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故事有什麼
棄後
從前,有兩個棋手下通訊賽。執白棋的一方住在南極,執黑棋的一方住在北極。由於路途遙遠,郵政效率又比較低。兩人每年才能走一步棋。15年後該白棋走,住在南極的人走了一步大膽的棄後,使局面異常復雜。一年後,在終於等到送信的郵遞員後,他激動地想:「黑棋會不會吃我的皇後呢?我的棄後肯定非常漂亮。」
然而,當他打開信後,信上寫著:「皇後走錯格了。」
聰明的狗
一個人在海邊散步,看到另一個人在與他的狗下棋。他感到非常驚訝,走上去對那個人說:「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我看到的最聰明的狗!」,下棋的人頭也不抬地說:「它笨得要命,我贏了它3局,它才贏了我1局。」
安靜
前世界冠軍美國棋手菲舍爾下棋時要求賽場內絕對安靜,有一點動靜都不能有。在1972年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舉行的菲舍爾與斯帕斯基的世界冠軍對抗賽上,菲舍爾突然從棋盤上抬起頭,很不滿地沖觀看棋賽的觀眾喊道:
--第12排的那個姑娘,別再吃糖了!
--我只吃了三塊。
--不是三塊,是七塊。你以為我沒有給你數著!
國王的重賞
傳說,印度的舍罕國王打算重賞國際象棋的發明人——大臣西薩·班·達依爾。這位聰明的大臣跪在國王面敢說:「陛下,請你在這張棋盤的第一個小格內,賞給我一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給兩粒,在第三個小格內給四粒,照這樣下去,每一小格內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這樣擺滿棋盤上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給您的僕人吧?」國王說:「你的要求不高,會如願以償的」。說著,他下令把一袋麥子拿到寶座前,計算麥粒的工作開始了。……還沒到第二十小格,袋子已經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麥子被扛到國王面前來。但是,麥粒數一格接一格地增長得那樣迅速,很快看出,即使拿出來全印度的糧食,國王也兌現不了他對象棋發明人許下的語言。
國王應給象棋發明人多少粒麥子?(1+2+4+8+……+2的63次方=2的64次方-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貳』 一年級數學趣味故事
1.小松鼠要過冬了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備過冬的糧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著一個大袋子,來到森林裡,對松樹爺爺說:請吧你的松果送給我,好嗎?松樹爺爺很大方,說: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興,它一邊摘一邊唱歌,不一會袋子裝滿了。松樹爺爺問: 你摘了多少個?小松鼠說:哎呀, 我忘了!松樹爺爺笑著說「我長了16 個松果,現在還有9個,你能算出摘了多少個,就讓你背走。」小松樹急了,不會算,怎麼辦呢?要是松樹爺爺不讓它背走,那冬天吃什麼呢?我來幫它好了。
數學課上,老師講過:知道總數,求部分數,就是從總數里去掉知道的一個部分數,就得另一部分數,用減法計算。我很快就算出來了,小松鼠摘了16-9=7(個)。
2.高斯在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老師教完加法後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求學生算算看,題目是:1+2+3+4………+96+97+98+99+100=?本以為學生們必然會安靜好一陣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麼算的嗎?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將1加至100與100加至1;排成兩排想加,也就是說:1+2+3+4+…………+96+97+98+99+100+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個101,但算式重復兩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於5050。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過了其他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叄』 一年級數學小故事20字
1、數學小故事——找零錢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裡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後出門去追那個顧客,並把他抓住說:「你這個騙子,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里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麼共騙得了多少錢?
2、故事:猴子撈帽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陣風將一隻猴子的帽子吹到井裡,他招呼來18個小夥伴,從井上方的松上一個接一個去撈帽子,有4隻猴子沒有上樹,就撈著了帽子,問:是幾只猴子上樹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撈上來的?
3、故事:蝸牛何時爬上井?
一隻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隻枯井裡,它趴在井底上哭起來,一隻癩蛤蟆過來,翁聲翁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里只能在這里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裡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麼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終於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著想著不知不覺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以睡覺,他心裡一驚:「我怎麼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後,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咬牙,又開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蝸牛又滑下來4米,就這樣,爬呀爬,滑呀滑,最後堅強的蝸牛終於爬上了井台。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嗎?
『肆』 小學一年級數學故事
第1輯 興趣引導我們走向成功
一百多年前出了一位震驚世界的神童,他就是卡爾·威特。威特七八歲時,已經能夠自由地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6國語言;9歲考入了萊比錫大學;未滿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也許有人以為小威特的生活除了坐在書桌前面,其他什麼也不幹。但威特父卻說:「威特坐在書桌前的時間比任何一個少年都少,他把大量的時間盡情地花費在他感興趣的玩耍和運動上。」只有感興趣,學習才會有樂趣,才會持久,因為天才最好的老師是興趣。
沉醉於書的小女孩
科學界的「小公主」
神童維納的童年
興趣是成功的基石
抓住機會,培養興趣
最好的鑰匙
一個流浪歌手的遺囑
品味成功的樂趣
塑料的「源頭」
「鬼迷心竅」的法布爾
看棒球學數學
第2輯 珍惜學習的機會
巴爾扎克的成就是少年時的皮鞭和責難造就的;安徒生的童年沒有童話,只有痛苦和孤詘;莎士比亞的戲劇天分是在當劇場雜務工時形成的。這些大師本來都應該與書本無緣,但他們都努力創造學習的機會,也非常珍惜這些機會,因為他們失去過。如果你有很好的學習機會,請珍惜它,因為很多偉人為了擁有這些機會付出了很多;如果你可能失去學習的機會,請不要放棄,因為很多人為了創造學習的機會也付出了很多。
成功就在「一張紙」
兩個人的天堂
我的知識都是撿來的
鐵窗下的黃金歲月
知識改變了修鞋匠的命運
一心要讀書的少年
責難和皮鞭造就的大師
一生坎坷的莎士比亞
只要能學習
隔籬偷學
奴僕的傑作
第3輯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小學畢業,不是意味著你掌握了小學的知識,而是意味著你還有中學的知識沒有掌握;中學畢業,不只意味你完成了中學的學習,還意味著你准備學習大學的知識;大學也不是學習的終結,你還有工作的知識需要掌握。
魯迅臨終前還在看書,冰心九十多歲還在學習。學海無涯,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
童第周
岳飛學箭
才氣就是堅持不懈
10年記載「No」的日記
藝術沒有止境
好學不倦的富蘭克林
最後一次考試
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活的「網路全書」
保持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該學的東西太多了
第4輯 決不浪費每一分鍾
為後世留下諸多錦綉文章的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認定:「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就是說,歐陽修是在利用睡覺、上廁所和騎馬走路的時間來讀書寫作的。三國時著名學者董遇讀書的方法是「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即要充分利用寒冬、深夜和雨天,別人歇手之時發奮苦學。越是成就大的人,越是珍惜零碎的時間,因為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
決不浪費每一分鍾
和時間賽跑的人
努力發光
珍惜「零碎時間」
今日事今日畢
為目標作努力不是浪費時間
5分鍾5分鍾地去練習
成功需要多長時間
一天投資一點兒
三多三上
第5輯 學習是不斷積累的過程
電視劇《大長今》里的長今剛開始學習料理時,她的師傅韓尚並沒有按照常規方式一開始就教她料理的技巧,而是讓她努力去掌握所有飲食素材的基本知識,當長今失去味覺後,韓尚宮讓長今根據對飲食素材的基本理解,來搭配食材,用想像來做出美味的食物。由於從小就有了深厚的積累,長今神奇地做到了這一點。學習其實和做菜一樣,早期基礎的積累可能枯燥艱難,但基礎的深度和厚度往往能決定你知識堡壘的高度。
……
第6輯 問號成就的輝煌
第7輯 方法,令學習事半功倍
第8輯 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
第9輯 學習需要敏銳的觀察力
第10輯 想像力讓你飛提更高
文摘
興趣是成功的基石
他從來不去想今天少做了多少生意,然而,他的生意卻出人意料的好,蓋過了所有比他更聰明活絡、更迫切賺錢的人。
有這樣一個麵包師,從小就對麵包有著無比濃厚的興趣,聞到麵包的香氣就如醉如痴。
長大後,他如願以償地成了一名麵包師。他做麵包時,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要有絕對精良的麵粉、黃油;要有一塵不染、閃光晶亮的器皿;要有稱心宜人的音樂伴奏,否則他就醞釀不出情緒,沒有創作靈感。
他完全把麵包當做藝術品,哪怕只有一勺黃油不新鮮,他也要大發雷霆,認為那簡直是難以容忍的褻瀆。哪一天要是沒做麵包,他就會滿心愧疚——饞嘴的孩子和挑剔的姑娘只能去啃那些粗製濫造的麵包了。
他從來不去想今天少做了多少生意,然而,他的生意卻出人意料的好,蓋過了所有比他更聰明活絡、更迫切需要賺錢的人。
智慧悟語
不少人覺得學習乏味、枯燥,那是因為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所以他們的成績也不可能拔尖。想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先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得到其中的精髓,最後才能登上成功的寶座。
抓住機會,培養興趣
讓孩子充分認識到知識的魅力,孩子自然會被它吸引,主動遨遊於知識的殿堂。
大家都知道偉大的富蘭克林,但是誰都不會想到他在幼年的時候也不喜歡學習。他有時候拿起書來想看,但是只要外面有夥伴叫他去玩或者街道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就會把書一扔,第一個飛快地跑出去看。
他家裡雖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還是為孩子買了好多有意思的書籍,並把這些書籍放在很顯眼的地方。
有一天,小富蘭克林跑了進來,對他母親說:「媽媽,你能告訴我埃及金字塔是怎麼一回事嗎?我的一個夥伴在考我。」
他母親就給他講解起來:「這個埃及金字塔其實就是埃及法老的墳墓,但是它的樣子很是奇特……」
他母親把關於金字塔的各種知識都仔仔細細地告訴了他。
小富蘭克林聽得很入神,心裡想:「哇,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有趣的東西啊!我怎麼以前不知道呢?」
他對母親說:「媽媽,你真是太厲害了,怎麼什麼都知道啊?我希望以後變得像你這么聰明,有著這么淵博的知識。」
「孩子,媽媽不是什麼都知道,媽媽知道這些也都是從書上看來的。其實書上的知識很豐富,而且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只要你去看,去發掘,就能變得和媽媽一樣懂得這么多,甚至比媽媽懂得還要多。」
「是嗎?媽媽。」小富蘭克林更加不解了。
「當然了,媽媽沒有去過埃及,本來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事情,是書籍給了我知識。孩子,剛才你說你希望成為像我這樣的人,那麼你就要從現在開始多多地看書,汲取裡面的精華,把它變為自己的東西,這樣你就~定會比媽媽厲害。」母親繼續引導他。
「好的,媽媽,我知道了。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地看書,把這些知識都學到我的腦子里去。」小富蘭克林高興地回答。
從此,小富蘭克林對書籍有了興趣,經常拿來書籍翻閱,津津有味地學習裡面的內容。他母親看到這些,心裡很是安慰,但是小富蘭克林還是有點兒缺乏自製力,有時會被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所以他母親經常在他看書的時候對他說:「孩子,你現在在看書,不要去管別的事情,你看完了才能和小夥伴們玩,好嗎?」
「好的,媽媽。我喜歡看書。」小富蘭克林大聲地回應著。
然後母親就會把他的玩具放到別的屋子裡去,同時把房間的窗戶關好,盡量不讓別的事情來影響孩子的學習。
就這樣,小富蘭克林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了。他不會再因外界而受影響,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智慧悟語
我們要知道學習的興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後天悉心的培養和呵護。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知識的魅力,自然就會被知識吸引,那樣我們就會滿懷信心地邀游於知識的海洋。
『伍』 寫一篇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的小故事
我的數學教學小故事
我是在祥雲祥城鎮一個壩區學校任教,擔任的五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聰明的學生一教基本上能掌握,當然這樣的學生在我的班裡極少,呵呵!不過感覺很安慰;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屢說屢忘,怎麼教他都一臉茫然,每個班都有這樣的學生,但是心中怒火不知不覺就旺了起來。但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沒有經過篩選,其智商的發展本身就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動手操作,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充滿著無窮的樂趣。在平時的的課堂教學中,我的做法是:讓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師生情感融洽,學生才會敢想、敢問、敢說。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微笑的面對學生,從不板著臉上課,更不對學生大聲訓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平時教學中,盡量用動作去表示,盡量讓學生學懂,學透,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知一曉十,還要能夠用「聯想」去學習例如:我在教長度單位時單位之間的進率時,讓學生伸出大拇指說千米,伸出食指時說米,伸出中指時說分米,伸出無名指時說厘米,伸出小指時說毫米。而且還依次說出他們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就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在以後的日子裡如學習面積單位、重量單位、人民幣單位、體積單位,只要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以後,就能夠「聯想」到長度單位的手法和長度單位進率以及單位之間的互化,這樣學生學起來就非常容易了。例如:在教學學生認方位時,讓學生伸出右手向上指表示北,嘴裡同時說出上北,向下指表示向南,嘴裡同時說出下南,左手向左放平表示向西,嘴裡同時說出左西,右手向右放平表示向東嘴裡同時說出右東……用手勢立即就可以表示出八個方向,學生們學的就既輕松又愉快。在教學中還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來認識方位。例如我在教學「試商」的方法時,先經過兩道例題計算後,請學生思考:對除數四舍時商會怎樣?如何用手勢表示,對除數五入時商會怎樣?如何用手勢表示?讓學生大膽的去想、去說,最後我們一致確定,認為四舍法調商,可以設為先伸出四指,然後一彎,再伸出大拇指,接著再轉換為小拇指,邊伸邊說:「四舍法,大調小;」接著五人法,創設為先伸出五指向前一推,再由小指轉換為大拇指邊伸邊說:「五入法,小調大。」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學的有趣,對知識點掌握的又快又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的數學知識扎實,喜歡學習數學知識。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育人性,即它是以育人為根本宗旨的職業。教師在各方面都起著表率作用,教師用自己的學識、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這種教育作用不僅僅表現在課堂上,更表現在以身立教上,既要教人學會做學問,又要教人學會做人,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身教重於言教。
『陸』 小學一年級自己新篇數學故事
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a)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b)任何一個>=9之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在6月30日給他的回信中說,他相信這個猜想是正確的,但他不能證明。敘述如此簡單的問題,連歐拉這樣首屈一指的數學家都不能證明,這個猜想便引起了許多數學家的注意。從哥德巴赫提出這個猜想至今,許多數學家都不斷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沒有成功。當然曾經有人作了些具體的驗證工作,例如:6=3+3,8=3+5,10=5+5=3+7,12=5+7,14=7+7=3+11,16=5+11,18=5+13,……等等。有人對33×108以內且大過6之偶數一一進行驗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嚴格的數學證明尚待數學家的努力。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200年過去了,沒有人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難題的熱情,歷經兩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數學工作者,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1+2」的形式。在陳景潤之前,關於偶數可表示為s個質數的乘積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簡稱「s+t」問題)之進展情況如下: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9」。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7」。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6」。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7」,「4+9」,「3+15」和「2+366」。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5」。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4」。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4」。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3+3」和「2+3」。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5」,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4」。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3」。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從1920年布朗證明"9+9"到1966年陳景潤攻下「1+2」,歷經46年。自"陳氏定理"誕生至今的30多年裡,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均勞而無功。布朗篩法的思路是這樣的:即任一偶數(自然數)可以寫為2n,這里n是一個自然數,2n可以表示為n個不同形式的一對自然數之和:2n=1+(2n-1)=2+(2n-2)=3+(2n-3)=…=n+n在篩去不適合哥德巴赫猜想結論的所有那些自然數對之後(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夠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例如記其中的一對為p1和p2,那麼p1和p2都是素數,即得n=p1+p2,這樣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證明了。前一部分的敘述是很自然的想法。關鍵就是要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目前世界上誰都未能對這一部分加以證明。要能證明,這個猜想也就解決了。然而,因大偶數n(不小於6)等於其對應的奇數數列(首為3,尾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數之和。故根據該奇數之和以相關類型質數+質數(1+1)或質數+合數(1+2)(含合數+質數2+1或合數+合數2+2)(註:1+2或2+1同屬質數+合數類型)在參與無限次的"類別組合"時,所有可發生的種種有關聯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現,1+1與1+2的交叉出現(不完全一致的出現),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與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況的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各有關聯系,就可導出的"類別組合"為1+1,1+1與1+2和2+2,1+1與1+2,1+2與2+2,1+1與2+2,1+2等六種方式。因為其中的1+2與2+2,1+2兩種"類別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沒有覆蓋所有可形成的"類別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將1+2與2+2,以及1+2兩種方式的存在排除,則1+1得證,反之,則1+1不成立得證。然而事實卻是:1+2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是陳氏定理中(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或一個素數與兩個素數乘積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規律(如1+2的存在而同時有1+1缺失的情況)存在的基礎根據。所以1+2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類別組合"方式是確定的,客觀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這就徹底論證了布朗篩法不能證"1+1"。實際上:一。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與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第118頁(遼寧教育出版社)寫道:陳景潤定理的「1+1」結果,通俗地講是指:對於任何一個大偶數N,那麼總可以找到奇素數P',P",或者P1,P2,P3,使得下列兩式至少一式成立:「N=P'+P"(A)N=P1+P2*P3(B)當然並不排除(A)(B)同時成立的情形,例如62=43+19,62=7+5X11。」眾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指對於大於4的偶數(A)式成立,【1+2】是指對於大於10的偶數(B)式成立,兩者是不同的兩個命題,陳景潤把兩個毫不相關的命題混為一談,並在申報獎項時偷換了概念(命題),陳景潤也沒有證明【1+2】,因為【1+2】比【1+1】難得多。二。陳景潤使用了錯誤的推理形式陳採用的是相容選言推理的「肯定肯定式」:或者A,或者B,A,所以或者A或B,或A與B同時成立。這是一種錯誤的推理形式,模稜兩可,牽強附會,言之無物,什麼也沒有肯定,正如算命先生那樣「:李大嫂分娩,或者生男孩,或者生女孩,或者同時生男又生女(多胎)」。無論如何都是對的,這種判斷在認識論上稱為不可證偽,而可證偽性是科學與偽科學的分界。相容選言推理只有一種正確形式。否定肯定式:或者A,或者B,非A,所以B。相容選言推理有兩條規則:1,否認一部分選言肢,就必須肯定另一部分選言肢;2,肯定一部分選言肢卻不能否定另一部份選言肢。可見對陳景潤的認可表明中國數學會思維混亂,缺乏基本的邏輯訓練。三。陳景潤大量使用錯誤概念陳在論文中大量使用「充分大」和「殆素數」這兩個含糊不清的概念。而科學概念的特徵就是:精確性,專義性,穩定性,系統性,可檢驗性。「殆素數」指很像素數,拿像與不像來論證,這是小孩的游戲。而「充分大」,陳指10的50萬次方,這是不可檢驗的數。四。陳景潤的結論不能算定理陳的結論採用的是特稱(某些,一些),即某些N是(A),某些N是(B),就不能算定理,因為所有嚴格的科學的定理,定律都是以全稱(所有,一切,全部,每個)命題形式表現出來,一個全稱命題陳述一個給定類的所有元素之間的一種不變關系,適用於一種無窮大的類,它在任何時候都無區別的成立。而陳景潤的結論,連概念都算不上。五。陳景潤的工作嚴重違「用當代語例如: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是:素數的公式。若這個問題解決,關於素數的問題應該說就不是什麼問題了。為什麼民間數學家們如此醉心於哥猜,而不關心黎曼猜想之類的更有意義的問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對於沒有學過數學的人來說,想讀明白是什麼意思都很困難。而歌德巴赫猜想對於小學生來說都能讀懂。數學界普也可以等於黃、甲、由王、甲、由還有由於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傳統經典理論沒有能夠回答數學真理為什麼1+1=2?…,理論上沒有根據直接接受、承認2是數學公理,因為奇數不能被2整除非常直觀,試論《數學基礎》有理數系數值邏輯基本理論自身的深刻變革,必然首先要回答數學真理為什麼1+1=2?,為什麼1+1=2?涵蓋著絕對值的1+1=2與數論的「1+1」,如果不把它的深刻道理、原理、哲理講清楚、那麼關於數值邏輯絕對值的1+1=2與數論的「1+1」在理論上就不可能徹底認識好,…,為什麼1+1=2?,本文回答既簡單又深奧: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確著實能被2哲理整除,2是數學首要公理,異軍突起,哲理整小數、派生子集合、廣義整數、廣義數論、廣義集合論、為什麼1+1=2!、奇數與偶數對立統一、數學數值邏輯公理系統等等最新發現之一,必然揭開廣義(完整)數學真理之深刻內涵與新篇章!…。
『柒』 求培養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故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解決問題教學的著力點。
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跨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須有計劃、有意識地開始進行。不過,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都比較弱。如何才能讓他們順利地學會提問,讓他們的提問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呢?我採取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分四步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動態演示,讓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感知數學問題
教學中,我們不妨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將問題情境中的信息一個一個依次呈現,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而動態的演示,發現信息,提出問題。例如,首先出現一個操場,伴隨著一陣歡笑,從教室里走出來2個小朋友,老師發問:「你看到了什麼?」然後告訴學生: 你發現的「操場上來了2個小朋友」就是一個數學信息,並將這個信息板書出來。接著課件繼續演示,又從教室里走出3個小朋友,老師提問:「你又看到了什麼?」仍然告訴學生:你所發現的「又來了3人」也是一個數學信息,將這兩個數學信息板書在一起,現在你能不能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試著提出一個問題呢?學生可能會說出各種各樣的想法:「教室里還有多少人呢?」「操場上共有多少人?」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要知道「教室里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必須到教室里去好好數一數才能得到答案,由這兩個信息是不可能知道的。「操場上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可以根據前面兩個信息計算出來,這就是一個數學問題,我們以後就要像這樣能夠根據已有的數學信息計算出提出的數學問題。接著老師還讓學生將兩個數學信息和一個數學問題連起來反復說一說,組成一個完整的「數學小故事」。在數學小故事的敘說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的區別。
二、 動中有靜,讓學生捕捉數學信息,體會數學問題
學生知道一個「數學小故事」至少由「2個數學信息和1個數學問題」組成之後,教師可以考慮適當減少學生對動態演示的依賴,採用動中有靜的方式,培養學生捕捉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還是利用CAI課件色彩繽紛的特點吸引學生注意: 一個手持7個不同顏色氣球的孩子,只聽幾聲脆響,一不小心孩子手上的氣球飛走了3個,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手上還剩4個氣球。與第一層次相比,動畫情境的設計不再採用單個片段逐一出現的方式,提示性也沒有那麼明顯了,「手持7個氣球」這一元素更接近於靜態的問題情境。對於學生來說,捕捉信息的難度相應也就提高了。此時老師要求學生根據看到的場面說出一個由「2個數學信息和1個數學問題」組成的「數學小故事」。有了前面第一個「數學小故事」一個信息一個信息慢慢呈現作基礎,學生初步知道了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的涵義,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找小夥伴互相說說,居然編出了2個不同的「數學小故事」:「我有7個氣球,飛走了3個,還剩幾個呢?」「小明有7個氣球,飛走了一些,還剩4個,飛走了幾個呢?」這兩個「小故事」里分明包含著兩個很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可見學生對於「數學問題」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和體會。
三、 利用教材,讓學生提取數學信息,引發數學問題
經歷了CAI課件動態演示和動靜結合的問題情境呈現過程之後,學生對「數學小故事」的結構已經瞭然於心。我考慮此時若繼續採用多媒體教學已屬多餘,不免陷入濫用課件的窠臼,而應當打開教材,讓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從純靜態的問題情境中來提取數學信息,並引發數學問題。
我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情境圖〔見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
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靜態的問題情境,我採取分步引導的方式,「扶」著學生學會看圖提問,讓學生先獨立看明白畫面所表現的故事情節,再邊觀察邊思考:從這個情境圖中,你能找到哪兩個數學信息?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誰能把這個「數學小故事」完整地用三句話說一說?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接著我又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另一幅情境圖〔見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
這是學生第二次看圖了,我不再過多地給予提示,而是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根據這個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積極理解圖意,敏銳地提取信息,形成完整結構的數學問題。
四、 回歸生活,讓學生挖掘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學生能從教材給出的具體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後,我開始引導學生用善於發現的眼睛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不僅在我們的課本上有數學問題,其實在你我的身邊,在我們的學校里,在我們的家裡……到處都藏著數學問題呢!你們能把它們找出來,用『數學小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聽聽嗎?」激勵學生將數學問題的觸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靜態的書本拓展到動態的現實生活,讓學生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述四個環節中,問題情境的呈現由動態—靜態—動態,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識由一無所知—一知半解—游刃有餘,數學思維經歷了一個螺旋式穩步上升的過程。伴隨此過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和培養,為今後進一步學習解決問題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捌』 小學一年級趣味數學故事
1、小松鼠創造的數學:春天到了,小樹苗都冒出了嫩芽,嫩綠嫩綠的,多麼的可愛。這是小松鼠秋天種下去的,它們一共種了5行,每行3棵。一天,松鼠媽媽說:「孩子們,我們種下的苗兒都長成了嗎?」
小松鼠蹦蹦跳跳地說:「對啊,媽媽,都長成了呀!」可是,小松鼠數來數去就是數不清有多少棵?而我呢卻用了兩種方法計算:一種是加法:3+3+3+3+3=15(棵),另一種是乘法也是算出15棵的,就是3×5=15(棵)。
2、游泳池中的數學:星期天的早上,我和爸爸、媽媽去了礦泉游泳場游泳。我先去娃娃池看看,了解池子里的水有多深,看到池子里有很多比我小的小孩子在游泳,數了數剛好50個。我想:我應該去中級池游泳才合適。於是,我走進中級游泳池。
那裡,也是有很多小朋友在游泳,我的同班同學也有好幾個在那游泳。我趕快跑過去,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我們這個池比娃娃池還要多10個人,隔壁的高級池游泳的人更多,也比娃娃池多20個人。
3、當精明消費者:我和爸爸、媽媽計劃去香港玩一玩。我們先作了調查,看看怎麼樣才合算。最後,我們確定如下方案:在東方賓館乘車前往香港,票價是100元港幣,3個人就是100×3=300。去程在太子道站下車,由太子道到旺角女人街海龍賓館租雙人房,每晚220元港幣。
在廣之旅旅行社預定迪斯尼公園門票,成人票350元一張,小孩票210一張。預計三天吃9餐,每人27元一餐快餐,就是27×9=243元,3人合計:234×3=702元。預計三天車費,每天3人共100元,3天共300元車費。乘回程車回廣州同樣是100×3=300元(每人100元,共3人)。
那麼,我們的總消費是:300+220+350+210+720+300+300=2400(元),每天的平均消費是:2400÷3=800(元)。
4、獻愛心:看,這是一個多麼可愛的小女孩,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都讓兇猛的海嘯奪走了生命。抱著小女孩的是中國國際衛生醫療救援隊隊員劉作輝阿姨。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在羊城晚報里看到了我國民間捐款累計達:10496.1658萬元。
同學們,我們都來獻一份愛心,把我們的利是錢都拿出來,幫助受災的人們。如果我們每人都能從利是錢中拿出50元錢,那麼我們二年級157個同學就可以捐出7850元。我是這樣想的:每人捐50元,157人就是157個50了,用乘法能很快算出共捐了多少利是錢,就是157×50=7850(元)
同學們趕快行動吧!
5、奧運會中的小數點: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已經是第28屆了,今年的奧運會是從 8月13日開始的。在今屆奧運會上,胡佳大哥哥參加了男子10米跳台的比賽。他的最後一跳成績是100.98分,而法國的選手的成績是99.85分。經過綜合統計,胡佳大哥哥最後獲得了冠軍。
為我們的國家獲取了第31面金牌。同學們,胡佳大哥哥和法國選手的最後一跳的成績相差多少呢?我是這樣算的:100.96-99.85=1.13(分),在計算有小數點的減法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要不很容易會算錯的。如果想知道裡面的奧妙,請來找我吧!
6、穿珠子:今天是「五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把早已做完的作業再檢查了一遍,並整齊地把它放回了書包了。接下來,我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大堆珠子放在桌子上,把它們穿成一條條五顏六色的珠子。因為我剛剛學習了時間單位,我試用一分鍾能穿幾顆珠子,結果剛好穿一串是30顆。
開始穿第2串了,這次我邊數邊穿,當穿到第30顆時,,大約也過了1分鍾。同學們,5串珠子共有多少粒呢?我是這樣想的:一串是30顆,5串就是5個30了,用乘法算簡便多了30×5=150(顆)。大家看,生活中的數學多著呢!在玩中也能找到數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