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落實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計劃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准》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總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2、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3、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各單元目標: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石塊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塊放人水中,浮起來了。沉和浮是學生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象。一方面,學生對於「沉和浮」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對於「沉和浮」他們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例如「在水中,鋼鐵會沉下去,用鋼鐵製造的輪船卻為什麼能浮呢?」「潛水艇為什麼既能潛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們對浮沉現象的關注已經有幾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體在液體中上浮而另一些物體下沉,實際上涉及了許多變數。這些變數包括物體的體積、重量和液體的密度,歸根結底,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它排開的液體的重量有關(阿基米德定律)。有許多人試圖去尋找一個簡單的規則來解釋這個現象,如他們通常說:「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些不精確的概念同樣存在於學生的認識中。
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描述的語言可能和科學家精確的定義不很相同,但通過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理解上得以提高。這個探究過程會使學生認識到他們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規律。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有關物質的密度,它是物質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它與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本單元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具體概念:當把物體放人一種液體,相同體積下物體與液體重量的不同將決定作用在物體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體積下,比液體重的物體會下沉,比液體輕的物體會上浮。
本單元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後形成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本質解釋。
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人們對熱現象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19世紀以前,人們認為物體的溫度變化是由一種沒有質量、無色、無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體的特殊物質一「熱質」引起的,物體中的「熱質」越多,溫度就越高,反之,溫度就越低。但是,人們在用這種理論來解釋一些熱現象,特別是摩擦生熱現象時,卻遇到了困難。例如,不論在哪種情況下(包括在0 0C以下的環境中)將兩塊冰相互摩擦,最後兩塊冰都會完全熔化,對於這一現象,「熱質說」就無法解釋,因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過程中熱從何而來的問題……到19世紀中葉,人們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熱質」是不存在的;熱是與能緊密聯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轉變為熱量,熱能也能轉變為其他形式的能。現在我們認為,熱的本質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無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越劇烈,由這些粒子所組成的物體或系統就越熱。
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
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❷ 誰有大象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搜「一點通教學網小學」, 有大象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課件免費
❸ 大象版小學五年級科學課第一單元教案怎樣寫
第一單元教的什麼?我不知道,所以只能找了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有用! 第一單元 :從太陽繫到無限宇宙 【教材分析】 1.單元類型:能力訓練單元 2.教學目標:初步經歷系統地建立模型的過程,體會模型在解釋中的作用,為本學期的學習打下技能與興趣方面的基礎。 3.教材結構: 本單元有兩課,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連貫的整體,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階段,在教學中不必拘泥於這種分段,把它們看作是一篇完整的課文也是可以的。 第一課《製作宇宙模型》是指導學生在現有知識與技能的條件下,製作一個力所能及的宇宙模型,在模型的科學性方面並無太高要求,同學們能夠用多種方式製作即可,它是第二課的基礎;第二課《修改模型》是針對前一課發現的問題,擬訂修改方案,並對模型進行完善。 4.能力訓練重點: 建立模型。 搜集資料。宇宙知識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教師應該為學生准備相應的資源。 展示交流。本單元有兩處展示模型的環節,都是有必要的。第一次製作模型後,屬於內部展示交流,同班學生互相學習、提出建議,收集修改信息;第二次是在模型改進後,可以擴大交流范圍,在校園公共場所展示學習成果。 5.教學難點: 知道除了物理模型外,像數學公式、圖表等也可能是一種模型(概念模型)。 製作概念模型的難度很大,本單元不作太高要求,知道即可。 充足的資源是製作模型的保障,教師要提前搜集一些有關太陽系的知識。 【學生分析】 模型有多種多樣,學生接觸的不少,特別像飛機、汽車模型等。但是,為了解釋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論,而系統地製作一個模型,卻少有體驗。更沒有了解到模型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學生現有水平層次上製作一些粗淺的模型還是可行的。 【教學流程】 製作模型——交流——修改模型——再交流 【教學用時】 初步計劃用二課時 【教學資源准備】 搜集有關太陽系的資料 製作模型的工具:橡皮泥、牙簽、A3紙、筆、棉線、砂、剪刀、膠水、細鐵絲、即時貼標簽紙、標志牌 科學展示場地(大小要適合4個班學生碼放作品,最好是一間空置的教室) 科學記錄本 【課時設計】 第一課時 製作模型 【課時目標】 理解模型在科學探究(特別是在表達與交流)中的作用。 能制訂計劃。 知道一些淺顯的天文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事件回放 2006年8月24日,在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大會上,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使太陽系的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即行星數量由原來的九顆變成了八顆。 二、自由發言 1. 針對這一事件,請同學們談談對太陽系的認識。 2. 教師播放投影,增加同學們對宇宙的感性知識。 三、情景模擬 1. 提示:假設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對奇妙的宇宙很感興趣,你怎樣用最簡便的方式向他介紹宇宙的情況?宇宙太大,你可以只介紹其中一部分。 2. 獨立思考後,模擬小朋友提問的場景:一個「大同學」試圖向三個「小朋友」解釋宇宙知識。 3. 聽取各組的匯報,並針對同學們的描述給予評價。 評價重點:簡潔易懂。 4. 教師引導:用什麼方式來解釋好?(模型能幫助自己的表達,有助於人們認識事物。) 四、制訂計劃 1. 什麼是模型?我們見過哪些模型? 2. 閱讀教材P2,思考:製作模型要注意些什麼? 3. 制訂計劃:名稱-器材、資料-分工-步驟。 4. 互相評價。 第二課時 製作模型 【課時目標】 1. 會製作太陽系模型。 2. 能在交流中吸收有益的建議,重新修改模型。 【教學過程】 一、回顧,明確本課教學任務 教師提示:製作模型的目的是便於解釋與理解。 二、開始製作 三、互相參觀、評價 1. 製作方:每組留一名解說者,解釋模型的含義,並記錄同學們的合理建議。 2. 參觀方:給對方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評價標准:看得明白。 四、小組討論 1. 參觀的收獲。 2. 其他組提出的建議哪些是可行的。 3. 制訂修改模型的計劃。 五、修改模型 六、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地點:(自定)。 【課後反思】
❹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教學內容
本冊編排了《凸透鏡》、《這是怎麼回事》、《認識自己》、《太陽地球月亮》、《生物與環境》、《信息與生活》、《研究與實踐》等七個單元。
二、教材解讀
第一單元以凸透鏡等為對象,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第二單元以生活入手探究傳導,對流、輻射、第三單元以我們的身體生理的研究,人本生理的奧秘,第四單元通過對晝夜變化,月相等交替現象,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像,第五單元以學生熟悉的植物的生活環境為切入點,通過研究,分析進行科學的探究,第六單元旨在相互聯系,第七單元,通過讓學生觀察,理解地球,月亮等宇宙之間變化的循環規律。
三、教學要求
1.利用凸透鏡等為對象,建立事間的聯系。
2.從生洗入手,了解熱會使物體形態,形狀發生變化。
3.以人體為切入點,了解人體器官的衛生保健。
4.通過觀察晝夜的變化,讓生建立宇宙空間概念。
5.以動植物的生活環境為切入點,用辯證的觀點理解動物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道理。
6.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認識生物之間的關系。
7.利用實踐實驗,培養學生用科學知識改善人們的生存的環境的科學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聯系實際,以整合信息為主要手段,重點強調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觀察事物,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解決問題,落實,引導學生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活動和反思探究活動的探究目標要求。
五、教學課時
單元 課時
一《凸透鏡》 3
二《這是怎麼回事》 5
三《認識自己》 4
四《太陽地球月亮》 6
五《生物與環境》 6
六《信息與生活》 3
七《研究與實踐》 2
共 29
❺ 大象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復習資料
一、我來填:(每格2分,共30分)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 ,地球公轉的方向是 。
2、我國古代把一晝夜分為 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 個小時。
3、我國採用的統一時間叫 。
4、把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塊有一個______________的力,我們把這個力稱為_______________。
5、一般物體在受熱時體積___________,受冷時體積___________,我們把物體的這種變化叫做______________。
6、物體的沉與浮與物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關。
7、熱總是從___________的一端向___________的一端傳遞。
二、我來判斷:(正確的打√,錯誤的打×。每題1分,共15分)
( )1、時間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 )2、貨船從長江進入大海,船身會上浮一些。
( )3、自然界中所有的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 )4、冬天多穿衣服後身體感覺暖和了,是因為衣服里有很多熱。
( )5、極地一年中有長長的白天或長長的黑夜現象。
( )6、坐在向前行駛的汽車里,會看到兩邊的樹木、房屋在向後移動。
( )7、世界各地新年的鍾聲都是同時敲響的。
( )8、鋼鐵造的橋通常都架在滾軸上,滾軸的作用是讓車開起來更穩一些。
( )9、物體在水中下沉,是因為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10、乒乓球凹進去了,放在熱水裡泡一泡會重新鼓起來,是由於塑料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 )11、午時三刻表示中午11點到下午1點。
( )12、相同的鹽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 )13、大小、形狀相同的物體,重的容易沉,輕的容易浮。
( )14、銅砝碼能漂浮在水銀上。
( )15、冷水變熱後,體積會變大,重量也增加了。
三、我來選擇:(每題1分,共18分)
1、影響擺快慢的因素是( )
A、擺錘的重量 B、擺繩的長度 C、擺動的幅度
2、下面最先迎來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烏魯木齊
3、「傅科擺」可以證明…………………………( )
A、地球自轉 B、地球公轉 C、地球公轉的同時自轉
4、以下方法中,改變物體的( ),不能改變物體沉浮狀態。
A、自身的重量 B、體積 C、顏色
5、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的線叫做………………( )
A、赤道 B、緯線 C、經線
6、古代人們製作的利用太陽來計量時間的儀器是……………………( )
A、日晷 B、渾天儀 C、滴漏
7、保溫材料能起到保溫作用是因為:( )
A、這些材料能生熱 B、這些材料料是熱的不良導體 C、這些材料完全不傳熱
8、下面的( )可以使馬鈴薯在水中浮起來。
A、往水裡加鹽 B、水倒掉一些 C、水裡加純凈水
9、子夜是指( )
A、晚上9點到11點 B、晚上11點到凌晨1點 C、凌晨1點到2點
10、水在變熱的過程中,( )沒有發生變化。
A、溫度 B、體積 C、重量
11、在金屬的大家庭里,有兩種金屬是熱縮冷脹的,它們是( )
A、銀和水銀 B、銻和鉍 C、鐵和鋁
12、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偉大著作是( )
A、《天體運動論》 B、《天論》 C、《八十天環游地球》
13、潛水艇是通過改變自身的( )來達到上浮和下沉。
A、輕重 B、大小 C、體積
14、一位同學做物體沉浮的實驗時,把5個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發現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後他把小球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尋找物體沉浮的規律,這位同學可以證明物體的沉浮與( )有關。
A、大小 B、輕重 C、形狀
15、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正確的解釋是( )。
A、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 B、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
C、地球自轉 D、地球圍著太陽公轉的同時也自轉
16、一個物體放入甲水槽時浮的,放入乙水槽時沉的,說法是正確的是( )。
A、甲水槽里裝的可能是清水,乙水槽里裝的可能是鹽水
B、甲水槽里裝的可能是鹽水,乙水槽里裝的可能是清水
C、甲水槽里裝的可能是色拉油,乙水槽里裝的可能是鹽水
17、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同一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之所以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
A、地球公轉軌道不斷發生變化
B、地軸是傾斜的,並且傾斜的方向保持不斷
C、地球自轉的軸不斷發生變化
18、下列物質中,( )的熱脹冷縮本領最強。
A、空氣 B、水 C、銅球
四、我來連線(共8分)。
在清水中是沉的
蠟燭 馬鈴薯
橡皮 回形針
木塊 小石頭
鐵塊 咸鴨蛋
在清水中是浮的
五、我來解決:(共29分)
1、如圖用一支蠟燭作太陽,用一隻小地球儀從西向東繞蠟燭運轉。當轉到位置①時,北半球陽光 射,是 季;南半球陽光 射,是 季。(8分)
2、有一團沉在水裡的橡皮泥,要想使它浮在水面上,你有辦法嗎?(6分)
①
②
③
3、一杯是鹽水,一杯是清水,請你利用所學的知識想辦法把它們區分開來。(9分)
①
②
③
4、觀察野外的電線,冬天和夏天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如果在夏天架設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