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即興評述 萬丈高樓從地起
播音主持專業考試即興評述話題 分類:經典文章1、廈門大學將高爾夫列為必修課,引得各方紛爭不休,甚至名列「中國高校10大荒唐事件」。廈大校長朱崇實回應說,精英教育是廈大的責任,如果高等教育只為滿足市場需求,這個社會就是危險的。
在北大副校長「大學應該培養藍領」之言猶在耳畔,教育部「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定論「尚未過期」時,廈門大學的「精英教育」可謂獨樹一職。
在「大學生是否應該定位為精英」問題上,中國大學似乎陷入了「身份迷茫」的境地。
職業教育向左:讓大學生學得一技之長,從藍領定位開始走向社會;精英教育向右:在「必修高爾夫球」的背後,中國需要思考的是,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精英」?
甲方:中國需要精英,支持培養廈門大學的精英教育學說。
乙方:中國需要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通話勞動者。
2、日前,北京鐵路法院向鐵道部提出司法建議:鐵道部應提高旅客人身傷亡賠償金限額。鐵道部已修訂相關賠償金標准,並報國務院審批。
「人命關天」,人的生命無價,這是對「人命」的基本道德判斷。但是,當一個具體的人非正常死亡時,他的生命價值卻往往要通過有價的金錢來衡量。
規章制度、法律條款對「人命」的價格做出種種規定,已被人們所認可。但是現實的制度和法律對交通事故、煤礦事故中死者的賠償,讓人的生命顯得如此「低廉」。
甲方:人的生命是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
乙方:人的生命是不能用具體的價值來定位的。
3、著名作家洪峰,日前在沈陽街頭當眾乞討。原因據他本人講,是其所在的沈陽市文化局從今年9月份起一直扣發他的工資。
大約10年前,洪峰被沈陽市文化局作為人才引進之後,大概就變成了「專業作家」。他們由國家出錢給他們發工資,但他們不需要上班,只是呆在自己願意呆的地方寫作,寫出作品之後得了稿費則全歸自己。
如今,體制要改革了,「專業作家」得上班了,洪峰不幹了,於是上街「要飯」了……
乞討事件引發了一場關於作家體制的討論,許多作家和網友對作家拿工資表示不滿。盡管不排除洪峰故意惡作劇的可能,但這一事件的確反映了一種過時的制度正在變革的陣痛。
甲方:我們要順應制度變革調整自己,不能信賴體制生活。
乙方:我們習慣於某種體制了,這是社會、是制度給我們的定位,如果改變對我們起初的定位,是政府的責任,我們的待遇不能少。
4、我們離「休閑」有多遠?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博士研究得出結論,中國人在閑暇時間保有量上已經超過英美,居世界領先水平。
就在前不久,全國假日辦的官員表示,黃金周制度不但保證了我國勞動者的休息權,而且喚醒了人們的出遊意識,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年初,「中國休閑小康指數」發布,當時有專家稱,中國已邁入休閑經濟時代,休閑在中國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不可否認,如今中國人的法定假日是多了。然而,據調查顯示,對自己休閑狀態比較滿意的只佔10%,多數中國人甚至不希望自己「閑」。 紙上算出來的閑暇時間為何跟國人對休閑的感覺相差如此之大?如果聯系我國的GDP統計邏輯,聯系低工資發展戰略,再比較一下供百姓休閑的公共產品的成本……也許疑問不難解答。
甲方:就目前中國的發展狀況看,中國不應提倡休閑,應該加緊生產,為迅速提高綜合國力做貢獻。
乙方:中國應該提倡休閑,一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二是讓人們在休閑中享受生活,為自己充電,更有利於工作。。。。。。。
5、中國幾十年的變與不變
北京正在醞釀暫住證制度「破冰」:以「居住證」取代暫住證。
20多年來,暫住證及其背後的戶籍制度成了許多「流動人口」的心中之痛,但對這一制度的改革卻進行得異常艱難。
變還是不變?其中利弊如何?這個疑問並不僅涉及戶籍改革。
住房、醫療、教育、婚姻,乃至日常生活水米油鹽,都讓百姓從「變」與「不變」中品嘗著酸甜苦辣:一方面要為「學費20年漲25倍」和「醫療費20年漲244倍」的「巨變」而困擾,一方面又要為飲水標准、安全標準的多年不變而吃驚。
市場上的變化一日千里,制度上的變遷總是舉步維艱。
其實,「變」或「不變」,是終要看是否能對百姓有好處。這幾十年變化帶給我們的思考,脫不開「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脫不開對人的生命財產的尊重。
甲方:這些變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然,沒有差距就看不到發展,盡管在變化中出現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終究是朝著更健康,更和諧的方向發展的。
乙方:就「變」和「不變」的觀點看,主要是經濟利益驅動使然,凡有價值可取,有錢可掙的,都在不停的變,沒有價值的或利潤小的就不變,簡直就是惡性膨脹。
5、中國的父母為何總讓人感動?
近日,水木清華BBS上一篇關於「清華家長送子上學,露宿操場」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熱烈討論。
不論輿論的聲音如何繽紛,父母們這種質朴的舔犢之情,都讓人唏噓感動。
入學時,父親借錢來圓兒子的「謝師宴」;沒學費,父親竟愁得自殺;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到大學畢業,卻又要忙乎著孩子的工作、房子、結婚、還有孩子的孩子……
都說十八歲就意味著成人,可是在中國的父母面前,孩子永遠長不大。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國父母為了孩子奉獻了所有。
在我們被這種偉大的愛感動時,是否該認真反思下:為何,我們總讓父母如此辛苦?
甲方:進入十八歲就應該學會自立,不應該再讓父母牽掛著。
乙方: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小孩,他們願意照顧我們也是正常的,至於辛苦點,誰的父母都這樣,社會流行這樣,我們也沒辦法。
6、中國大學應該培養藍領?
近日,在「大學校長國際論壇」上,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呼籲「大學需要培養更多藍領」。這一論調直接呼應了教育部在前不久提出的「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的觀念。
其實,從社會頻露大學生賣豬肉、擦皮鞋、賣糖葫蘆等新聞到大學生回爐讀中專現象漸成趨勢,大學生當藍領早已經是普遍的現實。
有人說「中國的大學徹底變成了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的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正邁入社會中心,逐漸成為商業社會的「培訓基地」。
而且,有網友這樣質疑:術業有專攻,大學的培養模式和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相同嗎?大學能夠培養出優秀的藍領嗎?是否,中國大學培養了更多藍領就能解決當前人才困境?
甲方:中國大學應該培養藍領,應該成為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
乙方:中國大學不應該培養藍領,而應該培養社會進步的領跑者,應該是精英的搖籃。
7、「惡搞」紅色經典有罪嗎?
「雷鋒是因為幫人太多累死的」、「黃繼光是摔倒了才堵槍眼的」、「董存瑞為什麼犧牲?因為被炸葯包上的兩面膠粘住了」……網路上的「惡搞」風氣滲透到了「紅色經典」。
在娛樂界,翻拍「紅色經典」也曾是一種時尚,與「惡搞」不同的是,他們更多是大玩感情戲,將「紅色」變「桃色」。這種做法曾經受到廣電局的批評。今年,新一輪重拍風雲再起,新《霓虹燈下的哨兵》中,讓原作中溫良賢淑的春妮去做「卧底」的改編又讓人大跌眼鏡。
不管是改編翻拍,還是惡搞,爭議聲從來未曾止息。贊成者說,所謂的惡搞是現代人文化多元化的體現,是合乎現代人口味的解讀;反對者則認為,惡搞滲透到紅色經典領域,就是對歷史的褻瀆。
惡搞《無極》,人人叫好;惡搞「紅色經典」,一片罵聲。難道,「惡搞」真的觸犯了道德底線?
甲方:惡搞是文化生活的需要,現代人文化多元化的體現,是合乎現代人口味的解讀,百家爭鳴,但不能觸犯道德底線。
乙方:惡搞只是娛樂的需要,並不能真正改變紅色經典的本質,利用其題材改編成一個笑料,可以理解。
8、大學愛面子苦了誰?
據中青報與本網聯合調查,中國83.9%的人認為,現在不少大學的建設存在「面子工程」和「過度消費」問題。
去年,人大一個僅有3層高的食堂,裝了兩部觀光電梯。這項「有面子」的工程被選入了非官方版的「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新聞」。此事一經媒體披露,立刻引來一片口誅筆伐聲。
其實,不止是學校的基礎建設領域,更多的「面子工程」早已在大學遍地開花。引進海外人才時把兼職硬說成全職;為爭院士「落戶」高校不惜開出天價高薪;為迎接本科評估,全校師生集體造假……
愛面子本無可厚非,但是,當大學因豪華校園而負債累累,甚至面臨破產;當大學頻發教授弄虛,人才作假;當大學被炮轟,大學精神被公眾質疑時,我們是否該反思:這樣的面子要不要爭?
面子固然很重要,但同時要想想:什麼樣的面子是有價值的?中國大學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面子」?
甲方:學校是身正為范的神聖之地,不能弄虛做假,只有真才實學,只有實實在在才能在各方面教育好學生。
乙方:這是社會競爭的需要,沒有這些面子工程就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失去發展機遇。
9、「大學生當村官」會成歷史笑柄?
畢業了,當村官去?
7月,北京等地許多大學生陸續「下鄉報到」,鄉鎮一級將迎來2萬應屆生。新一輪「知青下鄉」終於從胎動狀態走向有聲有形。
顯然,今天的「上山下鄉」已不再是當年單純的理想主義了。就業壓力的困囿、各項優惠政策的召喚,讓這場運動註定從一開始就處於普遍的懷疑之中。
最新的報道顯示,就連大學生自己都對能給農村帶來多大變化缺乏信心,眾口一詞表示「主要是來鍛煉自己的」。
這樣的眾口一詞不知會不會讓有關部門的滿腹信心大打折扣。
有評論言,「大學生當村官,荒誕甚於嚴肅,最好還是別給歷史留笑柄了。」
這話說的嚴重了點,但結果究竟如何,歷史會告訴大家一切的。
甲方:社會分式不同,做什麼工作都是為了生活,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無所謂,做村官也不錯。
乙方:做村官是沒出息的表現,大學生學的都是社會發展的前沿學科,到農村去當村官,根本不能實現學有所用的教育目的,是資源的浪費。
10、誰是校園里的「弱者」?
近日, 一篇《教師才是校園里真正的弱者》的文章再次掀起了一場師生關系的討論。文中,教師被描繪成一個「三重孫子」的角色:在家長面前是孫子,在社會面前是孫子,在學生面前還得裝孫子。
前有「禽獸教師」引發的「教師不得與異性學生單獨談話」的規定,後有五旬教師被學生家長暴打的奇事。近來,又發生了「學生遭拒考自殺,庭審時教師集體喝彩」的怪狀,教師,已經遠離了「辛勤的園丁」、「靈魂的工程師」等美譽,取而代之的是「眼鏡蛇」的蔑稱。
一時間,學生家長痛斥師德淪喪,社會輿論感嘆教師冷漠,有關部門頻頻出台約束教師的規定,教師們則呼籲:還我們公道與尊嚴。
教師與學生,到底誰才是弱者?
甲方:老師是弱者。
乙方:學生是弱者。
11、尋找中國大學精神
面對內地優秀學生紛紛舍北大清華轉投香港高校的情況,人們發出了「北大清華淪為二流」的驚嘆。而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對中國高校「唯利是圖」的「炮轟」更令眾多內地高校顏面掃地。
大學,曾經是國人心目中的聖地。但今天,當大學生開始「看不起學校」,當高收費讓貧困生家長輕生,當大學教授視剽竊造假為家常便飯,當大學生被指責為耽於享樂……蔡元培時代「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大學精神,似乎已無從談起。
有人說,中國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樑,泯滅了精神,只餘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說,中國20多年來根本沒有大學,有的只是一個「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
是否,中國大學教育到了該反思之時?
甲方: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中國大學是發展的,別人並不清楚,不需反思。
乙方:到了該的時候了,中國大學確實存在「唯利是圖」的現象,教育質量已經不是主要任務了。
12、30年來,一對老夫婦靠撿垃圾、當搬運、擺地攤,先後共收養49個棄嬰,他們陸續被人抱養。但至今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恩人。
一位退伍老軍人傾個人之力資助過130多名學生,而這些受助學生畢業後主動與他聯系並表示過感謝的,還不到10%。
當叢飛卧病在床之時,受他資助的許多人不但不來探望,還在催促他「快點病好出來賺錢」。
類似的事多到不勝列舉。於是有公司開始向接受捐款的大學生提出「必須回報」的條件。
中國人向來提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今天,這些受到救助的人為何忘記了感激?為什麼英雄會流血又流淚,為什麼我們連感恩都需要「強迫執行」?
甲方:接受捐款的大學生不須回報,這樣使捐贈顯得功利,自願捐贈和願意獲得都是彼此的意願。
乙方:接受捐款的大學生必須回報。
13、2006年6月9日,德國世界盃拉開了帷幕,新一輪的鮮花的掌聲、尖叫與瘋狂開始點燃。為了世界盃,球迷們可以放棄女友放棄工作,可以日夜顛倒,可以不遠千里趕赴球場,甚至可以計劃裸奔……
難怪有評論說:不分年齡身份職業種族國家,足球於人類來說,是一個永遠不會凋謝的情人玫瑰,時時散發幽香,且定期點燃激情。
作家史鐵生曾如是說:「如果我是外星人,我選擇足球來了解地球的人類。如果我從天外來,我最先要去看看足球,它濃縮著地上人間的所有消息。」那麼,足球之中,到底潛藏了多少人類的奧妙?是什麼讓人類為之瘋狂?
甲方:足球運動是粗野的運動,根本不值得與之瘋狂。
乙方:足球文化蘊涵豐富,激發人的鬥志,張揚個性,值得為之瘋狂。
14、就在教育部將大學生定位為「普通勞動者」的時候,中國西部的貧困大學生已經無奈地喊出了「把自己當文盲」的口號,並將眼光投向了服務員、維修工這類職位,但即使如此,也有許多人因找不到工作回家種地、離家出走、自殺甚至犯罪。
農民供一個大學生要透支35年的收入,但「畢業即失業」的結局使得「送孩子上大學」已經不再是一種榮耀,更多的是憂慮:「孩子畢業了飯碗在哪裡?」
根據教育部門的說法,因為擴招,這些大學生上大學沒有門檻,又因為政府投入低、師資力量差,他們接受的是「質量不高」的教育,那麼,他們的高學費是否合理?誰又該來為他們的「就業難」埋單?
甲方:是不是文盲關鍵是學生本人,如果我們努力學習,社會發展這么快,大學就是針對社會需要開設的,各行各業都在發展,就業機會很多, 只要德才兼備就能有好工作崗位。
乙方:關於就業問題,關鍵在於學校。
15、大學生是不是普通勞動者
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這樣給大學生就業難支著。
從精英變成普通勞動者,這個標簽似乎被換得晚了些。零起薪、到技校「充電」……大學生早就成了普通勞動者。
中國特色的大學,用培養精英的教育投入,產出普通勞動者,這確實很奇怪。為何不節省一下,用普通方式培養大學生呢?
近來,「高校教師學術腐敗」「禁止男教師與女學生獨處」「550萬元葯費」「女大學生自願賣淫」「圍觀強奸、喝彩跳樓」「低胸、身體寫作」「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令人目不睱接的「怪現狀」,讓人們開始懷疑:難道,我們這個曾經以民族傳統美德而自傲的文明古國,竟然已深陷於道德危機之中?
崔永元說:「我不是有什麼道德潔癖,我沒有特別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線。」
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則撰寫了《守衛社會生活的底線》一文,將如何重建社會道德這一問題推到了前台。
這種種道德敗壞的行為屢見諸報端之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什麼?「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怎樣深入社會人心?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方略如何在中國社會之中推行?中國人到底需要怎樣的道德教育?
甲方:這些不是道德說教能解決的問題。
乙方:加強道德說教,正確引導,這種種道德敗壞的行為會有所改觀。
16、 4月18日,比爾?蓋茨家來了一位貴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
背景: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8日到21日將展開他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的首次美國之行,這也是近10年來中國國家主席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蓋茨三道菜夜宴胡錦濤,前菜,煙熏珍珠雞沙拉;主菜,華盛頓州產黃洋蔥配製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魚配大蝦任選其一;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
按照西餐的規矩,世界首富定製的晚宴可謂高標准和超豪華,別致且彰顯了主人的熱情。然而國人卻驚詫了……
國人的驚詫,源於對比,說白了就是比起蓋茨這位世界首富,國內一些人吃喝花錢,那才真叫極盡奢侈主義的「風尚」。
蓋茨的哲學,不在於其儉朴,而在於一種人生道理。
甲方:蓋茨太不熱情,應該按中國的慣例招待客人,中國有許多餐飲文化,他應該多學學。
乙方:蓋茨雖然是首富,卻有節儉的好習慣,應該把好的習慣展現給客人。
17、貧困生該不該用手機?
「接受資助貧困學生不能使用手機。」26日,鄭州航院新版《學生管理規定》向公眾亮相。新規定從9月1日起執行。
新版《學生管理規定》稱,經濟困難學生接受學校補助的,必須生活儉朴,不抽煙,不喝酒,不使用手機(畢業年級學生除外),不鋪張浪費。
甲方:該用。
乙方:不該用。
② 急需播音主持即興評述的範文 謝謝~~~~
播音主持專業考試即興評述話題 分類:經典文章1、廈門大學將高爾夫列為必修課,引得各方紛爭不休,甚至名列「中國高校10大荒唐事件」。廈大校長朱崇實回應說,精英教育是廈大的責任,如果高等教育只為滿足市場需求,這個社會就是危險的。
在北大副校長「大學應該培養藍領」之言猶在耳畔,教育部「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定論「尚未過期」時,廈門大學的「精英教育」可謂獨樹一職。
在「大學生是否應該定位為精英」問題上,中國大學似乎陷入了「身份迷茫」的境地。
職業教育向左:讓大學生學得一技之長,從藍領定位開始走向社會;精英教育向右:在「必修高爾夫球」的背後,中國需要思考的是,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精英」?
甲方:中國需要精英,支持培養廈門大學的精英教育學說。
乙方:中國需要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通話勞動者。
2、日前,北京鐵路法院向鐵道部提出司法建議:鐵道部應提高旅客人身傷亡賠償金限額。鐵道部已修訂相關賠償金標准,並報國務院審批。
「人命關天」,人的生命無價,這是對「人命」的基本道德判斷。但是,當一個具體的人非正常死亡時,他的生命價值卻往往要通過有價的金錢來衡量。
規章制度、法律條款對「人命」的價格做出種種規定,已被人們所認可。但是現實的制度和法律對交通事故、煤礦事故中死者的賠償,讓人的生命顯得如此「低廉」。
甲方:人的生命是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
乙方:人的生命是不能用具體的價值來定位的。
3、著名作家洪峰,日前在沈陽街頭當眾乞討。原因據他本人講,是其所在的沈陽市文化局從今年9月份起一直扣發他的工資。
大約10年前,洪峰被沈陽市文化局作為人才引進之後,大概就變成了「專業作家」。他們由國家出錢給他們發工資,但他們不需要上班,只是呆在自己願意呆的地方寫作,寫出作品之後得了稿費則全歸自己。
如今,體制要改革了,「專業作家」得上班了,洪峰不幹了,於是上街「要飯」了……
乞討事件引發了一場關於作家體制的討論,許多作家和網友對作家拿工資表示不滿。盡管不排除洪峰故意惡作劇的可能,但這一事件的確反映了一種過時的制度正在變革的陣痛。
甲方:我們要順應制度變革調整自己,不能信賴體制生活。
乙方:我們習慣於某種體制了,這是社會、是制度給我們的定位,如果改變對我們起初的定位,是政府的責任,我們的待遇不能少。
4、我們離「休閑」有多遠?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博士研究得出結論,中國人在閑暇時間保有量上已經超過英美,居世界領先水平。
就在前不久,全國假日辦的官員表示,黃金周制度不但保證了我國勞動者的休息權,而且喚醒了人們的出遊意識,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年初,「中國休閑小康指數」發布,當時有專家稱,中國已邁入休閑經濟時代,休閑在中國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不可否認,如今中國人的法定假日是多了。然而,據調查顯示,對自己休閑狀態比較滿意的只佔10%,多數中國人甚至不希望自己「閑」。 紙上算出來的閑暇時間為何跟國人對休閑的感覺相差如此之大?如果聯系我國的GDP統計邏輯,聯系低工資發展戰略,再比較一下供百姓休閑的公共產品的成本……也許疑問不難解答。
甲方:就目前中國的發展狀況看,中國不應提倡休閑,應該加緊生產,為迅速提高綜合國力做貢獻。
乙方:中國應該提倡休閑,一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二是讓人們在休閑中享受生活,為自己充電,更有利於工作。。。。。。。
5、中國幾十年的變與不變
北京正在醞釀暫住證制度「破冰」:以「居住證」取代暫住證。
20多年來,暫住證及其背後的戶籍制度成了許多「流動人口」的心中之痛,但對這一制度的改革卻進行得異常艱難。
變還是不變?其中利弊如何?這個疑問並不僅涉及戶籍改革。
住房、醫療、教育、婚姻,乃至日常生活水米油鹽,都讓百姓從「變」與「不變」中品嘗著酸甜苦辣:一方面要為「學費20年漲25倍」和「醫療費20年漲244倍」的「巨變」而困擾,一方面又要為飲水標准、安全標準的多年不變而吃驚。
市場上的變化一日千里,制度上的變遷總是舉步維艱。
其實,「變」或「不變」,是終要看是否能對百姓有好處。這幾十年變化帶給我們的思考,脫不開「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脫不開對人的生命財產的尊重。
甲方:這些變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然,沒有差距就看不到發展,盡管在變化中出現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終究是朝著更健康,更和諧的方向發展的。
乙方:就「變」和「不變」的觀點看,主要是經濟利益驅動使然,凡有價值可取,有錢可掙的,都在不停的變,沒有價值的或利潤小的就不變,簡直就是惡性膨脹。
5、中國的父母為何總讓人感動?
近日,水木清華BBS上一篇關於「清華家長送子上學,露宿操場」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熱烈討論。
不論輿論的聲音如何繽紛,父母們這種質朴的舔犢之情,都讓人唏噓感動。
入學時,父親借錢來圓兒子的「謝師宴」;沒學費,父親竟愁得自殺;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到大學畢業,卻又要忙乎著孩子的工作、房子、結婚、還有孩子的孩子……
都說十八歲就意味著成人,可是在中國的父母面前,孩子永遠長不大。可憐天下父母心,中國父母為了孩子奉獻了所有。
在我們被這種偉大的愛感動時,是否該認真反思下:為何,我們總讓父母如此辛苦?
甲方:進入十八歲就應該學會自立,不應該再讓父母牽掛著。
乙方: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小孩,他們願意照顧我們也是正常的,至於辛苦點,誰的父母都這樣,社會流行這樣,我們也沒辦法。
6、中國大學應該培養藍領?
近日,在「大學校長國際論壇」上,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呼籲「大學需要培養更多藍領」。這一論調直接呼應了教育部在前不久提出的「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的觀念。
其實,從社會頻露大學生賣豬肉、擦皮鞋、賣糖葫蘆等新聞到大學生回爐讀中專現象漸成趨勢,大學生當藍領早已經是普遍的現實。
有人說「中國的大學徹底變成了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的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正邁入社會中心,逐漸成為商業社會的「培訓基地」。
而且,有網友這樣質疑:術業有專攻,大學的培養模式和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相同嗎?大學能夠培養出優秀的藍領嗎?是否,中國大學培養了更多藍領就能解決當前人才困境?
甲方:中國大學應該培養藍領,應該成為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
乙方:中國大學不應該培養藍領,而應該培養社會進步的領跑者,應該是精英的搖籃。
7、「惡搞」紅色經典有罪嗎?
「雷鋒是因為幫人太多累死的」、「黃繼光是摔倒了才堵槍眼的」、「董存瑞為什麼犧牲?因為被炸葯包上的兩面膠粘住了」……網路上的「惡搞」風氣滲透到了「紅色經典」。
在娛樂界,翻拍「紅色經典」也曾是一種時尚,與「惡搞」不同的是,他們更多是大玩感情戲,將「紅色」變「桃色」。這種做法曾經受到廣電局的批評。今年,新一輪重拍風雲再起,新《霓虹燈下的哨兵》中,讓原作中溫良賢淑的春妮去做「卧底」的改編又讓人大跌眼鏡。
不管是改編翻拍,還是惡搞,爭議聲從來未曾止息。贊成者說,所謂的惡搞是現代人文化多元化的體現,是合乎現代人口味的解讀;反對者則認為,惡搞滲透到紅色經典領域,就是對歷史的褻瀆。
惡搞《無極》,人人叫好;惡搞「紅色經典」,一片罵聲。難道,「惡搞」真的觸犯了道德底線?
甲方:惡搞是文化生活的需要,現代人文化多元化的體現,是合乎現代人口味的解讀,百家爭鳴,但不能觸犯道德底線。
乙方:惡搞只是娛樂的需要,並不能真正改變紅色經典的本質,利用其題材改編成一個笑料,可以理解。
8、大學愛面子苦了誰?
據中青報與本網聯合調查,中國83.9%的人認為,現在不少大學的建設存在「面子工程」和「過度消費」問題。
去年,人大一個僅有3層高的食堂,裝了兩部觀光電梯。這項「有面子」的工程被選入了非官方版的「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新聞」。此事一經媒體披露,立刻引來一片口誅筆伐聲。
其實,不止是學校的基礎建設領域,更多的「面子工程」早已在大學遍地開花。引進海外人才時把兼職硬說成全職;為爭院士「落戶」高校不惜開出天價高薪;為迎接本科評估,全校師生集體造假……
愛面子本無可厚非,但是,當大學因豪華校園而負債累累,甚至面臨破產;當大學頻發教授弄虛,人才作假;當大學被炮轟,大學精神被公眾質疑時,我們是否該反思:這樣的面子要不要爭?
面子固然很重要,但同時要想想:什麼樣的面子是有價值的?中國大學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面子」?
甲方:學校是身正為范的神聖之地,不能弄虛做假,只有真才實學,只有實實在在才能在各方面教育好學生。
乙方:這是社會競爭的需要,沒有這些面子工程就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失去發展機遇。
9、「大學生當村官」會成歷史笑柄?
畢業了,當村官去?
7月,北京等地許多大學生陸續「下鄉報到」,鄉鎮一級將迎來2萬應屆生。新一輪「知青下鄉」終於從胎動狀態走向有聲有形。
顯然,今天的「上山下鄉」已不再是當年單純的理想主義了。就業壓力的困囿、各項優惠政策的召喚,讓這場運動註定從一開始就處於普遍的懷疑之中。
最新的報道顯示,就連大學生自己都對能給農村帶來多大變化缺乏信心,眾口一詞表示「主要是來鍛煉自己的」。
這樣的眾口一詞不知會不會讓有關部門的滿腹信心大打折扣。
有評論言,「大學生當村官,荒誕甚於嚴肅,最好還是別給歷史留笑柄了。」
這話說的嚴重了點,但結果究竟如何,歷史會告訴大家一切的。
甲方:社會分式不同,做什麼工作都是為了生活,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無所謂,做村官也不錯。
乙方:做村官是沒出息的表現,大學生學的都是社會發展的前沿學科,到農村去當村官,根本不能實現學有所用的教育目的,是資源的浪費。
10、誰是校園里的「弱者」?
近日, 一篇《教師才是校園里真正的弱者》的文章再次掀起了一場師生關系的討論。文中,教師被描繪成一個「三重孫子」的角色:在家長面前是孫子,在社會面前是孫子,在學生面前還得裝孫子。
前有「禽獸教師」引發的「教師不得與異性學生單獨談話」的規定,後有五旬教師被學生家長暴打的奇事。近來,又發生了「學生遭拒考自殺,庭審時教師集體喝彩」的怪狀,教師,已經遠離了「辛勤的園丁」、「靈魂的工程師」等美譽,取而代之的是「眼鏡蛇」的蔑稱。
一時間,學生家長痛斥師德淪喪,社會輿論感嘆教師冷漠,有關部門頻頻出台約束教師的規定,教師們則呼籲:還我們公道與尊嚴。
教師與學生,到底誰才是弱者?
甲方:老師是弱者。
乙方:學生是弱者。
11、尋找中國大學精神
面對內地優秀學生紛紛舍北大清華轉投香港高校的情況,人們發出了「北大清華淪為二流」的驚嘆。而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對中國高校「唯利是圖」的「炮轟」更令眾多內地高校顏面掃地。
大學,曾經是國人心目中的聖地。但今天,當大學生開始「看不起學校」,當高收費讓貧困生家長輕生,當大學教授視剽竊造假為家常便飯,當大學生被指責為耽於享樂……蔡元培時代「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大學精神,似乎已無從談起。
有人說,中國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樑,泯滅了精神,只餘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說,中國20多年來根本沒有大學,有的只是一個「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
是否,中國大學教育到了該反思之時?
甲方: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中國大學是發展的,別人並不清楚,不需反思。
乙方:到了該的時候了,中國大學確實存在「唯利是圖」的現象,教育質量已經不是主要任務了。
12、30年來,一對老夫婦靠撿垃圾、當搬運、擺地攤,先後共收養49個棄嬰,他們陸續被人抱養。但至今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恩人。
一位退伍老軍人傾個人之力資助過130多名學生,而這些受助學生畢業後主動與他聯系並表示過感謝的,還不到10%。
當叢飛卧病在床之時,受他資助的許多人不但不來探望,還在催促他「快點病好出來賺錢」。
類似的事多到不勝列舉。於是有公司開始向接受捐款的大學生提出「必須回報」的條件。
中國人向來提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今天,這些受到救助的人為何忘記了感激?為什麼英雄會流血又流淚,為什麼我們連感恩都需要「強迫執行」?
甲方:接受捐款的大學生不須回報,這樣使捐贈顯得功利,自願捐贈和願意獲得都是彼此的意願。
乙方:接受捐款的大學生必須回報。
13、2006年6月9日,德國世界盃拉開了帷幕,新一輪的鮮花的掌聲、尖叫與瘋狂開始點燃。為了世界盃,球迷們可以放棄女友放棄工作,可以日夜顛倒,可以不遠千里趕赴球場,甚至可以計劃裸奔……
難怪有評論說:不分年齡身份職業種族國家,足球於人類來說,是一個永遠不會凋謝的情人玫瑰,時時散發幽香,且定期點燃激情。
作家史鐵生曾如是說:「如果我是外星人,我選擇足球來了解地球的人類。如果我從天外來,我最先要去看看足球,它濃縮著地上人間的所有消息。」那麼,足球之中,到底潛藏了多少人類的奧妙?是什麼讓人類為之瘋狂?
甲方:足球運動是粗野的運動,根本不值得與之瘋狂。
乙方:足球文化蘊涵豐富,激發人的鬥志,張揚個性,值得為之瘋狂。
14、就在教育部將大學生定位為「普通勞動者」的時候,中國西部的貧困大學生已經無奈地喊出了「把自己當文盲」的口號,並將眼光投向了服務員、維修工這類職位,但即使如此,也有許多人因找不到工作回家種地、離家出走、自殺甚至犯罪。
農民供一個大學生要透支35年的收入,但「畢業即失業」的結局使得「送孩子上大學」已經不再是一種榮耀,更多的是憂慮:「孩子畢業了飯碗在哪裡?」
根據教育部門的說法,因為擴招,這些大學生上大學沒有門檻,又因為政府投入低、師資力量差,他們接受的是「質量不高」的教育,那麼,他們的高學費是否合理?誰又該來為他們的「就業難」埋單?
甲方:是不是文盲關鍵是學生本人,如果我們努力學習,社會發展這么快,大學就是針對社會需要開設的,各行各業都在發展,就業機會很多, 只要德才兼備就能有好工作崗位。
乙方:關於就業問題,關鍵在於學校。
15、大學生是不是普通勞動者
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這樣給大學生就業難支著。
從精英變成普通勞動者,這個標簽似乎被換得晚了些。零起薪、到技校「充電」……大學生早就成了普通勞動者。
中國特色的大學,用培養精英的教育投入,產出普通勞動者,這確實很奇怪。為何不節省一下,用普通方式培養大學生呢?
近來,「高校教師學術腐敗」「禁止男教師與女學生獨處」「550萬元葯費」「女大學生自願賣淫」「圍觀強奸、喝彩跳樓」「低胸、身體寫作」「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令人目不睱接的「怪現狀」,讓人們開始懷疑:難道,我們這個曾經以民族傳統美德而自傲的文明古國,竟然已深陷於道德危機之中?
崔永元說:「我不是有什麼道德潔癖,我沒有特別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線。」
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則撰寫了《守衛社會生活的底線》一文,將如何重建社會道德這一問題推到了前台。
這種種道德敗壞的行為屢見諸報端之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什麼?「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怎樣深入社會人心?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方略如何在中國社會之中推行?中國人到底需要怎樣的道德教育?
甲方:這些不是道德說教能解決的問題。
乙方:加強道德說教,正確引導,這種種道德敗壞的行為會有所改觀。
16、 4月18日,比爾?蓋茨家來了一位貴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
背景: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8日到21日將展開他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的首次美國之行,這也是近10年來中國國家主席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蓋茨三道菜夜宴胡錦濤,前菜,煙熏珍珠雞沙拉;主菜,華盛頓州產黃洋蔥配製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魚配大蝦任選其一;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
按照西餐的規矩,世界首富定製的晚宴可謂高標准和超豪華,別致且彰顯了主人的熱情。然而國人卻驚詫了……
國人的驚詫,源於對比,說白了就是比起蓋茨這位世界首富,國內一些人吃喝花錢,那才真叫極盡奢侈主義的「風尚」。
蓋茨的哲學,不在於其儉朴,而在於一種人生道理。
甲方:蓋茨太不熱情,應該按中國的慣例招待客人,中國有許多餐飲文化,他應該多學學。
乙方:蓋茨雖然是首富,卻有節儉的好習慣,應該把好的習慣展現給客人。
17、貧困生該不該用手機?
「接受資助貧困學生不能使用手機。」26日,鄭州航院新版《學生管理規定》向公眾亮相。新規定從9月1日起執行。
新版《學生管理規定》稱,經濟困難學生接受學校補助的,必須生活儉朴,不抽煙,不喝酒,不使用手機(畢業年級學生除外),不鋪張浪費。
甲方:該用。
乙方:不該用。
③ 像萌萌噠網路熱詞怎麼看即興評述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發展利弊共存。
它給漢語言的發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首先,網路語言簡潔生動,傳遞迅速。網路快餐時代講究「快捷,方便,經濟」的原則。被簡化和縮略的網路用語成了最有效的工具。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規律,但其實無論是諧音詞、簡縮略語、借用還是疊加等等各種方式,都比原來傳統的表達方式更加簡單易用。其次,網路語言張揚個性,崇尚創新。網路語言是基於年輕人需要有一套專屬的區別於傳統的表達方式而產生的語言系統,它通過廣泛的的群體創作產生、流傳,這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年輕人對於創新創造的渴求,對於張揚個性的期待。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了的創新激情,可以在網路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為了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與眾不同。網路語言成了網友展示其個性的最好的工具,風趣幽默、新奇的網語自然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代的年輕人追求一種特立獨行的自我表現方式,這使得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友不僅主動地使用網路語言,而且積極地創作網語,使得幾乎每天都有新生的網語出現,這也是網路語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語言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但是,網路語言也給漢語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 比如,有些網語內容淺薄、粗俗,產生很多不文明現象,頻繁出現的網路臟話還有「WBD」(王八蛋)、「NQS」(你去死)、「NMD」(你媽的)等等。這些網語趣味低俗,許多就是現實生活中粗話臟話的翻版。它們主要來自游戲、聊天、網上論戰等網路活動,而上網的人群多以自控能力較差,模仿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主。一旦長久接觸使用的話,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再比如,網語的使用會給書面語言的交流帶來一定的混亂。不規范的網語和規范的現代漢語日益頻繁的交叉,可能會污染書面語言的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的溝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網路語言會對漢字系統產生損害。學生因為上網人數眾多,對於新奇簡便和身份認同情有獨鍾,而且小學生對於復雜的漢字還不太會寫,於是,受網路語言影響的孩子們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的辦法使用語言文字。比如用:)代替「笑」,用T_T代替「哭」,這種由好奇、方便而採用的書寫形式,很可能成為他們今後難以改變的書寫習慣,進而影響漢字的純潔和規范。
④ 即興評述範文:如何看待中學生早戀現象
青少年的早復戀行為有明顯的制差異。在行為方式上,極其隱蔽,通過書信、電話、手機或者網路等傳遞感情,進行秘密的私下溝通和感情交流,家長和老師難以發現,但也有青少年會公開他們的關系,在許多場合出雙入對。
在年齡的喜好上,女孩通常喜歡比自己年齡大、比較成熟的男孩,而男孩則通常喜歡比自己年齡小的女孩,且在交往中體現自己的陽剛之氣。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年齡相當時,女孩會採取主動,但根據實際情況看,更多的是男孩採取主動。這現象尚沒有定論。
(4)小學生即興評述三年級擴展閱讀:
家長在了解到孩子的早戀情況以後,要做好自我心理調適,要加強對孩子的指導。做到沉著審慎,不急躁訓斥;能夠正視早戀,以冷靜的心態分析孩子早戀的原因;要以平等、真誠、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多尊重、關心、理解孩子。
如果家長產生了惱怒、發火、氣憤等心理狀態,千萬不要把它發泄在孩子身上。應多了解一些青春期教育的知識,以提高認識,調整自己的不良心態。
⑤ 怎麼樣看待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攢了二十萬 即興評述
又是一種望塵莫及的感覺...只想說後生可畏!
⑥ 求編導即興評述的題目。最新的。
1.流動商販該不該合法化?
2.民族造假考生該不該取消錄取資格?
3.該不該取消奧數班?
4.二人轉該不該登大雅之堂?
5.「一考定終身」現在該不該取消 →新課改能否打破「一考定終身」?
6.「人肉搜索」該不該立法禁止?
7.河南農民工維權開胸驗肺證明自己患塵癌,是否合理?
8.學校統一發型很笨很落後嗎?
9.倆女大學生街頭擦皮鞋引發爭議 →大學生從事技術含量低的職業,是不是人才浪費? /]j^a:#"6t 10.小學生背領導人名字是關心時政還是作秀?
11.武漢高校開設「淑女班」,你怎麼看?
12.專家熱議:「無用」讀書導致學生離開學校,你有何看法?
13.鳥巢新項目遭爭議,遊客花錢可當山寨冠軍?
14.女孩公交車上為同伴佔座,乘客拍照威脅引發爭議?
15.公交車謝絕「老暈」的紅與黑,引發網友熱議。
16.網友曝光電視購物廣告專家造假
17.84萬考生為何棄考?
18.考生綜合素質被退檔,合理嗎?
19.學生「脫光光」時間給我們的思考
20.北大拒錄,該不該對高考「民族造假」狀元網開一面?
21.清潔工「撿」14公斤金飾或面臨無期
22.央視「變臉」引發爭議
23.對網癮孩子進行電擊治療
24.女大村官街頭被打死,圍觀群眾受爭議
25.山寨文化被山寨產品利用
26.高該不該取消文理分科 →配套改革是關鍵
⑦ 漢字能力的缺失即興評述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記載著中國文化的變遷,中國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專匿在小小的方塊屬字中。有報道稱,關於漢字的拼寫知識,現在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有些大學生在考試中寫不出漢字,就用拼音替代。許多大學生動筆次數越來越少,除在課堂抄筆記外,回到寢室就敲鍵盤,寫下漢字時很少在大腦中「過」一遍,漢語字典幾成擺設,很多常用字不會寫。有些大學生簽自己的名字,字跡潦草,歪歪扭扭,還不如小學生。筆者認為,我們當警惕漢字書寫缺失帶來的「破窗效應」。
文字是人類所創造的一種書面交際工具,是人類所創造的一種文化載體。漢字又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一個中國人,倘然不能熟練地使用漢字,又如何進一步掌握、研究中國的文化,如何傳承這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世界文化遺產?電腦的普及,無疑是時代的進步,但是,熟練地運用電腦寫作這和用筆流利地書寫漢字,應當是並行不悖的。前者不能取代後者,「敲字」不能替代「寫字」。
⑧ 請問幾歲可以開始學習播音主持呢
四歲左右是孩子學習語言能力最強時候,但最重要的還是周邊的家人與他交流的時候要使用普通話,這樣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現在外邊有很多針對學齡前兒童的語言口才班,價錢也不貴,但一定要選擇一個正規的地方,是正規院校畢業的老師教就可以。
高考藝術培訓機構可謂是魚龍混雜,真正有辦學資質的培訓機構可以說是廖若星辰。選擇正規權威的培訓機構對於考入好的藝術高校顯得十分重要。2013年5月16日,全國青少兒播音主持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青少兒播音主持考級項目「正式啟動,很大程度上完善播音主持藝考市場的生態系統。
所以,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一定要咨詢清楚、明白,同時也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哪種效果,不要讓自己在選擇後又覺得不合心意,又要退學,再找其他的培訓機構,而在這個時候自己其實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經不在學習上,不懂得自己的時間的緊迫,要抓緊時間學習,整天就去到處找培訓班,然後再比較,把一切不好的理由都推給這些培訓機構上面。
在這里呢,淺談幾點如何選擇考前培訓機構的要點,僅供需要的學生參考:
一、要看機構是否具備辦學資格
有很多培訓機構是沒有辦學資格的,要麼是私人小作坊式的培訓班,一個或者幾個大學生或者大學畢業生,就是整個培訓班的主要成員;要麼是社會人員一個或者幾個人合夥,在請一些在校大學生就開始上課;要麼是以公司的名義辦學的社會人員,這些都是沒有辦學資格的培訓班。他們卻打著最權威辦學的機構名義在各個宣傳平台上宣傳,招生。
學生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第一,一定要先看清楚了,免得以後出現了麻煩,想找他們討說法都找不到人。
二、要看機構的師資實力
我們不排除有很多師資力量很雄厚的培訓機構,但還是有很多培訓機構,魚龍混雜,打著很多、很炫的名人,名教授要來上課等,但實際上課的老師卻又是另一批人,有的甚至是在校大一、大二的學生在上課。
三、要看機構的管理力度
一個好的培訓機構,在教學質量抓緊的條件下,還注重學生的管理力度。要知道來參加培訓的學生都是出於青春期奮發的年齡,在自我控制和自我調劑的能力方面是最脆弱的,可以說大部分學生都是沒有自我控制力的,尤其是學藝體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所以培訓機構在管理上面的力度一定要強,注重學生的日常生活,安全求學。例如,開學的消防課,節假日前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安全管理等。
⑨ 雲南省播音主持統考即興評述考什麼
藝考內容:
初試:面試(考試過程錄像,考生不允許化妝):①自備、指定稿件播讀 ②考官提問
復試:面試(考試過程錄像,考生不允許化妝):①指定稿件播讀 ②即興主持(部分院校有才藝展示 )
一、自備稿件朗讀
詩歌、散文、小說片段、寓言等文學作品要比一般敘述性的稿件感情更為濃烈,情節更為曲折,形象更為生動,表現手法也更多樣。
通過文學作品的朗誦,主要是想要進一步考察大家聲音的適應能力、變化能力、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
二、指定稿件朗讀
這項內容,目的是考察大家的語音面貌、發聲狀況、和基本的朗讀能力。朗讀總的要求是要清楚、順暢、生動。
三、即興主持
這項考試主要是考察大家對文字語言的提煉能力和依據文字語言自如說話的能力,通常是發給大家一篇稿件資料要求大家根據稿件內容進行主持。
(9)小學生即興評述三年級擴展閱讀:
藝術聯考,就是指目前國內比較權威,及教育部備案的各大藝術類院校,或者各大院校的藝術系對於高中三年級藝術類考生在高三第一學期末舉行的一次綜合的專業考試。考試合格者獲得報考院校的專業合格證,持此合格證書參加高考,高考成績公布以後,各藝術類院校進行擇優錄取。
藝術類的考試大多都有一試、二試(還有的有三試),考生在考前,要盡量減輕精神壓力,考生從主觀上對待壓力應採取「面對它、接受它、化解它、放下它」的積極態度。進入二試,大多考生在條件上、藝術修養上、水平上都相差無幾,這時候往往拚的就是心態,心理素質差的學生可能在水平發揮上大打折扣,這樣在成績上就會拉開距離。
考生進入考場,就進入了考試階段,考官已經開始對你「目試」。考生在考場上大體應該注意下面幾個要點:尊重考官,禮貌有節;舉止大方,心平氣和;化妝自然,服飾得體;情緒飽滿,充滿自信;全神貫注,不開小差;作品認真,表現激情。
參考資料:網路-藝術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