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里,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1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5、(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16、(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17、(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9、(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第二單元 熱
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
3、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4、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5、(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6、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7、(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8、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9、(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0、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11、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12、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13、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14、(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15、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6、(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
17、(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
2、鍾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鍾)。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4、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新 課 標第 一網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3、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鍾)以及(燃油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6、(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7、(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8、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9、(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10、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11、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3、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4、(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5、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6、(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7、(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8、(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9、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20、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2、(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希望能夠幫到你
望採納謝謝
㈡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9、(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里,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11、(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1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1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1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15、(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16、(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17、(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18、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19、(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第二單元 熱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2、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3、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4、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5、(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6、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7、(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8、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9、(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10、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11、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12、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13、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14、(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15、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16、(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17、(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2、鍾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鍾)。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4、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新 課 標第 一網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13、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14、雖然像(日晷)、(水鍾)以及(燃油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20、(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6、(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7、(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8、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9、(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10、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11、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13、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14、(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15、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16、(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17、(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18、(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19、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20、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2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22、(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㈢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
返回
小學試題
濟南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復習題及答案
來源:濟南奧數網整理 文章作者:濟南奧數網編輯 2012-03-07 16:50:02
濟南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復習題及答案
班級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填空。
1、許多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受冷時體積會(縮小)我們把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2、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這種傳熱方法叫做熱傳導。
3、當物體在水中重力大於(浮力)時,物體就會沉下去。
4、我們把容易導熱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不容易導熱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5、太陽鍾是利用了(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會發生變化)的原理來計量時間的。
6、古時候人們使用的水鍾一般可分為(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類型。
7、(托勒密)的觀點主要闡述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哥白尼)的觀點主要闡述了太陽是宇宙的中心。
8、(傅科擺)的實驗證明了地球是在自轉。
9、南極圈和北極圈內經常會出現幾個月看不到太陽的現象,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極夜),有時候幾個月太陽不下山,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極晝)。
10、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沉,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浮。相同大小的物體( 重)的容易浮,(輕 )的容易沉;輕重一樣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填"輕"或"重" "沉"或"浮")
11、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 )的。一木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木塊受到的浮力( 等於)它受到的重力。(填"大於""等於"或"小於")。
12、物體冷熱的程度叫(溫度 )。我國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 )用(℃ )表示。
13、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 )的性質設計的。
14、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 )、(對流 )和(熱輻射 )三種方式來實現的。太陽的熱是通過(熱輻射 )傳到地球上的。
15、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太陽 )來記時,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天)。
16、熱能從溫度(較高 )的物體傳向溫度(較低 )的物體。
17、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 )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於(地軸傾斜和地球公轉 )引起的。
二、判斷。
1、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 )
2、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體積較大的形狀更容易下沉。 ( × )
3、人能在"死海"的水面上漂浮,是因為這個人太輕了。 ( × )
4、用完酒精燈後,我們可以用燈帽蓋滅,也可以用嘴吹滅。 ( × )
5、使用酒精燈給物質加熱時,應用外焰加熱。 ( √ )
6、許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 √ )
7、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和地軸的傾斜有關系。 ( √ )
8、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東向西旋轉的。 ( × )
9、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繞著地球旋轉的。 ( × )
10、擺鍾擺動的快慢跟擺繩的長度沒有關系。 ( × )
11、在向前行駛的汽車里看,外面的景物在向後移動。 ( √ )
12、單擺的擺長越長擺動的速度就越慢,單擺的擺長越短擺動的速度就越快(√ )
13、地球上新年的鍾聲是在同一時刻敲響。 ( × )
14、極地一年中有長長的白天或長長的黑夜現象。 ( √ )
15、毛衣產生的熱量比襯衣產生的熱量多。 ( × )
16、物體在水中排開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 ( √ )
17、大小相同的鐵塊和銅塊,它們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 √ )
18、地球儀做成傾斜的樣子是為了好看。 ( × )
19、水受冷結冰時體積會膨脹,所以冰浮在水面上。 ( √ )
20、傳熱性能好的材料,保溫性能也一定好。 ( √ )
三、選擇。
㈣ 五年級下冊科學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是五年級科學《沉和浮》單元的第二課時。單元教材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後形成適合小學生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
學生在本單元中對沉和浮研究的進程:
第1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觀測7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整理物體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的體積和重量沒有關系,埋下一個伏筆。
第2課《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研究沉浮與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大小的關系: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第3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研究輕重不變的情況下,體積與沉浮的關系: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
第4課《造一艘小船》:為《浮力》一課作準備,體會水對物體會產生浮力作用。重點探究活動是「哪艘船裝載的貨物多」,把物體的體積與沉浮的關系進一步進行強化。
第5課《浮力》和第6課《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從浮力和重力之間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
第7課《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和第8課《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探索液體密度(用同體積的物體比較輕重的方法)對沉浮的影響,最終揭示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物體的密度不同,影響它們的沉浮。
從上面學生在本單元中對沉和浮現象研究的進程來看,本課在學生研究進程中所處的位置是:
前一課,學生通過對7種物體的觀察,對原有的沉浮認識的前概念(重的物體沉,輕的物體浮;大的物體浮,小的物體沉)產生了疑惑,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與體積沒有關系,而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與體積似乎有關系,似乎又沒有關系。但根據經驗和預測,大部分學生仍然會堅持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體的輕重與體積有關系。這裡面有著怎樣的關系?怎樣幫助學生梳理清裡面的關系,是我們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本課中,學生學慣用變數控制進行研究。識別變數、控制變數、運用典型的結構材料進行驗證、反思變數控制實驗的結果,只是學生思維辯證的第一層次。教學的指向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浮力(物體在水中排開的水量)和重力的關系。因此,本課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解決學生前概念的認知問題,同時對學生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學生在思維發展上呈現「模糊(物體的沉浮與重量和體積有關系又沒有關系)——>清楚(體積相同,重的物體易沉,輕的物體易浮;輕重相同,小的物體易沉,大的物體易浮)——>再模糊(用小而重的物體易沉,大而輕的物體易浮無法去解釋物體的沉浮)——>再清楚(在控制變數的情況下能看出輕重、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反之,則看不出;物體在水中沉浮的規律還要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的過程,把學生對沉浮現象的認識引向浮力和重力的關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系。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
3、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過程與方法:
1、學慣用畫圖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2、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的意義。
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的巨大作用。
◆教學重點: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學慣用畫圖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教學准備:(學生實驗10組材料,教師1組材料)
學生實驗:水槽,4個同體積不同輕重的小球,4個同輕重不同體積的圓柱體,帶蓋的空瓶,可伸縮圓柱體,綠豆,實驗報告單。
教師材料:蘿卜、泡沫塊、小石塊、蠟燭、橡皮、帶蓋的空瓶、回形針、天平、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麼,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麼因素有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概念入手進行推測,明確本課的研究內容。】
二、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1、上節課,我們觀察了7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投影儀展示7種材料),這節課,我們再利用這些材料來分析一下。
2、把7種材料按輕重從重到輕的順序排一排(排好後,分出沉浮);看一看,我們能看出輕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嗎?(學生舉例說明看不出)
3、把7種材料按體積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排好後,分出沉浮);看一看,我們能看出體積大小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嗎?(學生舉例說明看不出)
4、思考:可能是什麼在影響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呢?
5、反問:難道物體的輕重真的不影響物體的沉浮嗎?難道物體的體積大小真的不影響物體的沉浮嗎?
【設計意圖:
從輕重和體積上分析7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並讓學生舉例說明單從物體的輕重和體積上看不出對沉浮的影響,引導學生關注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評價建議:
從過程來看,學生的直覺思維佔了主導成分,缺乏對事物間相互聯系的關注。因此,適時的反問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重新定向,在反問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結論,在反問中關注「輕重」與「體積」兩個因素。反問激發學生思維,反問促使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思考問題,有利於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建構。】
三、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1、怎樣才能看出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或物體的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
(引導:科學家在研究中遇到這種情況時,也往往採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
2、認識結構材料:
(1)4個體積相同輕重不同的小球:你覺得4個小球的什麼是一樣的?輕重呢?用天平比較。
(2)4個輕重相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你覺得4個圓柱體的什麼不一樣的?輕重呢?用天平比較。
【設計意圖:
用天平比較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的用意:蘊含對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實證意識的培養。
其一:如果不用天平進行比較,學生對後面把4個小球(圓柱體)放入水中的沉浮狀態不一致的現象,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懷疑:小球有沉有浮真的是因為輕重不同嗎?圓柱體有沉有浮真的輕重是一樣的嗎?用天平進行比較,讓學生實實在在看到4個小球的輕重不同,4個圓柱體的輕重相同,排出了學生思維上的干擾。
其二:科學講究實證。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規范的科學實驗,而且要注重學生實證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用事實證據說話。
其三:從學生思維培養上來看,用天平比較,更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變數控制」概念的形成。當實驗結束後進行反思時學生馬上聯繫到是因為實驗中的小球體積相同、輕重不同和圓柱體輕重相同、體積不同。】
3、預測:你們覺得把4個小球一齊放入水中,它們的沉浮會一樣嗎?把4個圓柱體一齊放入水中,它們的沉浮會一樣嗎?小組預測,把預測的結果畫在記錄單上。
4、匯報小球和圓柱體的預測結果。
預設:A、都浮。浮的情況一樣嗎?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
B、有的沉,有的浮。哪個沉?為什麼沉?浮的情況都一樣嗎?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
5、實驗要求:
(1)兩個實驗一個一個做,做完小球實驗再做圓柱體實驗。
(2)把4個小球(圓柱體)一齊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情況,並用圖示法記錄沉浮狀態。
(3)觀察完後,將小球(圓柱體)從水中取出,用抹布擦乾。
(4)小組討論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
6、學生實驗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先預測,後實驗)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實驗一: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在水中的沉浮
小球的輕重(從重到輕):藍—綠—紅—黃
預測(小球的狀態)
實測(小球的狀態)
討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
實驗二:輕重相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球的輕重(從重到輕):藍—綠—紅—黃
預測(小球的狀態)
實測(小球的狀態)
討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體積大小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
7、交流分析:
(1)小球實驗:展示一組學生的實驗記錄單,學生匯報,其他小組補充。
預設:A、你覺得小球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
B、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
(2)圓柱體的實驗匯報同小球實驗匯報,盡量讓學生說。
(3)從這兩個實驗中,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8、反思: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對7種材料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而用這兩組材料卻能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
9、小結:這就是我們在科學實驗中的變數控制,它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設計意圖:
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是有結構的材料,如何讓學生充分認識結構材料的特點,進而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作出預測,通過實驗觀察,最後得出在控制變數的情況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與體積是有關系的,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預設中,分5步走:
第一步:通過觀察比較和天平稱重比較。讓學生確實認識到4個小球體積相同輕重不同,4個圓柱體輕重相同,體積不同,建立深刻的印象。
第二步:小組畫圖預測、匯報。展示、交流在有結構的材料下,學生對物體沉浮的認識。
第三步:實驗觀察、記錄。學生通過親手實驗,看到了小球和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引起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思考,關注物體的沉浮和輕重與體積的關系。
第四步:匯報、交流。從小球、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以及露出水面的多少,幫助學生理清物體的輕重、體積對沉浮的影響。當然,這是在變數控制的前提下,但學生此時不一定十分清楚這一點。
第五步:反思。為什麼7種材料看不出,而這兩組材料卻能看出?原來是變數控制的結果,學生恍然大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探究前的預測(有根據的猜測)、探究過程中的觀察與思考、對結論的解釋(聯系新舊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將實證探究所得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理解和解釋)以及對探究活動的反思,在反思中深化了對問題的理解,使探究向縱深發展。
評價建議:
用畫圖的方法展示學生頭腦中對有結構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一方面利於學生表述,同時,能使學生更精確地比較同一組材料在水中的不同沉浮狀態。】
四、繼續研究變數控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師:剛才我們通過控制小球的體積和圓柱體的輕重,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小的物體容易沉,大的物體容易浮。結論是否正確,還需要進一步檢驗。老師這兒還有兩樣材料(出示小瓶和可伸縮的圓柱體,簡介圓柱體可伸縮),我們來看看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2、你有辦法讓小瓶沉下去嗎?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圓柱體呢?(指導擦乾和圓柱體沉浮的觀察方法)
3、實驗要求:
(1)小瓶子沉的實驗:
A、往小瓶子內一粒一粒加綠豆,觀察小瓶子的沉浮。
B、記下小瓶子開始沉下去時加綠豆的粒數。
C、再把綠豆加到1/2瓶和滿瓶,觀察下沉的情況。
(2)圓柱體浮的實驗:
A、一點一點拉開圓柱體,觀察圓柱體的沉浮。
B、用尺量出圓柱體開始浮上來時的圓柱體的高度。
C、再把圓柱體拉出1/2和大部分拉出,觀察圓柱體上浮的情況。
4、學生實驗,記錄分析。
小瓶子沉浮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小瓶子開始沉下去的綠豆粒數
粒綠豆
分析:
(1)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控制的因素是小瓶子的 ,改變的因素是小瓶子的 。
(2)小瓶子內的綠豆加得越多,小瓶子下沉的速度 。
圓柱體沉浮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圓柱體開始浮上來的圓柱體高度
厘米
分析:
(1)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控制的因素是圓柱體的 ,改變的因素是圓柱體的 。
(2)圓柱體拉得越開,圓柱體上浮的速度 。
5、交流分析:
(1)說說小瓶子實驗情況。(關註:加多少綠豆小瓶子開始下沉?加到1/2瓶和滿瓶時沉的情況有什麼不同?統計各組小瓶子開始沉下去時加綠豆的顆數。)
(2)小瓶子加綠豆的多少和它的沉浮狀態有關系嗎?小瓶子沉下去的實驗再次證明了什麼?
(3)圓柱體實驗組的匯報同小瓶子實驗組的匯報。
6、小結:看來,我們要改變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幾種辦法?(提示:在什麼不變的情況下)
【設計意圖:
這部分教材的安排是往空瓶子里加水,觀察空瓶子逐漸下沉的過程,感受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我的理解是:既然學生在前面的探究活動中得出的是兩方面的結論,那就應該盡量讓學生從兩方面去驗證,加深對前面探究活動所得的認識。因此,安排讓小瓶子沉下去和圓柱體浮上來兩組探究活動,學生分組完成其中一個實驗,在匯報的基礎上組間相互交流、提問、補充。
小瓶子加綠豆下沉的意圖:加綠豆,讓學生感受重量的逐漸增加,同時,改加水為加綠豆,變數容易控制,同時做到把變數量化,引導學生關注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拉開圓柱體的用意也是如此。
評價建議:
活動的分析和小結進一步強化認識,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在這一環節中,驗證前一探究活動的結論是重點,同時滲透量變到質變。本環節的探究是科學內部的探究,用科學的活動解釋科學的結論。】
五、拓展延伸:
1、潛水艇被稱為「海洋中的幽靈」,它是根據什麼原理實現在水中自由沉浮?(課件先出示潛水艇圖,再出示原理圖。)
2、學了這節課,你能解釋一下怎樣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怎樣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
3、根據學生回答的「小而重的物體容易沉,大而輕的物體容易浮」追問:
(1)我們能用這個規律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嗎?
(2)出示「橡皮」:這是一個怎樣的物體?水中的沉浮?
(3)如果一個物體體積比它大(小)一點,輕重比它重(輕)一點,是沉還是浮?依次出示「蘿卜、石塊、蠟燭」,有問題嗎?
4、延伸:為什麼我們用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去解釋物體的沉浮,還是有問題呢?看來,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能用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去解釋物體的沉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麼有關,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課中進一步去研究。
【設計意圖:
潛水艇是學生用科學的結論解釋現實中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把探究活動由課內引向課外。
評價建議:
「怎樣的物體容易沉,怎樣的物體容易浮」則是把學生對沉浮的認識在思維上作進一步的發展。但特定的有結構的材料下得出的結論不是普遍的規律,本課的落腳點不僅僅在於得出結論,而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的思考,為後續課文的學習打好基礎。教材中對此沒有作出明確要求。但是我們的科學探究應該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開闊的前方。因此,安排了嘗試用得出的規律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解釋,解釋出問題來了。解釋出問題,不是對結論的懷疑,而是更加認識了變數的控制,更加激起學生對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探究的興趣。】
◆板書設計:
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輕重? 體積?
小球 體積相同:重的物體易沉,輕的物體易浮。
變數控制
圓柱體 輕重相同:小的物體易沉,大的物體易浮。
◆教學反思:科學與數學的整合
本課的核心概念是「變數控制」,如何控制一個變數,去研究另一個變數,是學生在思維上要首先解決的問題,這和數學中比較分數的大小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本課在教學中借鑒數學中的思維、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研究將建立深刻的印象。
1.變數識別:
當輕重和體積都在影響物體的沉浮時,如何去分析輕重或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呢?唯有控制其中一個變數,才能研究另一個變數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在數學中,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相同看分母,也是使其中一個量相同(變數控制)。教師在教學中不一定直說,但要有意識引導,使學生產生知識遷移,把數學的方法運用到科學研究之中。
2.精確的變數控制:
數學中的比較建立在數字之上,科學中的研究也要建立在數字之上。如相同體積的小球輕重不同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輕重相同,通過天平比較,讓學生深刻建立控制的變數相同的印象,為後續的研究掃清障礙。
3.符號化的記錄:
數學語言中的圖式和符號化是很適合科學課借鑒的。圖式、符號化不僅是一種簡便的表示方法,更是一種幫助促進思維的好辦法,如果在科學課中引進,可以幫助科學老師培養學生的思維。如在預測沉浮和記錄沉浮時,用畫圖的方法,一方面直觀地記錄所思所見,同時也利於對記錄進行分析。
4.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是研究科學問題的工具。在科學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利用數學的知識進行統計分析,對研究的結果進行量化處理,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
如研究小瓶中加綠豆的數量觀察小瓶的沉浮情況和拉伸圓柱體觀察圓柱體沉浮放入情況,都用到了數據的測量和統計,把數據和科學結論結合起來,運用數據來說明問題、證實結論。
小學科學和數學在很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思想上都有共通之處,如果能有效地加以整合,相互借鑒,將起到知識遷移、共同促進的作用。
◆附:本課中科學探究的材料呈現與學生思維進程的處理
材料引起學生的科學探究,沒有材料,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成為無水之源。因此,材料的選擇和使用處理,就成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科學探究的重要保證。
在本節課中,材料的選擇和處理與學生思維發展同步,並促進引起學生思維的發展。
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把所有的材料:7種材料、小球、圓柱體、小瓶子、綠豆、水槽等等都擺在學生面前,學生還會有所思考嗎?學生還能在不斷的思維沖突中前進嗎?
因此,分布呈現,與學生思維發展同步,是科學探究中十分而且必須講究的問題。
第一次材料呈現:7中物體按輕重、體積排序,喚起學生對沉浮認識的前概念,同時,質疑前概念,認識輕重和體積兩個變數。
第二次材料呈現: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這是特定的有結構的材料。首先讓學生認識結構材料的特點,預測結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這是在控制變數的前提下,運用學生對沉浮前概念作出的判斷。為什麼不直接讓學生觀察在水中的沉浮?科學的預測是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認識新知的橋梁,是引起學生思維沖突的過程。預測准確,在舊知與新知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預測錯誤,學生在反思中前進。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預測比實驗更重要。在探究過程中,強調預測,重視對預測結果的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在檢驗中反思。
第三次材料呈現:小瓶子和圓柱體。這是一組驗證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已經得出的結論,進一步驗證結論,同時,關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鑒於五年級學生的認識,並不出現「量變」、「質變」的概念,而是通過讓學生測量「幾粒綠豆使小瓶子沉下去」和「圓柱體浮上來時的高度」去體會改變輕重和改變體積控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第四次材料呈現:橡皮、蘿卜、石塊、蠟燭。運用結論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因為是在控制一個變數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但學生仍然會把它當作一個普遍的結論。因此,必須讓學生認識到當兩個變數都在變的情況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就不能單從輕重和體積上去考慮了。這組材料的呈現,不是為了把學生搞搞糊塗,而是讓學生更清醒地認識到,在特定的情況下(變數控制),我們可以通過輕重和體積去判斷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還有更多的知識和內容需要去探究和學習,把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
㈤ 小學五年級下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答案
我要小學三年級科學上活動手冊答案
㈥ 小學五年級科學
1.造斜拉橋主要是它比拱形橋美觀。(錯 )
2.把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疊或彎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對)
3.在不同形狀的支架中,六邊形支架最穩定結實,所用材料也最少。(錯 )三角形 小學課本中有
二、新課
(一)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
【師】同學們,老師手中的這些支架,你們猜一猜哪個支架不易變形?最穩固呢?
生:三角形不易變形,最穩固。
【師】真的是三角形支架不容易變形嗎?要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准確呢?我們要怎麼辦?
【師】對,說了不算,做了算!
下面就請同學們用桌上老師給大家提供的材料搭成不同形狀的平面支架,驗證你們的假設。(要求:5人一小組,聽從組長的安排,一個搭建三角形、一個搭建四邊形,一個搭建五邊形,一個搭建六邊形,用大頭針固定好。我們要比一比哪個組搭的最快。(學生活動,實驗時要注意安全喔)
【師】搭好了嗎?(好了)搭好後用手拉拽,比較結實程度和誰最不容易變形。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三角形不容易變形、最穩定。
生:其它圖形容易變形、不穩定。
【師】你們小組中誰搭的最快?其它小組是不是也是搭三角形的同學最快?為什麼搭三角形的同學最快呢?
生:三角形所用的材料最少。
【師】大家同意嗎?(同意)
【師】通過實驗,我們不難發現,三角形的支架不易變形,最穩固(板書:△不易變形,最穩固)。而且用的材料最少,看來,我們剛才的猜測完全正確。
㈦ 急!!!!!科學題(小學五年級下冊)
分目標有3個: 1、 科學知識領域目標:知道同樣多的兩種液體,哪一種重,上浮的力量就大。(感受物體沉浮與液體的關系) 2、 科學探究領域目標:(1)經歷對物體沉浮現象的觀察描述和解釋的過程。 (2)能制定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步驟,驗證你的猜想,進行交流和評議。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目標:在科學學習中能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大膽猜想,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導學達標的過程中,三個目標的達成並不是單獨進行的。學生在感受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關系的同時,學會了制定實驗方法,通過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使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增長。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科學探究要堅持真理,不能迷信權威。因此,三個目標交織在一個系統的教學過程中。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自始至終堅持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大膽打破了教材的局限,以大量有趣的親歷活動充實了教學過程。 學生觀察到馬鈴薯在兩個水槽中的沉浮現象,發現兩個水槽里的溶液不同,但有什麼不同?用什麼方法研究?經加熱發現1號溶液在玻璃片上留下白色粉末,這白色粉末是什麼?教材直接道明是鹽,然而要學生也一致認同,卻有點牽強附會。而這節課,老師作了大膽的而有益的嘗試,讓學生各抒已見,然後一一試驗,因此有了課堂上百花齊放的局面。加熱了鹽水、糖水、味精水,驗證了這白色粉末是鹽,然後進一步深入研究鹽水為什麼能令馬鈴薯浮的問題。知道同樣多的溶液,哪一種重,它的浮力就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糖水和味精水也能令馬鈴薯浮起來,原來也是這個原理。整個過程,學生經歷了:實踐、觀察——猜想、試驗——交流、探討——驗證、拓展,學生親身參與、親身嘗試這些科學實踐活動的時候,他們的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真正地動手動腦學科學。這些,都符合了《標准》所強調的科學教師應當用豐富多彩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有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叫做「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必須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才可能積極主動地掌握科學信息——這是現代科學素養的具體表現!探究式學習貫穿這節課的始末。在提出兩個水槽的液體有什麼不同的時候,用什麼方法研究?這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個難題。老師並沒有說出來,而是通過學生討論,探究,試驗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縱觀全課,老師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運用了「啟發式教學」和「試驗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學得生動活潑,體現了自主探究的精神
㈧ 五年級下冊科學大全答案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測試題
單元概述:本單元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後形成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本質解釋。
一、單項選擇題。
1、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
)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的物體容易沉。
a、輕
b、重
c、大
d、小
2、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物體受到的重力時就上浮,小於重力時就下浮。浮在水面的物體,()等於()。
a、浮力
b、壓力
c、重力
d、動力
3、潛艇有一個很大的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往壓載艙里裝滿海水,潛艇會(),打開進氣管道,用壓縮空氣把壓載艙里的海水擠出艙外,潛艇就開始()。
a、下沉
b、下潛
c、上浮
d、上升
4、軟木塞浮在()上,塑料塊浮在()上,葡萄在(
)上,銅砝碼漂浮在()上。
a、水銀
b、油
c、水
d、糖漿
5、()發現了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定律,即: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於物體排開水的重力。
a、伽利略
b、阿基米德
c、牛頓
d、愛迪生
二、多項選擇題。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有關。
a、構成他們的材料
b、材料
c、液體
d、液體的性質
三、填空題。
1、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
四、判斷題。
1、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會改變。()
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潛艇既能在水中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4、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會受到水的壓力。()
5、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同。()
6、在約旦與巴勒斯坦之間,有一個名叫死海的鹹水湖。死海里的水咸極了,含鹽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
五、連線題。
1、物體的沉浮。
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
在液體中上浮
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
在液體中下沉
2、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在清水中
浮
在濃鹽水中
在濃糖水中
沉
在濃鹼水中
六、看圖填空題。
1、感受浮力。(標出浮力和重力的位置)
(12頁上圖)
2、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標出浮力、重力和拉力的位置)
(13頁右中圖)
3、把泡沫塑料壓入水中,一鬆手,為什麼它會上浮?
(14頁下圖)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測試題
單元概述: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一、單項選擇題。
1、水受熱以後,()會增大,而()不變。
a、輕重
b、大小
c、體積
d、重量
2、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當物體吸熱升溫以後,微粒加快了運動,微粒之間的距離(),物體就(
)了;當物體受冷後,微粒的運動減慢,微粒之間的距離(
),物體就(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