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適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玩的數學游戲
一《找朋友》
1、游戲目的:使學生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法.
2、游戲准備:.若干套1到9的數字卡片。B.每次游戲前發給每個學生1張.
3、游戲過程:
A.把幾套從1到9的數字卡片分別發給全班同學,戴在胸前.全班同學圍成一圈做丟手帕的游戲,捉到誰,誰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來搭救自己.
B.數字湊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兩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還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C.根據找到朋友的人數多少,大家用掌握聲進行獎勵,找到一個朋友,鼓一次掌,找到兩個朋友鼓兩次掌,以此類推.
二、《摸幾何圖形》
1、游戲目的:訓練學生用觸摸的方法對看不見的幾何圖形進行分類,鞏固他們對幾何圖形的特徵辨認。
2、游戲材料: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硬紙片若干,一個紙盒,一塊大手帕。
3、游戲過程:
A.將若干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硬紙片放進紙盒裡,用手帕蓋好
B.紙盒外邊分別放一塊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C..一個小朋友把一隻手伸進紙盒摸圖形,另一隻手在紙盒外邊拿一個與摸到的圖形同類的圖形,然後將摸到的圖形拿出來進行比較。如兩只手中的圖形確是同一類型,得10分,並可繼續摸一次;如兩只手中的圖形不是同一類型,不給分,且不再摸。
注意事項:盒子裡面的圖形與盒子外邊的圖形盡可能大小相等,否則會給兒童做游戲帶來難度。當然增加難度,可以加上各種立體圖形。
三、《搭積木》
1、游戲目的:A.通過學生接觸不同形狀的積木,熟悉各立體圖形的特徵.B.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2、游戲准備:有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等形狀的積木.
3、游戲過程:
A.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發給一副積木.
B.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積木,用不同形狀的積木搭成自己喜歡的事物(如:橋、房子等).
C.將各小組的作品擺在一起,由各小組推舉的一名學生講解自己組擺的是什麼事物,用了那些形狀的積木,並一一指出來.
D.全體學生評判出最優作品.
四、《拼一拼,擺一擺》
1、游戲目的:A.通過游戲,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B.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游戲准備:A.教師提前准備一個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拼擺的玩具。B.每個學生准備與教師相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若干個
3、游戲過程:
A.教師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讓學生看見)
B.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逐步拼擺.
C.教師將自己的玩具展示給學生看,全班同學一起評選與教師玩具相似的作品.
D.誰的作品和教師的玩具最相似,哪個學生就獲得「小小設計師」的稱號.
五、《猜猜看》
1、游戲目的:A.通過游戲使學生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的認識.B.發展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2、游戲准備:每人准備一盒積木。
3、游戲過程:A.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兩名學生.B.將積木放入課桌中,其中一個學生隨便摸出一塊積木(不要讓另外一個學生看到),然後摸的學生說明積木的特徵。
(1)小學一年級數列擴展閱讀:
生活中的數學游戲就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游戲來鍛煉孩子數學思維的活動。可以發現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或天賦。
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正確的早期教育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而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陪孩子玩。
在孩子一年級期間,我們經常和他玩各種數學游戲,不僅培養了他的數學思維,還由此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
玩積木:積木是幫助孩子認識幾何圖形的最佳工具。通過搭建積木、拼裝積塑,可以培養孩子的空間立體意識。
⑵ 小學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一年級的兒童則對「玩」比較感興趣,一切以快樂為本,無憂無慮,所以要想教好一年級數學,首先必須激發、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所以可用教具來教。
⑶ 小學1年級數學題、、、
數學小知識
阿拉伯數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0、1、2、3、4、5、6、7、8、9這些數字。那麼你知道這
些數字是誰發明的嗎?
這些數字元號原來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後來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歐洲人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就把它們叫做「阿拉伯數字」,因為流傳了許多年,人們叫得順口,所以至今人們仍然將錯就錯,把這些古代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元號叫做阿拉伯數字。
現在,阿拉伯數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數字元號。
九 九 歌 九九歌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乘法口訣。
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關於九九歌的記載。最初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約在公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才擴充到「一一如一」。大約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從
「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現在我國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45句的,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81句的,通常稱為「大九九」。
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要學多少,成績要多好,而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從小學1年級開始,家長和老師都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問題。一旦發現有不良的學習習慣,立即給予糾正。只要小學階段做到這點就可以了。如果過分注重學習成績,往往會收效不好。下面是專家的具體分析:
~~~~~~~~~~~~~~~~~~~~~~~~~~~~~~~~~~ 不良學習習慣有哪些
1、學習時間不固定,不制定學習生活作息時間表; 2、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習課目標不明確,東翻西看,浪費時間;
4、不準備工具書,需要查辭典字典時,還嫌麻煩,馬馬虎虎地應付學習; 5、愛面子,不東不會也不問; 6、學習時沉迷於空想;
7、快下課時就聽不進去了,早早把書包收拾好,心中開始想著課後的娛樂活動; 8、下課馬上放鬆自己,從來不想想這堂課都學了些什麼
9、做作業前不看書,做完作業不相信自己,總要找人對對答案才放心;
10、作業本、作文本、考試卷發到手,看看分數,扔到一邊,不認真分析檢查; 11、做作業或復習時,常做一些小動作; 12、遇到好電視,就忘記做作業; 13、邊做作業,邊聽收音機; 14、學習時常說閑話;
15、學習完把書本胡亂一扔,再學習時現用現找,浪費時間; 16、平時不復習,考前開夜車; 17、考得不好卻不願聽批評; 18、喜歡哪科學哪科,偏科;
19、情緒波動大,因喜怒哀樂的情緒而影響學習; 20、基礎沒打好,變得灰心,自暴自棄。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 要合理安排自學時間,充分利用課前、節假日和平時的零碎時間進行自學。
2. 要處理好博覽與精讀的關系。精讀為主,博覽為輔。教科書、有關參考書要精讀,其他讀物要博覽,擴大視野,豐富知識。
3. 自學時要多思考。真正做到:邊讀、邊想,力求理解,提出問題,引向深入,把書讀"薄",增進學識。
4. 要注意積累材料。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然後把資料歸類,以便使用。
5. 處理好自學與從師的關系。堅持自學與從師相結合。在自學過程中必然產生許多問題,有時靠個人的能力是不能解決的。如能善於從師,請教師長或同學則可以少走彎路。在自學的基礎上能有幾個良師益友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啟迪思想,這對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是大有幫助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薦的《十訣學習法》值得我們借鑒。一序:有淺入深,循序漸進;二勤:精於勤,荒於嬉;三恆:持之以衡,鍥而不舍;四博:從精出發,博覽群書;五問:不恥下問;六記:多動筆墨,多作筆記;七習:溫故而知新;八專:專心致至,專心博廣;九思:多加思考,學校運用;十創:觸類旁通,敢創新路。
音樂與數學
動人的音樂常給人以美妙的感受。古人雲: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這說的是唱得好,也有的人五音不全,唱不成調,這就是唱得不好了。同樣是唱歌,甚至是唱同樣的歌,給人的
感覺卻是迥然不同。其重要原因在於歌唱者發聲振動頻率不同。
人類很早就在實踐中對聲音是否和諧有了感受,但對諧和音的比較深入的了解只是在弦樂器出現以後,這是因為弦振動頻率和弦的長度存在著簡單的比例關系。近代數學已經得出弦振動的頻率公式是 W = ,這里,P是弦的材料的線密度;T是弦的張力,也就是張緊程度;
L是弦長;W是頻率,通常以每秒一次即赫茲為單位。
那麼,決定音樂和諧的因素又是什麼呢?人類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它決定於兩音的頻
率之比。兩音頻率之比越簡單,兩音的感覺效果越純凈、愉快與和諧。
首先,最簡單之比是2:1。例如,一個音的頻率是160、7赫茲,那麼,與它相鄰的協和音的頻率應該是2×260、7赫茲,這就是高八度音。而與頻率為2×260、7赫茲的音和諧的次一個音是4×260、7赫茲。這樣推導下去,我們可以得到下面一列和諧的音樂:
260、7,2×260、7,22×260、7„„ 我們把它簡記為C0,C1,C2,„„,稱為音名。
由於我們討論的是音的比較,可暫時不管音的絕對高度(頻率),因此又可將音樂簡寫為:
C0C1C2C3„„
20212223„„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面的音列中,不僅相鄰的音是和諧的,而且C與C2,C與C3等等
也都是和諧的。一般說來這些協和音頻率之比是2M。(其中M是自然數)
等號與不等號Ec
等號與不等號的發明權屬於英國人。
1557年,數學家雷科德在他的《智慧的激勵》一書中,首先把「=」作為等號,他說:「最相像的兩件東西是兩條平行線,所以這兩條線應該用來表示相等。」他的書《智慧
的激勵》也因此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在數學中,等號「=」既可表示兩個數相等,也可以表示兩個式子相等,但無論何種相
等,它們都遵循以下規則:
(1)若a=b,那麼對於任何數c,有a±c=b±c;
(2)若a=b,那麼b=a; (3)若a=b,b=c,那麼a=c;
(4)若a=b,那麼對於任何數c,有ac=bc。
人們起初用「 」和「 」。表示大於和小於,英國人烏特勒首次在他的《數學入門》一書中使用了它們。另一英國數學家哈里奧特引入了現在的兩個符號:>、<。他在自
己的書中明確地寫道:「a>b表示a量大於b量,a<b表示a量小於b量。」 不等號在數學中有著普遍應用,在使用它們時,應遵循如下原則(a、b為實數)
(1)若a>b,則b<a
(2)若a>b,那麼對於任何實數c,有a±c>b±c; (3)若a>b,c為大於零的實數,那麼ac>bc; (4)若a>b,c為小於零的實數,那麼ac<bc;
(5)若a>b,b>c,那麼a>c。
加減乘除的來歷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熟悉的符號,因為不光在數學學習中離不開它們,幾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離不開它們。別看它們這么簡單,
直到17世紀中葉才全部形成。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
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
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
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
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零的歷史
數學史家把0稱作「哥倫布雞蛋」,這不僅是因為0的形狀像雞蛋,其中還含有深刻的哲理。凡事都是開創時困難,有人開了端,仿效是很容易的。0的出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發明之前,誰都想不到,一旦有了它,人人都會用簡單的方法來記數。
我們知道,零不僅表示一無所有,它還有以下的一些意義;在位值制記數法中,零表示「空位」,同時起到指示數碼所在位置的作用,如304中的0表示十位上沒有數;零本身還是一個數,可以同其他的數一起參與運算;零是標度的起點或分界,如每天的時間從0時
開始。
在古代巴比倫,楔形文字的零號已起到現今位值制中0號的作用,它一方面表示零位,另一方面也指明數碼的位置。然而他們還沒有把零看作一個數,也沒有將它和「一無所有」
這一概念聯系起來。
印度人對零的最大貢獻是承認它是一個數,而不僅僅是空位或一無所有。婆羅摩笈多對零的運算有較完整的敘述:「負數減去零是負數,正數減去零是正數,零減去零什麼也沒有;零乘負數、正數或零都是零。„„零除以零是空無一物,正數或負數除以零是一個以零為分母的分數」。每一個學過除法的人都知道,零不可以作除數,因為如果a≠0而b=0,那就不可能存在一個C使得bc=a。這個道理盡人皆知,但在得到正確結論之前,卻經歷了漫長
的歷史。
我國自古以來就用算籌來記數,早就用算籌來記數,用的是10進位值制。巴比倫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進制。印度到公元595年才在碑文上有明確的10進位值制的記數法。位值制必須有表示零的辦法。起初,中國使用空格來表示零,後來以○表示零,後來印
度的0就傳入了中國。
在我們眼裡,零的存在是那麼自然、簡潔,但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零,卻也有這么一段
頗不簡單的歷史。
數學中的符號
我們知道,數學起源於結繩記數和土地測量。最初,並沒有標准數學符號,符號是後來的實踐中逐漸產生並進一步完善的。但是,數學符號一旦產生,就能簡化數學研究工作,促進數學的發展。所以,學習數學,要從數學符號開始。阿拉伯數字1、2、3、„9、0就
是最簡單,常用的符號,也就是它們引起了數學上的一場革命。
數學家韋達第一個把符號引入數學,他用母音字母表示未知量,用輔音字母表示已知量
(方程的正系數)。此前,所有的已知數都是用具體數字表達的,從而限制數學的應用范圍。現在的符號體系是笛卡爾創立的。他提出,用英文字母中前面的字母a、b、c表示已知數,
最後的字母x、y、z表示未知數。
符號的使用推動了數學本身的發展。符號一經形成,便成為表述概念,說明方法和敘述定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建立較好的符號系統,便於總結運演算法則,揭示數量關系利於推理。
一句話,符號是數學前進,發展,運用的工具。
數學符號一般有以下幾種:
(1)數量符號:如 , , ,i,2+ i,a,x, ,自然對數底e,圓周率 。 (2)運算符號:如加號(+),減號(-),乘號(×或•),除號(÷或/),兩個集合的並集(∪),交集(∩),根號( ),對數(log,lg,ln),比(∶),微分(d),
積分(∫)等。
(3)關系符號:如「=」是等號,「≈」或「 」是近似符號,「≠」是不等號,「>」是大於符號,「<」是小於符號,「 」表示變數變化的趨勢,「∽」是相似符號,「≌」是全等號,「∥」是平行符號,「⊥」是垂直符號,「∝」是正比例符號,「∈」是屬於符
號等。
(4)結合符號:如圓括弧「()」方括弧「[]」,花括弧「{}」括線「—」B
(5)性質符號:如正號「+」,負號「-」,絕對值符號「‖"
(6)省略符號:如三角形(△),正弦(sin),X的函數(f(x)),極限(lim),因為(∵),所以(∴),總和(∑),連乘(∏),從N個元素中每次取出R個元素所有
不同的組合數(C ),冪(aM),階乘(!)等。
數學符號的應用,是學習數學、研究數學的重要途徑,願同學們在數學中學好符號,用好符
號。
為什麼時間和角度的單位用六十進位制
時間的單位是小時,角度的單位是度,從表面上看,它們完全沒有關系。可是,為什麼
它們都分成分、秒等名稱相同的小單位呢?為什麼又都用六十進位制呢?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這兩種量是緊密聯系著的。原來,古代人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要研究天文和歷法,就牽涉到時間和角度了。譬如研究晝夜的變化,就要觀察地球的自轉,這里自轉的角度和時間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歷法需要的精確度較高,時間的單位"小時"、角度的單位"度"都嫌太大,必須進一步研究它們的小數。時間和角度都要求它們的小數單位具有這樣的性質: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為它的整數倍。以1/60作為單位,就正好具有這個性質。譬如:1/2等於30個1/60,1/3等於20個1/60,1/4等
於15個1/60„„
數學上習慣把這個1/60的單位叫做"分",用符號"′"來表示;把1分的1/60的單位叫
做"秒",用符號"″"來表示。時間和角度都用分、秒作小數單位。
這個小數的進位制在表示有些數字時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進位制里要變成
⑷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目大全及答案
1、同學們要做10個燈籠,已做好8個,還要做多少個?
2、從花上飛走了6隻蝴蝶,又飛走了5隻,兩次飛走了多少只?
3、飛機場上有15架飛機,飛走了3架,現在機場上有飛機多少架?
4、小蘋種7盆紅花,又種了同樣多的黃花,兩種花共多少盆?
5、學校原有5瓶膠水,又買回9瓶,現在有多少瓶?
6、小強家有10個蘋果,吃了7個,還有多少個?
7、汽車總站有13輛汽車,開走了3輛,還有幾輛?
8、小朋友做剪紙 ,用了8張紅紙,又用了同樣多的黃紙,他們用了多少張紙?
9、馬場上有9匹馬,又來了5匹,現在馬場上有多少匹?
10、商店有15把扇,賣去5把,現在有多少把?
11、學校有蘭花和菊花共15盆,蘭花有6盆,菊花有幾盆?
12、小青兩次畫了17個 ,第一次畫了9個,第二次畫了多少個?
13、小紅家有蘋果和梨子共13個,蘋果有4個,梨子有多少個?
14、學校要把12箱文具送給山區小學,已送去7箱,還要送幾箱?
15、家有11棵白菜,吃了5棵,還有幾棵?
16、一條馬路兩旁各種上48棵樹,一共種樹多少棵?
17、從車場開走8輛汽車,還剩24輛,車場原來有多少汽車?
18、從車場開走8輛大汽車,又開走同樣多的小汽車,兩次開走多少輛汽車?
19、學校體育室有6個足球 ,又買來20個,現在有多少個?
20、學雷鋒小組上午修了8張椅,下午修了9張,一天修了多少張椅?
21、明明上午算了12道數學題,下午算了8道,上午比下午多算多少道題?
22、圖書室里有20個女同學,有10個男同學,男同學比女同學少多少個?
23、動物園里有大猴20隻,有小猴30隻,小猴比大猴多多少只?
24、學校有10個足球,16個籃球,足球比籃球少多少個?
25、花園里有蘭花40盆,菊花60盆,蘭花再種多少盆就和菊花同樣多?
26、媽媽買紅扣子18個,白扣子10個,黑扣子8個。
(1)紅扣子比白扣子多多少個?
(2)黑扣子比白扣子少多少個?
27、小華做了20個信封,小亮比小華多做6個,小亮做了多少個?
28、有兩層書架,第一層有16本書,第二層比第一層多8 本,第二層有多少本?
29、媽媽買蘋果6個,買梨子比蘋果多4個,買梨子多少個?
30、飼養組有30隻公雞,母雞比公雞多48隻,有母雞多少只?
⑸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
(1)加法算式的排列規律是:從左往右依次加0、加1、加2、加3、加4、加5,結果增加1,橫著看,每橫行的算式結果相等;減法表的規律是:從左往右依次減0、1、2、3、4、5,結果增加依次1; (2)5-5=0; (3)第一列算式,加法表中第二個加數都是0,第一個加數依次增加1,得數也依次增加1;減法表中都是減0,被減數依次增加1,結果也依次增加1.
⑹ 小學一年級數學一般都學什麼一年級數學
第一重點:認識圖形(二)
一、圖形可分為(1)平面圖形;(2)立體圖形
1. 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
2. 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二、圖形的拼組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還可以拼成一個大三角形。
2.拼成一個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
3. 兩個長方形能拼成一個大的長方形。(兩個特殊的長方形能拼成一個大正方形),4個長方體能拼成一個大的長方體。
第二重點:分類與整理
分類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狀;(2)按顏色;(3)按用途;(4)按種類。
在分類的同時,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第六重點:小括弧
1. 一個算式里有括弧,要先算括弧裡面的,再算括弧外面的。
2. 一個算式里沒有括弧,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第七重點:找規律
1.重復出現的規律:○□□○□□○?○□□(每組規律要用圓圈圈起來)
2.變化的規律:
2 5 8 11 14 □ □ □ 18 15 12 □3 4 6 9 □ □
3.數列里的規律:寫出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差再觀察、間隔兩個數之間是否有規律、三個數之間是否有聯系。標出每組規律,再根據規律填數。
⑺ 小學一年級大概數學有什麼內容
一年級上學期主要知識點有:
1.20以內數的認識
包括:數位的含義、計數單位、十進關系、數的組成、數的順序、大小比較、基數和序數。
2.20以內的加減法
包括:加減法運算的含義、加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口算。
3.認識鍾表
包括:認識鍾面、時針、分針,認識整時、半時。
4.圖形的認識
包括:立體圖形、平面圖形。
5.簡單統計過程
包括:單一標準的分類、不同標準的分類、比多少、比高矮、比長短。
⑻ 小學一年級數學
這種數學題俗稱「自問自答」,很好解決。自己創設問題的另一條件,然後解答。
1.小明搬來了5 本書。(現在有多少本書?)
25+5=30(本)
2.小紅借走了10本書。(現在有多少本書?)
25-10=15(本)
⑼ 小學一年級用幾個數列成得數是9的算式!4、3、2、6、0、9、7、10、1、8
4+3+2=9
10-8+7=9
8+1+0=9
⑽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
這不是一道很正常的10以內的加減法數學題嗎?沒有什麼難的呀,第一題等於10,第二題等於3,第三題等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