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年級 >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

發布時間:2020-11-30 01:18:09

人教版科學五上《什麼形狀更穩定》課件1.ppt

導學目標 1、設計抄3種以上拔襲圖釘的省力方法。 2、初步認識簡單機械的類型(杠桿、斜面、滑輪軸)及工作方式。 3、在生活環境中找到動物省力的行為。蜘蛛絲:滑輪;啄木鳥嘴巴:杠桿;老虎爪斜面 4、能舉出2個以上使用簡單機械提高工作效率的實例...

❷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熱是怎樣傳遞》PPT_百度文庫

熱是怎樣傳遞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熱總會從溫度較高的一端(物體)傳遞到溫度較低的一端(物體);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遞方法叫熱傳導。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的觀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怎樣傳導的
【教學准備】為每組准備:鐵架台;鐵絲(鋼條)、熱水;火柴、金屬圓片、酒精燈、蠟燭油、凡士林等。
【教學過程】
引入:用酒精燈給金屬條加熱,一會兒金屬條就會變得很熱、很燙。我們能解釋這種變化嗎?你覺得熱是怎樣傳遞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觀察研究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
1、把金屬條的一端浸在很燙的熱水中,用觸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屬條。
2、交流手的感覺。
3、說說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
4、師:根據材料,我們有沒有辦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覺到熱在固體中的傳遞過程?
5、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6、交流實驗方案:哪些辦法可以進行實驗研究。
7、學生實際操作實驗,並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實驗中教師要把握兩個發展方向:觀察記錄火柴跌落的先後順序和火柴下落時間和間隔距離之間的關系,以描述熱在傳遞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點。)
8、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逐步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
二、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1、在塗有蠟的金屬圓片的中心加熱,觀察蠟的融化情況,推測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
2、怎樣讓金屬片上的熱傳遞可以「看到」?
3、小組設計實驗方案。
4、交流實驗方案:哪些辦法可以進行實驗研究。
5、按照教科書實驗設計裝置圖小組開展實驗觀察活動。
6、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讓學生盡可能親身體驗,以發展學生對熱傳遞的認識,活動中要特別強調注意安全)
板書設計:
熱是怎樣傳遞的
溫度較高 溫度較低

教學後記:

❸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為什麼一年有四季.ppt

我們先來分析地球的運動,地球有兩種基本的運動,一種叫自轉——地球自身的旋轉,另一種叫公轉——繞著太陽的旋轉.
自轉是繞著穿過南北兩極的地軸進行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離兩極越遠的地方轉速越快.與兩極等距的那一圈叫赤道.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天,也就是24小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為每秒30公里,繞太陽一周需要365天5時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學上稱之為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它的長直徑和短直徑相差不大,可近似為正圓.太陽就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而焦點是不在橢圓中心的,因此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有時會近一點,有時會遠一點.一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為147,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近日點.七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為152,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遠日點.事實上,當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在遠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這就說明,四季的變化與近日點和遠日點無關.
那麼四季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與公轉有關,但是決定性的條件是地球必須斜著繞太陽轉;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繞太陽旋轉的話,太陽光線將永遠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與太陽光線的夾角也永遠不變,地球上將不會有四季的變化.
我們知道,地球上某一平面氣溫高低與太陽光是直射還是斜射該平面有關.那麼這種效果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當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時,他投射在該平面的光斑將是一個正圓,而斜射時,光斑將是一個橢圓,而且越斜橢圓越大,也就是說,斜射時同樣多的光線照在了更大的面積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光束斜射時光斑區的光線稀一些,直射時光斑區的光線濃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氣溫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氣溫要低一些.我們知道氣溫是決定季節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太陽光直射的地方,將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厲害的地方將是冬季,這兩者之間的則是春季或秋季.
那麼四季的交替變化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與地球的傾斜有關了,正是由於地球是傾斜著繞太陽旋轉的,才使得太陽光的直射以赤道為中心,以南北回歸線為界限南北掃動,每年一次,循環不斷,從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順序交替的現象.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當地球公轉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時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時正是秋季.當地球轉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便進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時,陽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進入秋季,南半球轉為春季.當地球轉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到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進入冬季,而南半球則進入夏季.接下來就進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輪的四季交替又要開始了.

❹ 小學科學上冊五年級第四課 土壤中有什麼課件

土壤覆蓋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的結果。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當腐爛的植物和動物與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時,混合物就被稱為土壤。在土壤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岩石變化留下的痕跡以及動植物的殘體。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本課活動緊接著上一課的內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尋找土壤來源於岩石風化和生物作用的證據,另一方面是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岩石和土壤是組成地表的重要物質,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種外力對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結果,其中侵蝕和沉積作用的主要對象是土壤和岩石。尋找土壤成分的沉積實驗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土壤里有什麼,而且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尋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要學生正確說出土壤成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替,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難點: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❺ 科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課件哪裡下載,求下載地址!!!!!!

網路文庫里可以用下載卷購買,效果很不錯的。

❻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土壤中有什麼免費課件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學准備】
分組准備:新鮮土壤、乾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葯匙、玻璃棒、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麼?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麼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2分鍾)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更細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麼》,研究土壤,尋找土壤源於岩石的證據。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25分鍾)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為土壤中有什麼?(適當板書)(2分鍾)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5分鍾)
3.請你用肉眼仔細觀察老師給大家准備的土壤,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的記錄表上。比比誰的眼睛更敏銳,哪小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觀察記錄好的小組可以到老師這里領取放大鏡,進行更細致地觀察。
4.交流觀察新鮮土壤的收獲。(板書:水、沙子、動植物殘留物等)
5.為了方便觀察,老師還給大家准備了一些乾燥的土壤,藉助牙簽,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有什麼發現?能給他們分分類嗎?怎樣區分呢?(4分鍾)
6.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結合學生發言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等)地質學家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直徑大於2毫米的顆粒稱為沙礫(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小石子);直徑小於2毫米大於1/16毫米的稱之為沙;直徑小於1/16毫米大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粉沙;直徑小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黏土。讓我們一起稱呼它們。
7.如果把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在操作時要注意什麼?(2分鍾)
8.把乾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9.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板書:空氣等)
10.讓我們來攪拌一下,你覺得要注意什麼問題?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顆粒隨水運動,然後靜置在一邊。(教師適當示範)(2分鍾)
11.師生共同攪拌,並指導。
12.好,我們讓它們靜止一段時間吧。
13.土壤里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5分鍾)
(1)加熱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鐵板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麼發出臭味嗎?這是動植物的殘體和分解後物質燃燒發出的氣味,我們把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叫做腐殖質。(板書:腐殖質)
(2)加熱浸泡土壤的液體。師生對比實驗:首先用滴管取幾滴土壤溶液(清水),將取來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點燃酒精燈,用夾子夾著玻璃片在酒精燈上燃燒,直到水分蒸發完為止,那在加熱的過程中,要先均勻加熱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熱,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現在觀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麼?兩塊玻璃塊上留下的斑跡有什麼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鹽分。(板書:鹽分)
14.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燒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是怎樣的順序?試著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後沉積下來,最上面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塗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3分鍾)
15.現在請小組同學整理你們的實驗記錄,想一想土壤中有什麼?(教師總結並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強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鍾)
三、土壤和生命:(6分鍾)
1.你們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嗎?(2分鍾)
2.想一想: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麼?它們又為土壤做了什麼?(2分鍾)
3.閱讀小結: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土壤為它們不僅提供了棲息地,還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長發育必需的養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等養料,生物的活動使水分和空氣更容易進入土壤,更有利於生物的生長、生活。
4.那麼土壤和我們人類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2分鍾)
5.因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關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土壤為我們的生活、生產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同意嗎?
四、總結引伸:(2分鍾)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讓我們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吧!自由朗讀65頁的詩歌。如果時間不夠,學生回家讀。
【教學板書】
土壤中有什麼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氣 腐殖質 鹽分 動植物殘留物
沙礫(小石子)

❼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怎樣移動重物》

《怎樣移動重物》
本課主要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生活出發(玩蹺蹺板)引入新課的學習,即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結合兩個平衡尺的研究活動,著重利用好多種圖例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較完整的杠桿概念。具體來說,本課主要圍繞以下兩條主線進行教學:
一是圍繞蹺蹺板(平衡尺),設計了從「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研究活動,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前者的平衡是在平衡尺左右兩邊放相同數量的鉤碼(1個),讓學生體會到相同重量的物體在平衡時的特點,即左右兩邊的鉤碼離支點的距離相等;而後者的平衡是在平衡尺兩邊掛數量不等的鉤碼(左邊2個,右邊若干個),從而引發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深層次的思考,並在相關的活動中總結出杠桿的若干特徵,如杠桿在什麼情況下是省力的,什麼情況下是費力的等;
二是加強杠桿知識的鞏固運用,即通過分析一系列生活中杠桿工具,從而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和掌握。
三在幫助學生研究、理解杠桿的過程中,加強圖例的運用,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分析杠桿、理解杠桿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❽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小米粒水中游》

活動准備

教科書展示的一男生煮稀飯的情景圖,有兩層含義:一是提示學生應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二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煮稀飯時米粒在鍋里的游動過程。目的是讓學生課前對生活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為課堂探究做好心理准備。

教科書中還展現了香、小米的圖片,提示學生根據需要進行課前准備。

活動過程

包括兩個活動。

活動一:小米粒為什麼會在水中游起來?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首先展現了一幅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情景圖。學生正在用加熱的方法使小米粒在水中動起來。兩位學生邊觀察實驗現象邊進行交流。目的是啟發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找出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的方法,並進行觀察實驗,從中發現加熱過程中米粒隨著水溫的上升而變化的規律,通過交流各自的發現,初步認識對流現象。卡通提示「注意安全」,意在提示學生使用酒精燈和火柴要規范,注意安全。

本活動隱含兩個訓練重點:一是「想辦法」。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的方法應該有很多,但此部分還隱含著對實驗方法的制約,即:不能用手搖,而讓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這樣,引導學生想到生活經驗,用「給水加熱」的方法來進行實驗,從而達到進行水的對流實驗的目的。本環節設計體現了教科書空間大、注意創新思維培養的特點,利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二是通過實驗觀察,發現實驗現象。即小米粒在水中游動時的路線是對流的方式。

本環節在設計上體現了讓學生自己確定研究方法、自主選擇研究材料的思想。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究慾望。

二是教科書展示以「畫出小米粒水中游動的路線」為引領的空白框,意在提示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畫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動的路線。暗示了實驗後的表達與交流過程。

此部分還配有一個資料卡,以水為例解釋了什麼是熱對流。目的是讓學生對熱對流有一個比較准確地認識,以便讓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科學結論相對照。此資料卡僅是一種輔助性的結論展示,學生的表達只要能說明現象即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

活動二:冬天,暖氣是怎樣使房間變暖的?

教科書展示了一幅寒冷的冬天裡,學生在有暖氣的房間里進行觀察、實驗、討論的情景圖。房間里靠近窗子的地方有暖氣片,暗含著暖氣片安裝在房間的一角,卻能使整間房子變暖由此提示學生想到「為什麼」,提出探究活動的主題:熱怎樣在空氣中流動。圖中一生手裡拿著的冒著煙的香,提示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利用煙在房間流動的路徑,感知空氣在房間中流動的路線。卡通語言「看看煙往哪飄」、「放在不同的地方試試」、「用紙條試試」提示學生在房間的不同方位、用不同的方法觀察空氣流動的方向。由於暖氣片周圍的空氣受熱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流過來補充,所以煙會飄向暖氣片的方向,從而讓學生感知到空氣的對流現象。

在圖的下方展示以「房間空氣流動圖」的空白框,顯示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提示學生將探究活動進行總結,獲得結論。

此部分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研究實驗現象,在水對流認識的基礎上,利用知識的遷移,推理出空氣的對流。達到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目的。

自由活動

以「我們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活動指向,呈現了二幅圖:一是煮稀飯的圖並配問題「怎樣讓稀飯熱得快?」。二是生爐子的圖並配問題「怎樣讓爐火更旺?」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兩幅圖也僅是一種提示,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採取恰當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科學服務於生活的思想。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查閱資料,了解太陽的熱進怎樣傳到地球上來的。熱的傳遞方式主要有三種:傳導、對流和輻射。在課堂探究活動中,學生已針對前二個問題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探究,由於小學生認識熱輻射有一定的困難,不利於進行課堂探究,因此,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讓學生進行課下自主了解,即讓學生對熱傳遞有整體認識,也培養了學生通過信息資料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做熱對流實驗;能利用圖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結果。

2.願意合作與交流,體驗到合作和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認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

3.知道液體和氣體主要靠對流傳遞熱,了解熱對流的應用。

三、教學建議

活動准備

為了讓學生對對流有初步的感知,可布置學生課前觀察煮飯或燒開水的現象,使探究提至課前,為課上探究做好心理准備。此外,還要准備衛生香、小米或替代品。教師也要做相應常規器材的准備,如燒杯、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等,有條件的可以准備相關的視頻資料,以保證課堂上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活動過程

教師可以以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導入探究活動,如:「給水加熱,可以把水燒開。那麼,熱是怎樣在水中傳遞的呢?」以此引入本課的探究活動。

活動一:

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想辦法讓小米粒游起來。」然後讓學生自由說出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攪拌、用嘴吹、加熱等等。這時,教師提出一個條件,「如果不用手碰杯子,能想辦法讓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嗎?」。此時,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引導學生充分進行創新設計。如果學生想到了加熱的方法,老師可鼓勵學生利用加熱的方法進行實驗,如果學生不選用此方法,只要可行,可讓學生去試一試。教師對勤於思考、擅於提出方法的同學要加以鼓勵和表揚。

確定了實驗方法之後,教師要啟發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組裝實驗器材,並提醒學生還要注意協調分工,注意安全,防止火柴燒手,正確使用酒精燈等。

然後,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活動。可提醒學生認真觀察現象並做好記錄。

實驗結束,首先讓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交流認識。然後讓學生畫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動的路線,此環節要注重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張揚學生的個性,不要求千篇一律。對於畫得特別好的,通過展示相互借鑒。對於學生畫的路徑是否是正確的,可藉助資料卡內容製成課件或藉助液體對流演示器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獲得科學的結論。

活動二:冬天,房間是怎樣變暖的?

通過前一活動的學習,學生對對流已經有了明確地認識,可利用知識遷移,首先讓學生猜測:暖氣片是怎樣使房間變暖的?由於空氣的流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創設情景進行實驗,如在教室內提供熱源,用點燃的香進行實驗,使香離熱源有一定的距離,仔細讓學生觀察煙飄動的方向。最後,通過交流,達成共識:熱源把熱傳給附近的空氣,這些空氣受熱後會上升,周圍比較冷的空氣壓力大,就會流過來占據這個空間;流過來的空氣受熱後會上升,周圍的空氣又流過去佔領這個空間┄┄就這樣,整個屋子裡的空氣會在不斷的流動過程中逐漸變暖。最後引導學生畫出房間的空氣流動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猜想,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自由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視頻資料,向學生展現生活中利用熱對流的實例,讓學生對現象進行解釋或解決某些問題。如解決下列問題:如何讓稀飯熱得快一點?如何使爐火更旺?空調的百葉扇朝向哪個方向能使屋裡涼得快?冰塊放在箱中的什麼位置可使食品保鮮效果好?等等。也可以將以上問題利用圖片展現出科學的操作方法,讓學生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還要讓學生廣泛聯系生活實際,列舉大量的相關資料,利用擂台賽、搶答等方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

閱讀全文

與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