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不會做了
11+1=12
12+2=14
14+3=17
17+2=19
下面一行:
13+1=14
14+1=15
15+2=17
17+2=19
⑵ 小學一年級學生不會提數學問題,我該怎麼辦
能提出正確的數學問題是個很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應該從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培養起。一年級數學教材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要求,給了我們教師很多訓練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平台。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因為學生年齡小,和這種能力常常用於語言的原因而忽視了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切實感受到學生具有正確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對問題有個清晰的認識,更好地去理解題意,為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訓練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作用如此顯而易見,我們教師還能忽視學生正確提出數學問題的教學嗎?
由於我們的忽視,學生口頭上可能表達的很好,但是需要文字表達時就會出現下面這些情況:
1 兔子18隻,比猴子少多少只?
2 18隻和27隻共有幾只?
3 兔子和猴子共有幾只?
4 兔子有18隻,猴子有27隻?
上述問題或多或少有些錯誤,我們老師當然不難看出,問題在於對於學生出現錯誤時,我們有些教師只是覺得幫助學生語言表達准確就夠了,至於學生的筆誤是可以諒解和忽略的,有些老師甚至把這些問題中的某些問題看作是正確的,認為對於表達本來很困難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我的觀點則正好相反,正因為是難表達,我們才該去鍛煉學生,正因為是一年級學生,我們才不能疏忽這些看得見的錯誤。老師們都明白,語言表達是可以省略的,一個詞一個字在語言環境中都能表達出一個清楚的意思,可是文字表達卻預設這些環境,不寫完整就很難讓人明白,體現邏輯思維特點的數學問題在書面表達上就更為嚴謹。教學生說好一句話,正確提出數學問題,我們教師責無旁貸,那麼如何教好一年級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正確的數學問題呢?在這里,我留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見解,以此和熱愛教育的同仁共同探討。
首先,我們來觀察一個完整的數學問題,如「18隻兔子和27隻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含有問題信息和問題模式兩個構件問題,見圖示
18隻兔子和27隻猴子 一共有多少只?
↓↓ ↓↓
問題中的信息 問題中的加法模式
一個問題至少含有2個以上的數學信息,每條信息都應有信息項目、信息數量及信息單位三個組成部分,在上述題目中,「兔子、猴子」就是這條信息中的信息項目;「18、27」就是信息中的數量;「只」就只是單位了。寫好一條信息就得寫好信息中的這三個內容,我們教師不難把問題信息中三個組成部分剖析清楚,也等於讓學生明白了寫好數學信息的關鍵,學生應該能夠接受並逐步掌握。
數學問題中的模式和其他模式一樣都是框架的、可及的,小學一年級學生能提出的問題不外乎有加法模式和減法模式兩種,加法模式即:_______和______ 一共有多少?減法模式即:______ 比 _____ 多幾?或 ____ 比_____少幾?這兩種模式架構簡單,易於理解,我們教師很容易分析也很能直觀實施教學,學生不難掌握。
教學生正確提出數學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容易細化教學活動,能夠直觀形象的展示教學活動,便於學生參與其中,學生理解正確提出數學問題的方法應該不成問題。數學知識學生接受了,就有待於鞏固,而鞏固知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設計訓練。我們教師可以分步設計以下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逐步印證老師傳授的知識要點,形成自己特有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品質。
根據圖示,填填問題信息。
10塊 17塊 21塊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一共有多少塊?
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多多少塊?
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少多少塊?
二、 根據問題中的信息,選擇問題模式填上。
1、猴子有27隻,兔子有18隻____________________ ?
2、猴子有27隻,兔子有18隻,___________________?
3、猴子有27隻,兔子有18隻,__________________ ?
三、根據圖示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些完整的數學問題嗎?
34隻 28隻 12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根據提示修改前述幾個錯誤的問題。
1、兔子18隻,比猴子少多少只?(少信息:猴子有幾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隻和27隻共有多少只?(問題信息中少信息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兔子和猴子一共有幾只?(問題信息中少信息數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兔子有18隻,猴子有27隻?(沒有問題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上述到位的分析講解和層次性極強的訓練手段,我們教師還要倡導積極的數學語言環境,多開展培養學生能力的數學活動,相信一年級的小朋友也會表現得讓我們每個老師都很驚訝!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拿到題目,無從下手,有的停住筆頭不動,有的苦思冥想眉頭緊鎖,有的甚至馬上呼喊求救:什麼意思啊?怎麼做啊?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如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
1、獲取信息,發現問題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獲取信息的關鍵是從學會讀題開始的。解決問題教學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應該是從學會讀題開始。他們是一張白紙,教師需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樣,一步一步慢慢教,教他們怎麼讀題,逐漸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一般可從「准備課」起就訓練說一句完整的話,而後再逐步訓練學生說兩句話、三句話。在此基礎上,可結合具體題目引導學生試著將第三句話改說成疑問句,逐步熟悉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在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中,大部分學生是這樣在說圖意的:有3個紅氣球,又拿來1個藍氣球,合起來是4個氣球。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試著將第三句話改說成「一共有幾個氣球?」,讓學生初步了解要解決「一共有幾個氣球?」這個問題,就是把3個紅氣球和1個藍氣球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低年級學生的問題解決很多是通過圖畫和對話的情境呈現的,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策略。在呈現情境圖後,要指導學生明確看圖的順序,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不斷摸索,我們注意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②」是已知信息,「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先標出「①②③」,從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2、嘗試探索,分析問題
例如:「每條船最多可坐6人,44名學生需租幾條船?」常見的做法是引導學生計算一下,44÷6=7(條)……2(人),故需租7條船。但這樣的教學缺乏對多種問題解決策略的嘗試和探索。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探索:
(1)6×7=42(人),7條船可坐42人,多2個人,需租8條船。
(2)6個6個地加,共加7次餘2人,需租8條船。
(3)從44里依次去掉6人,去7次後還有2人,需租8條船。
(4)7×6=42人),9×6=54(人),7條船隻能安排42人,不夠,而9條船太多了,所以8X6=48(人),比較合適的是租8條船。
嘗試策略就是多種方法的「試誤」過程。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數學水平,因此,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讓學生採用嘗試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3、畫圖輔助,解決問題
小學低年段學生因年齡的局限,運用會畫圖輔助的策略,讓學生在紙上塗塗畫畫可以拓展思路,啟迪思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這一單元中,要讓學生數一數,寫出11~20各數。學生可以滿「十」先圈一圈,然後再加上剩下的,這樣就能保證寫出來的數是正確的,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十」和「一」的關系。
再如:「一隻蝸牛從5米深的井底向井口爬,它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那麼要幾天爬到井口呢?」大多數學生是這樣想的:蝸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就等於一天爬1米,井深5米,那不就是要5天了嗎?通過引導學生在紙上畫圖,拓展了思路,幫助他們找到了問題解決的關鍵。第一天爬3米滑下2米等於只向上爬1米,第二天同樣是這樣共爬了2米,第三天再爬3米就直接到了井口不會再滑下去了,所以只需3天就可爬到井口了。用畫圖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從而能幫助學生迅速地搜尋到問題解決的途徑。
4、親身實踐,提高問題解決意識
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發掘有價值的專題活動、實踐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過模擬現實,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如在教學人教版「認識人民幣」知識之後,在教學中,教師騰出一定的時間,創設「模擬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演練中學習「買賣東西」。學生在模擬購物活動中識別商品,會看標價,會拿錢找錢,並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礎上布置學生回家幫媽媽購買物品,達到了「雖課已盡,但學習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實現了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師除努力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之外,還應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在現實中尋找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機會,並努力去實踐。面對現實問題,學生能夠主動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並探索解決方案,也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意識的根本所在。
⑶ 小學一年級數學不會算題會怎麼辦
小學一年級數學不會算題會怎麼辦
如果是計算題的話:
1.講算理。先結合實物或學具操作,再讓孩子閉眼想操作過程和結果。
2.在會算理的基礎上要求背口訣。
如果是應用題的話:
1.讓孩子知道什麼情況下用加法,什麼情況下用減法。
2.讀懂題意,選擇演算法。
⑷ 小學一年級數學難嗎 小學一年級數學難度提高了嗎
小學一年級數學整體來說不會太難,主要還是平時知識的學習是否有很好的督促,小學一年級數學成績不好的原因:
知識儲備不夠
小學生家長可以想到,小學生在沒有升入小學之前,幼兒園期間學習的數學非常的簡單。甚至有的學生在幼兒園期間,幾乎沒有聽過講,也沒有完成過固定的家庭作業,這些小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自然不夠。沒有任何都數學基礎,小學生學習數學就變得非常困難。
孩子自從幼兒園升到小學這一段時間,並沒有系統地對幼兒園的數學知識進行復習。造成這些學生的前期知識儲備不夠,有的學習過的知識已經忘記了,導致這些小學生會覺得數學學起來非常難。
家長監督不夠
在小學生中是升入一年級之前會有一個過渡的時間,如果小學生能夠充分的利用這個暑假,學習一些一年級的知識,或許這些孩子不會覺得一年級的數學有多難。家長沒有危機意識,導致這些小學生在開學之前,沒有接觸過任何的一年級數學的知識,導致學生沒有辦法學好數學。
孩子上幼兒園期間,家長就應該監督這些學生學習,並不是幼兒園期間不學習任何的學科知識。家長要及時的和幼兒園的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學校每天布置的作業有哪些,監督學生及時地完成作業,在幼兒園期間就奠定扎實的基礎。
老師管理不嚴
一些小學生自從升入小學一年級之後,會覺得數學非常的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一部分也是幼兒園老師的責任,幼兒園老師對於學習方面監管並不嚴格,幼兒園老師大部分的精力主要是解決孩子生活方面的問題。這就造成了這些孩子沒有嚴格的管理,對於數學以及語文的學科知識不了解,沒有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⑸ 一年級的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
1、培養獨立學習數學的習慣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就應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特別是獨立寫作業的習慣。比如,家長為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獨立學習環境,孩子在家做作業時家長只看書,孩子做數學作業時,家長可收走課本,像對考試一樣對待作業。檢查作業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完成,允許孩子翻書,查漏補缺。
2、培養有效學習數學的習慣
作業磨蹭是剛入一年級孩子的毛病。對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家長有必要制定一些強硬政策,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教育孩子,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或邊做作業,否則會造成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思想開小差等。
3、培養主動學習數學的習慣
如今的家長熱衷於為孩子安排學習生活,如放學回家後、節假日怎麼過,學習計劃怎麼制定等,很容易造成孩子反感,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個性。家長應和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讓孩子參與到學習計劃中來,把決定權還給孩子。
如果學習計劃在兩周內執行不力,家長再站出來提建議。在這一過程中家長盡量避免用實物獎勵的方式刺激孩子學習,這樣容易養成壞習慣,不利於主動學習。
4、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和求知的最大動力,興趣的培養在孩子學習數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加入游戲,增添興趣
妙趣橫生的數學游戲活動,會像磁鐵般把孩子牢牢地吸引到數學學習上來,滿足孩子學習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⑹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不會😂求大神解答
等一下我追答的時候告訴你。
⑺ 小學一年級數學題。我竟然不會。你們會嗎
9-3+1=7
9-3-3=3
題目中少打了兩個□
⑻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了,小學數學什麼都不會,該用的辦法都用了,怎麼辦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基礎。平日,教師要注意深回入到學生答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撥動學生的情緒之弦,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
⑼ 小學一年級學生不會提數學問題怎麼辦
對於思維上有惰性不願去思考,或不習慣主動思考提問題的學生,一方面需要調動他的積極主動性,另一方面也要給予他一定的外部「壓力」迫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產生問題,提出質疑。
對於不知道提問方法的學生,在教學中注重對一些提問方法的滲透,如觀察提問法、對比提問法、聯想提問法、猜測提問法等;對於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學生教師應當示範,充當「問題製造者」,潛移默化地交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培養學生能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在數學領域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這已經成了教育界的一句至理名言。
培養學生善於提問題的能力,會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從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和發展學生潛力的需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敢於質疑問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思維,擺脫思維的滯澀和定勢,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主動探求,有利於學生由被動學習方式向主動學習方式轉變,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創新意識和學習習慣才能得到培養。所以培養學生善於提問題的能力,要從一年級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