環節:自學探究。教師並不是單純地教授學生1厘米等於10毫米,1分米等於10厘米,1米等於10分米,而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體驗、發現這個知識。首先,出示一支鉛筆,先讓學生估測,再讓學生去測量驗證。讓學生在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才引出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其次是米與分米之間的關系,教師先讓學生在米尺中找找1分米,再讓學生在找的過程中體驗1米有多少分米。整個新知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還是比較好地體現了自主探索的這一新課程理念。
第四環節:反饋總結。練習設計很有層次,充滿了趣味性,學生學習的氣氛很濃厚。最大的亮點就是「改日記」這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去判別,發現日記中所描述的物體的長度與現實中反差非常大,覺得非常好笑。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改正,通過多媒體課件形象的對比比較,學生對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識的構建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關於這節課,我有幾點異同的想法與大家商討:
第一、教學關鍵抓得不夠緊。應該讓學生更多地親歷測量過程,體驗1分米的長短,進而突破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這一教學難點。
第二、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稍有欠缺。教學中應多些關注學生估測、測量時的方法,在與學生的交流時,語言的表述要完整。
聽了這節課,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謝謝蘧老師提供一次這么好的學習機會。
③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 1米有多上 評課稿 博客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1米有多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在觀察和測量活動中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2、初步學會用米為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3、在測量活動中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重點:米的實際意義和米、厘米之間的關系;難點: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教學准備:PPT課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
《1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和測量活動中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掌握1米=100厘米,並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初步學會用米為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測物體長度,能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3、在測量活動中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米的實際意義和米、厘米之間的關系。
難點: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
教學准備:PPT課件、米尺三把
一、情境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長度單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約有多長?你能用手指比劃告訴同桌嗎?
2、小結:大家講得非常好。游樂園里真好玩兒,長頸鹿大哥帶著它的小烏龜弟弟也要到游樂園去玩,我們看看他們遇到什麼情況了。 (PPT出示情境圖)小動物們爭先恐後地往裡面跑,可是長頸鹿卻被保安給攔在了門口,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因為游樂園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買票」)那麼1米是多長呢?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米。
①出示米尺:同學們,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就是1米。那1米大約有多長呢?你們伸開雙臂,我來給大家量一量。
②猜一猜:同學們,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體的哪個部位嗎? 師將米尺豎放,讓學生估計,引導學生認識1米的長度。
③比一比:再和米尺比一比,驗證自己的猜測,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體的哪個部位。
④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認識米和厘米的關系。
①認識1米=100厘米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間有什麼關系?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於100厘米。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板書) ②給學生一把直米尺,讓他們用短直尺量一量1米有多長?
③匯報量的結果
3、量一量
A量一量我們的教室有多長?量一量黑板有多長?門有多長?
B教師帶領學生實地測量,學生三人一組 分三組
師提示:先將木直米尺的「0」刻度線對准教室的一端然後量一米打個記號,一直量到教室後如果不是整米數,就是幾米幾厘米。 一組量完可再找同學組成一組繼續量。
C、匯報量的結果。
D、認識米的作用: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1厘米長的小棒,准備用這些小棒測量教室的長度,你有什麼想法嗎? 生:小棒太短,測量起來太麻煩。
(2)小結:厘米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而要測量教室地面的長,或者比較長的距離,那就需要用到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它就是米。米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經常會遇到它。(板書)
三、鞏固練習
1、選擇合適的單位
鉛筆長約17( ) 橡皮長約3( ) 毛巾長約60( ) 旗桿高約8( ) 絲瓜長約35( ) 房子高約3( ) 一輛公共汽車長9( ) 圖釘的長大約是1( ) 課桌高是70( ) 李老師的身高是175( ) 一棵大樹高約15( )
2、 計算:15厘米+8厘米=( )厘米 16厘米-9厘米=( )厘米 6米-5米=( )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④ 小學二年級數學退位減法評課,有分!~
數學練習課的設計與組織的策略
——專題研討活動綜述
常州市武進星辰實驗學校 龐松筠
根據上次課堂教學調研和平時聽課情況的反饋,發現我們部分老師對數學練習課的教學存在一些困惑和一些問題。比如:對練習課的功能認識不足;對練習課的教學目標的把握不到位;對練習課缺乏重視,應而對練習課教學缺少設計或根本就沒有教學設計,出現練習課變成習題課、作業課,對書上的練習題僅是做完了事,使練習走過場,沒有充分發揮每一道練習題的價值。尤其是新教師,對新授課的教學比較重視,也基本掌握了新授課的教學模式,但對練習課的教學就沒有把握,不知如何上。在平時的隨堂聽課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今天是上的練習課「沒聽頭」,下次上新授課時來聽吧。那麼數學練習課是否就真的「沒上頭」「沒聽頭」嗎?其實數學練習課也是很有講究的,也值得好好研究好好設計的。
基於以上的情況和思考,我校小學部進行了一次對數學練習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策略的專題研討活動。學科組安排董玉華和凌麗萍兩位老師分別執教了一節二年級《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練習課》和一節四年級《小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研究課,邀請全校小學數學老師和湖塘實小部分數學老師聽課,並參加評課。同時圍繞「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有必要對練習課教學重新進行思考和定位,進一步研究設計和組織練習的策略,提高練習課的實效。」這個專題進行自由討論。通過研討,在場的廣大老師都不同程度地找到了困擾自己教學工作多時的一些疑難問題的症結所在,進行了一次思想觀念領域的革命,並在以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一、 練習課的地位和作用。
數學練習課是以學生獨立練習為主要內容的課型,它是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心理學認為,練習是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是學生在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練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發展智能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實踐活動,具有「鞏固技能、反饋評價、形成策略、解決問題、拓展思維」的功能。練習課在三種課型中佔有重要比重,例如在第十二冊教材中,新授課佔47%,練習課佔35.6%,復習課佔17.4%,練習課佔三分之一之多。
二、 練習課的教學結構(或者教學模式)
(1) 基本訓練 兩節練習課都是計算練習,教學一開始先設計了口算練習,以訓練學生的口算技能。
(2) 宣布練習的內容和要求 兩位老師都很明確地宣布本課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要求。
(3) 檢查復習新授課的知識 一般採用板演練習,能及時發現問題,信息得到反饋,,有利於教學的開展和調控。
(4) 課堂練習 這是練習課的主要部分,一般設計專項練習、針對練習、綜合練習、發展練習等幾個層次的練習。
(5) 作業評價 包括練習評價,貫穿在每個層次的練習中。
三、 練習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 練習要有目的性,要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練習,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展開練習。
(2) 練習要有層次性,練習的設計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單一到綜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層訓練有利於暴露差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 練習要多樣性,練習的形式多樣,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思維的發展,培養靈活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練習要有反饋調節性,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練習的情況,適當調整練習。
(5) 練習要面向全體學生,無論做什麼練習都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
(6) 練習的分量要適中,做到質與量的兼顧。
(7) 練習設計要有彈性,能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收獲。
(8) 練習設計中要加強知識的應用性和開放性,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四、 練習設計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 練習課也要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習題的單調或者說習題的模仿與套用等,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和疲勞等,所以練習設計也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創設情景,提高學習的興趣。如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並有一定趣味的練習,一定能讓學生樂此不疲,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真正使學生達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練」為「樂練」的境界。
(2) 練習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練習課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能力得到發展。同時也要照顧到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成功的喜悅,情感得到滿足,有收益。
(3) 多一些問題解決,少一些機械操作。新課程標准指出:練習的設計要圍繞著問題解決而設計,而且問題解決也成為考試考查的內容之一。問題解決與常規練習的主要區別之一是:練習著重尋求答案,而問題解決著重解決問題的過程,著重如何尋找創造性的方法。
(4) 用足用好每一道練習題。認真鑽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明確每一道習題的作用和功能,要根據班級特徵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教材里的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對每一道習題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發揮習題的價值。
(5) 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時間。練習的組織要避免「匆匆過場」的現象,教師組織練習時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總之,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認識練習課的地位作用,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和組織練習,做到精選、多變、巧練,通過點——線——面的層次的練習使知識形成網路。要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不僅要使學生扎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數學技能,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