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五年級上數學手抄報資料
求五年級上數學手抄報資料
查看全部9個回答
我來答
我來答 查看全部9個回答
ziyi86821846
LV.4 推薦於 2018-02-24
數學是無窮的科學。——赫爾曼外爾
數學中的一些美麗定理具有這樣的特性:它們極易從事實中歸納出來,但證明卻隱藏的極深。數學是科學之王。——高斯
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康扥爾
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獨立發展的終止或衰亡。——希爾伯特
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什麼。——畢達哥拉斯
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馬克思
一個國家的科學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數學來度量。——拉奧
數學的本質在於它的自由.——康扥爾(Cantor)
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康扥爾(Cantor)
沒有任何問題可以向無窮那樣深深的觸動人的情感,很少有別的觀念能像無窮那樣激勵理智產生富有成果的思想, 然而也沒有任何其他的概念能向無窮那樣需要加以闡明.——希爾伯特(Hilbert)
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終止或衰亡.——希爾伯特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熟悉的符號,因為不光在數學學習中離不開它們,幾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離不開它們.別看它們這么簡單,直到17世紀中葉才全部形成.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1、點錯的小數點
學習數學不僅解題思路要正確,具體解題過程也不能出錯,差之毫釐,往往失之千里. 美國芝加哥一個靠養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醫院施行一次小手術後回家.兩星期後,她接到醫院寄來的一張帳單,款數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數字,不禁大驚失色,駭得心臟病猝發,倒地身亡.後來,有人向醫院一核對,原來是電腦把小數點的位置放錯了,實際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
點錯一個小數點,竟要了一條人命.正如牛頓所說:"在數學中,最微小的誤差也不能忽略.
2、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3、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㈡ 五年級小學生應該畫什麼教師節手抄報
寫一些關於教師節是怎麼誕生的啊,教師節的來歷,或者是感謝老師的話,用大字寫祝老師教師節快樂,教師節快樂,然後畫一些花花草草,男生的也可以拉,畫一些花邊,格幾個格子
寫些成語,詞語,謎語,消笑話都可以。
㈢ 小學五年級手抄報怎麼做
很多手抄報的樣子,可以做參詳。而且辦手抄報並不難。下面是怎樣辦手抄報的步驟:
怎樣進行手抄報的設計與製作,大體上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美化與設計的步驟;
二、報頭、插圖與尾花的表現;
三、編輯抄寫描繪製作過程。
一、美化與設計
手抄報的美化與設計涉及的范圍主要有:版面設計與報頭、題花、插圖、尾花和花邊設計等。
1、版面設計
版面設計是出好手抄報的重要環節。
要設計好版面,須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本期手抄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選用有一定意義的報頭(即報名)。一般報頭應設計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讀所編輯或撰寫的文章並計算其字數,根據文章內容及篇幅的長短進行編輯(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顯要位置(即頭版);
(3)要注意長短文章穿插和橫排豎排相結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動活潑;
(4)排版還須注意:字的排列以橫為主以豎為輔,行距要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要有空隙,篇與邊之間要有空隙,且與紙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邊。另外,報面始終要保持干凈、整潔。
2、報頭
報頭起著開門見山的作用,必須緊密配合主題內容,形象生動地反映手抄報的主要思想。報名要取得有積極、健康、富有意義的名字。
報頭一般由主題圖形,報頭文字和幾何形體色塊或花邊而定,或嚴肅或活潑、或方形或圓形、或素雅或重彩。
報頭設計應注意:
(1)構圖要穩定,畫面結構要緊湊,報頭在設計與表現手法上力求簡煉,要反映手抄報的主題,起「一目瞭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體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幾種設計方案:一是排版設計為兩個版面的,應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設計為整版的,則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設計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題頭
題頭(即題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與文章題圖結合在一起。設計題頭要注意以題目文字為主,字略大。裝飾圖形須根據文章內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標題字要書寫得小於報題的文字,要大於正文的文字。總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圖與尾花
插圖是根據內容及版面裝飾的需要進行設計,好的插圖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插圖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顯得空且亂。尾花大都是出於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設計的,多以花草或幾何形圖案為主。插圖和尾花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並非多多益善,應得「畫龍點睛」之效。
5、花邊
花邊是手抄報中不可少的。有的報頭、題頭設計可用花邊;重要文章用花邊作外框;文章之間也可用花邊分隔;有的整個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邊隔開。在花邊的運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線或波狀線等。
二、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
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線描畫法和色塊畫法兩種。
1、線描畫法
要求形象簡煉、概括,用線准確,主次分明。作畫時要注意一定的步驟:
(1)一般扼要畫出主線----確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畫出與圖相關的比例、結構及透視;
(3)刻畫細部,結合形體結構、構圖、色調畫出線條的節奏變化;
(4)最後進行整理,使畫面完整統一。
2、色塊畫法
除要求造型准確外,還須善於處理色塊的搭配和變化關系,而這些關系的處理要從對象的需要出發,使版面色彩豐富。作畫時,可先畫鉛筆稿(力求造型准確),再均勻平塗大色塊;後刻畫細部;最後進行修整,使之更加統一完美。
線描畫法與色塊畫法,通常是同時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單色。不管是線描還是色塊畫法,最好不要只用鉛筆去畫。版面上的圖形或文字不能剪貼。
三、手抄報的編繪製作的步驟
編繪製作是落實由設想到具體著手完成的重要步驟。
其步驟有二:一是准備階段,另一是編制階段。
1、准備階段。
主要是各種材料、工具的准備。具體包括:擬定本期手抄報的報名;准備好一張白棒紙(大小視需要而定,有半開,四開,八開等,本次政教處舉辦的手抄報比賽是要求為《江西日報》大小,即半開);編輯、撰寫有關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備些);書寫、繪圖工具等。
2、編制階段。
這個階段是手抄報製作的主要過程。 大致為:版面設計、抄寫過程、美化過程。
(1)版面設計:根據文章的長短進行排版,並畫好格子或格線(一般用鉛筆輕輕描出,手抄報製作完畢後可擦可不擦)。
(2)抄寫過程:指的是文章的書寫。手抄報的用紙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書寫宜用碳素墨水;字體宜用行書和楷書,少用草書和篆書;字的個頭大小要適中(符合通常的閱讀習慣)。字寫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關鍵在於書寫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標題中不能出現錯別字。
(3)美化過程:文章抄寫完畢後,即可進行插圖、尾花、花邊的繪制(不宜先插圖後抄寫),將整個版面美化。這個過程是手抄報版面出效果的關鍵過程。
手抄報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專題性的。手抄報的製作設計與黑板報製作設計要求和步驟大體是相同的
㈣ 五年級關於"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手抄報.
團結友愛互助共建和諧社會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團結、互助、友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只有擁有這種優秀的品質,我們才能有機結合起來,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在校園,就在我們身邊,團結互助友愛的行為隨處可見。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我們舉行了別開生面的拔河比賽。雖然我們班沒有多少「重量級」選手,卻奇跡般的奪得了好的成績,同學們歡呼阿,跳躍阿!靠的是什麼?是我們全班同學一顆顆無比團結友愛的心,想為班上爭得榮譽。所以在非常緊要的關頭,大家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動作協調,終於在那心驚肉跳的一瞬間,拼盡全力取得了勝利。不容易呀!這就是團結合作的力量!
以前學校組織了「幫助貧困學生捐款」的主題活動。讓我們小學生多一份愛心,伸出援助的手,讓那些貧困的同齡人也和我們一樣,在鮮花和快樂中讀書,也接受同樣的教育。聽到這消息後,同學們都踴躍地捐出自己平時積攢的零花錢,1元、5元、10元......有的同學甚至捐了100元!雖然我們捐的錢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達了我們的一份愛心。我們在這么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遠山區里的同學,別說讀書,有的連吃飯都困難,這對他們多麼不公平!也給社會帶來不和諧,真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幫助他們!
在我們校園生活中,也時常有一些不和諧的事情的發生。前不久,我們班的兩位同學因為一件芝麻大點兒的事兒而傷感情。一個同學在做操時無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學,前面的同學以為是後面的同學在逗她,就回打了後面的同學,於是,她們就這樣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來。要不是同學及時制止,還不知會打成什麼樣呢。從那以後,他們互不理睬,有時還要找點小事報復,吵架。這件事一直延續了幾個星期,其中一位同學還想轉學呢!多虧同學把這事告訴了老師,老師把這兩位同學請進了辦公室,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耐心的教育,使這兩位同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來還成了互相幫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學間互相謙讓,互相容忍,寬宏大量,就不會有這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同學們,讓我們多一份關愛,少一些爭執,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讓生活中不和諧的音符通通消失,讓我們用團結互助奏出美妙的交響樂!讓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校園充滿和諧,讓我們每一個同學在和諧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讓大家在這個溫馨的大家庭中快樂的擁抱著,讓我們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頻繁的親情往來讓我們激動不已。這種感知時常在我的心中靜靜的流淌……
作為新一代的中學生,我們更應該在呼籲共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中,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的同時,與民族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讓民族之花開遍祖國每個角落。
㈤ 小學生手抄報心理健康報(五年級)
科學地講,健康的含義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因此,保持心理健康,營造良好心境是對健康防病大有裨益的。那麼,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保持樂觀的情緒。要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即便是幹些家務也不應視為負擔,而是帶著情趣去干,比如做飯,不斷嘗試新花樣,享受烹飪的歡娛。在工作上要不斷創造,在進取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
善於排除不良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別悶在心裡,要善於把心中的煩惱或困惑及時講出來,使消極情緒得以釋放,從而保持愉悅心情總伴你左右。
經常幫助別人。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美德,其作用不僅使被幫助者感受人間真情,解決一時之難,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後的快慰。經常幫助別人,就是使自己常處在一種良好心境中。
善待別人,心胸大度。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度與人相處,會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尤其是被人誤解的時候,要亮出高姿態,待對方曉知真相後更會佩服你,這樣寬容,關心別人也有利於營造好心境。
要有廣泛的愛好。比如收藏、體育、旅遊、音樂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間的樂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廣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時,這種興趣活動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保持一顆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後,隨年歲的增長,有人便產生了「看破紅塵「的感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這樣不利於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顆童心,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好奇,不論對知識更新,還是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培養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嚴肅、正式的場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說話時適當地採用幽默語言,對活躍氣氛、融洽關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陣會心的笑聲中,大家心情特別好。
學會諧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經常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適應社會的規范,並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適應力,從而減少因此而帶來的困惑和壓力,保持心理健康。
㈥ 五年級數學手抄報怎麼寫
這個不錯文字可以改一哈,多花點圖就可以少寫點字,
資料:
數學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一元錢哪裡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價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錢,總共給了老闆三十元,後來老闆優惠了五元,讓服務員退給他們,結果服務員貪污了兩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錢,也就是說每人消費了9元錢。三個人總共花了27元,加上服務員貪污的2元總共29元。那一元錢到哪去了?
分蘋果
小咪家裡來了5位同學。小咪的爸爸想用蘋果來招待這6位小朋友,可是家裡只有5個蘋果。怎麼辦呢?只好把蘋果切開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塊,小咪的爸爸希望每個蘋果最多切成3塊。這就成了又一道題目:給6個孩子平均分配5個蘋果,每個蘋果都不許切成3塊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樣做的呢?
小馬虎數雞
春節里,養雞專業戶小馬虎站在院子里,數了一遍雞的總數,決定留下 ,1/2外,把1/4慰問解放軍,1/3送給養老院。他把雞送走後,聽到房內有雞叫,才知道少數了10隻雞。於是把房內房外的雞重數一遍,沒有錯,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數。小馬虎奇怪了。問題出在哪裡呢?你知道小馬虎在院里數的雞是多少只嗎?
來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裡洗碗,小強看見了問道:「怎麼洗那麼多的碗 ?」「
家裡來了客人了。」「來了多少人?」小林說:「我沒有數,只知道他們每人用一個飯碗,,二人合用一個湯碗,三人合用一個菜碗,四人合用一個大酒碗,一共用了15個碗。」你知道來了多少客人嗎?
數學名人: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
從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資料常來自高斯本人,因為他在晚年時總喜歡談他小時後的事,我們也許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許多人都證實了他所談的故事。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裡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裡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帶笑說,他在學講話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了,還常說他問了大人字母如何發音後,就自己學著讀起書來。
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鍾,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數學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於Brunswick,位於現在德國中北部。他的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泥水匠,母親是一個石匠的女兒,有一個很聰明的弟弟,高斯這位舅舅,對小高斯很照顧,偶而會給他一些指導,而父親可以說是一名「大老粗」,認為只有力氣能掙錢,學問這種勞什子對窮人是沒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現過人才華,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帳冊上的錯誤。七歲時進了小學,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老師對學生並不好,常認為自己在窮鄉僻壤教書是懷才不遇。高斯十歲時,老師考了那道著名的「從一加到一百」,終於發現了高斯的才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從漢堡買了一本較深的數學書給高斯讀。同時,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歲的助教Bartels變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師高得多,後來成為大學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數學。
老師和助教去拜訪高斯的父親,要他讓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親認為兒子應該像他一樣,作個泥水匠,而且也沒有錢讓高斯繼續讀書,最後的結論是--去找有錢有勢的人當高斯的贊助人,雖然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經過這次的訪問,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織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討論數學,但不久之後,Bartels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顧父親的反對進了高等學校。數學老師看了高斯的作業後就要他不必再上數學課,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駕全班之上。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1910——1982)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1933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抗日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號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名師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國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巴赫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巴赫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1966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1973年2月,從「文革「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1933-1996),當代著名數學家。1950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1953年畢業留校任教。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1973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1979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四年級思考題:
1.一個鍋里能同時放2張餅,烙一面要1分鍾,現在要烙7張餅,至少需要( )分鍾.
答案:7乘2=14面 算出烙幾面
14/2=7次 除以每次能烙幾張算出烙幾次
7*1=7分 烙幾次乘以每面所需要的時間
答:7分
7*1=7分
公式:張數*以烙一面的時間 注釋:只適用於烙兩張餅,其它的用上面的算式
2.黑板上寫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張華和李玲兩個人輪流劃掉任意兩個相鄰的數,張華劃掉後李玲就沒有數可以劃了,張華有必勝的方法嗎?
答案:(1)a²-b²
(2)一個數的平方加上另一個數的平方等於這兩數的和乘以這兩個數的差
(3)(a+b)*(a-b)將其展開得
(a+b)*(a-b)=a²-ab+ab-b²=a²-b²
奧數題及答案
1、大小兩桶油,重量比是7:3,如果從大桶取出12千克倒入小桶,則兩桶油中的油正好相等。兩桶油原來各有多少油?
12/2*10=60(千克)
7+3=10
60/10*7=42(千克)
60/10*3=18(千克)
答:大桶里有42千克油,
小桶里有18千克油。
2、一桶汽油,桶的重量是油的8%,倒出48千克後,油的重量相當於同的二分之一,原有油多少千克?
48/(1-8%*0.5)
=48/96%
=50(千克)
答:原有油50千克。
*=乘號
/=除號
㈦ 數學手抄報 五年級
高斯(Gauss 1777~1855)生於Brunswick,位於現在德國中北部。他的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泥水匠,母親是一個石匠的女兒,有一個很聰明的弟弟,高斯這位舅舅,對小高斯很照顧,偶而會給他一些指導,而父親可以說是一名「大老粗」,認為只有力氣能掙錢,學問這種勞什子對窮人是沒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現過人才華,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帳冊上的錯誤。七歲時進了小學,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老師對學生並不好,常認為自己在窮鄉僻壤教書是懷才不遇。高斯十歲時,老師考了那道著名的「從一加到一百」,終於發現了高斯的才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從漢堡買了一本較深的數學書給高斯讀。同時,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歲的助教Bartels變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師高得多,後來成為大學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數學。
老師和助教去拜訪高斯的父親,要他讓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親認為兒子應該像他一樣,作個泥水匠,而且也沒有錢讓高斯繼續讀書,最後的結論是--去找有錢有勢的人當高斯的贊助人,雖然他們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經過這次的訪問,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織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討論數學,但不久之後,Bartels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顧父親的反對進了高等學校。數學老師看了高斯的作業後就要他不必再上數學課,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駕全班之上。
1791年高斯終於找到了資助人--布倫斯維克公爵費迪南(Braunschweig),答應盡一切可能幫助他,高斯的父親再也沒有反對的理由。隔年,高斯進入Braunschweig學院。這年,高斯十五歲。在那裡,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並且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逆定理」(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質數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術幾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
1795年高斯進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學,因為他在語言和數學上都極有天分,為了將來是要專攻古典語文或數學苦惱了一陣子。到了1796年,十七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最為人所知,也使得他走上數學之路的,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
希臘時代的數學家已經知道如何用尺規作出正 2m×3n×5p 邊形,其中 m 是正整數,而 n 和 p 只能是0或1。但是對於正七、九、十一邊形的尺規作圖法,兩千年來都沒有人知道。而高斯證明了:
一個正 n 邊形可以尺規作圖若且唯若 n 是以下兩種形式之一:
1、n = 2k,k = 2, 3,…
2、n = 2k × (幾個不同「費馬質數」的乘積),k = 0,1,2,…
費馬質數是形如 Fk = 22k 的質數。像 F0 = 3,F1 = 5,F2 = 17,F3 = 257, F4 = 65537,都是質數。高斯用代數的方法解決二千多年來的幾何難題,他也視此為生平得意之作,還交待要把正十七邊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後來他的墓碑上並沒有刻上十七邊形,而是十七角星,因為負責刻碑的雕刻家認為,正十七邊形和圓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來。
1799年高斯提出了他的博士論文,這論文證明了代數一個重要的定理:
任一多項式都有(復數)根。這結果稱為「代數學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
事實上在高斯之前有許多數學家認為已給出了這個結果的證明,可是沒有一個證明是嚴密的。高斯把前人證明的缺失一一指出來,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一生中一共給出了四個不同的證明。
在1801年,高斯二十四歲時出版了《算學研究》(Disquesitiones Arithmeticae),這本書以拉丁文寫成,原來有八章,由於錢不夠,只好印七章。
這本書除了第七章介紹代數基本定理外,其餘都是數論,可以說是數論第一本有系統的著作,高斯第一次介紹「同餘」(Congruent)的概念。「二次互逆定理」也在其中。
二十四歲開始,高斯放棄在純數學的研究,作了幾年天文學的研究。
當時的天文界正在為火星和木星間龐大的間隙煩惱不已,認為火星和木星間應該還有行星未被發現。在1801年,義大利的天文學家Piazzi,發現在火星和木星間有一顆新星。它被命名為「穀神星」(Cere)。現在我們知道它是火星和木星的小行星帶中的一個,但當時天文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說這是行星,有人說這是彗星。必須繼續觀察才能判決,但是Piazzi只能觀察到它9度的軌道,再來,它便隱身到太陽後面去了。因此無法知道它的軌道,也無法判定它是行星或彗星。
高斯這時對這個問是產生興趣,他決定解決這個捉摸不到的星體軌跡的問題。高斯自己獨創了只要三次觀察,就可以來計算星球軌道的方法。他可以極准確地預測行星的位置。果然,穀神星准確無誤的在高斯預測的地方出現。這個方法--雖然他當時沒有公布--就是「最小平方法」 (Method of Least Square)。
1802年,他又准確預測了小行星二號--智神星(Pallas)的位置,這時他的聲名遠播,榮譽滾滾而來,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選他為會員,發現Pallas的天文學家Olbers請他當哥廷根天文台主任,他沒有立刻答應,到了1807年才前往哥廷根就任。
1809年他寫了《天體運動理論》二冊,第一冊包含了微分方程、圓椎截痕和橢圓軌道,第二冊他展示了如何估計行星的軌道。高斯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大多在1817年以前,但他仍一直做著觀察的工作到他七十歲為止。雖然做著天文台的工作,他仍抽空做其他研究。為了用積分解天體運動的微分力程,他考慮無窮級數,並研究級數的收斂問題,在1812年,他研究了超幾何級數(Hypergeometric Series),並且把研究結果寫成專題論文,呈給哥廷根皇家科學院。
1820到1830年間,高斯為了測繪汗諾華(Hanover)公國(高斯住的地方)的地圖,開始做測地的工作,他寫了關於測地學的書,由於測地上的需要,他發明了日觀測儀(Heliotrope)。為了要對地球表面作研究,他開始對一些曲面的幾何性質作研究。
1827年他發表了《曲面的一般研究》 (Disquisitiones generales circa superficies curva),涵蓋一部分現在大學念的「微分幾何」。
在1830到1840年間,高斯和一個比他小廿七歲的年輕物理學家-韋伯(Withelm Weber)一起從事磁的研究,他們的合作是很理想的:韋伯作實驗,高斯研究理論,韋伯引起高斯對物理問題的興趣,而高斯用數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影響韋伯的思考工作方法。
1833年高斯從他的天文台拉了一條長八千尺的電線,跨過許多人家的屋頂,一直到韋伯的實驗室,以伏特電池為電源,構造了世界第一個電報機。
1835年高斯在天文台里設立磁觀測站,並且組織「磁協會」發表研究結果,引起世界廣大地區對地磁作研究和測量。
高斯已經得到了地磁的准確理,他為了要獲得實驗數據的證明,他的書《地磁的一般理論》拖到1839年才發表。
1840年他和韋伯畫出了世界第一張地球磁場圖,而且定出了地球磁南極和磁北極的位置。 1841年美國科學家證實了高斯的理論,找到了磁南極和磁北極的確實位置。
高斯對自己的工作態度是精益求精,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自己曾說:「寧可發表少,但發表的東西是成熟的成果。」許多當代的數學家要求他,不要太認真,把結果寫出來發表,這對數學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是關於非歐幾何的發展。非歐幾何的的開山祖師有三人,高斯、 Lobatchevsky(羅巴切烏斯基,1793~1856), Bolyai(波埃伊,1802~1860)。其中Bolyai的父親是高斯大學的同學,他曾想試著證明平行公理,雖然父親反對他繼續從事這種看起來毫無希望的研究,小Bolyai還是沉溺於平行公理。最後發展出了非歐幾何,並且在1832~1833年發表了研究結果,老Bolyai把兒子的成果寄給老同學高斯,想不到高斯卻回信道:
to praise it would mean to praise myself.我無法誇贊他,因為誇贊他就等於誇獎我自己。
早在幾十年前,高斯就已經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只是怕不能為世人所接受而沒有公布而已。
美國的著名數學家貝爾(E.T.Bell),在他著的《數學工作者》(Men of Mathematics) 一書里曾經這樣批評高斯:
在高斯死後,人們才知道他早就預見一些十九世的數學,而且在1800年之前已經期待它們的出現。如果他能把他所知道的一些東西泄漏,很可能現在數學早比目前還要先進半個世紀或更多的時間。阿貝爾(Abel)和雅可比(Jacobi)可以從高斯所停留的地方開始工作,而不是把他們最好的努力花在發現高斯早在他們出生時就知道的東西。而那些非歐幾何學的創造者,可以把他們的天才用到其他力面去。
在1855年二月23日清晨,高斯在他的睡夢中安詳的去世了......
1客車長190米,貨車長240米,兩車分別以每秒20米和每秒23M的速度前進.在雙軌鐵路上,相遇時從車頭相遇到車尾相離需幾秒?
答案:10秒.
2 計算1234+2341+3412+4123=?
答案:11110
3 一個等差數列的首項是5.6 ,第六項是20.6,求它的第4項
答案:14.6
4 求和0.1+0.3+0.5+0.7+.....+0.87+0.89=?
答案:22.5
5 求解下列同餘方程:
(1)5X≡3(mod 13) (2)30x≡33(mod 39) (3)35x≡140(mod 47) (4)3x+4x≡45(mod 4)
答案:(1)x≡11(mod 13) (2)x≡5(mod 39) (3)x≡4(mod 47) (4)x≡3(mod 4)
6 請問數2206525321能否被7 11 13 整除?
答案:能
7現有1分.2分.5分硬幣共100枚,總共價值2元.已知2分硬幣總價值比一分硬幣總價值多13分,三類硬幣各幾枚?
答案:一分幣51`枚.二分幣32枚.5分幣17枚.
8 找規律填數:
0 , 3,8,15,24,35,___,63 答案: 48
9 100條直線最多能把平面分為幾個部分?
答案:5051
10 A B兩人向大洋前進,每人備有12天食物,他們最多探險___天
答案:8天
11 100以內所有能被2或3或5或7整除的自然數個數
答案:78個
12 1/2 + 1/2+3 + 1/2+3+4 + ......+ 1/2+3+4+....+10=?
答案:343/330
13 從1,2,3,......2003,2004這些數中最多可取幾個數,讓任意兩數差不等於9?
答案:1005
14 求360的全部約數個數. 答案: 24
15 停車場上,有24輛車,汽車四輪,摩托車3輪,共86個輪.三輪摩托車____輛. 答案:10輛.
16 約數共有8個的最小自然數為____. 答案:24
17求所有除4餘一的兩位數和 答案;1210
㈧ 小學五年級作文,寫手抄報的過程,300字
辦手抄報
在上個星期,我辦了一張手抄報。
我辦的這張手抄報本來因該由我們小組一起來完成的。可是由於我們小組的小組長懶,非把這項任務交給我一個人來完成。我只好畫這張手抄報了。
這次手抄報我畫了3張。一開始,我是認認真真的畫,不敢有任何馬虎。可我的第一張手抄報剛畫好就報廢了。事情是這樣的。我剛畫完第一張手抄報時心想:「終於畫完了,可以輕松一下了。」我拿起畫,左看看,右看看,總覺得看不夠。就在我得意洋洋的時候,意外卻發生了。我把畫舉起來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突然沖過來,一下子就把畫抓住。只聽「滋啦」一聲,我的心血——那張畫變成了兩半。我當時不敢相信,我花了3天時間的作品在這一瞬間變成了兩半。我當時火冒六丈,破口罵道:「你真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了啊,無緣無故幹嘛撕我的畫?」就這樣,我的第一張手抄報報廢了。
第二張手抄報是因為我的一點小錯誤報廢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張手抄報了。自從前兩張手抄報報廢以後,我畫第三張畫是格外小心,生怕出錯誤。為了保險起見,我就把手抄報帶到家裡畫,心想:這次肯定沒問題。為了在老師評講前搞定。我是廢寢忘食的畫啊。晚上一回到家我就掏出筆在那裡畫呀畫呀,弄得我幾個晚上都是十點半睡覺。雖然很累,可我沒有半點怨言。
這次手抄報讓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