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年級 >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

發布時間:2020-11-24 01:47:38

『壹』 求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 教案(要詳案!) 含 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和反思

大象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 植物角里的科學
《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教學目標:
1、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藉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3、樂於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藉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准備: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於植物的書籍,准備好資料本。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麼時候,窗檯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里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么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後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
三、分析與總結
師: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於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刮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後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麼辦呢?我們常常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計劃與組織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麼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後准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的實驗做好准備。
《在實驗中探秘》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並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准備:
1、學生准備:一人准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准備:探究記錄本;標簽紙4張;紙盒四隻;水壺一隻;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於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麼?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麼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數是什麼?怎樣控制變數?請各小組討論後制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後,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後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准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准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准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餘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後,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匯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於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匯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數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數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秘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研究仍在繼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就是在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延續和進步的。
2、讓學生再一次經歷從問題發現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新的問題仍在發現中,研究仍在繼續中,本課將主要引導學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學准備:油菜種子、不透光的紙盒四個,剪刀、膠帶、花盆四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為什麼會長歪時,我們還有了新的意外的發現。你發現了哪些問題?
學生說一說。
二、合作探究。
1、反思與提問
學生交流自己的問題,教師引導進行選取。( 「植物的根為什麼會偏向有水的一邊?」「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嗎?」)假如學生能提出更有價值且適宜他們研究的問題,教師也要加以鼓勵和指導。
2、猜想原因,設計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 「研究根吸水的實驗」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證實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具體方法見教材。實驗中,還可以在瓶中的水裡加入1-2滴紅墨水,這樣將有助於觀察。
第二個實驗「探究根的向水生長實驗」,是觀察大豆或稻子等種子發芽後根的生長方向來說明根具有向水生長的性質。
三、分析與總結
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所觀察到的實驗結果,並做出結論。
課文中的「知識鏈接」是對學生本單元探究學習的知識補充和綜述,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植物有許多特性,這對於我們更好的種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幫助。
二、表達與交流
1、教師引導學生學生採用適當的形式進行成果交流,並應用到實踐中。
2、寫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議書並交流。
三、回顧與反思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內容,理清教材脈絡。
2、試寫出本次「旅行」經過的地方。
3、師生交流評議。
四、拓展
1、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進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習性。
第二單元 讓生活充滿陽光
《讓生活充滿陽光》
教學目標:
1、知道進行一項大的活動(事情)首先要從整體上進行計劃和組織。
2、能較好的分析討論他人的經驗。
3、培養學生嚴禁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活動整體構思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活動整體構思意識。
教學准備:實驗室進行暗室效果設計,下載的遠程教育資源中的一些場景圖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上課時,打開實驗室的門(不大),讓學生進入「暗室」。
師:走進這個房間瞬間,同學們有什麼感受?談一談.
這時,學生的感受會有兩方面,一是陰涼舒適,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勵學生能從不同的側面對事情進行評價,選定我們今天「想使這里亮起來」。
二、回顧反思
師:我們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歷嗎?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存在採光不足的問題?師生交流。
三、計劃與組織
師:假如你是地下停車場的負責人,你是那條街道的負責人,當你發現這里採光不足時,你會怎麼做呢?
學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種各樣的燈,既節能又美觀。(因為電視、生活中常見這樣的場景。)沒有去實地考察、廣集方案的意識。
師:這么大的工程,我們怎麼能一個人或幾個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進行呢?想一想我們「鄭東新區」是多麼的美,我們的「水立方」、「鳥巢」、還有那世人稱贊的「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的口號」,舞動的「京」字,熊貓的名字……這些活動大家都是通過什麼方式做得這么出色呢?
學生討論,但是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活動也可「招標」。
師:人們對於一項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腦門,一次沖動就做出決定的。很多時候通過招標、邀請、比賽、論證會等方式,廣征方法和建議,從中篩選出最佳設計方案後,才進行實施的。我們也可以開展一個「採光設計方案邀請賽」,邀請我們全體學生參與設計,從中選取最佳方案,讓其我們每個小組都來設計吧。
師:就像我們家衛生間、廚房一樣,能通過改造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時,我們是不會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們身邊的都市村莊一樣,怎麼改也達不到現代大都市的要求時,我們就會設計一套新的方案,重新進行建造。我們的設計方案相應的可以分成「改進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兩種。
出示15頁的「採光方案設計邀請賽」圖片,注意要求。
師:你們對哪裡的採光不足進行設計呢?怎樣參加這次邀請賽呢?小組討論,制定一個可行的研究計劃。
小組討論,寫計劃。(這時的學生還可能沒有達到「實地考察,發現問題——搜集資料,制定方案——實驗驗證方案,用模型解釋解決方案」的水平)教師巡視傾聽、必要的指導。
師:我們可以參考16頁奇妙小組的研究計劃,對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們的總體研究計劃。
教師進行小組指導。
四、交流總結。
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改進方案,師生評議。
《探尋光的路線》
教學目標:
1、逐步形成主動積極收集資料、依據計劃進行研究的探究習慣。
2、能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部分建築物採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鏡的反光作用,知道物體反光能力的強弱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准備:
教師:下載並整合的遠程教育資源中關於光的傳播教學課件;鏡子,鋁板,紙板,凸透鏡等。
學生:模擬建築物(紙箱),電筒,彎管吸管;鏡子,鋁板,紙板等。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醫院的長通道為什麼會出現採光問題?
二、模擬實驗。
1、實驗探究光傳播的路線
(1)演示實驗:我們需要哪些材料來做模擬實驗?
(2)思考: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什麼光照不到建築物的內部?為什麼會出現影子?
學生猜測,大膽假設。
(3)學生實驗:我們用彎管吸管能看見日光燈嗎?為什麼?
師生共同利用彎管吸管觀察日光燈,通過這一小實驗探究光的傳播路線。
2、閱讀資料
(1)談話:通過彎管不能看見日光燈,說明了光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日光燈不能透過彎管進入我們的眼睛,說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2)知識鏈接:閱讀課文第17頁。
了解什麼是光源。教師和學生共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光源。
(3)課件演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課件直觀地演示光直線的傳播的現象,了解古人怎樣研究和利用光直線傳播原理的。(墨翟)
三、問題解決
1、談話:光是直線傳播的,能不能讓光改變方向?怎樣才能解決採光問題?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大膽進行假設。
2、實驗探究:我們能利用手中的鏡子,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個地方嗎?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師生共同利用鏡子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定某一個方位,讓每一組學生利用鏡子把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鏡子之後,再利用文具盒等身邊常見的材料再次實驗。
3、拓展研究:各種材料反光性能有什麼不同?
師生利用各種粗糙程度不同、顏色不同的材料,依次進行反光實驗,通過實驗了解各種材料的反光特點。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材料顏色越淺,反光能力越強;什麼顏色的材料反射什麼顏色的光;
4、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有哪些發現?把我們的發現記錄到記錄本上。
四、拓展學習
1、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現象?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
2、作業:請課後收集和查閱有關光傳播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交流收集的資料
1、談話:同學們收集到哪些關於光傳播的資料?誰願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
3、教師課件展示:光導纖維、放大鏡匯聚光線等。
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件把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光導纖維等高科技,以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改變光傳播路線的新方法。
二、設計方案
1、談話:我們剛才交流了這么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資料,我們怎樣解決採光不足的問題呢?請各小組利用文字、圖畫或者圖結合的方式,分組設計解決方案。
2、交流展示:我們的方案設計好了,請各小組向大家展示你們的設計,其他小組同學注意傾聽,提出好的建議。注意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3、閱讀:自主閱讀P28/29頁的科學自助餐。
4、改進方案:請各小組根據剛才同學們的建議,結合科學自助餐里的啟示,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實驗驗證我們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請進來》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並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2、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難點: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並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學准備:手電筒、大小不同的紙盒、實驗記錄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前面的設計是否成功呢?用什麼辦法檢驗最有效?(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把光請進來》
二、實驗與驗證。
1、製作模型,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
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交流,發現設計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師指導。(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模擬實驗這個科學研究過程)
三、整理與分析。
1、學生小組分析實驗結果,提出評估和改進,並進行反復實驗驗證。
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分析實驗信息,尋找新的問題。
四、反思與總結。
根據第二次實驗中發現的問題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改進,不一定設計都能變成現實。
《我的陽光小屋》
教學目標:
1、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想像,和小組同學合作設計一個「陽光小屋」。
2、自覺收集關於光的資料,並能利用相關的資料,對本小組 「陽光小屋」的設計進行創新。
3、通過實驗製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了解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所反射的光的顏色所決定的。
4、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5、樂於展示小組成果,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准備:
1、教師:各種顏色的紙片、玻璃紙;三棱鏡;下載的遠程教育資源中光的分解課件等。
2、學生:各種顏色的紙片、玻璃紙;三棱鏡;記錄本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學習。
1、談話:設計採光方案中大家有什麼收獲?
2、在前一節課的學習中,大家還有什麼問題?
學生交流,激趣導入。
二、表達與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陽光小屋」是什麼樣的?
2、交流:把自己的創意與同學們分享?
師生交流評議。
三、計劃與組織:設計我的「陽光小屋」。
1、談話:同學們的想像獨特而豐富,如何把我們的創意變為現實呢?我們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開展活動。
2、制定計劃:怎樣實現我們的設想?我們小組的陽光小屋是什麼樣的?我們打算怎麼研究?
提示:可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表現本組的研究計劃。
3、交流:請各小組交流修訂計劃。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反思與改進。
第二課時
一、收集和閱讀資料。
1、談話:同學們的「陽光小屋」設計的各具特色,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陽光小屋」美麗明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小屋更漂亮?
2、閱讀資料:請同學們閱讀P25頁資料卡,了解更多關於光的知識。
通過閱讀資料,交流觀點,學生會獲取更多關於光和色彩的關系。
二、製作「人工彩虹」。
1、提問:「彩虹小屋」的設計很美,我們能不那製造人工彩虹呢?
2、談話:怎樣製造「彩虹小屋」?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製造彩虹。
3、實驗:用手電筒將一束光線通過紙板的縫隙,透過三棱鏡投射到紙屏上,觀察紙屏上有哪些顏色?
如果現象不明顯,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組合而成。
4、實驗: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什麼顏色?(教師輔以課件進行展示)
學生匯報,教師小結: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製作「彩虹小屋」。
1、試一試:「彩虹小屋」能看見彩虹嗎?
2、交流:我們的「彩虹小屋」有什麼成功的經驗?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第三課時
一、交流「陽光小屋」的設計。
1、討論:經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自己的設計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樣改進我們的設計?
2、學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問題
1、談話: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又有什麼新的問題?
2、思考:對這些問題,我們打算怎麼研究?
學生小組交流,代表匯報。
3、記錄:請同學們把這些問題存入問題銀行中,找合適的機會我們再研究。
三、單元教學評價
1、思考:如何評價我們本單元的學習?從哪幾個方面評價我們的學習?
(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中來,自己制定評價的內容和依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自我評價:我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組評價:我們小組的同學表現有哪些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4、班級互評:其他小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5、小結。

『貳』 急需小學六年級下冊科學的教案(大象出版社),先謝謝大家的幫忙…

大象版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共6頁 ,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1、向人類的祖先「提問」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的習慣。
2、學生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人類祖先的生活習性進行猜想。
3、培養學生認真聽取他人意見,積極開展評價的習慣。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的習慣。
教學難點:學生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人類祖先的生活習性進行猜想。
教學准備:關於人類起源的相關課件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提問:「你是從哪裡來的?你的爸爸媽媽又是從哪裡來的?那你的爺爺奶奶呢?……」學生說一說,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什麼是猜想。
二、活動探究。
1、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將他們存入「問題銀行」。
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活動。
(1)學生分小組整理和評議所提出的問題,並從中選擇一兩個既感興趣又有能力研究的問題進行研究。
教師指導:選擇好主題後,要大膽的有根據的進行猜想,並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集體交流。
1、學生代表說一說自己的問題和猜想,並說說自己猜想的依據。
2、師生評議.
第二單元 綠色社區調查3、調查小組在行動4、我們的綠
3、調查小組在行動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採用訪談法、實地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文獻法等方法搜集、記錄數據與信息。
2、能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篩選,用圖片、統計圖表、訪談記錄等方式來表示。
3、能分析相關數據並做出一定的結論,並對所居住的社區進行整體、客觀的評價。
4、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樹立節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搜集整理調查數據,並做出合理分析。
教學過程
1、指導學生根據調查計劃。分組到社區搜集數據與信息。學生做好調查研究前的各項准備工作以後,分組按計劃到社區中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要讓學生牢記,調查研究成功的要素缺一

『叄』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及教學反思

在物質變化後有新物質產生嗎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第2課內容。 
關於物質的變化,從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的標准去區分,可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本單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的證據,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物質的現象及特點、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了新的物質。 
從學生認識的角度,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生成的具體新物質,但要求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現象出發,推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課有二部分,分別是「把豆子和沙混合」 「用燃燒的蠟燭給白糖充分加熱」 。兩個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實驗中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並根據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生活中的物質變化的判斷。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質的變化,為今後更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科學。

『肆』 小學六年級科學實驗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教學設計

一.實驗目的
水蒸發速度快慢的控制因素
二.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什麼因素影響誰的蒸發快慢
2.建立假設:假定溫度的高低可以影響水蒸發的快慢
3.設計方案:
①實驗材料:酒精燈,兩塊載玻片,兩個鑷子,膠頭滴管,裝有水的燒杯
②實驗方法:用膠頭滴管。

『伍』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全套教案,共46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裡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准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 透 ——「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後記: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陸』 小學六年級科學《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復習混合和分離,並以之檢驗物質的變化;用實驗法觀察白糖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物質變化是由一個過程的,細致並實事求是地觀察,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很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教學難點】變化過程中有沒有新物質產生。並對觀察結果進行概括。
【教學准備】合金湯匙、蠟燭、火柴、糖等。
【教學過程記錄】
一、興趣引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有一禮物要送給大家,請派一名同學來領取。不過在取禮物時有個條件,要蒙上眼睛,像做實驗一樣用鑷子夾出來……(取禮物時,鑷子的尖端刺破了氣球,發出「啪」一聲……)氣球變化了嗎?有(新)物質產生了嗎?讓我們繼續來研究物質的變化……
二、黃豆和沙的變化
今天老師還帶來一樣好吃的營養豐富的——
學生:黃豆!
知道黃豆所含的主要營養嗎?
學生:澱粉。
學生:蛋白質。
學生:脂肪。
維生素、微量元素。
……
嗯,人體需要的營養它幾乎都有,不過黃豆中含量最多的還是蛋白質。
可是——老師「一不小心」(拿起一罐沙子倒入)把它混到一起了!現在還能吃不?
學生:老師,很容易分離的。
學生:網過濾一下就行。
老師有個淘米的塑料籮,看行不。(演示,把沙子篩出來了,拿到同學跟前,讓其觀察。)
現在你們斷定這黃豆洗干凈還能吃否?
學生:能吃。
為什麼?
學生:因為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這沙子有明顯變化了嗎?
學生:沒有。
看來剛才的混合——產生新物質了嗎?
學生:沒有產生新物質。
形態、大小等變化――物理變化
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後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
(大屏幕:)
(教學感受:這一部分教材用混合和分離來檢驗物質變化是否產生新物質,感覺與「形態、大小變化」有點牽強,故而聯繫上一節課的易拉罐變形和水結冰的例子比較貼切。另外,六年級的預習能力,對於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這兩個概念已不是難點。)
二、糖的加熱實驗
現在,我們自己來做一做,讓物質變化起來——給白糖加熱。實驗中要注重觀察,整個過程都要細致觀察它的變化。請看清實驗要求:(大屏幕)
1.在湯匙中加入約1克白糖; 2.用蠟燭的外焰加熱,煙較少;

『柒』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

你要哪個版本的?
新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http://www.xxteach.com/list-76/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http://www.xxteach.com/list-81/
冀教版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http://www.xxteach.com/list-86/
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期教案

《科學》(河北版)六年級上教案

第一單元 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第一課 小草和大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比較小草和大樹
[活動目標]
1、 能用放大鏡等工具對植物進行細致的觀察,並用圖和文字進行記錄。
2、 能正確地描述幾種常見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點。
3、 能夠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與其他同學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徵,並能舉例加以說明。
4、 能根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徵,正確地辨別常見的植物。
5、 能盡量在自然狀態觀察植物的特點。
[教學材料]
放大鏡、剪刀、多媒體資料
[教學重難點]
從幾種草或樹的觀察中,歸納出它們各自的共同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回顧以前學習過哪些與植物相關的內容。觀察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多媒體資料。
二、 讓學生列舉自己見過的一些小草和大樹的名稱,談談自己是怎樣區分小草和大樹的。
三、 讓學生到學校植物園去,選擇幾種小草和大樹,觀察它們根、莖、葉的特徵,記錄在課本的表格中。(帶放大鏡和剪刀,既要觀察又要注意愛護花草樹木)
四、 匯報交流,並概括出小草和大樹各自的特點。要求不宜太高。
五、 給出草本、木本植物的科學概念。並用概念來區分更多的植物。(圖片提供)
第二課時
給植物分類
[活動目標]
1、 能通過觀察發現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徵。
2、 採用一定的標准,對植物進行分類。
3、 能與其他同學業交流找出比較合理的分類方法。
4、 能歸納出一種比較科學的分類方法。
5、 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種類很豐富。
[教學重、難點]
列舉多種分類標准,訓練發散思維。
[教學過程]
1、 本活動是對分類方法的靈活運用,鼓勵學生利用上一活動學到的分類方法,自己制定標准給植物進行分類。
2、 由於沒有限定具體的分類標准,提供了自由空間。
3、 鼓勵將本組的分類標准和分類結果記錄下來,並與其他組交流。
4、 分析全班找出的分類方法,通過比較,推選出最科學的分類方法並說出自己的理由,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訓練。
5、 觀察不開花植物,拓展學生的視野,感受植物世界的豐富多彩。
6、 布置學生收集當地常見植物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為植物博覽會做准備。

第二課 植物博覽會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參觀植物博覽會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植物的某種特點對已有的植物資料進行分類。
2、 能對收集到的植物製作不同形式的資料卡片。
3、 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點設計出展台的各部分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分類能力的訓練
[教學過程]
1、 上課前根據當地實際,請學生收集有關植物的各類資料。
2、 上課時先請學生觀察教材中博覽會的立體景觀圖,了解展覽的內容都有哪些。
3、 指導學生新聞記者教材中提供的資料,通過分析它們各自適合安排到展台的哪部分,進一步培養和鍛煉學生給植物分類的能力。
4、 如果學生能按要求收集來更多的資料,可照上述要求對這些資料進行必要的整理。
5、 如果學生帶來的資料不能和立體景觀圖中展覽內容相適應,可鼓勵學生將其確定為新的類別。

第二課時 籌辦植物博覽會
[活動目標]
1、 能設計各種植物資料的展出形式。
2、 能與其他小組同學交流制定全班的展覽計劃。
3、 能發現植物世界的豐富和美麗。
4、 能總結在展覽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5、 能舉例說明最新植物栽培技術。
[活動難點]
設計展板,並製作。
[活動材料]
各種植物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活動過程]
1、 參照上一活動,充分討論要辦一個什麼樣的植物博覽會。
2、 教師事先對學校所在地的植物資源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便於指導學生充分列舉本地可供展覽的植物。
3、 不局限於上一活動的內容,要根據本交的實際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可能收集到的資料。
4、 可考慮讓同學們自由組成小組,每組的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團結合作。
5、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准備(1-2周),把科學教室真正布置成一個植物展覽,並可以向全校展覽。並思考觀眾的意見。

資料存檔
[活動目標]
1、 能將展覽資料設計成一種便於其他同學查詢的方式保留起來。
2、 能為低年級的同學更好地辦好植物博覽會提出自己的建議,表現出良好的協作精神。
[活動過程]
1、 對收集到的資料(展品)加以區分,如實物類和文字圖片類,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將實物類的展品製作成標本。保存起來,供今後學習。
2、 文字圖片類的資料可以根據不同內容製作成資料卡片保存,供下一屆學生參考。

第三課 鳥類動物的特徵
活動一:尋找鳥類的共同特徵
[活動目標]
1、 能說出常見的鳥的名稱。
2、 能從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態結構和行為等)設計不同的觀察項目。
3、 能根據各種資料(實物、標本、模型、圖片等)客觀地描述各種鳥類的特點。
4、 能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徵。
5、 能根據鳥類的共同特徵辨別能飛翔和不能飛翔動物中哪些是鳥類。
6、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常見工具是模仿了鳥類哪些特徵製作的。
[活動材料]
當地鳥類資源的圖片,視頻資料,鳥類的標本
[活動重、難點]
歸納鳥類的共同特徵
[活動過程]
1、 教師事先對當地的鳥類資源有所了解,准備一些圖片、標本、視頻資料。
2、 請學生充分說出自己所了解的鳥的名稱及大致形態,並觀察圖片、標本、多媒體資料,請學生匯報觀察到的鳥的名字,對鳥還有哪些了解。在學生頭腦中有了豐富的有關鳥的感性認識後,引發學生提出什麼的樣的動物屬於鳥,關於鳥類還想研究哪些問題。
3、 讓學生帶著總是觀察常見的鳥(現場觀察實驗內的鳥類模型),以當地比較熟悉的鳥作為觀察對象,指導學生學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寫觀察到的每種鳥的形態牲。主要特徵欄目中還可以增加喙的開頭以及學生發現的感興趣的欄目。將學生提及的不同的鳥的主要特徵簡要記在黑板上。
4、 引導學生分析觀察的若干特徵中哪些特徵是只有鳥才具備的,用排除法逐漸刪掉那些非本質的特徵。
5、 當學生明確鳥的共同特徵後,引導學生據此判斷哪些動物是鳥,哪些運動不是鳥。
此環節作為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活動二:鳥喙與取食、
[活動目標]
1、 能根據鳥喙的外形判定其與我們生活中的哪種工具的形狀和功能相近。
2、 能根據實驗結果推測各種形狀的鳥喙適合吃哪些食物。
3、 能把自己的推測與其他同學交流。
4、 能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喙對鳥類的生活有什麼好處。
5、 能了解科學家對鳥類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動過程]
1、 讓學生分別觀察鳥喙及幾種工具的特點,然後再將不同的鳥喙與其形狀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對應起來,在教材上可用直線將它們連接。
2、 盡量讓每個人都有一次體驗的機會,統計數據討論,體會鳥的喙與其取食的環境有關。
[評價]
1、 根據鳥類的特徵判斷哪些動物是鳥,哪些不是鳥。

第四課 種類繁多的動物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1、能分別總結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最主要特徵。
2、 能根據動物的特徵對所見到的動物進行辨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分類方式。
知識目標:1、能分別舉出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昆蟲的實例。
3、 能舉例說明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STSE目標:能體會到世界的紛繁復雜。
[教學重難點]
根據各類動物的特徵來區分動物
[教學准備]
《牛津劍橋網路》動物篇、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查找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繁殖方式、體形特徵等。)
一、 教師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請將你所知道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分別填在各自的框中。

二、 看P19頁各類動物的特徵的描述,將特徵與對應的動物類別聯在一起。
對比這幾類動物的特徵,有什麼疑問?如:兩棲類和魚類都用鰓呼吸,怎樣區分?又如:昆蟲和鳥類都會飛行,怎樣區分?運動方式是在地上爬的有很多,它們都是爬行動物嗎?哪些不是?怎樣區分?

三、 學生討論,為進一步判斷分類作準備。

四、 展示課件,了解動物習性。對照各類動物的特徵,檢查自己前面分類所填的動物是否正確?

五、 學生游戲活動:
幾名同學自由上黑板寫出平時自己不易區分的動物,如:蝸牛、熊、鯨、螃蟹等,請其他同學來解答。
(師提示,注意先判斷它們是否有脊椎,再進一步區分。當然,充分的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等課外知識也是正確判斷的重要條件。)

六、活動中可就大家都感到疑惑的問題當場上網查找,印象會深刻。如蜘蛛是不是昆蟲、章魚是不是魚等。同時上網時教給學生要選擇正規的權威的科學網站作參考。

哺乳動物
兩棲動物
魚類
脊椎動物
鳥類
爬行類

板書: 動物

脊椎動物

閱讀全文

與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