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求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怎樣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個孩子如果計算能力不強,對這個孩子的整體數學成績都非常有影響。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為重點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一、要熟練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低年級作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加、減、乘、除的入門學習對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何復雜的題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問題組合而成的。無論是兩位數乘除兩位還是兩位數乘除三位數,或其他更復雜的計算題,它們的基礎都是「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這些基礎的知識不過關,達不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法」「九九乘法口訣」沒有熟練撐握,到了中高年級必然算不快、算不準。
二、加強口算能力的訓練。
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發一本口算冊,老師要把這本口算冊充分的利用起來,低年級的教學內容相對來說少一些,老師可在課堂上給孩子計時讓孩子們做,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會很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口算不僅要計時,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看出對、錯,對那些能在規定時間內考滿分的要及時給予一定的獎勵,引起學生對口算的重視,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業中必做的一項,平時把這樣一項工作堅持下來。這樣才把口算這項能力提高起來。
三、重視錯題的分析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出錯總是難免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特徵剛剛學習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例如,退位減,前一位退了1,可計算時忘了減1。同樣,做進位加時,又忘了進位。特別是連續進位的加法,連續退位的減法,忘加或漏寫的錯誤較多,這些都與兒童記憶不完整有關系。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計算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在學生出錯處加上評語導出錯因,讓學生知道錯的原因,是由於自己馬虎大意,還是哪方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夠好,知錯的基礎一把錯題重做一遍,對正確的知識再次加深認識鞏固。教師要因人、因題地重點分析錯題原因,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集中進行了講解,分析錯誤的原因;對基礎較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在課後進行輔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了自我反思,每個學生准備一個錯題本子,把每天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記在本子上,並寫出錯誤和改正方法。
另外,要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經常錯的題目類似的題目作為學生的課堂作業,再次反饋了解學生改錯後的作業效果。改錯題型的練習對學生是有要求: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課堂採取小醫生找病因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取知識。「改錯」不能僅滿足於學生分清了錯誤原因,改正了錯誤,而且達到預防效果,教育學生對這些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幫助學生弄清算理,揭示規律
在計算教學時,要讓學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樣,計算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多姿多彩。低年級學生直觀思維佔主導,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心理學家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促進思維發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維和數學抽象之間架一座橋梁,充分發揮學具操作的作用。在進行9加幾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請出小棒一起來學習,在學生自主動手操作中優化得出湊十法,為後面繼續學習進位加、退位減打下基礎。還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構建教學知識結構的主要方式,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舊知識,通過類比同化新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對新的認識結構的認同。比如,想加算減、口訣求商等都是學生通過知識間的聯系來進行繼續學習的。再如進位加和退位減的方法要講清楚,讓學生理解透徹,他們才能正確熟練地運用方法計算。
五、培養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許多學生計演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會發生錯誤,主要是缺乏嚴格的訓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
1、使學生養成認真校對的習慣。要求學生對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都進行認真校對,細到數字、符號,做到不錯不漏。
2、使學生養成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
3、使學生養成仔細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書寫格式要規范。同時,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認真筆算,強化學生規范打草稿的習慣。列豎式計算時,數位要對齊,數字間要有適當的間隔,進位的確數字要寫在適當的位置上,退位點不能少。
4、使學生養成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教師要教給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並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要求,提倡用估算進行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話說,要想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就必須得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口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B. 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怎樣教學倍的認識的教學論文
一、教師眼中的「倍」
從眾多發表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多數教師把「倍」看成是刻畫兩個量之間關系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數學核心思想是:用一個量去刻畫另一個量。「倍」代表著兩個數量間的比較關系,它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兩者比較,而關鍵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為標准,分成相同的幾份。[1]「倍」是學生在刻畫兩個量之間關系的時候,第一次從絕對數量的比多少,到相對數量的關系的轉變。對於中高年級即將接觸到的「分數」「百分數」「比」甚至以後的函數等內容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教師認為:「倍」是刻畫兩個量之間關系的眾多表達方式中的一種,和其他的刻畫方式屬於同等位置,應該和眾多的刻畫方式建立起聯系,並將「倍」的刻畫方式准確地納入到表達關系這一知識體系當中。
目前,從研究現狀來看,多數一線教師對「倍」的理解到了「關系」的層面,北京教育學院劉加霞老師認為「倍」是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轉折點。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主要是加法結構和乘法結構,而乘法結構是在加法結構基礎上產生的高層次的數學認知結構。乘法結構不是指單一的認識乘法,而是一個概念體系,基本概念是乘法與除法,與之相關的倍、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運算律甚至面積、體積、表面積、速度等概念和定律。[2]從現狀來看,從乘法結構的角度去進一步研究「倍」未必不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我們既可以從乘法結構聚焦到「倍的認識」,也可以從「倍的認識」輻射到乘法結構。
二、教師在教學時關注到了什麼
(一)學生學習的基礎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一線教師在「倍」的教學時,能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據乘除法知識中「幾個幾」「份」的概念擴展而來的,通過兩個數量的比較,由「份」引出「倍」,使學生初步認識「倍」的含義,這就是學生已經具備了的認識「倍」的基礎。[3]針對「倍」的意義理解,就是要讓學生對乘法意義中的「幾個幾」與新知「幾倍」形成關聯。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來認識概念的本質,建立新舊概念間的聯系,以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
(二)教學情境
北師大版教科書以快樂的動物為情境,通過問題串一步步引導學生對不同動物的只數進行比較,從而認識「倍」的概念。人教版教科書則是讓學生在用小棒拼擺圖形的過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進一步把它轉換成了各種各樣有趣的情境,有的以猜數游戲開始,有的先利用拍手歌激趣,有的是先動手擺不同顏色的圖片再發現數量關系的問題,有的是比較不同事物的數量關系,有的是比較物體的長度關系,有的創設挑戰三個卡通人物帶來的數學問題的情境,等等。無論什麼樣的問題情境,目的都是讓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情境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感受數學的魅力的同時掌握「倍」的概念。
(三)從關系入手,理解「倍」的意義
前文中提到,多數教師把「倍」看成是刻畫兩個量關系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教師往往從研究關系入手,來理解「倍」的意義。例如北京海淀教研室的郭麗軍老師在教學時先出示3個紅圓片、3個黃圓片,問兩種圓片的數量有怎樣的關系?然後增加3個黃圓片,再讓學生說一說3個紅圓片和6個黃圓片又有怎樣的關系。學生最先會發現多少的關系,然後教師慢慢地引導學生從多少的關系過渡到倍的關系,也就是讓學生的思維從加法結構上升到乘法結構。
(四)注重動手操作,利用畫圖表徵,促進「倍」的理解
教師一般通過引導學生畫一畫、比一比等操作活動,引發、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原有認知,並使之外顯;然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從「幾個幾」的角度初步認識「倍」的含義。認知心理學認為,概念形成其實可以概括為兩個階段,即從完整表象上升為抽象概念,實現抽象概念在思維過程中的具體再現。在這兩次必備轉換過程中形成完整表象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但由於低年級學生表達能力的欠缺,讓學生通過畫圖表徵來表達出自己構建的概念表象就顯得尤為重要。畫圖表徵在實物操作與抽象思維之間架起了橋梁,讓學生在圈一圈、畫一畫中初步建立「倍」 的表象,有利於學生有效表達自己構建的概念表象。
(五)在不斷對比與抽象中, 逐步理解「倍」的意義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過畫圖等手段初步認識了「倍」後,如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 的概念呢?這就需要在不斷對比與抽象中,舍棄各種非本質的特徵,在變化中抓住「不變」, 而這「不變」 就是它們的量性特徵,就是「倍」 的本質。許多教師會設計多個比較的環節,例如:一份數不變,幾份數在變,倍數也隨之變化;一份數在變,幾份數也在變,倍數卻不變。通過比較,引導學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質,使認知和理解走向深入。
三、「倍」的認識的新思考
雖然我們認識了「倍」的本質,雖然我們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基礎,但是對於「倍」的理解,學生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雖然學生能夠說出誰是誰的幾倍,也能藉助乘法進行計算,但這並不表示學生真正認識、理解了「倍」,在運用時仍然會出現許多困難。這首先受到兒童自身的認知結構水平的影響,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學生認知結構需要發生一定程度「質」的變化。倍的學習是發生質的變化的第一次機會,學生學習「倍」都要經歷從加法結構到乘法結構的轉變,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4]其次是因為該知識點本身的難度,「倍」不是單一的乘法結構,它是乘法意義的拓展延伸,但同時也包含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這無疑會對初次理解「倍」的概念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困難。 學校最近開展了「課堂觀察」研究,通過教師和學生一對一的課堂細致觀察,我們還發現了學生在學習「倍」的過程中有如下三個問題。
(一)學生對「關系」不理解
「關系」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這個詞,感覺理解起來很簡單,但孩子對於用在數學背景中的「關系」一詞並不是很理解,大多數學生聽到教師提出的問題「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時表現出了聽不懂的狀態,所以教師在這時不妨停一停,可以舉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繼續下面的學習。
(二)理解「倍」的概念不能只通過觀察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許多一線教師都是讓學生直接通過觀察靜止的事物來找數量之間的關系,例如黑板上擺好的教具或畫好的簡單圖形。當教師在黑板上擺出6個紅色圓片和3個白色圓片時,學生會很快說出6比3多3或者3比6少3,但很難想到6裡面有2個3,或者是6是3的2倍,這也恰恰說明了兒童的認知從加法結構上升到乘法結構是十分困難的。怎樣能讓學生自然地過渡呢?通過嘗試,我們發現「動手操作」是一個可行的辦法。課前為學生准備一些可以擺動的學具,例如最簡單的小圓紙片,學生在擺一擺學具的過程中,會非常自然的產生分堆的想法(如下圖),他們會把3個白紙片擺成1堆,把6個紅紙片擺成兩堆,這里的「一堆」就是「1份」或者叫作「1倍量」最好的形體展示,這樣學生從形上更自然地想到6裡面有2個3,這就是學生腦子中最初的「倍」。
許多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倍」,看清數量之間的關教師一上課就讓學生去圈一圈,然後直接引出了「倍」的概念。筆者認為這樣做也許有點太快了,「倍」的認識需要一個時間的等待,我們不妨放慢腳步,在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時,能通過教師的引導動手擺一擺,其實擺出的「1堆」和圈出的「1份」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而動手擺一擺會讓學生對「倍」的認識更加深刻。
(三)「倍」難於表達
學生能夠說出誰是誰的幾倍,也能藉助乘法進行計算,但在描述時仍然會出現許多困難。認識「倍」就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倍」的含義並學會表達「倍」。在表達「倍」時,我們不要急於給學生標準的表達形式,而要等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理解能力前於學生的表達能力,所以我們認為學生表達不清楚是正常的。在表達「倍」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畫圖的方式進行多個角度的表達以加深理解。
「倍的認識」一課不是一節新課,但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需要有把它看成一節新課去研究的意識,我們更需要有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去思考、去研究、去創新的精神。
C. 如何促進小學三年級學科差異的論文
一、從整體中看學生的閃光點
三年級共有22人,一名學生輟學,其中男生8人,女生14人。經過一二年級的努力以及三年級上學期的新階段適應,學生們在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從整體看,大部分同學擁有了較好的學習基礎----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知識的積累得到了重視,閱讀感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從日常學習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 1、個別學生學習態度差
三年級的學生,熟悉了學校生活,沒有一二年級的新鮮感!—些孩子思想開始鬆懈,對自己放鬆了要求。讀書淺嘗輒止,做作業粗心馬虎,書寫也錯字百出寥寥草草!
2、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
部分學生還不能掌握一學期學習的生字,某些生字拼音區分還是不夠清楚;要求熟記和背誦的內容還不能完全掌握;課文中要求背誦的內容,會背不會寫的現象也時常出現。
3、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強
平時能倒背如流的課文內容、古詩、成語、名言,一旦換另一種方式出現,要求用到具體環境的時候,就茫然了,就不會運用了!
4、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不高
從三年級的語文試卷。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和作文的比重占試卷的
半壁江山!從學生的考試和做作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還較差!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還不好。學生語文基本功薄弱,語言相當貧乏,運用語言的能力普遍較低,句子寫不通順、連貫,不會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情感,語言不優美生動;錯別字現象也較突出。
三、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
1、繼續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要適時地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動腦多思的習慣、質疑問難的習慣、閱讀課本的習慣、完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參與合作的習慣、運用學過的數學語言准確表達的習慣、課外學習的習慣、快節奏有條理的習慣。讓習慣成自然,改變自己的貪玩偷懶等現象。
2、加強新課標的學習,更新閱讀教學理念,明確三年級的階段目標,把握三年段的教學重點。為了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我們要以學生為本,向40分鍾課堂要效率,扎扎實實抓好基本功的訓練。多關心學困生,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要,縮小兩極差距,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日有長進。
3、注重有效訓練,提高學生的活學活用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方法,養成靈活思維的思維品質,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斷的能力。
4、重視三年級閱讀和習作的指導和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
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和作文的「半壁江山」如此重要,決定了我們的教學要有的放矢!結合班級學生的特點以及該年齡段學生的語言發展狀況,按照課標規定的習作目標制定科學的閱讀計劃和作文訓練計劃。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在閱讀中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鼓勵學生從平淡的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鼓勵學生寫身邊的真實的人和事,切忌胡編抄襲。
5、做好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加強家校的教育合力。
通過溝通,教師要讓家長明白學生三年級中段的重要性,使之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要讓家長重視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一些變化,希望家長多一些嚴格督促,少一些溺愛遷就!針對孩子的簿弱環節補課。
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對我們三年級的老師來說,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會繼續努力,以只爭朝夕和時不待我的精神,將提升教學質量進行到底!
D. 小學三年級湘教版教育教學論文
小學三年級語文湘教版課件,教學設計,習題下載:/SubjectResource/L1/B125這里的都是免費的,注冊就可以了。
E.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論文有什麼好的題目嗎
題目直接拿主題命題太平淡了吧,不能吸引眼球,還是應該自己定個有新意的吧,與主題相符就行吧,
F. 小學三年級科學《水是什麼樣的》教學論文
。。。結合水的實物。。
可能的狀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