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的教學內容是通過豐富的情景,讓學生在感知20以內數的多與少的同時,學會用語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詞語來描述兩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初步學慣用估算方法去體驗比多少。在學生的參與下,體會到生活中充滿數學及生活的多姿多彩。「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些詞語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我覺得要做的只是找到一個契機,讓學生將他們的生活語言說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給學生創設一個童話情境:森林裡的小動物們在舉行折星星比賽,請學生估計小猴折了幾顆星,再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小猴與小松鼠誰折的多,是多很多嗎?引導學生說出「多一些」,反過來該怎麼說?引導學生說出「少一些」,然後用小貓折的與小猴比,引出「多得多、少得多」。雖然後面進行了大量的練習,但還是有部分學生對於多少的程度區分不明確。課後,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覺得如果我把新授部分改一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小松鼠、小貓和小猴折的星星,誰多?並用「誰比誰多(少)」說完整句。接著教師質疑:小松鼠折的比小猴多,小貓折的也比小猴多,可多出的部分一樣嗎?小組討論用什麼詞語表述(學生開展討論)。通過全班交流報,引導學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義。這樣的教學設計,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有效地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合作交流活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這些較難理解的詞語。
❷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比多少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例六《比多少》,題目是小華套中12個圈,小雪套中7個圈,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圈?這節課的重點是:1、對於「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這樣的問題能正確的列算式。2、明白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就是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難點是:理解減去的部分是兩個人套中的同樣多的部分。
一、本課大致的流程是:
1、復習。選用上學期的《比多少》的幾幅圖,喚醒學生已知的經驗。
教學空間:選取三種比多少的典型習題,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比多少的知識和方法。
2、新授。重點突破「小華比小雪多幾個?」這個問題。通過擺磁力扣,找出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用虛線隔開,再找出小華比小雪多出來的部分。讓學生嘗試列式、說每個數代表的意義。明確小華比小雪多套中5個後,再提問「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和「小華小雪套中的圈相差幾個?」
教學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找出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以及小華比小雪多出來的部分,並且嘗試列式,說出算式的意義。
3、鞏固練習。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
教學空間:選取了三道比多少的練習題和一道提問題的題。讓學生在充分練習中鞏固比多少的知識。
二、課後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比較扎實,基本上都能正確的列式解答,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23頁第9題中出現三個條件時出錯。但是在教學空間的設計上和練習題的層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師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怎樣激發他們去主動學習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復習的部分,我在課上的操作是:小豬和蘋果比多少,大家看,一隻小豬對應一個蘋果,每隻小豬都對應了一個蘋果,我們就說小豬和蘋果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引導,留給學生的教學空間是很小的。和韓主任研討時,韓主任提醒我,這里既然是復習舊知識,就更應該給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觀察,再提問「這是誰和誰比?你發現了什麼?」提問、追問、反問的效果肯定要遠遠高於講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較小華和小雪套中的圈數同樣多的部分時,我問:「小華這部分(同樣多的部分)是多少個?」一個學生很快說道「7個。」我緊接著追問道,「你都沒數,怎麼就知道是7個呢?」她說,「因為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個,那小華的這部分也是7個。」這里的追問就非常有價值,學生能把注意力從單純的關注個數轉移到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適時的提問、追問、反問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能激起「千層浪」!
(二)、重視練習題的設計,課堂的練習題在選擇與呈現的方式上,要有針對性和層次。
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四道習題(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都是圍繞著「比多少」的實際問題展開的。針對性很好,但是層次的設計略有不足。上完課後,我想如果能把習題的呈現方式改成以下的設計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確列式。讓學生當小老師說一說15表示什麼?9表示什麼?2、23頁第5題,可以再追問「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幾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幾箱呢?」3、23頁第7題,可以先出示兩只小蜜蜂,讓學生說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先出示兩個條件讓學生提問題,這樣可以降低難度,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圖、分析圖、理解圖以及提問題的能力。4、23頁第9題(3個條件的),也是先出示條件,老師提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再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與第7題相比,又提高了一個難度。
❸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1:積極的給予機會,珍惜學生的創造 回憶整節課,最大的感觸就是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學生的創新精神值得保護和給予機會。在 記憶「 >」 「 < 」這兩個符號的時候,我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從而有了「大 於大於前面數字大,小於小於前面數字小」「小魚的尾巴像小於」「開口朝向大的就是大的數 字」「大於和小於寫起來是「><」的,就像是 的眼睛,左邊的是大於,右邊的是小於。 從這個教學環節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創造,激發學 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願意表達,樂於表達。 2.數學知識的生動化和生活化 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很多習慣都不好,上課亂動,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課一開始,我便設計 了一個故事情景,激發學生幫助他人的興趣。自然的引出課題。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 活,知識一旦和自身的某些東西聯系起來就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因此我後半節課設計這 3 一環節不僅使得學生疲勞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學 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 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運用今天學習的大於和小於造幾個句子 下課的時候和同伴說說。 3、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開放練習,從而培養學生 的有序思維。再讓學生比較小於 5 小於 4 小於 3,小於 2 的這幾個式子,你發現了什麼?馬 上就有學生發現括弧里可以填的個數剛好是少一個。還有小朋友運用他的 5 個小手指來告訴 我這樣的題目怎麼做。令我不禁感慨學生的機智和聰明。教師要相信學生,把時間交還給他 們,留給學生充分思維的空間,把學生實實在在的放在主體地位,真正的體現學生是數學學 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著。
❹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備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葯品盒等,正方體的餅干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著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這堂課准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松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 」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 」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為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棱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棱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為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並為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為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❺ 小學一年級數學文具教學反思
一年書「了解對象和圖形」的教學反思
一所幼兒園年級的學生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思維方式思考的是圖像的基礎。讓孩子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主要的圖形和抽象的身體一個簡單的三維圖形?類前一段時間,我做了很多籌備工作,平日注意的項目集合在一個良好的生活,准備教具使用,如長方形的牙膏盒,葯品盒,餅干盒立方體,立方體等,缸茶盒,水杯等,有乒乓球,球等,而卡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體,球形三維結構線圖里。同時,學生在課前需要收集好相關生活學習工具。教學,第一件禮物,我已經收集了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傾吐自己的學習工具,認為他們是同一類型的形組合在一起的文章,繼續生產牙膏盒,讓孩子們知道,它的大概形狀特徵,與一幾一幾的面孔,它面臨著相同的大小顯示,所以在有目的的思維和理解探索,如牙膏盒引導自己的孩子有六個面孔組成的,所面臨的兩副面孔的對象是同樣大小的矩形,然後我的牙膏盒樣品尺寸的紙張,讓孩子們談論觀察到的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然後,孩子們知道長方體的一種,根據貼在黑板上,抽象的矩形模型圖片,孩子從比喻的意義上理解的長方體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使用類似的方法來指導自己的孩子知道立方體,圓柱體,球體,讓孩子們看一看,比較,觸摸,講座及其他活動立方體長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狀的共同點和分歧在動手實踐中的視覺感知長方體和立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可以滾動等多種功能。
還是更充分的准備,這一課,課堂設計也滿足了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個班級學習氣氛濃烈,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覺很輕松和快樂。放學後我想著想著,這個教訓是要達到目標,但學校覺得深挖足夠的物質資源,還要注重知識的擴展和擴展。例如,只注重課本知識的突破,只追求「求同存異」,共同的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和其他三維圖形,但不能被歸類為實際圖形例如「」這樣的圖形和長方體應區分「這種模式應區別於氣缸,」應與球出類拔萃。還有一個特殊的矩形,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有的孩子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一個立方體,但它實際上是一個長方體,應該允許孩子控制一個立方體,長方體各自的特點,所以很容易區分出來。
這一課的孩子簡單的立體幾何初步接觸,下一堂課是讓學生去探索抽象的三維簡單的平面圖形。 「三角」之一將是「三棱錐」抽象的三維圖形。它似乎在理解三維圖形,你也應該補充理解「三金字塔」知道它也是一個三維圖形背平面圖形的認識「三角」做好充分的准備。
思考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難以解決剩餘問題上的教訓,來彌補知識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孩子的理解的擬議生效簡單的三維圖形和教訓「的理解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為鋪墊。這讓孩子們則開始感受到知識探索的樂趣,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思維,辯證地分析問題。
❻ 小學數學一年級數學上冊還剩下多少教學反思
本節課上還存在著不足:
1.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個個躍躍欲試,但是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尚未養成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急著要表達自己的見解,導致課堂秩序有點混亂,不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與交流的習慣。
2.在教學中,我更多關注的是大部分學生,而忽視了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也是我今後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關注後進生,在課堂上盡量給他們提供機會,給予指導和幫助。
3. 在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說一說你學到了什麼?」,學生都不能完整的表述,對剛入學的孩子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今後我會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❼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比多少教學反思
1、遵循「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一原理設計了一系列活潑有趣,符合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中國與日本,韓國與日本「比金牌」中讓學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礎上啟發學生逆向思考,日本與中國比怎樣,日本與韓國比怎樣,運用類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義,自然順暢,很好的為課堂目標服務。
2、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課堂中我既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不框架學生的思維,力求多種答案。同時也注意引導學生如何逆向思維,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3、自主學習,培養數感。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比一比,說一說,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種學習活,並融游戲於知識的學習之中,啟發學生通過自主[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FFKJ.Net]探索,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思維積極.從直觀到抽象,偶合學生的數感,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4、在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課堂紀律還不是很好,使得課堂節奏放慢,因此舉例拓展延伸在本節課中還未能得以很好的落實,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應加強學生課堂紀律的教育。另外,「多得多」,「多一些」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