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三年級
看不清哪!
㈡ 小學數學三年級
下午5:20是17:20
17:20-8:30
=16:80-8:30
=8:50
是8小時50分。
㈢ 小學3年級數學
看鵝格子的長度是雞的格子長度五倍,那鵝有45*5=225隻
㈣ 小學數學人教版3年級至6年級教案電子版
第五單元 兩位數乘兩位數
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乘法58及練習十四(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乘法的過程,能比較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2學會運用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發現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乘法的規律,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准備: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一、 復習 1、聽算: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7×11 5×60 50×4 22×3 15×3 2、指名任選一道題說說口算方法。
3、搶答: (1) 3個十是( )? 30是( )個十? (2) 300是( )個百? 60是( )個十? (3) 9個十是( )? 3個30是( )?
小結:以上的練習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們能否用這些知識做鋪墊,來學習新知識呢?板書:口算乘法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郵遞員叔叔每天工作的情況。同學們從圖中發現什麼信息?你能根據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 1、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會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叉點上,引出問題:「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請學生說一說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討計算方法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19×19。
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組織交流。
各組展示本組的演算法。不容易說清楚的,就寫在黑板上。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2)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演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約有400個交叉點,但它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要求。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誇贊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並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三、練習
1.嘗試練習。
用豎式計算第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可以讓幾個組的學生做前2道,另幾個組的學生做後2道題。
完成計算後,組織交流。說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了解。
2.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3.解決問題。
請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3、4題。
完成後,請學生向全班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游戲。
貼出寫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語言描述菜園里收南瓜的情境,請同學們幫助菜農收南瓜。
讓學生自由選擇卡片,算對的就收獲了這個南瓜。
完成後,先檢查是不是算對了,再比一比哪組學生收獲的南瓜多。獎勵優勝組。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並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整理和復習
教學目標
1、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歸納、整理能力。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一、呈現故事,提出問題
1、老師講「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
猜一猜,聽完這個故事用了多少時間?(1分52秒)
這么短的時間卻能作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聽了這個故事你還有什麼感想?
2、這個小故事在書上68頁,想一想,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學生討論,匯報
二、歸納知識
1、小組內交流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和方式,並進行整理
2、小組代表匯報,大家進行評判。
三、鞏固拓展
1、基本練習
練習十七 1比一比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2筆算練習 注意方法和書寫
2、嘗試編題並解決問題
請學生尋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筆算乘法解決問題的例子,由小老師親自請學生回答。
第六單元 面積
面積和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概念
1.讓學生猜教師身高,師生交流,由此引出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關於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觀念:誰來比劃一下這些單位有多長。
3.指出:用它們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
4.引入: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和長度單位,今天在這基礎上學習新的本領。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們的課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們的課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②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
③課本封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見下圖),這些都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概括面積的意義。
問: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麼呢?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4)運用「面積」這個術語,敘說比較常見物體大小的結果。
2.認識面積單位。
(1)設疑。
①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即課本第71頁下面的兩個長方形,其實際大小分別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它們的大小。
②請學具來幫忙。給出三種學具(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讓學生選擇。
③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最合理的方法。
解決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①進一步激疑,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信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問。
②啟發學生說出解決方法。
(3)帶著問題自學課本。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4)匯報學習收獲,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定,並形成常用面積實際大小的觀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兩人互相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已畫好練習本大小的格子),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
三、鞏固概念
1.完成課本第74頁「做一做」。 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 3.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即課本第75頁的數學游戲)。
啟發:你能拼擺出更多、更新穎、更有趣的圖形嗎?展示學生的作品,啟迪思路。
學生動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課小結(略)
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教學目標:通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面積單位,初步明確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學難點 明確分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步步深入,比較異同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學生估計1厘米有多長?1平方厘米的面積多大?
(2)教師出示: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看它們圖形有什麼異同?
(3)教師出示:學生用和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麼單位來測量?
(4)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計1分米的長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估計接近正確。)
(2)估計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
(3)學生動手進行測量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計情況。(教師進行指導怎樣才能減少誤差。)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們學習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麼,我們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來干什麼呢?(學生可能回答用1米來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多少?……)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並向學生說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積大約是60平方米……。
4、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討論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麼異同?學生交流討論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5、教師總結: 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鞏固反饋,深化認識
1、書P75 1 、2 小組合作完成 匯報
2、書P75 3 先自由說,再指名回答。
三、小結
四、拓展練習
數學游戲:
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每個圖案是5平方厘米。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的進行計算。
2、通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引導學生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交給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巧設問題,激發興趣
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學生可能進行猜測,用面積單位來測量,教師指出:這么大的地面用面積單位來測量太麻煩,所以,我們就要研究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板書課題)
2、動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師准備三種不同的長方形,每組只選擇一種進行研究。
一種:一個長3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
二種:一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三種: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
(1)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想辦法求出各自圖形的面積。
(2)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現的情況:用1平方厘米來測量或只測量長和寬,相乘即是面積。在這個過程中 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指導,後一種方法比較簡單。 (3)師生交流,提煉方法。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麼有關系呢?獨立思考後交流。(教師指導:長方形的長擺了5排,說明是5厘米;寬擺了3排,說明是3厘米,那麼,面積15平方厘米等於什麼?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4)學生思考:求長方形的面積事實上是求什麼呢? 3、那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例題)學生獨立完成,校對
三、知識的遷移
1、教師藉此機會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我們知道正方形是一個特殊的長方形,有長方形的特點,所以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也可以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題 學生試做,匯報答案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我們用的數學書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先請你估計一下,再算一算。學生獨立完成,匯報
五、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獲?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
2、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2、能准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三)德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准備:教師要准備好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紙一張,一面畫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學生每兩人准備一張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個。
教學過程
一、猜測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學生回答,同時依次在屏幕上出現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師: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分四人小組,猜測,然後反饋) 生1:我們認為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生2:我們認為是100。 ……
師:看來各小組討論,得出意見難以一致,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探究一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請同學們把學具袋拿出來。
二、探究新知
(一)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紅色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1分米,誰來說一說它的面積是多少?
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發揮四人小組合作的力量,動手做一做實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在紅色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10=100個,所以這個紅色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厘米。
師:你們是用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用的「擺」的方法,主意不錯!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2:我覺得這種方法太慢了。
師:有什麼好的辦法,請你告訴大家。
生2:我們用直尺去量紅色正方形的邊,邊長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果然方便了不少,你們真聰明,大家同意他們的意見嗎?
生3:我們還有更快的。
師:哦?說出來大家聽聽。
生3:老師告訴了我們這個紅色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這個紅色正方形面積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這種方法真妙!
師:剛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擺,有的用量,還有的直接將分米換算成厘米來計算。同學們真聰明。但不管用什麼方法,這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單位都是
……
生:100平方厘米。
師:同一個正方形,我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單位是100平方厘米,那麼1平方分米等於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識遷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從上面的實驗過程中,我們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麼同學再想一想: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單位,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師出示邊長1米的正方形,並按照例題的要求提問兩個問題:
(1)邊長1米的正方形紙,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劃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劃分多少個?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們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解決,進行匯報。
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書)
那麼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2、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強化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單位:兩個長度單位間進率是10。
面積單位: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3、反饋練習:
(1)練習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頁做一做題目。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訂正時請學生說出想法。
(3)改錯: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課小結
教學反思: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目標:
了解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場的圖片,你們有什麼感想?
(體育場太大了)
那還能用我們前面學過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出示課題)
二、新授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3、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於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10000平方米=1公頃
3、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於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
1平方千米=100公頃
三、練習
練習二十 2
四、小結
教學反思:
㈤ 小學數學三年級
顯然兩個完全抄相同的長方形,如果把它們的長連在一起,拼成一個新的長方形,周長增加兩個寬
所以寬為10乘2=5厘米
把它們寬連在一起,拼成一個新的長方形,周長增加兩個長
所以長為16除2=8厘米.
所以原來一個長方形的面積為8乘5=40平方厘米.
㈥ 小學3年級數學題
思路導航:所用的時間是指他們四個各自收割時間與等的時間的總和,因為內各自收割的時容間不變,所以在安排收割的順序時,應該使等的時間盡可能少,即應該安排收割時間少的人先用,順序是:乙、丁、丙、甲,過程可用下表表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四人收割的時間為:1+2+3+4=10小時,三人等的時間為:1×3+2×2+3=10小時,所以,最少時間為10+10=20小時。
㈦ 小學數學三年級
對立的兩邊是九顆,另外一邊,因為兩個角都有所以是七顆,加起來是25
㈧ 小學數學三年級:
2*8-3=13
㈨ 小學數學三年級
自然數用來表示物體個數時稱為基數,表示物體次序時稱為序數.
買了版3張車票, 是6、7、8號權
買2棵白菜, 收銀時排到10多號了
學5門課 三年級
吃6個小包子, 在7大街才吃成
班上45位同學 我坐在3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