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小學數學西師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ftdown.asp?softid=4438說課稿,自己下載吧,類似的應該很多,如不滿意請從以下頁面下去找: http://www..com/s?ie=gb2312&bs=%C7%F3%D0%A1%D1%A7%CA%FD%D1%A7%CE%F7%CA%A6%B0%E6%C8%FD%C4%EA%BC%B6%CA%FD%D1%A7%CB%B5%BF%CE%B8%E5&sr=&z=&cl=3&f=8&tn=&wd=%CA%FD%D1%A7%CE%F7%CA%A6%B0%E6%C8%FD%C4%EA%BC%B6%CA%FD%D1%A7%CB%B5%BF%CE%B8%E5&ct=0
2. 小學數學說課內容
說教材(教材地位、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說學情
說教法
說學法
說教學過程
說板書設計
範文: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分數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是數概念的一次擴ɕ。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課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它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這節內容需藉助多媒體演示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通過演示和學生操作,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產生分數。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特點,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於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小組合作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幾分之一的形成過程。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分數只是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獲得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幾分之一的概念。難點是理解分數的含義。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整數知識,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量,雖然他們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來表示某些量。初學分數,由於分數這一概念比較抽象,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生初學分數會感到困難。
針對這些情況,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演示、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達到最終的學習目的。學法:學生通過分,塗,折,說等手段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達到幫助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目的。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問題,引入課題。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你覺得平均分怎麼樣?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給2個人,你會嗎?每個人分到多少?
3、2支筆呢?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分到多少?
4、1個圓餅呢?平均分給2個人,每個人分到多少?
創設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體驗分數的產生。
第二個環節: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在這個環節里我安排了三個步驟,分別是:
1、認識 1/2
由疑問「怎麼表示這半個蛋糕呢?」來產生分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類似這樣不足一個蛋糕的情況,用整數是無法表示的,在數學中引入了分數,可以用1/2這個分數來表示這個蛋糕的一半,讓學生說說1/2這個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動手操作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數學能力。讓學生用手中的長方形折一折,找到1/2 ,並用斜線塗上顏色。塗好後說一說1/2是怎麼來的?在這個環節設計 「 折一折 」 ,就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 的意義,為後面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新的分數作了鋪墊。
接著學生動手摺紙表示後反饋:說說自己的1/2是怎麼來的?並且有意識地收集學生作品:
(1)為什麼都能表示1/2 ?
(2)圖形不一樣,為什麼都能表示1/2
(3)為什麼一個1/2大,一個1/2小
經過多次比較,去掉1/2的表面屬性,提取1/2的本質屬性。
(4)下列圖形能用1/2表示嗎?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嗎?
2、認識幾分之一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學生初步理解1/2後,根據學生的生活及學習經驗,自主地學習探究幾分之一,培養學生進行嘗試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獲得發現的喜悅。這一步我採用了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幾分之一。
活動要求:
想:在心裡想好一個分數
寫:將這個分數寫在方格紙上
選: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分數是怎麼來的
3、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課件,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塗了一半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塗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後,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里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說一下為什麼。接著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後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後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系,為後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93頁第3題,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直觀圖形的引導下,感到分數也有大小,點燃學生探索的火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去探尋其中的奧秘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鞏固運用1、比較大小 2 、先看圖估一估,在填上合適的分數
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活躍思維。
第四環節: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3. 小學數學 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准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裡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裡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隻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4.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說全冊說課稿
哪裡有全一冊的說課稿呢?
lz仔細看看任何一課的說課稿
大同小異
只要把知識點換一換
說課稿是通用的
5.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說課稿
《什麼是周長》說課稿
【說教材】
《什麼是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五冊第44-45頁的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平面圖形周長的學習。是後面學習計算「幾何圖形周長」等知識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數學課程標准》,並聯系學生實際,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1、讓學生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在觀察、動手等實踐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感知周長,認識周長;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參與活動過程,學會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學會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
【說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什麼是周長。
難點:理解周長的定義,會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周長。
【說教法、學法】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各級思維,勇於探索的原動力。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更關注的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在師生互動中,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並在體驗交流中升華為理性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什麼是周長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體驗。
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齊全,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又由於這些圖形都是學生所熟知的,所以學生學起來比較順利。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直觀認識周長)
結合現在的季節特徵,並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上課開始,我創設了一個「小螞蟻沿樹葉邊線爬行」的動畫情境,讓學生觀察後說一說小螞蟻是怎麼爬行的,然後請一位學生跟老師一起畫出螞蟻的爬行路線,並且比一比看誰畫的好。這個活動有兩個作用:第一是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是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直觀認識樹葉的周長,從而導入新知,揭示課題。並且初步理解周長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元素——「邊線」和「一周」。
(二)描一描,說一說。(初步理解周長)
知道了樹葉的周長,那麼圖形有沒有周長呢?一句話過渡到下一環節描一描,說一說。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體會周長是從起點開始沿邊線一周還要再回到起點,並總結什麼是圖形的周長。對周長的含義得到完整的認識。
接著有一個圖形周長的判斷練習,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周長的意義。
(三)找一找,摸一摸。(實際感知周長)
從學生熟悉的課桌課本入手,與學生一起摸一摸,說一說桌面的周長和課本封面的周長。然後讓學生在自己身邊或教室里再找一找,和同伴說一說,指一指。這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加深了對周長知識的理解。
(四)闖關游戲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既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意識,又將本節課的練習融在其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
在第一關中,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時,展示了學生不同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且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五)課堂小結
小結本課知識,並把課堂的知識引向生活,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
6. 小學數學三年級優秀說課稿在哪裡謝謝
http://..com/question/327375497.html?fr=uc_push&push=core&group=1
這里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7. 人教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 千米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84、85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並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的課時安排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於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准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於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介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因為「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中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慾望,並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捲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後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裡到哪裡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系。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後告訴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系),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後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後說說想法。
(3)教學例2
嘗試練習
4000米=()千米
並說說練習過程的依據?
再練習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部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相同嗎?不同在哪裡?
答:基本的進率關系式有四個,分別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理和歸納,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體系。)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方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鞏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覺得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麼多實際問題,課後你們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問題想辦法加以解決。這里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溫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和生活聯系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對比,培養學生准確使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別如下。那麼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這道題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並比較大小。又通過選擇合適的數量,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具體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合適(舉出5個例子)。
(在熟練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應用題,並能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提高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於指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能簡明突出地呈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