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四年級科學:地球上有什麼教案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生玩猜謎語的游戲。
2、提出問題:關於地球,你想知道什麼?
二、猜想假設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整理問題,確定研究目標並揭示課題。
三、制定方案
活動一、我們的周圍有什麼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或圖片或語言文字展示自己家周圍有什麼。
活動二、地球表面有什麼
2、整體感知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分布情況。
(1)、出示課件:轉動的地球模型。
(2)、引導學生說一說:你從這個地球模型上發現了什麼?
四、展示交流
1、學生匯報交流:藍色的表示海洋,黃褐色的表示陸地;
地球的表面積很大,有5.1億平方千米;
地球上的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
海洋面積大,陸地面積小;
……
2、歸納總結:雖然我們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3、交流地球表面陸地形態方面的資料,指導學生認識地形、地貌是多姿多彩的。
(1)、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小組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並填寫記錄卡,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交流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遼闊的大草原的背景,讓學生置身於廣闊的大自然中,暢想交流,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遼闊壯美。]
(2)、全班交流地球陸地上各式各樣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的情況。
①交流珠穆朗瑪峰、張家界的山、華山、泰山、阿爾卑斯山、阿空加瓜山等不同形態山地的圖片與文字。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山的特點。
[使學生知道山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形態各異;知道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的最高峰。]
②交流平原的資料,討論平原的特點。
③交流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的圖片與文字。
4、引導學生交流地球上的生物的資料,使學生認識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A、學生交流搜集的動、植物的圖片及文字。
B、多媒體出示:地球上的各個地方的動、植物的圖片;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繁多,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植物約有30多萬種。
C、討論:看到這些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你想到了什麼?
D、學生匯報並小結:動、植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人類和動、植物都是地球村的一個村民,我們應該和動、植物和諧相處。
活動三、分類整理資料
1、學生討論怎樣把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
2、討論:我們搜集的關於「地球上有什麼」的資料可以分為哪幾類。
3、每個小組選擇一至兩類內容辦手抄報。(把課前製作的資料卡直接貼在相應的位置。)[直接貼資料卡可以節省時間。]
4、展示與評價。
[將各小組辦好的手抄報按一定的順序張貼在教室一定的位置長期展出,可以充分發揮所搜集資料的作用,還可以給尚未交流的資料提供交流的機會。]
[本環節中,教師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想到整理資料的方法——分類,進而討論分類的標准和方法,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更強,對地球的認識達到了新的層次。
五、拓展創新
本課圍繞「地球上有什麼」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使學生明確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資料。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整理這些資料,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在學習方式上,採取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與學生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從而使學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組成物質,真正體會到地球的多姿多彩。
『貳』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運動起來會怎樣教學設計
科學概念
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進更多的氧氣。
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合理使用實驗記錄單,並進行數據分析。
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作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認識到耐心、細致地完成測量活動的必要性。
教學准備
為每組學生准備:呼吸次數記錄表一張
為每個學生准備:塑料袋一個、吸管一根、關於呼吸的資料一份
教師准備:水槽一個、集氣瓶三個、玻璃片三片、水、火柴、牙簽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問題1: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呼吸,那麼怎樣才能算呼吸一次?
1.學生講述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2.教師再次強化,演示呼問是不是一次,再演示吸問是不是一次。
(二)問題2:假設要我們測量一分鍾呼吸的次數,你應該怎麼測?
1.演示人為控制的急促呼吸,問:這樣能不能算正常的呼吸,這樣的情況下能正確測出我們平靜時的呼吸次數嗎?
2.提問:那要怎麼測?(預設:要平靜,不人為控制)
3.再次強調測量呼吸時要平靜,不人為控制。
『叄』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怎樣加快溶解》教案及
首先寫教學目標,抄現在是課改階段襲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肆』 人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版事的區別:①教學權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伍』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教版科學運動起來會怎樣教案
運動動起來會怎樣(一)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內,初步了解容呼吸器官在人體中的位置。
(2)知道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氣體交換的過程,體會呼吸前後氣體成分發生變化。
(3)理解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呼吸,得到更多的氧氣,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身體健康。
2、過程與方法:
(1)孩子通過從體驗活動中感受呼吸過程中的氣體變化。
(2)掌握正確的測量的方法,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做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探究體驗活動以及分析實驗現象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證意識。
(2)認識到耐心、細致、嚴謹地完成測量活動的必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後氣體發生什麼變化。
2、教學難點:通過設計簡單的實驗證明呼吸前後氣體發生了變化,並試著解釋「為什麼運動後呼吸加快了。」
『陸』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表格式
一. 背景內容包括:
1. 說明使用的教材名稱.
2. 前一節課,為這節課做了哪些鋪墊.
3. 本節課為下次課做哪些准備.
二. 教學目標設計:
1. 知識與技能:a.學習的知識.
b.應掌握知識的方法及程度
2.過程與方法:
過程我認為應從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去設計:即從學生的感覺→思維→知識、智慧的過程,這是認識過程,也是智力活動;是知識技能的具體運用.
方法:即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又一項重要任務.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採取的一種活動方式.教學方法具有多層次、多形式.但總體上可分為單一性和綜合性兩大類.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
單一性教學方法是狹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問、或用演示、或讓學生自學、討論、練習等單一活動的方法所進行的教學.
綜合性教學方法是一種廣義上教學方法,它是把教學原則、教學形式、課堂結構、教學手段,單一的教學方法等包括在內,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如魏書生創造的「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等屬於綜合性教學法.教師備課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屬於單一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掌握學習教學法、程序教學法、發現法等(屬於綜合性教學法).
備學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師的學法指導應遵從5項原則:
⑴. 體現自主性(不強制灌輸,而重在引導點悟)
⑵. 體現針對性(不主觀臆想,掌握學情,有的放矢)
⑶. 體現操作性(不繁瑣籠統抽象,操作方法具體明確)
⑷. 體現差異性(不搞一刀切,區分對象分類指導)
⑸. 體現鞏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復強化,長期訓練).
學法指導方法: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5種形式:
⑴. 滲透指導(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
⑵. 講授指導(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
⑶. 交流指導(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⑷. 點撥指導(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
⑸. 示範指導(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是學生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
三. 教學重點、難點
(略)
四. 學習環境設計
是指為學生學習本節課知識所提供的教學環境.如:教師為學生准備的軟體、或課件、或評價表……
五. 教學理念的思考
簡單地敘述你在這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在什麼理論支撐下設計完成的.闡述你的一些認識(或看法)或是具體實現的過程.
『柒』 教科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運動起來會怎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合理使用實驗記錄單,能夠測量單位時間內心跳與呼吸的次數,並進行數據分析。
2.能夠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作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尊重事實、以證據求結論的科學態度。
2.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3.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教學重點】
以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體活動後呼吸和心跳的變化為線索,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氣體交換後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呼出的氣體中還含有一定的氧氣,通過對實驗的分析能發現「吸進的空氣中氧氣較多,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較少」這一事實,從而懂得新鮮空氣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准備】
教師:教學課件,秒錶,呼吸匯總表、心跳匯總表各一份,3個集氣瓶,3塊毛玻璃片,自製的插有3根蠟燭的金屬架,打火機。
學生:記錄表(長紙條),記號筆,醫用聽診器,塑料袋。
【教學過程】
(一)、測量「平靜狀態」、「跳動一分鍾後」每分鍾呼吸和心跳的次數。
1.測量「平靜狀態」每分鍾心跳和呼吸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2.出示課題:運動起來會怎樣
3.測量「跳動一分鍾後」的每分鍾心跳和呼吸的次數,並做好記錄。
4.各組反饋,將數據分別粘貼在呼吸匯總表和心跳匯總表上。
5.引導學生分析呼吸匯總表的數據,據此提出研究的問題:「運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6.試著分析「運動後呼吸加快」的原因。
(二)、研究「呼吸為什麼加快」
(1)認識和呼吸有關的器官
1.平時呼吸要吸進空氣,跳動後也要吸進空氣,吸進去的空氣到了哪裡?
2.空氣經過了哪些地方到達肺部?呼出的氣體又經過了哪些地方?
3.小結:空氣在人體內的流動路線——氣體從鼻腔吸入,經過氣管,支氣管到達肺部,人體不需要的氣體在肺部集中,經過支氣管,氣管,鼻腔流出體外。
(2)尋找氣體發生變化的證據
1.我們吸入空氣又呼出來,吸進的空氣在肺里發生了什麼變化?
2.體驗反復呼吸一袋空氣的感覺。
①體驗活動:反復呼吸塑料袋裡的空氣,有什麼感覺?
②交流自己的感受,試著解釋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
3.教師做演示實驗,比較新鮮空氣與呼吸過一次的氣體、反復呼吸過的氣體的區別。
①討論:你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②小結。
『捌』 四年級科學教案誰有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套教案,共34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下載吧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課程目標
總目標
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分目標
1.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及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了解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運用感官和適當的工具,搜集、整理有關的資料和數據,認識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7)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小學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教學進度表
第一周 :教師備課
第二周 :空氣的性質(一) 空氣的性質(二)
第三周 :熱空氣和冷空氣(一) 熱空氣和冷空氣(二)
第四周 :空氣里有什麼(一) 空氣里有什麼(二)
第五周 :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單元評價
第六周 :機動
第七周 :冷熱和溫度(一) 冷熱與溫度(二)
第八周 :熱的傳遞 加熱和冷卻(一)
第九周 :加熱和冷卻(二) 吸熱和散熱(一)
第十周 :吸熱和散熱(二)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一)
第11周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二) 單元評價
第12周 :聲音的產生 聲音的傳播
第13周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不同的聲音
第14周 :我們吃什麼 怎樣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第16周 :排序 分類
第17周 :考試 (一)考試 (二)
第18周 :講評 (一) 講評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來收集證據。
(2)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
(3)能對證據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等加工,並做出合理解釋。
科學知識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氣,知道氧氣對生命的意義。
(3)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了解人類對空氣這些性質的應用。
(4)了解人類活動對空氣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狀,空氣冷熱不勻時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標准
(1)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2)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願意合作與交流。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用多種方法認識水、固體和液體之後,繼續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氣,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課題:1、空氣的性質
課程標准:
科學探究: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方法來收集證據。
科學知識: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了解人類對此性質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教學目標:
過程與技能
1.學慣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多種方法認識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氣。
2. 能根據壓「氣墊」的感覺和觀察,作出假設,並能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科學知識
1.知道空氣是氣體,具有占據空間、有質量、能被壓縮等性質。
2.知道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細心觀察、注重證據及認真思考的科學態度。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 能描述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
? 描述空氣能夠被壓縮
? 將瓶中的紙不會濕和瓶中的氣球吹不大與空氣的存在和空氣占據空間聯系起來
? 將傾斜的天平與空氣有質量聯系起來
? 將壓不到底的針筒與空氣能被壓縮和空氣有彈性聯系起來
? 能用對比的方法,進一步認識空氣的性質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學生知道空氣的部分性質但沒有將空氣的存在和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三者聯系起來,未能認識到壓縮空氣有彈性。
層次2:學生知道空氣的性質,並且了解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三者之間的聯系,知道只有壓縮空氣才有彈性,但不了解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
層次3:學生知道空氣的性質,並且了解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三者之間的聯系,知道只有壓縮空氣才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
探究能力: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方法來認識不易感知的空氣。
層次1:學生不能自主利用多種方法設計實驗,認識空氣。
層次2:學生能自主利用多種方法設計實驗,但在實驗過程只能夠不能按實驗設計的步驟實驗。
層次3:學生能自主利用多種方法設計實驗,能根據實驗設計按步驟實驗。
教學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紙、紅色水、水槽、飲料瓶、氣球、細木棍、空氣充的同樣多顏色相同的氣球兩只、細線、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氣體,我們叫它大氣層,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氣,對於空氣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學生匯報自己搜集到的關於空氣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調查 空氣是占據空間的
1、空氣有這么多的性質,你能證明它的存在嗎?這里有一個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將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紙會怎樣呢?
2、演示、提問:你觀察到了什麼?你認為杯子里的紙濕了嗎?
學生觀察匯報
3、分組實驗
將玻璃杯垂直取出。
4、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小游戲:比賽吹氣球
1、我想請位同學幫忙做一個游戲:比賽吹氣球。不過他吹的氣球有一些區別。(出示放在礦泉水瓶子中的氣球,並把瓶口封好,另一個就是普通的氣球。)請其他同學來做裁判。
仔細觀察發現,一個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點。
2、請這位同學說一說自己吹氣球的感受。
3、這個現象有說明了什麼呢?與空氣有關嗎?
4、小組討論,匯報
5、師生總結: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是占據空間的。
6、利用光碟讓學生直觀理解「空氣占據空間」的道理。
空氣是有質量的
1、將一個空杯子口朝下壓入水中,再慢慢傾斜。你看到了什麼?這些水泡是怎樣運動的?
2、觀察討論:杯子里的空氣向水面跑。
3、請一位同學,一隻手拿一個空礦泉水瓶子,另一隻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斷將瓶口與瓶底倒置,你會發現什麼現象?
4、匯報:空氣總會跑到水的上方。
5、我們知道水是有質量的,那空氣有嗎?
出示研究表格,設計實驗裝置,畫出設計圖。
6、小組討論,提出假設。
7、各組交流。
光碟演示實驗要求。
8、領取實驗器材。(小組分工)
9、進行實驗驗證。
10、各組說明實驗情況以及實驗結論。
11、師生總結:空氣是有質量的。
空氣可以壓縮,壓縮的空氣是有彈性的
1、請兩三位同學用手壓氣墊,說一說是什麼感覺?用塑料袋分組活動。(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學生觀察鬆手時氣墊發生的變化。
3、大家看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想法?能證實嗎?提供針筒和橡皮。
4、觀察針管里的空氣開始所佔空間的大小和手壓活塞後的大小,手壓活塞時的感覺,松開手後看到的現象,比較活塞壓下一部分時與壓不動時所佔的空氣、手的感覺及活塞的運動各有什麼不同。
5、學生分組實驗仔細記錄實驗過程,討論得出結論。
觀看光碟錄像。
6、平時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壓縮空氣?
7、學生討論、匯報
8、利用教學光碟補充。 藉助其他物體覺察空氣占據空間
覺察空氣的存在,認識空氣有質量
認識空氣能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的應用。
回顧和解釋 1、和馬鈴薯、牛奶等固體、液體相比,空氣有什麼特殊的性質?
2、學生討論,完成表格後匯報。
3、通過活動和不同物體與空氣的對比,你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匯報總結。 歸納概括空氣的性質
教學反思:
課題:2、冷空氣和熱空氣
課程標准:
科學探究:1、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
科學知識:1、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
2、知道地球的形狀、冷熱空氣對流是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目標:
過程與技能
1.用實驗並藉助想像、聯想,認識冷熱空氣的流動規律。
2.繼續學習藉助其他物體覺察空氣的認識方法。
科學知識
1.知道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氣的冷熱不勻是形成自然風風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類對熱空氣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體會科學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 能描述冷空氣往下沉,熱空氣往上升;冷熱空氣對流形成風。
? 能將風的形成與冷熱空氣的對流聯系起來。
? 藉助其他物體繼續認識空氣。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玖』 小學四年級科學教案下載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套教案,共34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課程目標
總目標
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分目標
1.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及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了解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運用感官和適當的工具,搜集、整理有關的資料和數據,認識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7)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小學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教學進度表
第一周 :教師備課
第二周 :空氣的性質(一) 空氣的性質(二)
第三周 :熱空氣和冷空氣(一) 熱空氣和冷空氣(二)
第四周 :空氣里有什麼(一) 空氣里有什麼(二)
第五周 :空氣也是生命之源 單元評價
第六周 :機動
第七周 :冷熱和溫度(一) 冷熱與溫度(二)
第八周 :熱的傳遞 加熱和冷卻(一)
第九周 :加熱和冷卻(二) 吸熱和散熱(一)
第十周 :吸熱和散熱(二)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一)
第11周 :水在加熱和冷卻後(二) 單元評價
第12周 :聲音的產生 聲音的傳播
第13周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不同的聲音
第14周 :我們吃什麼 怎樣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們的食物安全嗎
第16周 :排序 分類
第17周 :考試 (一)考試 (二)
第18周 :講評 (一) 講評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來收集證據。
(2)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收集到的證據。
(3)能對證據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等加工,並做出合理解釋。
科學知識的具體內容標准
(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氣,知道氧氣對生命的意義。
(3)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等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等性質,了解人類對空氣這些性質的應用。
(4)了解人類活動對空氣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狀,空氣冷熱不勻時形成風的主要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標准
(1)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2)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願意合作與交流。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用多種方法認識水、固體和液體之後,繼續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氣,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課題:1、空氣的性質
課程標准:
科學探究: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方法來收集證據。
科學知識:1、能用一定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2、知道空氣可以被壓縮,了解人類對此性質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教學目標:
過程與技能
1.學慣用觀察、實驗、比較、概括等多種方法認識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氣。
2. 能根據壓「氣墊」的感覺和觀察,作出假設,並能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用多種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
科學知識
1.知道空氣是氣體,具有占據空間、有質量、能被壓縮等性質。
2.知道壓縮空氣有彈性,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細心觀察、注重證據及認真思考的科學態度。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 能描述空氣的存在、空氣占據空間和空氣有質量
? 描述空氣能夠被壓縮
? 將瓶中的紙不會濕和瓶中的氣球吹不大與空氣的存在和空氣占據空間聯系起來
? 將傾斜的天平與空氣有質量聯系起來
? 將壓不到底的針筒與空氣能被壓縮和空氣有彈性聯系起來
? 能用對比的方法,進一步認識空氣的性質
學習成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