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年級數學小論文500字!!!
數學日記[圓柱 數學日記 圓柱] 圓柱古槐街小學 六(2)班 邢思淼 不知不覺中,兩周都已過去了,做為一名快要畢業的畢業生,我不禁 感慨萬千。大家都在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地做一件事——堅持寫周記!這 對大家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但可以幫助大家鞏固所學的學習內容, 而且可以鍛煉寫作能力。 回顧前幾天的學習生活,我不禁受益匪淺。 經過一個星期的學習,我們學習了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 容積等知識。讓我們再來回憶回憶我們所學的內容吧!首先想想圓柱有什麼 名稱: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圓柱的底面,圍成圓柱的面還有一個曲面,叫做 圓柱的側面,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 把圓柱的側面 展開,可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 的寬等於圓柱的高。這樣我們很容易看出圓柱的側面積等於底面周長乘高。 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呢?把圓柱的表面全部展開,那麼我們就看出它 像一個除號,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接下來又 要做題了,而且還是要求很麻煩的圓柱體表面積。唉,求表面積還真不容 易。需要求出底面積和側面積,還得相加,稍不留神就會算錯,有沒有什 么好辦法可以一塊求完呢?我思考著。看看底面積和側面積的公式吧! S 底=πr2,有兩個底面,也就是 2πr2,再看看側面積公式:S 側=2πrh, 將它們兩個相加在一起,提取同類項:2πr,利用乘法結合律,組成一個新 的公式:S 表=2πr(r+h)。一個新的公式從此誕生。有了這個公式只用相 乘一次就萬事 ok 啦! 以前我曾經求過環形面積,運用了一個公式:S 環=π(R2-r2),仔細想想, 其實這也是公式的組合啊! 由兩個圓相減, 提取共同的 π, 得到了新的公式。 這些新的公式的誕生都得歸功於靈活的偷懶!如果不是覺得太麻煩, 其實也不會有這樣的公式。其實,靈活的運用公式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 出題的人偷了一個懶,少說了一個條件,那麼我們就可以多求一下。但是, 有的地方需要我們偷懶,不偷懶都不可以。 有這么一道題:在一個大正方形里有一個內切圓,大正方形的面積是 20 平 方厘米,求圓的面積。 如果按照常理,我們應該先求出大正方形的邊長,也就是 d。然後再求 出 r,最後求出面積。可是,在這道題里,怎麼才可以求出 r 和 d 呢?除非 開方,可是這樣是很麻煩的,而且肯定求不盡,怎麼辦呢?這時候就需要 靈活的運用公式了。既然圓的面積公式是 πr2 那麼求不出 r 求 r2 也可以呀! 這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整體 a,也就是說,我們只用求出 aπ 就可以了。a 怎麼求呢?正方形的面積應該是(2r)2,化簡之後就是 4r2,也就是 4a 這 樣呢我們就可以用 20÷4=5(cm2)求出 a,再用 5×π≈15.7(cm2)。圓的面 積就約為 15.7cm2。這樣,不用開方,也可以求出圓的面積 aπ。 有很多公式相互結合就可以組成一個簡單方便的實用新公式。 只要創新,其實在把巨人們吃過的饅頭揉在一起,做成一個新的花捲,那 不也是很好嗎?
B. 五年級數學小論文四百到五百字。
買西瓜的數學
那是星期六的一天下午,我嚷著要吃西瓜,媽媽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我和奶奶就去買西瓜.
走進菜市場,我一眼就瞅住了一個西瓜堆兒。這里的西瓜是紅瓤的,又大又圓,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
奶奶說:「給我挑個熟的!」那個小販在西瓜上敲了敲,說:「包熟!」於是放在電子秤上說:「一斤十塊半,3.6斤,17元8角。」奶奶說:「什麼?17元8角,這么貴?不買了不買了!」小販急了,說:「別,別,別,你去其它地方買就不貴嗎?我這兒可是全市最便宜的了,我這兒一斤十塊半,人家一斤半十五塊五了!」
奶奶數學本來就不好,被小販這么一說便糊塗了,我當時也在想:一斤十塊半,也就是1斤10.5元,單價是:10.5÷1=10.5元,而一斤半十五塊五,也就是1.5斤15.5元,它的單價是:15.5÷1.5,我沒細算,想想可能應該比10.5多,但是卻犯了個致命的錯誤。
算錯就會犯錯,我向奶奶使了個眼色,示意讓她買,於是奶奶說:「價格能少一點嗎?」「不能、不能,本能就比人家便宜,再少,我就虧大了,乾脆別賣了。」看著小販的「真誠」的態度,奶奶於是付了錢,拎著裝好西瓜的袋子就走了。
回到家,我把這件事告訴給媽媽。媽媽聽了之後又問了一遍價錢。我說:「小販說他這兒一斤十塊半,別人那一斤半十五塊五。」媽媽哭笑不得,問:「你怎麼知道別人那兒貴呢?你再好好的算算」。
「因為這兒是10.5÷1=10.5,而別人那兒是15.5÷1.5,反正他這兒便宜」我理直氣壯。
媽媽說:「你呀,太馬虎了,15.5÷1.5=10.333……,誰便宜呀!」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十分廣泛,學好數學十分重要,另外還要記住:「不要利用數學騙人,也不能不懂數學而被人騙!」
C. ★數學小論文——我和數學報 五年級500字☆
今天,媽媽要去買燈泡。到了超市,發現超市裡有兩種燈泡:一種是節能燈泡,一種是普通燈泡。節能燈泡雖然開200小時只需要用一度電,比普通燈泡一度電多用170個小時,但是它一個要5元,;普通燈泡一個只要1元,比節能燈泡便宜4元,但是它30個小時就要用一度電。
媽媽問我:「考考你,如果我要買一個燈泡回家,買哪種的燈泡最劃算?」
我思索了一會兒,不慌不忙地說:「可以這樣算:
5/1=5
30*5=150(小時)200小時>150小時
還可以這樣算:
5/1=5
200/5=40(小時)30小時<40小時
由這幾步可得出結論,節能燈泡省錢。」
媽媽又問我:「很好。再想想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來算?」
我又想了一會兒,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可以用我這學期才學的?百分數?來 算。也可以這樣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這樣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節能燈泡便宜。。」
我和媽媽買了比較劃算的節能燈泡回去了。
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處處有數學」這個道理。
D. 五年級的數學小論文要400到500字。
「對我來說什麼都可以變成數學。」數學家笛卡兒曾這樣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我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下過這樣的結論。的確,正如兩位前輩所說,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的腳步無處不在。
2006年已經接近尾聲了,迎面而來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行走在繁華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商家打出的「滿400送400」,「滿300送300」的促銷招牌。「這真實惠!」消費者們蜂擁而至,商場里人山人海,搶購成風。此情此景,真讓人以為回到了物資短缺的年代。實際上商家心裡早打好了如意算盤。俗話說:只有買虧,沒有賣虧,「滿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其中暗藏著數學問題,暗藏著商業機密,暗藏著許多玄機。
去年,我們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際在商場里「血拚」,當時是滿400送400元券。我們先用980元買了一件蘋果牌的皮夾克給爸爸,送來了800元購物券。我們並沒有過分浪費,花了298元券買了一件藏青色的李寧牌棉襖,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買了一件太子龍男裝(由於是購物券,不設找零)。到底便宜了多少?298+488+980=1766(元)——這是原來不打折時需要花的錢。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約是五五折。
我的姑姑和姑夫從前也做過服裝生意,我對服裝的進貨成本與銷售價的關系也有些了解。服裝的進價一般只佔建議零售價的20%~30%。隨著競爭的加劇和商場促銷力度越來越大,為了保持利潤,商家或廠家還不斷地把衣服的建議零售價標高。就如前幾天在電視中看見的一位消費者所說,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條尼料的褲子,三年前建議零售價還只是299元,今年標價變成了999元。這么一算,進價大概只有商場里售價的10%~20%。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還穩賺三至五成的毛利。
廣告,廣告,便是廣而告之。許多人一窩蜂似的趕來搶購、血拚,商場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銷售量也快速增長。就按人流量是平時的三倍算,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數學問題。假設平時人流量少時,一件商品按8折銷售。8折減去進價2折,標價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雖然現在「滿400送400元券」時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賺三至五成,但銷量起碼是平時的三倍以上。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銷量來計算,3×3=9,與平時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賺50%。雖說這樣賣每件單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額卻因銷售量的增加而增長,更因大量銷售而加快了資金周轉,帶來額外的收益。
商品標價和促銷中有數學,購物消費中有數學,裝修房子有數學,織毛衣中有數學……總而言之,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
巧贏硬幣
記得暑假裡的一天,我們到叔叔家裡玩,正玩到興頭上,叔叔拿了10個硬幣走了過來,說:「你們想要這些硬幣嗎?」「當然想啦!」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我望著叔叔,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心裡琢磨著,不知道叔叔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你們想要這些硬幣,就要回答我的問題,誰答對,硬幣就全歸他了。」說完,叔叔就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把10個硬幣放進3個杯子里,使每個杯子里的硬幣數都是奇數,看誰能找出最多的方法。」
聽完叔叔的題目,大家冥思苦想。只見表弟在客廳里走來走去,表姐坐在椅子上冷靜地思考著。不一會,我看見妹妹找來了材料,試著做。可是,做了很久,妹妹還是沒找到具體解題的方法。我也不甘示弱,開動腦筋想著。哎,要是能把這硬幣拿到手,那該多好啊!
過了十多分鍾,大家都沒有想到怎麼做,叔叔見此情景,對我們說:「給你們一點提示吧!解這道題要學會多轉幾個彎,不要……」「等等!」話沒說完,表弟好象想到了什麼似的。只見他拿起10個硬幣,先把第1個硬幣放到第1個杯子里去,然後把3個硬幣投進第2個杯子里,看到這里,我不禁想道:這個辦法嘛,我早就想過了,根本就不行,剩下的硬幣有6個,6是偶數,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句:「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當表弟把剩下的6個硬幣放到第3個杯子時,我插嘴道:「這辦法根本……」我的話還沒說完,表弟就把我的話打斷了,「表姐,你還是看我的表演吧!」表弟神氣地說。只見他拿起第1個杯子,把那個硬幣放到第3個杯子里去。「這就是第一種方法。」表弟得意地扮了個鬼臉。「哎呀!我真笨,怎麼想到第三步就放棄了呢?真不值得!」接著,表弟按照第一次那樣做,先把3個硬幣放到第1個杯子里,然後在第二個杯子里放5個硬幣,接著把剩下的硬幣放到第三個杯子里,最後,把第一個杯子里的硬幣放到第三個杯里去。這樣第二種方法就完成了。按著這樣的方法,表弟連續做了13次。
看到這里,站在一旁的叔叔拍起了手掌,點點頭說:「真想不到,你這小鬼還會有動腦筋的時候,這回你贏了,10個硬幣都歸你了。」叔叔一邊稱贊表弟,一邊撫摸著他的小腦袋。「不過,小瑜呀,你可得加把勁了,這回連表弟都贏了你。記住,凡事多動腦筋,別輕易放棄。」
是呀,叔叔說得對,凡事多動腦筋,別輕易放棄。如果我剛才想到第三步沒放棄的話,再動動腦筋,那道題就被我解開了。以後,真的要加把勁,要努力學好數學,掌握好數學,更要學會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好數學。
數的由來和發展
人類是動物進化的產物,最初也完全沒有數量的概念。但人類發達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已經達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這樣,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由於記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漸產生了數的概念。比如捕獲了一頭野獸,就用1塊石子代表。捕獲了3頭,就放3塊石子。"結繩記事"也是地球上許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類共同做過的事。我國古書《易經》中有"結繩而治"的記載。傳說古代波斯王打仗時也常用繩子打結來計算天數。用利器在樹皮上或獸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擺在地上計數也都是古人常用的辦法。這些辦法用得多了,就逐漸形成數的概念和記數的符號。
古羅馬的數字相當進步,現在許多老式掛鍾上還常常使用。實際上,羅馬數字的符號一共只有7個: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這7個符號位置上不論怎樣變化,它所代表的數字都是不變的。它們按照下列規律組合起來,就能表示任何數:
1.重復次數:一個羅馬數字元號重復幾次,就表示這個數的幾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減: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右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加小數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左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減去小數字的數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橫線:在羅馬數字上加一橫線,表示這個數字的一千倍。如:"XV"表示 "15,000","CLXV"表示"165,000"。
現在世界通用的數碼1、2、3、4、5、6、7、8、9、0,人們稱之為阿拉伯數字。實際上它們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後來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的數學融進了自己的數學中去,又把這一簡便易寫的十進制位值記數法傳遍了歐洲,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阿拉伯數字。
隨著生產、生活的需要,人們發現,僅僅能表示自然數是遠遠不行的。如果分配獵獲物時,5個人分4件東西,每個人人該得多少呢?於是分數就產生了。中國對分數的研究比歐洲早1400多年!自然數、分數和零,通稱為算術數。自然數也稱為正整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又發現很多數量具有相反的意義,比如增加和減少、前進和後退、上升和下降、向東和向西。為了表示這樣的量,又產生了負數。正整數、負整數和零,統稱為整數。如果再加上正分數和負分數,就統稱為有理數。有了這些數字表示法,人們計算起來感到方便多了。
E. 要一篇數學小論文500字五年級
數學小論文
關於「0」
0,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接觸的數了。我們祖先開始只認識沒有和有,其中的沒有便是0了,那麼0是不是沒有呢?記得小學里老師曾經說過「任何數減去它本身即等於0,0就表示沒有數量。」這樣說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溫度計上的0攝氏度表示水的冰點(即一個標准大氣壓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態和液態的區分點。而且在漢字里,0作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數目的。2)不夠一定單位的數量……至此,我們知道了「沒有數量是0,但0不僅僅表示沒有數量,還表示固態和液態水的區分點等等。」
「任何數除以0即為沒有意義。」這是小學至中學老師仍在說的一句關於0的「定論」,當時的除法(小學時)就是將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個整體無法分成0份,即「沒有意義」。後來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為極限的變數(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小於任意小的已定正數),應等於無窮大(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大於任意大的已定正數)。從中得到關於0的又一個定理「以零為極限的變數,叫做無窮小」。
「105、203房間、2003年」中,雖都有0的出現,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卻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數的空位,不可刪去。203房間中的0是分隔「樓(2)」與「房門號(3)」的(即表示二樓八號房),可刪去。0還表示……
愛因斯坦曾說:「要探究一個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宏觀上看來,我始終認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數字,不如先了解0這個「不存在」的數,不至於成為愛因斯坦說的「荒唐」的人。作為一個中學生,我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對0的認識還不夠透徹,今後望(包括行動)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發現「我的新大陸」。
F. 小學500字數學小論文
從一年級開始接觸數學;從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孩子時開始接觸數學;從1+1=2、1+2=3…… 開始學習數學,直至今天還在學習數學。學數學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你會不知不覺的發現學數學的樂趣,數學的奧妙,你也會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其實,數學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要畫圖紙.......
同學們,你們肯定知道商人們批發商品吧,而且,商人們為了賺錢,會不停地把商品賣出買進,這樣就能獲得更多利潤了。
一次,我和爸爸在文具店買東西,爸爸拿起一個7元的筆盒對我說:「如果一個商人買了50個這種筆盒,以每個8元賣給文具批發商,又以每隻9元收購回來,再以每隻10元賣出去,那麼他是虧了還是賺了?」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這么簡單的題還想考我!他肯定是賺了,而且是賺了一大筆錢呢!」
「那他到底賺了多少利潤?」爸爸追問道。
我毫不猶豫地說:「他一個筆盒以7元買進,8元賣出,9元買進,10元賣出,一共可得利潤(8+10)—(7+9)=2(元)。就是說一個筆盒就可以賺得2元,50個筆盒按這種方式買進賣出,共得利潤100元。他是個很精明的商人。」
「不錯!」爸爸微笑著說。「也可以這樣算:買進時用了(7+9)×50=800(元)。賣出時得了(8+10)×50=900(元)。則這個商人賺了900—800=100(元)。」不過,爸爸話鋒一轉,「你知道為什麼要問你一個這么簡單的問題嗎?」
「不知道。」我搖搖頭,驚奇地說。
「一般來說,計算一道題有很多種方法。只要思考方式和推理過程是對的,結果就是一樣的。計算和預測利潤或損失就是用賣出商品得到的錢減去買入花的錢,結果是正數,就是賺了;結果是負數,就是虧了。就像剛才那個筆盒,如果商人用7元買走筆盒,用6元賣給另一個人,他就虧了1元。而商人用8元賣給另一個人後,他就賺了1元。」
「這就是說,生活中數學的影子無處不在,在商場里、交易所里都要廣泛運用到數學。」我恍然大悟。
在六年的小學生涯里我學到了許多許多,及將需要我探討是初中、高中、大學……的知識,我一定要努力學習!
G. 誰可以給我寫一篇數學小論文 小學五年級水平的 500字左右
一位奧數老師說過這么一句話:學數學,就猶如魚與網;會解一道題,就猶如捕捉到了一條魚,掌握了一種解題方法,就猶如擁有了一張網;所以,「學數學」與「學好數學」的區別就在與你是擁有了一條魚,還是擁有了一張網。 數學,是一門非常講究思考的課程,邏輯性很強,所以,總會讓人產生錯覺。 數學中的幾何圖形是很有趣的,每一個圖形都互相依存,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圓。計算圓的面積的公式是S=∏r2,因為半徑不同,所以我們經常會犯一些錯。例如,「一個半徑為9厘米和一個半徑為6厘米的比薩餅等於一個半徑為15厘米的比薩餅」,在命題上,這道題目先迷惑大家,讓人產生錯覺,巧妙地運用了圓的面積公式,讓人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天平。 其實,半徑為9厘米和一個半徑為6厘米的比薩餅並不等於一個半徑為15厘米的比薩餅,因為半徑為9厘米和一個半徑為6厘米的比薩餅的面積是S=∏r2=92∏+62∏=117∏,而半徑為15厘米的比薩餅的面積是S=∏r2=152∏=225∏,所以,半徑為9厘米和一個半徑為6厘米的比薩餅是不等於一個半徑為15厘米的比薩餅的。 數學,就像一座高峰,直插雲霄,剛剛開始攀登時,感覺很輕松,但我們爬得越高,山峰就變得越陡,讓人感到恐懼,這時候,只有真正喜愛數學的人才會有勇氣繼續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數學的高峰上的人,都是發自內心喜歡數學的。 記住,站在峰腳的人是望不到峰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