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年級下冊人教版論語
《論語》主要是記孔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把奴隸主階級壟斷的古代文化普及於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影響。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詩、書、禮、樂教弟子,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他不語怪、力、亂、神,而教人則循循善誘,重在啟發,舉一反三。孔子通音律,曾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他為了行「道」,企圖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隸制,曾周遊列國,席不暇暖,對現實採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
《論語》一書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記,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門後學七十子的門人所記,所以書中的稱謂、體例和文章風格都不一致。據班固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藝文志》)從《論語》全書來看,決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班固這一判斷和解釋大概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柳宗元《認語辯》據書中記曾子將死,去孔子之後已數十年,認為是樂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輯。那麼,《論語》的成書至早亦當在春秋戰國之際。
《論語》流傳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版本。《魯論語》是魯人所傳,共20篇,我們今天所見《論語》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齊論語》為齊人所傳,共22 篇,比《魯論語》多出《問王》、《知道》兩篇。《古論語》是漢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故居牆壁中發現的,21 篇,篇目基本與《魯論語》相同,只將《魯論語》最後一篇《堯曰》中「子張問」以下一段單獨分篇。這三種本子除篇數不同外,在章次、文字、解說上都有出入。西漢後期大臣張禹先學《魯論語》、又學《齊論語》,對兩個版本擇善而從,篇目以《魯論語》為主,編成一個修訂本。張禹曾為漢成帝擔任師傅,後封安昌侯,官位尊顯,所以他的修訂本很快流行於世,時稱「張侯論」。到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又在「張侯論」基礎上,參考《齊論語》、《古論語》,為《論語》作注,從而保存了漢代《論語》版本異同的一些資料。鄭玄注今已散佚,甘肅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殘本。三國時人何晏匯集漢魏各家註解,作《論語集解》,是現在所見最早的完整注本。
⑵ 小學五年級看哪個版本的論語
論語都是差不多的,像初中和小學的論語十則和五則都只是其中挑選而已
⑶ 五年級必背的論語12∽15首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⑷ 五年級上冊30句論語是什麼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內(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容:"學習了(知識),經常去實習(溫習)它,不也是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是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知識點:「說」通「悅」 意思:高興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⑸ 5年級論語5年級只有12片篇
五年級《論語》12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裡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yòu「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yú]矩。」《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學習了卻不思考就會迷茫,思考了卻不學習就會危險。」
6、子曰∶「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孔子說:「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①逝者:指流逝的時光。②斯:這里指「川」,即河水。 ③舍:停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①三軍:軍隊的通稱。②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孔子說:「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
12、子夏曰:「博學而篤[dǔ]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⑹ 小學五年級要背的論語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經常去實習(溫習)它,不也是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是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知識點:「說」通「悅」 意思:高興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
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5.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
6.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9.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⑺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經典詩文論語
以前我曬的衣服經常一不小心就被雨給淋濕了,因為人在外面,哪能提防內得住突如其來的陣雨呢,但現在容衣服卻很少遭遇這樣的惡運,因為每每都是阿婆替我收好了。日子久了,我倒覺著,有時候,欠了一些人情,卻能增加一些關愛,讓人感覺置身於人群中的溫暖感。
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些人情,是需要欠的。我突然就覺著,是不是現代的我們太害怕欠下別人的人情呢,你不欠我的,我也不欠你的,大家相安無事,我們逃避身邊善意的眼光,我們漠視周圍友好的詢問,我們帶著懷疑的眼光審視著彼此,我們套上深深的枷鎖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然後,在夜深人靜的角落,對著冰冷的虛幻的屏幕狂叫著,這個冷寞的世界,這群冷血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