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年級上冊科學筆記(冀教版)
第一單元
1.種子發芽的必須條件是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2.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生長需要陽光。
3.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陽光、土壤。
4.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5.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7.食物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
9.食物鏈中能自己製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製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
10.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11.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食物網。
12.像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群落。如: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生態系統。
14.如果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
16.寫食物鏈:草、兔、蝗蟲、鳥、蛇、鷹
1、草→兔→鷹 2、草→兔→蛇→鷹
3、草→蝗蟲→鷹 4、草→蝗蟲→蛇→鷹
5、草→鳥→蛇 6、草→鳥—→蛇→鷹
第二單元
1. 向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像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光源的位置、方向有關。
5.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6.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
8.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線的形式傳播,速度約每秒30萬千米。擋光的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線形式傳播的。
11.運用光的反射的有額鏡、反光鏡 、潛望鏡。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線。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
13. 許多光源在發光時也在發熱。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14. 匯聚太陽光的方法有凹面鏡、凸透鏡。
15. 人們對太陽能的利用有:太陽灶、點燃奧運聖火、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板。
16.太陽表面溫度達6千多攝氏度,內部溫度高達2千萬多攝氏度。
17.吸熱本領最強的是黑色的粗糙物體。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熱快。
18.物體和太陽光垂直時升溫快。
第三單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
地形 特點
山地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 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平原 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
4、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
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後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後形成的斷裂谷。
6、岩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
7、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8、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
1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並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
12、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窪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
16、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來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17、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第四單元
1、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壓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
4、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5、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6、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 、氣墊船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7、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8、科學技術上統一規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約等於100克的力。
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
9、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
10、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13、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
14、對於相同的物體,滾動的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
1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
16、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後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後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或加潤滑油)。
17、賽車的設計特點:(1)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動力要大)(2)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空氣阻力要小)(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不會翻車)。(4)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輪胎不打滑)
『貳』 冀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人對環境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討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說出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版求權。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圖表數據的能力;通過辯論賽舉例說明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既有有利影響也有有害的影響,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確立我國計劃生育必要性觀點;培養熱愛大自然,養成節能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
2、教學難點:探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組織課堂辯論賽活動。
『叄』 冀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採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復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系。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訖月日 教學內容 教時 執行情況
1 8月30日至
9月6日 1.1種子發芽的實驗
1.2種子發芽的實驗
2
2 9月10日至
9月14日 1.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1.4蚯蚓的選擇
3
3 9月16日至
9月20日 1.5食物鏈和食物網
1.6做一個生態瓶
1.7改變生態瓶 3
4 9月22日至
9月26日 1.8維護生態平衡
2.1光和影
2.2陽光下的影子 3
5 10月1日至
10月5日 國慶節放假
6 10月6日至
10月12日 2.3光是怎麼傳播的
2.4光的反射 3
7 10月15日至
10月19日 2.5光與熱
2.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3
8 10月22日至
10月26日 2.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3
9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3.3堅硬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3
10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4土地壤中有什麼
3.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3
11 11月5日至
11月9日 3.6什麼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
3.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3
12 11月12日至
11月16日 3.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4.1我們的小纜車
3
13 11月19日至
11月23日 4.2用橡皮筋作動力
4.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3
14 11月26日至
11月30日 4.4測量力的大小
4.5運動與摩擦力 3
15 12月3日至
12月6日 4.6滑動與滾動
4.7運動與設計 3
16 12月10日至
12月14日 4.8設計製作小賽車 3
17 12月16日至
12月21日
18 12月24日至
12月26日
19 12月31日至
1月4日
『肆』 冀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人對環境的需求教學反思
1.能分析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會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2.能通過角色扮演去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後果,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3、能預測人為遮蓋某塊地時給生物造成哪些影響。
『伍』 冀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10課人對環境的需求教學設計
人對抄環境的需求教學設計襲(冀教版五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討論歸納出「人類生活離不開動植物」的結論。
2.能發現動植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二、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人與動植物的關系。
2.能有條理地向大家介紹人類飲食、學習、保健、休閑、居住等與動植物的關系。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正確含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在探究過程中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不怕出錯。
2.願意對周圍的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並有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