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文檔: 三年級語文《狐假虎威》案例分析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課《狐假虎威》教學案例
--------------------------------------------------------------------------------
發表日期:年10月26日 來源:洪湖市黃家口鎮小學 作者:顏 雄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和積累詞語.認讀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 新詞,掌握多音字『悶』
3、對照注釋揣摩句子的意思,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懂得『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的意思並能靈活應用
5、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成語『狐假虎威』的寓意。不能仗勢欺人
二、教學准備頭飾。課件
三、教學設計
(一)開篇點題導入
1、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新課板書課題狐假虎威》。
2、教師范讀課文。 (點擊課件)
(二)學習課文
1、同學們聽得很入神,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同學們一定很喜歡,誰能看著故事插圖,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出示圖畫)
2、點名(學生講故事)。
3、請大家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故事的內容。也就是要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讀出來,誰能找到請劃下來。
4、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點擊課件)狡猾的狐狸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
5、你能不能將這句話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生答)
6、是的,這句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這樣看來「假」在這里的意思是什麼呢?
7、體會「假」就是「借」的意思,借用的意思。
8、這下我們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了,下面我們來認真地讀一讀,要求讀出感情。指名學生讀第一節。
(1)生讀:在茂密的森林裡,有一隻老虎在尋找食物,一隻狐狸從老虎的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它逮住了。
(2)「竄」是什麼意思,可以換個詞嗎?
(3)學生可能回答用「跑」師問:為什麼不用「跑」呢?請大家查一查字典。
(4)生答:逃跑、亂跑。
(5)那麼在這里是亂跑還是逃跑呢?(聽學生回答)對是逃跑,理解了考虎來了,狐狸緊張不緊張?
(6)大家再讀一讀,看誰能讓大家感到緊張。
(7)請一名學生讀一讀3至6小節,看誰讀懂了,怎樣讀狐狸和老虎的對話。(學生讀的時候,板書:骨碌、扯、蒙)
「骨碌」是什麼意思,誰懂了?能做個動作讓大家看看?
(8)師讀「狡猾的狐狸的眼睛骨碌一轉」。
9、這就是「骨碌」的意思,在這句話中,你看出了什麼?學生積極回答:狐狸在想計策,在想點子。
10、是的「扯著嗓子」是什麼意思呢?
11、生答:「拉長」的意思,狐狸把字音拉長。
12、對,就是把字音拉長,狐狸告訴考慮,我不怕你,最後一個「我學」要拉得長一點,而且要讀出問的語氣。注意「我後面「是一個感嘆號!
(學生再讀,師范讀,齊讀)
13、第四節狐狸說的一段話很難讀,大家看看,怎樣讀,用什麼樣的語氣讀,才能把老虎蒙住?(學生帶語氣讀)
14、指名讀: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百獸,你不聽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膽子。注意在學生朗讀後進行適當的評價,讀的基礎上要鼓勵孩子要將自己的表情放進去)學生讀,教師范讀。
15、讓一生上台讀。引導: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抓住學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虎蒙住的話,你就沒命了。
16、你胡說,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沒有到退休的年齡,老天你怎麼不讓我當大王了呢?你的話我不信?
17、暗示學生接下去說:不信,我帶你到森林深處走一趟,讓你看看我的威風.(說完後老師鬆手)。
18、下面來我們一起來導演,請幾個小朋友來一起演演(老虎、小兔子、小野豬、小鹿)其他的同學就是導演了,導演更了不起,各位導演看一看,狐狸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後,為什麼?請導演,根據書上的要求指導。
(1)、這些導演讀書很認真,那麼小兔啦,野豬啦他們應在什麼地方?
學生答:應該在森林深處,要站得遠一點。
(2)、師朗讀「狐狸」在前面大搖大擺地走,「老虎」在其後東張西望。
(3)、問:老虎,你在東張西望什麼?
(4)、問鹿你為什麼跑,怕誰呀?
(5)、學生評價。
(6)、小朋友們,看到小動物都逃走了,老虎是怎麼想的呢?所以,我們講老虎——受騙了(板書受騙)
(7)、齊讀課文最後一節。
三、教師總結,啟迪智慧
1、《狐假虎威》是一個有趣的、深刻的故事,它告訴我們:有些人倚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我們應該看清他的本質,不上當受騙,不被嚇倒。
2、結束課堂,布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
(2)向別人講講《狐假虎威的故事》。
四、板書設計
狐狸:神氣活現 搖頭擺尾
狐假虎威 仗勢欺人
老虎:半信半疑 東張西望
❷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的案例分析怎麼寫啊
和說課差不多吧,對各部分環節進行分析,尤其是課堂教學、授課過程、與學生活動尤為重要,需要細談。
❸ 小學三年級數學案例分析
《分米的認識》教學案例
一、教學內容:
冀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科書。
二、教學目標:
1、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引入分米,使學生明確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通過測量與觀察,發現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3、在操作與交流中,使學生學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三、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並能根據這三個單位間的進率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和計算。
四、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正確表象。
五、教學方法:
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供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
六、教具准備:
米尺圖,尺子,紙條,小黑板。
七、教學過程:
(一)學前准備
1、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劃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嗎?(學生比劃,教師評點)
2、填空。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7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一根跳繩的長約2( ) 直尺的厚約(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1)學生估算課桌的長和寬,匯報估算結果。
(2)以小組為單位用學生尺測量課桌(雙人桌)的長。
(3)匯報測量方法:
①以15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②以18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8+18+18+18+18+7=97(厘米)
③以12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④以10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導學生比較這四種測量方法,小結: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為一段連續量,這樣量的次數比較少,但計算比較麻煩;以10厘米為一段連續量,這樣量的次數比較多,但計算比較簡單。
(4)引導學生認識分米。
針對學生中的以10厘米為一段連續測量的方法,師:10厘米的這一段,可以用一個比厘米較大的單位來表示,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由此引出分米。(板書課題)
2、探索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師:你們能發現分米與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
通過測量、交流及引導,學生找出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匯報時提問:1分米裡面有幾個1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距離嗎?(出示1分米的紙條與1米長的直尺)這1米長的直尺可以分成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3、單位間的換算。
師:我們已經推導出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你能根據推導出來的進率獨自填空嗎?
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4、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①學生比劃1分米的長度,相互之間進行驗證。
②舉出生活中長、寬或厚是1分米的物品。
③在練習本上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
(三)課堂練習
1、量一量:課桌的寬是( )分米( )厘米;數學作業本的長約是( )分米。
2、小組合作用作業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數一數有多少本。
3、獨立完成練習一的習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關於本節課學習的長度單位----分米,你有哪些認識?有什麼要提醒我們同學注意的?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5+15+15+15+15+15+7=97(厘米)
18+18+18+18+18+7=97(厘米)
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教學分米?分米這個長度單位有什麼產生的實際意義?如何讓學生確實認識到分米產生的必要性?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思考,我終於明白了:分米作為介於米和厘米之間的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可以完善學生的長度觀念。為了讓學生確實體會到分米產生的需要,我通過讓學生自主測量課桌的長,並讓他們進行計算,再通過四種方法的比較,製造認知沖突,讓學生切實體會到10厘米、10厘米為一段的測量方法在計算過程中要簡便得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創造出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計算、體驗感受到分米產生的意義,深刻地認識了分米這一長度單位。動態生成式的教學,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發揮良好的作用。在實際應用中,學生進行單位的換算問題不太,但對於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填空,仍會混淆。如:長頸鹿的高約55( ),學生想像不出具體高度,分不清要填米還是分米。而對於練習一的第6題:將2米長的木料截成同樣長的四段,要算2÷4,學生不會計算,這就需要把2米換算成20分米再計算,但有一部分學生不會從這一角度出發去解決問題。可見在以後的學習中還需加強這一方面的訓練。
求採納~~~
❹ pep小學三年級英語上冊教學案例分析
參考書里有呀
❺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什麼是周長優質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本節課在小學數學「空間圖形」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於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這樣的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 看一看,描一描。
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
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
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
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
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後又回到起點。
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 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
開始吧!
2. 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演示)。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 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找一找,摸一摸。
1. 你能從我們身邊找一個例子說說什麼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並且摸一摸它的周長,也可以下位找。(指導: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地面周長、水池池口周長。)
2. 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
(三)量一量。
1. 大家找到了很多,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
2. 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 估計的准不準呢?誰來量一量?(注重測量方法的指導:腰圍怎麼測量?)告訴大家測量結果。
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誰來說說自己的腰圍?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 cm左右。
4.小結。
通過前面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善於觀察、愛動腦筋,所以想邀請你們參加下面的闖關比賽。有興趣嗎? 這里共有3關,每闖過一關都會得到相應的分值。最後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勝利者!有信心嗎?讓我們充滿自信迎接挑戰!
(四)闖關練習。
先看第一關,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這里有3個圖形,請你選擇其中1個圖形。看課本45頁第2題,做在書上即可。 選擇長方形的能說說是怎麼測量和計算的嗎?有不同方法嗎?大家真聰明,關於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後面我們還要研究。 第一關誰成功了?請為自己加上100分!
2.下面我們來繼續闖第二關。怎樣量出樹葉的周長?誰闖過了這關加上200分。
3.第三關。 (課本45頁第3題) 課件出示圖:他們的周長一樣嗎?(指名說說) 我們來看看演示移動的方法。
誰闖過了這一關?祝賀你們!每人加300分!
回想一下,剛才大家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圖形周長的?
這一關哪組闖過去了?請加上200分! 現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賀你們!其他同學不要灰心,有信心趕上他們嗎?希望你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頭趕上!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有什麼收獲,你能談談自己還有什麼困惑嗎?
(六)課後作業: 量出紅領巾的周長。
板書:
周長
樹葉邊線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❻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個案,案例,反思
一、主題
課題:乘除法的關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能用自己的方式概括出乘除法的意義。(形式:文字、圖形、符號)
2、 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關系。並運用乘、除法的關系驗算;直接寫出得數或改寫乘、除法算式;能改編 簡單的乘、除法應用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問題又能與他人團結協作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多種形式概括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通過生生合作,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學生親身嘗試與小組討論相結合。
研究主題:開放式教學。二、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初探乘法意義
1、做「比比誰最快」的小游戲,先記錄算式,再計算出結果。
2、教師報算式:5+5+5
8+8+8+8
7+7+7+7+7+7
9+9+9+9+9+9+9+9+9+9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肯定有快有慢,請動作最快的學生回答)
板書:5+5+5=15 8+8+8+8=32 7+7+7+7+7+7=42 9+9+9+9+9+9+9+9+9+9=90
師:老師很想知道你怎麼能那麼快?你是怎麼會想到用乘法來計算這些加法的?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寫成乘法算式呢?請你舉例驗證自己的觀點。
4、把這些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
(指名口答,教師板書)
板書: 5×3=15 8×4=32 7×6=42 9×10=90
5、小結
二、合作學習,運用多種形式概括乘除法的意義,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1、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寫出兩個除法算式(口答)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15÷5=3 32÷8=4 42÷7=6 90÷9=10
15÷3=5 32÷4=8 42÷6=7 90÷10=9
2、揭示課題
師:剛才我們把一道乘法算式寫成了兩道除法算式。大家猜猜我們今天可能學習什麼?
(出示課題:乘除法的關系)
3、乘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被乘數×乘除=積 被除數÷除數=商
因數×因數=積
4、小組討論
①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寫成兩道除法算式?舉例證明。
②什麼是乘法?什麼是除法?每組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對乘除法的意義加以概括。可以是文
字的形式,也可以是圖形或者是字母的形式。
③仔細觀察乘除法算式,找找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1)板書出示討論的內容
(2)學生獨立思考,組織並參與學生討論
(3)集體交流
①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寫出兩個除法算式的。
結論:除數不能為0。
②板書:
乘法 除法
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 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
□×○=△ △÷○=□或△÷□=○ (除數不能為0)
a×b=c c÷a=b 或 c÷b=a
因數 ×因數=積 被除數÷除數=商
③除法算式由乘法算式得出,被除數是乘法算式里的積,除數和商分別是乘法算式里的兩個因數。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板書:
逆運算
乘法 ← 除法
三、實踐
師:你覺得學習了乘除法的關系後會有什麼作用呢?(驗算,填空……)
1、運用乘除法關系計算並驗算:246×6
2、在填空練習中自主得出其它的乘除法的關系式
(1) 2×( )= 26
(2) ( )×5= 0
(2) ( )÷4= 20
(3) 48÷( )= 6
(指名回答,核對答案並板書其它乘除法的關系)
板書: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3、改編應用題(口答)
師:先編一道一步計算的乘法應用題,再根據乘除法的關系,編一道除法應用題。
請每個同學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請一~兩個人匯報)
四、總結
師:今天你有什麼收獲? 三、教學反思 整節課以「開放式」教學作為突破口,從一開始的情境引入,學生解題策略的開放。到第二板塊,概括乘除法意義時形式的開放。直至最後實踐板塊利用乘除法關系編應用題的開放式練習,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接下來,具體說說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情境設計,初探乘法意義。
用「比比誰最快」的游戲引入,讓每個學生記錄聽到的算式並計算出結果。由於解題策略的開放式設計,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用加法計算,一種是用乘法計算,顯然用乘法計算的學生動作最快。我請速度最快的學生回答三個問題:1、為什麼能以最快的速度准確地計算出結果?學生回答是用乘法來計算所以很快。2、怎麼會想到用乘法來計算這些加法的?學生回答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3、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用乘法計算呢?學生通過舉例討論後得出:必須是相同加數求和時用乘法來計算才會簡便。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做數學,初步感受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其次感受到乘法和加法是有聯系的,也為第二板塊的學習做了鋪墊。緊接著讓學生把黑板上這四道加法算式用乘法算式來表示,自然銜接到第二板塊。
第二板塊:討論、合作,運用多種形式概括乘、除法的意義。
黑板上的四道乘法,四個小隊各選一道,每人按照一道乘法算式寫出兩道除法算式。這樣做是想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到除法與乘法有一定的聯系,從而揭示課題。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復習的同時可以指出被乘數和乘數又能稱為因數這個新的內容。因為剛才根據每道乘法算式都能寫出相對應的兩道除法算式,所以接下去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三個問題:1、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寫成兩道除法算式?舉例證明。2、知道什麼是乘法?什麼是除法?每組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對乘除法的意義加以概括。可以是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圖形「○、□、△」或者是字母「a、b、c」的形式。3、仔細觀察乘除法之間有什麼關系?學生們通過合作學習舉例後發現,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寫出兩個除法算式的。如:3×0=0隻能寫成0÷3=0,不能寫成0÷0=3。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除數不能為0」。第二個問題學生們在大量的舉例後對乘、除法的意義有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他們以文字、圖形、字母多種形式解釋了乘、除法的意義。有的小組語言組織能力很強,他們用文字形式進行了概括。有的小組用圖形「○、□、△」的形式表示,他們認為如果□×○=△,那麼△÷○=□或△÷□=○,但這里除數不能為0。有的小組則用字母「a、b、c」的形式表示,他們認為如果a×b=c,那麼c÷a=b 或 c÷b=a,除數也不能為0。學生們通過合作學習,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示乘、除法的意義。板書:
乘法 除法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已知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 △÷○=□或△÷□=○ (除數不能為0)
a×b=c c÷a=b 或 c÷b=a
因數 ×因數=積 被除數÷除數=商
學生們在討論第三個問題時,通過觀察乘、除法的算式後發現,被除數是乘法算式里的積,除數和商分別是乘法算式里的兩個因數。除法算式由乘法算式得出,所以他們一致認為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板書:
乘除法的關系
逆運算
乘法 ← 除法
第三板塊:實踐。
在進入第三板塊前我提問:學習了乘除法的關系,你覺得有什麼作用?在「加減法的關系」這一知識遷移的作用下,學生想到了可以驗算、填數、求未知數x,改編應用題等等。於是我用學生的回答設計實踐練習,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1、先安排學生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的關系計算並驗算246×6。2、填表
(1)
因數 210 8
因數 3 6
積 1000 3006
(2)
被除數 564 351
除數 4 7
商 124 9
先請學生獨立完成兩個表格,在回答思考過程的同時得出:因數=積÷另一個因數,被除數=商×除數,除數=被除數÷商,這三個關系式。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逐步形成概念。最後把改編應用題設計成開放式練習,讓學生在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之後,利用這樣的關系編寫一道乘法應用題和一道相關的除法應用題。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對知識加以運用,不會造成學生思維定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逐步形成概念。最後把改編應用題設計成開放式練習,讓學生在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之後,利用這樣的關系編寫一道乘法應用題和一道相關的除法應用題。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對知識加以運用,不會造成學生思維定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