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數學公開課上什麼內容
我不是教師,不過我還是想說說我的看法,如在上正方形,長方形,和圓這方面的課時,最好結合實物講,讓同學們加深對物體的觀察和認識.
B.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有哪些適合公開課 最好在職老師幫忙 謝謝你
「第一單元測量」介紹 一、教學內容 1.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 2.質量單位:噸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長度觀念和1噸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學會單位名稱間的換算。 3.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三、編排特點 1.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 (1)從測量教科書的長、寬、厚的活動引出「毫米」。 (2)通過觀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藉助1分硬幣的厚度幫助學生鞏固1毫米的表象,並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通過量課桌長度的活動引出「分米」,並通過觀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4)用手勢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5)用公路上的路標引出「千米」。 (6)用橋梁限重的童話情境引出「噸」,藉助學生的體重、動物的體重幫助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並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以噸作單位。 (7)單獨編排「生活中的數學」。 2.重視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第2頁的測量活動和第5頁第3題都是先估測再實測,讓學生通過估測結果與精確結果的比較不斷調整自己的估測策略。 四、具體編排 (一)毫米、分米的認識 1. 例1(毫米的認識) (1)學生先估測教科書的長、寬、厚,估測時學生都是以學過的「厘米」為單位。 (2)實際測量時,教科書的長仍是整厘米,寬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學生用兩種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時學生還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說出多幾小格或少幾小格就可以。量數學書的厚度時,不到1厘米,也使學生產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3)此時,小精靈提出問題「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怎麼辦?」自然地引出產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過讓學生數刻度尺上1厘米長度里有幾小格,直接給出「毫米」的概念(通過觀察刻度尺,幫助學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5)「毫米」表象的鞏固:1分硬幣的厚度。(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更多的例子,如儲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應用:自動鉛筆的鉛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勵學生說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認識) (1)通過兩個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課桌的長度,引出用10厘米為單位來量比較方便,突出出現「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觀表示的方法說明1分米有多長(建立長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3)米和分米的關系教材上沒有給出,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 (4)讓學生用手勢比劃1分米的長度,鞏固1分米的長度觀念。 (二)千米的認識 1.例3(千米的認識) (1)從公路路標的實際情境引入,說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使學生感受認識「千米」的必要性,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明白路標的具體含義。 (2)藉助學校操場這一學生熟悉的題材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並給出千米和米的關系。(教學時,可以利用當地實際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約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進一步用身體的感受體驗1千米的長度) 可以通過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 3.例5(單位的換算) (三)噸的認識 1.例6(噸的認識,噸和千克的關系) (1)通過童話情境引出主題。在解決「能同時過橋嗎」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系。 (2)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系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 (3)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汽車的載重量是3噸,萬噸巨輪,等等。也可以讓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 例7(單位換算) 3.做一做(第12頁) 第1題,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2題,利用計算和單位換算解決實際問題。 (四)生活中的數學 讓學生了解「千米」「千克」「噸」等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你知道嗎」利用學生熟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五、教學建議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質量觀念。 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單位的換算,在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長度觀念、質量觀念。一些比較大的單位(千米、噸),由於學生很難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認識。
「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介紹 一、教學內容 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加減法的驗算。 以前這部分內容與萬以內的加減法(一)共同編排在第四冊。 和原通用教材相比,有以下變化: 1.原來把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的數的問題編排在這一單元。現在這部分內容在三冊已經出現。 2.原來按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不連續退位――連續退位的順序編排,現在基本不教學不連續進位和不連續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來把加法驗算、減法驗算分別編排在加法和減法部分,並且驗算的方法單一(加法只能用交換加數的方法驗算,減法只能用差加減數的方法驗算)。現在把加減法驗算結合編排,更突出加減法的互逆關系,並且驗算的策略更加多樣化。 4.根據課標要求,萬以內的加減法限於三位數以內的加減。更多位數的可以用計算器計算。 5.對於算理,不再藉助直觀圖,也不再用動態的豎式計算過程來幫助學生理解。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使學生能結合情境進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識和能力。 3.理解驗算的意義,會進行加減法的驗算,初步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三、編排特點 1.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計算。 (1)加法:計算中國部分野生動物的種數。 (2)減法:雲南旅遊。 (3)加減法驗算:購物。 2.加強估算。 加法和減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確計算。 3.體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1)計算500-185時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2)加減法驗算策略的多樣性。 (3)加減法的法則歸納不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討論得出。 4.讓學生運用遷移類推能力進行計算。 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不進位加、不退位減不單獨出現例題。 三位數加三位數,和是四位數的情況也不單獨出例題,只在練習中出現。 三位數減三位數,被減數中間有0的計算過程,讓學生利用前面的計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體編排 (一)加法 1.主題圖 (1)通過四類動物全球已知種數、中國特有種數、瀕危和受威脅種數的統計,一方面為後面的計算問題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2)等學生學會後面的計算方法後,可以回過頭來讓學生選擇這個統計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計算,充分利用主題圖。 2.例1(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和超過100) (1)從主題圖中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計算方法。 (2)對於筆算加法的注意事項與進位的思想和技巧,學生已經掌握,這兒主要是讓學生利用遷移類推來學習連續進位加,並為後面的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奠定基礎。 (3)不再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 (1)題材仍是從主題圖中抽取出來的。 (2)先估算後精確計算,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培養判斷結果合理性的習慣和能力。 (3)把例2的連續進位加的原理類推到三位數加三位數,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這也是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的體現。 4.做一做(第18頁) 最後一題是三次連續進位加,和超過1000,要求學生運用遷移類推進行計算。 (二)減法 1.例1(一般的三位數減三位數的連續退位減) (1)藉助於雲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為自然地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學習地理知識的機會。如,昆明的標志性旅遊景點是石林、大理是三塔、麗江是玉龍雪山。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向學生介紹這方面的知識。 (2)三個插圖體現了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圖中給出三個城市的相對位置及昆明到大理、昆明到麗江的路程,第二個圖給出故事的具體情境,這是不涉及到時間、速度的最簡單的行程問題,給出了出發點、終點、此刻位置、相對距離等要素,很自然地提出問題。第三個圖是一個線段圖,是把實際問題數學化的一種方式。從這個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種條件(如行走的方向、昆明到大理和麗江的路程、求的是什麼,等等。) (3)也是先估算再精確計算。教材上只是給出一種估算的策略,實際教學中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策略,如520-150。 (4)筆算的詳細過程教材沒有給出,而是讓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退位減法知識,通過小組討論來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5)和加法一樣,教材上也沒有藉助直觀的操作和動態的退位過程圖來幫助理解算理。 2.做一做(第23頁) 可以提出各種問題,加法和減法都可以。 3.例2(被減數十位是0的連續退位減) (1)在例1的基礎上改變數據。 (2)教材上只列出豎式,具體計算讓學生自己完成,編排意圖同前,都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行解決計算問題。 4.例3(被減數是整百數的連續退位減) 在這兒,教學的重點不是連續退位減的計算方法,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的技巧,在這兒不作重點講解。重點是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三種不同的演算法,並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演算法。 (三)加減法的驗算 1.主題圖 提供了小朋友和媽媽一起購物,通過計算兩個物品的總價,計算找零兩個問題引出例1、例2的內容。 把加減法驗算同時放在加法、減法後面編排,有利於對加強加減法互逆關系的認識,並且驗算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樣。 2.例1(加法的驗算) 重點突出驗算方法的多樣性(三種:交換加數位置,和減去一個加數等於另一個加數)。 隱含的數學知識:加法交換律、加減法各部分間關系。 3.例2(減法的驗算) 同例1,突出驗算方法多樣性(兩種:被減數減去差等於減數,差加減數等於被減數)。 五、教學建議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計算。 教學時,要從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產生解決計算問題的慾望。教學時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題材,也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自行設計情境。 2.放手讓學生探索,自己完成計算任務。 要讓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運用遷移類推能力,通過同學間的合作、交流、討論,自己解決計算問題。 但有一點也要注意,如果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的話,還可以藉助直觀幫助學生理解算理。雖然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的算理不難理解,但學生在學習時還是很容易出錯,教學時還是要保證一定的訓練時間和數量。
「第三單元四邊形」介紹 一、教學內容 1.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2.周長的概念,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3.長度的估計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了解周長的概念,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3.通過對長度和周長的估計,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三、編排特點 1.從日常生活中引入幾何概念,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幾何知識。 利用校園的情境認識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樹葉、教科書、小國旗、鍾面)來認識和計算周長。 2.利用活動鞏固對幾何概念的認識。 教材中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活動:塗色、分類、拉一拉平行四邊形、在釘子板上圍平行四邊形、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用長方形紙剪平行四邊形、用七巧板拼圖、實際測量一個物體的周長,等等。這也是由幾何知識的直觀操作性決定的。 3.周長的概念更強調從一般性的角度引入,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從任意圖形(包括不規則圖形)入手,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是一個一般概念,避免學生產生只有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規則圖形才能求周長的思維定勢。此外,通過對一般圖形周長求法的探索,使學生經歷長、正方形周長求法的知識形成過程。 四、具體編排 (一)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1.主題圖 提供了一個校園的場景,圖中有很多幾何圖形,其中包括很多四邊形,如學校大門的推拉門上有平行四邊形,人行道上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籃球場是一個長方形、籃板是一個長方形,籃板上有一個長方形的框、羽毛球場地上有很多長方形、足球門上有長方形、梯形,遠處教學樓的樓梯上有平行四邊形、窗戶是長方形的。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進行觀察。有些名詞,如平行四邊形、梯形、菱形雖然沒學過,但如果學生有這方面的知識,教師要給予肯定。通過觀察主題圖,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各種四邊形。 2.例1(認識四邊形) 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塗上顏色,從而讓學生通過討論,找出四邊形的特徵:有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由於學生已經有了認識長、正方形的基礎,可以利用長、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徵歸納四邊形的特徵。這也是合情推理(歸納)的一種體現。 可能有的學生一開始認為第三行第二個圖形也是四邊形,認識了四邊形的這兩個特徵以後,就能正確地判斷了。 通過本例,學生對小學階段出現的各種特殊四邊形乃至一般四邊形都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在以後的學習中將逐一認識。 3.例2(對四邊形分類) (1)例1的目的是把四邊形從其他圖形中區別出來,例2是在四邊形內部進行分類。 (2)教材上給出了三種分類結果: A.長方形、正方形是一類,其他是一類。(突出了長方形、正方形四個角的特徵。) B.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是一類,梯形是一類。(突出所有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的特徵。) C.長方形是一類,正方形和菱形是一類,平行四邊形是一類,梯形是一類。(把第二種分法進一步細分,突出正方形和菱形四邊相等的特徵。) (3)鼓勵學生發現更多的分法,但是一定要注意讓學生說出分的理由來。(如把平行四邊形分成矩形和一般平行四邊形兩類,或分成鄰邊不相等的和菱形兩類。) (4)通過本例,可以進一步感性地認識和區別各種四邊形的特徵。 4.做一做(第36頁) 第1題,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四邊形,可以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2題,讓學生通過在釘子板上圍不同的四邊形,可以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矩形四個角是直角等特徵。 5.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及下面的做一做 (1)在前面認識四邊形時,學生已經見過平行四邊形,這兒是單獨對它進行初步的認識。 (2)通過校園里樓梯上和伸縮門上的平行四邊形使學生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並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小精靈提出的問題「為什麼這樣的門能伸縮?」去發現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點(變形後仍是平行四邊形)。 (3)下面的「做一做」實際上就是對例1問題的回答。通過實驗使學生發現,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具有可變性,如果把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固定,轉化成兩個三角形,就穩定了。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這一特性時,可以藉助於生活中當椅子發生前後左右晃動時,只要在凳子腿上斜著釘一根木條就固定的例子,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 6.圍、畫、剪平行四邊形 (1)前面已經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在這兒也不對平行四邊形下定義,只要求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來,然後讓學生觀察圍出的平行四邊形,說一說它的邊有什麼特徵,使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2)畫平行四邊形比圍平行四邊形稍難,要讓學生結合圍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來想應該怎樣畫。(首先確定一個頂點,再任意畫出一條邊,然後任意畫出相鄰的邊,這樣就確定了三個頂點,最後一個頂點就不能任意畫了,要使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相等。) (3)用一張長方形紙剪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很多,教材上只提供了兩種,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創造出更多的剪法來,而且要保證剪出來的是嚴格意義上的平行四邊形,不能僅憑感覺剪出來像平行四邊形就可以了。 (二)周長 1.例1(概念) (1)給出一組實物和一組幾何圖形,實物有不規則的,有規則的。但這些實物和幾何圖形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封閉圖形。 (2)用描述性的的語言來定義周長。 (3)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不同物體和圖形的周長,有的是拿繩子把物體圍一圈,再量繩子的長度,有的是分別測量物體的各條邊的長度,再相加。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求長、正方形的周長做准備。 2.例2(長方形的周長) 體現了周長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但在這兒沒有總結出(長+寬)×2的公式,學生只要理解了周長的涵義並會計算就可以了。 3.做一做(第42頁) 第2題,可以看作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開放性很大,選取的物品表面可以是規則的,也可以不規則,採取的方法也是開放的,可以直接測量,也可以先量再計算。 4.例3(正方形的周長) 編排方式同例2。 5.做一做(第43頁) 第2題,解決的方式多樣,可以看作一個新的2×1的長方形,也可以先算出兩個小正方形的周長,再減去重合的兩條邊的長。 (三)長度的估計 對長度的估計不是一節課上就能完成的任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估計,逐步培養起正確的長度觀念。 1.例4 憑感覺畫出8厘米的線段,完全依靠平時積累的長度的表象。畫完後再用尺量一量,幫助學生重新建立正確的長度表象,培養估計的能力。 2.例5(對周長的估計) 涉及到對鉛筆盒長、寬的估計,周長的估算,對彩紙長度的估計。估計完了以後,可以讓學生實際測量、計算一下,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修正自己的估計策略。 3.做一做(第46頁) 第2題,可以先讓學生估計哪條路線近些,哪條路線遠些,再運用數學知識精確地判斷一下(兩點之間直線段最短)。有兩條路線是同樣長的,要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 第3題,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估計一下,可以直接估計,也可以先估計出一個人的臂展,再估算出5個同學拉成一圈的周長。第2小題也是同樣。 五、教學建議 1.選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素材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把課堂拓展到生活空間中去,並引導他們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空間與圖形的素材。例如,可以看看教室里有哪些四邊形。 2.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幾何知識的學習要藉助於直觀的觀察、操作等手段,如平行四邊形,要通過觀察、畫一畫、圍一圍、剪一剪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識。 對於一般圖形的周長的探索,有助於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長度觀念的建立,首先是腦中要有某個長度的表象,而這個表象的建立要藉助大量的觀察和測量等過程來逐步建立。 3.把握好教學要求。 在這兒只是讓學生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至於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後還要進一步學習。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也只是會計算即可,不要求用公式來表示。
「第四單元有餘數的除法」介紹 一、教學內容 1.有餘數除法的計算 2.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口算和筆算計算有餘數除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三、編排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有餘數除法的實際背景。 通過主題圖的展示,使學生體會有餘數除法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使學生感覺到計算問題的提出是有現實意義的。 2.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 本部分知識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學用豎式計算有餘數除法之前,先教學用豎式計算表內除法,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了解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3.體現彈性要求。 計算有餘數除法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筆算。 四、具體編排 1.主題圖 教材上呈現了一個校園里的活動場景圖,圖中顯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樹之間都插著4面小旗子,跳繩的小朋友每4個人一組,籃球場上每5人為一組,黑板報下面的花每3盆擺一組,這些都為用除法計算提供了素材(因為都是平均分),至於分的結果是整除還是有餘數除法,要具體看被除數和除數的數量關系而定。通過這樣的情境展示,讓學生知道計算問題就是從生活實際中產生的,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例1(利用表內除法教學豎式) (1)利用情境引出計算問題。 (2)利用學過的表內除法教學豎式,通過在豎式中註明各部分名稱,幫助學生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教學時要結合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討論交流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和豎式的寫法。 3.例2(有餘數除法) (1)採用例1情境的延續。 (2)體現彈性要求,可以從圖上看出結果,可以寫成橫式(口算),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重點教學筆算,把橫式和豎式對比,使學生了解余數的含義。 (3)教學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商和余數的實際含義,並注意兩者所用的不同單位名稱。 4.例3(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1)通過改變被除數的數量,使學生自行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2)具體教學時,可以採用兩種方式:除數不變,改變被除數;被除數不變,改變除數。 5.例4(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同樣體現彈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筆算。 6.做一做(第55頁) 體現開放性,學生可以自由地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五、教學建議 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 雖然除法豎式在這兒是第一次出現,但表內乘除法的計算學生已經熟練掌握,要讓他們自己探索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學會用豎式計算。教學時,也可以對表內乘除法進行適當的復習。
打不下了。具體私聊。
C. 人教版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上公開課上哪一節比較好最好有資料
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