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島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課件出示)
本節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74、75頁的統計。
2.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包括製作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製作方法以及對這種統計圖的分析預測。教材在設計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個方面:(1)合並。為了方便比較青島市、昆明市兩個城市各月的降水量,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幅圖上,變成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2)區別。讓學生比較單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區別,引入和克服教學重難點。(3)讀圖。通過對復式折線統計圖中兩條折線升降的分析,對數據進行合理的預測,這也是課標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學習,不但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是今後學習更多其他統計圖的重要基礎。
4.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課件出示)
1、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2、技能目標——會對復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並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復式折線統計圖補繪完整。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5.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課件出示)
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會進行簡單的製作,學會看圖回答有關問題。
6.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課件出示)
對統計圖反映的信息進行准確地分析、比較和判斷 。
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課件出示)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比較發現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
三、說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是:(課件出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比較法、合作交流法,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想像、討論、遷移等一系列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教學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課件出示)
1.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復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一張我國各省市的行政區域圖,然後我在圖上指出,青島市在山東省,昆明市在雲南省,它們之間的直線距離有2080千米。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兩個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況。然後分別出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分別說出青島市和昆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多,哪個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對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回憶。學生根據以前學習的經驗,應該很快就能找到相應的數據。我這樣設計的依據是: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個環節是:設置疑問,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在這個環節中,我分為3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個步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我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放到一起,再提出疑問: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由於強調了很快,讓學生感受到觀察這兩幅圖很快回答這兩個問題的確很困難,使學生在以前學習過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想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利用更好的方法,把兩幅圖合並成一幅圖,那麼合並成的統計圖應該叫什麼統計圖呢?教師告訴學生,像這樣的統計圖就叫做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接著,我出示青島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觀察、比較兩條折線,並回答以下3個問題: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在第2個問題中,重點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很快看出的?學生可能說是通過比較各個月中,哪兩個點的距離最近,哪兩個點的距離最遠。在第3個問題中,根據我的預設,學生可能獲得的信息有:這兩個城市都是6、7、8月的降水量比較多,還可能比較某個月中兩個城市的降水量相差多少,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比青島市的幅度大……學生也有可能有新的生成,這正是學生思維發散的訓練點,也是提高學生讀懂統計圖中所包含信息的好機會,這樣,我結合學生的生成,再進一步突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第二個步驟:比較。讓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我讓學生對課本74、75頁中的三幅圖進行比較,小組討論:復式折線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使學生在比較中得出,相同點有:(板書)它們都有標題、單位、制圖日期、制圖內容。不同點有: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標題變了、增加了圖例(板書)、折線有兩條。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是:不但能反映數量的多少,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還能方便地對圖中的兩個量進行分析和比較。
第三個步驟:經歷製作過程。日常生活中手工繪制統計圖表的需要越來越少。新課標從實際出發,降低了對學生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要求,只讓學生在已經確定了縱軸、橫軸並畫好格線的圖中畫不同的折線表示相關的數據,這樣既突出了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關鍵環節,又能使學生更加關注統計的過程,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統計方法。
因此,我先出示畫好的格線,並啟發學生思考:是先把表示兩個城市平均氣溫所有的數據點都描出來以後再連線好,還是先把其中一個城市平均氣溫的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再把第二個城市平均氣溫的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好?為什麼?再將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標題的變化、日期的填寫、圖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線型:一條用實線,一條用虛線,也可用不同顏色的線來表示。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個環節是:鞏固深化,應用新知。首先讓學生完成課本76頁練習十三的第一題。主要是檢驗學生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繪制方法的掌握情況,並能對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達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練習時,先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再說一說制圖的正確步驟,我用多媒體演示,並提醒學生注意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對應的折線各用什麼表示,還要寫上數據和制圖日期,根據學生的製作情況,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下,兩條折線上的數據怎樣寫就不混淆了?最後讓學生看圖回答題中的問題,這里重點幫助學生弄清「溫差」的含義,另外,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學生可能會說「我喜歡看統計圖」,我就重點讓學生說說為什麼喜歡看統計圖?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直觀、形象的優越性
接著出示課本75頁的「練一練」,在學生弄清圖意後,小組討論、匯報以下問題: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預測一下我國13歲小學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嗎?培養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大膽預測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最後,我讓學生將自己的身高和我國同齡小學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將統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
生活中的統計還有很多。商場裡面也要對商品銷售情況進行統計,以便及時調整銷售計劃。請看某家電商場A、B兩種品牌彩電銷售量統計圖。通過這個練習,一方面增強學生讀圖、分析、比較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一方面讓學生體驗經理的角色,對下個月的彩電購進進行篩選、預測,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然後讓學生欣賞一組折線統計圖,將課堂內容向課外延伸,進一步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拓寬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復式折線圖的慾望。
4.最後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對本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獲?
你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按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五、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重點突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特徵及作用
2. 誰有青島版的小學數學說課稿
我 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