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年級下冊科學地球上有什麼課件
課標解讀:
《地球上有什麼》一課屬於《新課標》里的「 地球與宇宙」中「地球的概貌與地球的物質」這一范疇,具體內容標準是:1、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2、了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活動建議是通過觀看地形地球儀或世界地形地圖,進一步認識地球概貌。
教材分析:
為了讓學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組成物質,學會看地圖,了解地球儀上的主要標識和功用,並為進一步認識地球奠定基礎。本課設計了地球表面概況、識讀地圖、地球儀等相關內容作為學生探究主題,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地球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義。
學情分析:
1、對於地球概貌,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建立在對周圍景物認識的基礎上的,沒有宏觀的、整體的認識,基於這一學情,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太空影像圖、識讀地圖、地球儀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地球概貌。
2、學生觀察地球儀時,會獲取一些感性的認識,而且從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發現。教師要將學生比較雜亂的認識進行整理,將相關知識點分類進行梳理。
3、對地圖、地球儀的識讀,涉及了許多新的科學名詞、概念,雖然不要求學生掌握它們的確切定義,但仍會給學生帶來困難,而且這些科學名詞多為空間概念,真正理解起來也有較大難度。為此,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跟進,多利用教具演示,多採用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對這些空間概念建立直觀的感知,了解這些科學名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地圖、觀察地球太空影像圖、地球儀等,進一步了解地球地貌狀況;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一下研究過程和結果。
2、了解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了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引導學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認識經線、緯線、赤道、五帶分布區域等。
3、了解地球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義,樹立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地球地貌狀況;識讀地球、地球儀中表達的相關信息。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經線、緯線等空間概念建立直觀感知。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世界地形圖、乒乓球若干、地球儀若干。
教學評價設計:
1、地球表面最顯著的差別是海洋、陸地分布,通過展示海陸區域分布圖、認識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儀上尋找,並設計檢測題隨機指認等活動,達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地球全貌的輪廓。
2、設計學生觀察地球儀,交流分享發現,教師有針對性講解,檢測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地圖標識比賽等環節,完成教學目標二。
3、結合世界地球日,在師生互動交流中,達成第三個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入:
猜謎語:「什麼球,圓溜溜,背著高山和河流;什麼球,圓溜溜,種著莊稼,蓋著樓。」
誰來猜一猜?
從謎語中我們知道地球的表面上有什麼?
地球的表面上還有什麼?今天就讓我們進一步來認識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家園。
(板書:地球上有什麼)
【設計意圖:用謎語來導入新課,可以直接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教師在說謎語的時候,滲透了對地球的形狀及地球上有什麼的知識,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給學生一種方法上的提示。時間預設:3分鍾】
二、探究地球上有什麼。
1、誰來交流一下,地球的表面上還有什麼?
學生交流。
可能會提出:高原、平原、海洋、河流、湖泊、沙漠、盆地、動物、植物、人類等
師依學生回答,歸類板書。
課件出示視頻——欣賞世界風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交流地球表面上有什麼,再通過播放視頻,將地球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對地球表面有一個較宏觀的認識。時間預設:3分鍾】
2、蘇軾有一首詩——《題西林壁》有這樣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感慨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身在其中的我們,要了解地球的全貌,應該怎麼做?
學生交流:從太空上看地球或通過看地圖或地球儀。
師出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影像圖。
從影像圖中你能看到什麼?
學生會發現:地球上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
師統一認識: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
【設計意圖:引用蘇軾的詩句,讓學生的理解產生遷移,教師適時出示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影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時間預設:2分鍾】
三、觀察地圖。
1、從地圖中我們也能了解地球的概貌。
師出示世界地形圖。
提示看地圖辨別方向的原則:面對地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這幅地圖與我們平日看到的地圖有什麼不同?
學生會發現:這幅地圖上是凹凸不平的。
師講解:這些凹凸展示了地球上的不同地形。
觀察地圖上的顏色,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交流:地形圖表面顏色不同。同種顏色有的深,有的淺。
引導學生發現:地圖上有各種顏色,在地形圖中,藍色代表海洋、綠色代表平原,黃色代表高地,白色代表冰川。顏色的深淺代表地勢的高低。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世界地形圖,旨在與原有的認知地圖相比較,直觀地感知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姿多彩,並引導學生發現地圖上顏色所表達的不同信息,將知識點進行分解,為後面重點認識地球儀做一定的鋪墊。時間預設:3分鍾】
2、課件出示:海洋陸地區域分布圖。人們人為地將陸地分為七大洲。
誰來說說有哪七大洲?誰還有補充?
學生交流。
根據圖片,引導學生認識七大洲。怎樣能快速記住他們在地圖中的位置?
學生交流。
七大洲周圍被什麼包圍著呢?世界分為幾大洋?
師引導學生認識四大洋。
小檢測:指認大洲、大洋。
【設計意圖:根據課前對學生的了解,只有個別學生明確知道世界分為七大洲、四大洋,基於這一學情,不能讓學生盲目地直接從地圖或地球儀上獲取這方面的信息,採用教師依據海洋陸地分布圖對照講解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時間預設:3分鍾】
四、觀察地球儀。
1、認識地球儀。
地球是球形的,為了便於觀察和了解地球,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師出示地球儀,講解地球儀的構造——底座、支架、球面、旋轉軸。
地球儀能轉動嗎?如何轉動?
引導學生明確:地球繞假想的地軸,斜著身子向一個方向轉動,地軸指向北極星,在地球儀上,地軸與球面有兩個交點,分別是北極點和南極點。
猜謎:「地球有一點,一走便是南」,你認為這是地球上的哪一端? (北極)「那地球有一點,一走便是北呢?」(南極)
2、從地球儀上找七大洲、四大洋。
出示地球儀,以小組為單位在地球儀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比較一下,找到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
學生活動。
交流認識:最大的洲是亞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儀,並通過讓學生從地球儀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對它們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進一步的了解,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地球全貌的輪廓。時間預設:4分鍾】
3、觀察地球儀。
地球儀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分組觀察,在記錄單上記下你的發現。
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組內交流。
4、交流發現。
哪個小組來說一下你們的發現?
生可能會說出:有大大小小的國家;有許多線,上面寫著多少度;有許多紅色的線,上面有箭頭;還有許多藍色的線,上面也有箭頭;陸地里也有藍色的水;地球儀上有一條紅色的線上有二十四節氣、有赤道、有青藏高原、有虛線等等。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觀察、組內交流,讓學生自行去發現地球儀上有什麼,然後通過交流共享,了解學生對地球儀的認識程度,做到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講,學生有疑問的,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的、重點去解決。時間預設:6分鍾】
5、認識緯線及五帶的劃分。
通過同學們的觀察,各小組都發現地球儀表面有許多線。這些線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些線。
① 課件出示:緯線。像這樣的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稱作是緯線。
學生比劃。
師提問:球面上,可以畫出多少個這樣的圓?它們指示什麼方向。最大的緯線圈在哪兒?認識赤道,也稱0°緯線。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看一看,亞洲在部分在哪個半球?南極洲呢?
②認識另外四條重要的緯線。
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北極圈和南極圈,在地球儀上用虛線表示。
人們根據地面接收太陽光線的照射情況,把地球分成了五帶。
師講解: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③觀察地球儀邊緣半圓支架上的刻度,引導學生認識緯度,並在地球儀上找到這五條緯線: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
6、認識經線。
地球儀上除了有緯線外,還有連接南北兩極的線,
學生比劃,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可以有多少條?它們都是什麼形狀?指示什麼方向?
學習0度經線的規定——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經線是0度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
引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相交的地方幾內亞灣,以東是東經,以西是西經。
將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從0度經線向西讀出度數。西經15度、30度……到西經180度,從O°經線算起,向東、向西各為180°。
0度緯線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那地球上東西兩個半球的劃分是不是以0度經線為標准呢?
學生交流。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了解:為了保持英國和一些西歐國家(法國、西班牙)以及非洲的整體性。習慣上,人們以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亞洲大部分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美國呢?
出示小練習。
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中國的半球位置: (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中國在部分地區在 (五帶)
中國在 (大洲)東部, (大洋)的西岸。
7、認識圖例。
地球儀上有許多紅色的線,上面有箭頭;還有許多藍色的線,上面也有箭頭;這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現地球表面事物,這就是圖例。
引導學生認識圖例。
明確: 紅色箭頭的線表示暖流,藍色箭頭表示寒流。
高度表:有不同的顏色表示。
認識比例尺,了解國界線、洲界線、首都、一般城市用什麼符號表示。
小組比賽:根據老師的口令,依據地圖的標識,迅速找到相應的位置。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沙漠;最大的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認識緯線,了解了南北半球及五帶的劃分,講解經線及經度,通過讓學生去觀察、去體驗,認識到東西半球的劃分,並通過認識圖例,尋找地理位置等,深入研究,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時間預設:12分鍾】
五、只有一個地球。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個。可是,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誰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
師出示圖片:人類的亂砍亂伐,過度放牧, 工業污染,過渡開采,造成地質塌陷等。
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交流地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時間預設:3分鍾】
六、拓展活動。
1、課後請同學們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做一份科學報。
2、做個小小地球儀。
可以利用學具袋中的材料製作地球儀,在地球儀上簡單塗上赤道、兩極、南北回歸線等重要點和線。
【設計意圖:通過課後拓展,引領學生回顧本課知識點,並在自製地球儀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進一步思考:地球儀為什麼是斜的?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是多少?……體現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應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的理念。時間預設:1分鍾】
⑵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中必做實驗有多少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單元計劃及教案2010-08-2911:07:10|分類:默認分類|標簽:|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居住的星球》單元計劃及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本單元嘗試通過指導學生認識我們居住的星球,讓學生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史,知道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麼樣的。並通過研究,培養學生開展比較完整的探究活動的能力。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可以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一是在作為探究的科學方面:在6年級,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參與完整的和部分探究過程的機會。在完整的探究過程中,學生首先提出問題,然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數據、構造原有問題的答案、交流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在部分探究過程中,培養他們探究過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二是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方面:我們通過本單元的活動,力圖讓學生知道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麼樣的。二、活動分析和建議在開展本單元教學活動時,可能還會碰到新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研究教學活動這樣設計的意圖,根據我們活動的設計意圖來確定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向,避免教學目標的偏移。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繪制我們自己的地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給予學生合理的引導。包括從他們的選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研究的原理數據、整理分析、交流匯報等。雖然看似是學生自主的參與探究的完整過程,其實在每一環節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小學生畢竟還不能很好的開展完全自主的探究活動。在整個單元的研究活動中,我們不要忘記這個單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生活的結合,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從這樣一個基礎出發,我們的探究才能真正開花、結果!二、學情分析:三、教學措施1、強化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過程,促進自主學習。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3、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4、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5、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四、課時安排:1、我們的生長發育1課時2、地球2課時3、地球儀2課時4、地圖2課時5、建立「地球檔案」2課時自由研究2課時1我們的生長發育教學目標:1.通過對數據的比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體發育特點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2.通過對比認識生物的許多特性是遺傳的,並了解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培養學生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分析數據的能力。教學准備1.學生准備:學生在三、四、五年級製作的「身體生長記錄卡」。學生以及父母的照片。2.皮尺、體重秤等測量工具。3.有關遺傳和變異的資料。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同學們讀六年級了,還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們測量了自己的身高、體重等項目,並對一年後我們在身高、體重方面進行了預測,還記得預測的數據嗎?幾個學生反饋一年前的預測以後,揭示課題:我們的生長發育二、新授1.建立「身體生長記錄卡」(1)檢測我們的預測是是否正確就需要我們來實際測量,等一會我們每個同學到來測量自己的身高、坐高、體重、頭圍、腳長以及臂長,為了讓我們的測量比較准確,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學生反饋以後教師總結,要求學生在測量時要注意方法,測量身高、坐高、臂長時身體要直,測量頭圍時,應該測量額頭周圍,測量體重時,身上最好沒有其他物品。(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身高、坐高、體重、頭圍、腳長以及臂長。(3)學生建立「身體生長記錄卡」,教師巡視指導。(4)相互參觀、評價每個學生製作的「身體生長記錄卡」,在參觀前教師提出參觀任務:比一比,誰做的最好?學生參觀完以後反饋:誰做的最好?(5)教師提問:自己一年前猜測的正確嗎?從測量的數據看,說一說你的生長情況和主要特徵。2.探究三年級到六年級身高、體重等變化(1)教師:請將三年級到六年級製成的「身體生長記錄卡」集中起來,並把每年的相關數據記錄在教材中的「身體生長數據記錄表」上。(2)提問:如果要探究每一年裡身高、體重的變化,我們應對數據進行怎樣的處理?學生回答以後教師歸納:我們可以計算出身高、體重等數據在三年級到四年級的變化、四年級到五年級的變化、五年級到六年級的變化,也就是用後一年測量的數據減去前一年的數據。(3)學生計算變化數據。(4)提問:(1)從身高、體重等變化數據,你有哪些發現?(2)比較五年級到六年級的變化數據與以往每年的變化數據,又有什麼發現?學生反饋以後教師歸納:同學們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年的身高、體重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而且發生的變化數據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學在9歲到12歲之間每年的身高、體重變化加快。而且五年級到六年級這一年裡比以前每年的變化大。3.比較男女同學在三到六年級的平均身高與平均體重(1)提問:我們已經有了每年的身高、體重數據,我們要計算男、女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我們該怎樣做?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選學生作為樣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學選擇的一樣多、身體健康。(2)教師選擇做樣本的學生:我們選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學,男女同學各10名。(3)學生用作樣本的男、女身高、體重數據計算三、四、五、六年級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4)提問:比較男女同學在三、四、五、六年級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數據,有什麼發現?學生分析數據以後,教師歸納:通過平均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四年級以前,也就是10歲以前,男同學的平均身高、體重略大於女同學,從四年級開始到六年級,也就是從10歲開始到12歲,女同學在平均身高、平均體重方面都超過男同學。4.認識一個人一生經歷的階段(1)提問: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認為他們一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鼓勵學生從身高、體重、精神風貌等方面來給人的一生劃分階段。(2)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劃分年齡階段。(3)出示一幅一個人從嬰兒老年的圖片,教師歸納並板書:嬰兒——兒童——青年——中年——老年(4)對照圖片說一說自己處於哪個階段?還將經歷哪幾個階段?三、全課歸納,並要求學生提出課外延伸的問題1.教師小結:人的一生要經歷嬰兒、兒童、青年、中年、老年五個階段,目前我們正處於兒童時期,要珍惜每一個年齡階段,讓我們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充實而有意義。2.課外延伸:關於「我們的生長發育」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准備怎樣去研究?小組內相互交流,課外就按照小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第二課時一、展示課前准備: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遺傳與變異的資料。二、引導學生研究遺傳與變異現象1.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照片與爸爸媽媽的照片對比,你准備從哪些方面對比?反饋中引導學生從五官、皮膚、頭發等方面對比。2.教師提觀察對比的要求:(1)觀察要認真。(2)將觀察到記錄在表格里。3.提問:從對比中有什麼發現?4.教師歸納:經過對比,我們發現自己與爸爸或者媽媽在長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遺傳現象。5.出示一組母子動物的照片,母子之間毛色、花紋、體態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讓學生觀察一組稻子從「稻穀種子——稻穀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讓學生觀察以後反饋:有什麼發現?學生反饋以後教師總結:動物和植物也有遺傳現象。6.教師提問:在觀察對比自己與父母的照片時,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還有什麼發現?7.學生觀察對比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照片,尋找不同的地方,並要要求學生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觀察記錄表裡裡面。8.觀察以後反饋: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從膚色、嘴巴、頭發等方面找差異。9.教師出示兩對雙胞胎學生的照片,學生觀察以後反饋:雙胞胎之間有差異嗎?10.歸納變異現象的概念:11.引導學生認識遺傳與變異是生物的特性之一。12.全課小結:在我們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父母的遺傳一直影響著我們,同時因為多種原因,我們也與父母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就是變異現象,而且遺傳與變異現象也是生物的一個特性,影響生物的生長與繁殖。三、課外延伸:收集有關遺傳與變異的知識,一期有關遺傳與變異的科學小報。2地球(鄂教版科學六上第一單元我們居住的星球第1課)教學目標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3.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4.知道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狀況。5.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像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6.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7.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8.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尊重證據、不迷信權威、勇於探索的精神。9.會查找、收集、分析處理關於地球的資料及信息。教學准備1.查找關於地球形狀和大小、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史等相關資料。2.稍大一點的三夾板,帶桅桿的輪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儀。教學過程課前師生收集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歷史過程等相關資料。教學過程一、揭示課題,提出問題。1.學生朗讀單元課題,提問:我們居住的星球叫什麼?2.談話:地球是我們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們人類美麗的家園。關於地球,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呢?3.學生提出想知道的問題。4.談話過渡:同學們提出了很多關於地球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從這節課開始,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共同探索關於地球的這么多的奧秘。到本學期結束的時候,我們來進行地球知識競賽,大家比一比,看誰知道得最多。對地球知識的學習,還是讓我們從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開始吧。二、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奧秘的歷史。1.談話: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收集了不少人類探索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歷史資料,同學們分小組分享你們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類特別是古代的人們,在探索地球的歷程中,發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觀點?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過程?2.學生分組交流。3.全班交流。重點放在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歷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說——天圓地方說——地球說。4.提問: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哪種觀點最接近現在的情況?古希臘人是通過什麼現象提出這種觀點的呢?5.演示模擬實驗,師生討論。用一張大一點的三夾板模擬海平面,一個帶桅桿的船的模型,模擬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現古希臘人看到的情形。6.談話:這個現象激起了科學家的好奇,他們從這種反常的現象中大膽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觀點。古希臘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聯想到整個地球是球形的,他們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觀點,這是人類對地球認識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飛躍。他們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振奮人心的,但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因此,在當時還只是一個猜想。他們是怎樣尋找證據的呢?7.學生閱讀資料,講故事,談感想。感知人類尋找證據,對地球形狀進行的艱險的探索活動。三、觀察圖片,計算數據,構建對地球形狀和大小的認知。1.談話: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能夠從太空遠觀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個「地」球嗎?也就是說是一個以陸地為主的球體嗎?2.學生計算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面積以及它們佔地球表面積的比例,感知陸地和海洋、地球水資源的分布狀況,得出結論。3.觀看關於地球的圖片,包括從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麗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美麗的景象。讓學生建立和舒發對地球的美麗情感。4.畫「太空中的地球」圖,寫關於地球的解說詞。四、課堂小結:請學生談一談這節課的學習收獲。3地球儀(鄂教版科學六上第一單元我們居住的星球第2課)教學目標1.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2.了解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知道地軸、兩極、赤道、經線、緯線;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知道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3.通過對地球儀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空間思維能力、團結協作精神。4.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5.學會製作簡易地球儀,在製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准備1.教師演示用大地球儀一個,學生每小組觀察用小地球儀一個。2.關於地球儀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的故事片和觀賞介紹地球儀種類的圖片。3.製作地球儀的材料:乒乓球、彩筆、細鐵絲、鑽孔用的鐵錐等。4.演示用的籃球一個。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課件展示)狂風暴雨的夜晚,波濤洶涌的海面被陣陣閃電撕碎。在狂風巨浪中喘息的豪華巨輪被翻天巨浪吞噬。傾斜不定的船艙內一片狼籍。船長拚命地呼救:「帝國號遇險,我是帝國號,請求支援,我們的位置是……」。國際救援總部內-片忙碌的身影,牆上喇叭里傳來船長嘶啞的聲音:「東經102°,南緯38°,請求支援,請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員迅速圍在一個大型地球儀前,通過一番熟練地描點畫線後果斷地說:「它們位於南半球A國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國救援部隊馬上行動!」(上述故事情節也可以由教師口述,學生傾聽。)教師提問:救援部隊怎樣迅速地判斷出「帝國號」的位置?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地揭示課題,並板書課題:地球儀二、介紹模型,了解功用。1.了解地球儀的概念和作用。我們生活的地球實在是太大了,盡管我們的腦海里有地球的模樣,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為了認識和研究地球,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按照比例縮小若干倍後,製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藉助地球儀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識。2.了解地球儀的種類及簡單結構。教師提問:大家見過的地球儀是什麼樣的?它有哪些種類?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自由發言。教師播放搜集的地球儀種類的圖片,並適當介紹地球儀的種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學習地球儀的組成。(對於地球儀種類的介紹,也可以由教師直介面述。)三、觀察模型,探求新知。1.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分組觀察地球儀,大家有哪些發現?將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看哪個組的發現最多。在觀察的同時,還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資料。學生觀察、交流,並做好記錄。教師巡查,及時地提示觀察內容,給學生以幫助。2.小組匯報交流,學生自由發言。(有的學生看到了陸地和海洋,還有許多國家;有的學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線和國界線;有的學生看到了南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有的學生還提出問題,不明白為什麼地球儀的軸是傾斜的;有的學生看到地球上密布著經線和緯線;有的學生看到北極點在海洋之中,而南極點卻在陸地上;有的學生看到了中國的形狀象一隻雄雞;有的學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學生觀察到有的國家很大,有的國家卻找不到……)(上述學生的發言是凌亂的,也有一些是不準確的,教師要有選擇地板書。板書時,盡量將有聯系的名詞分類寫,為後面的梳理做好鋪墊。)3.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地球儀的主要標識。同學們有很多發現,有必要進行梳理。(演示講解,並適時地將板書歸類整理)⑴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⑵在地球儀上,有一條將「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的圓周線,即赤道。與赤道平行的圓周線叫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兩條特殊的緯線:北回歸線、北極圈,在南半球,有兩條相對應的緯線:南回歸線、南極圈。⑶在地球儀上,還有許多連接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半圓弧線,叫經線。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為使英、法等國和非洲大陸上的各國同屬一個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東經160°和西經20°為界。經線指示南北方向。⑷地球儀上還有圖例,表示陸地、海洋、國家位置、洲界等⑸經線和緯線構成了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四、簡單製作,鞏固知識。1.教師提出要求:學習了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同學們的頭腦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輪廓,請同學們用手中的材料製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說一說,你准備怎樣製作?2.學生自由發言,然後看課後的製作提示。3.學生動手製作,並讓學生展示、介紹自己做的簡易地球儀。五、課後延伸,深化拓展。關於地球儀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只是認識、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標識。請同學們課後再找一找,看誰還有新的發現。4地圖(鄂教版科學六上第一單元我們居住的星球第3課)教學目標1.看地圖,明確地圖的含義,了解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2.會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解決具體的問題,具備一定的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意識到地圖的重要性,體會地圖在生活實踐中的作用。4.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5.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6.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7.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8.願意合作與交流。教學准備教師准備:掛圖(中國地形圖,中國行政區劃圖,世界地圖等)或課件。學生准備:收集各種地圖及麥哲倫環球航行船隊的有關資料。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談話:你知道有哪些類型的地圖嗎?它們有什麼作用?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1.學生讀圖,收集標識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圖標識的意義。(1)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圖,四人小組互相說說自己的發現。(2)學生分組讀圖,收集信息。(3)學生匯報交流收集到的信息,發現地圖上有很多標識幫助人們讀懂地圖。(4)出示書上地圖,小組比賽,收集有關標識的信息,並把觀察到的標識記錄下來,看哪個小組找到的標識多。(5)學生匯報交流,說一說常見標識的意義。2.閱讀資料,知道地圖的三要素,進一步了解地圖標識的功用。三、綜合運用。1.讀青藏高原地形圖和長江水系圖,獲得這兩地的信息,體會地圖在生活實踐中的作用。(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圖和長江水系圖,小組說一說從圖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長江流域的哪些信息。(2)通過交流匯報,體會地圖在生活實踐中的作用,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同時使學生的知識再次遷移,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逐步深入,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發展。2.學生在世界地圖上畫出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進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在人類的探索過程中,麥哲倫的航行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他第一次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形。課前教師和學生都要收集麥哲倫環球航行船隊的有關資料。在這次活動中,首先要學生聯系前面關於地球儀的有關知識,看懂世界主要國家分布圖,弄清楚各個大洲、大洋在平面圖中的位置關系,然後大致畫出麥哲倫航行路線圖,學生通過地圖知識進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四、課堂小結。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2.你還有什麼問題?5建立「地球檔案」(鄂教版科學六上第一單元我們居住的星球第4課)教學目標1.知道地球的構造2.了解有關地球過去與現在的知識3.培養學生的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4.學會整理搜集到的資料,小組製作一份「地球檔案」教學准備學生准備:小組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教師准備;准備有關地球的影像資料或圖片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談話:到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人類生息繁衍的惟一場所,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完年,地球有許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2.學生交流有關地球的知識二、探究新知1.研究地球的構造。(1)提問:關於地球的構造,你們知道些什麼呢?(2)學生討論交流(3)教師出示地球構造示意圖,教師講述:地球的構造分為地殼、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徑平均約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2.了解地球的過去與現在。(1)談話: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以前發生過許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變化,關於地球的過去,你們都了解些什麼呢?(2)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資料。(3)播放影像資料,講述:同學們你們收集的資料很豐富,我們用更直觀的方法來了解一些地球過去的事情。(4)談話:剛剛我們一起經歷了地球的過去,那我們再來關注一下地球的現在,你們又了解多少呢?(5)學生交流討論。(6)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3.建立「地球檔案」。(1)談話:今天我們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這么多,乾脆我們把它們整理起來合理的利用它們,為地球建立一個「檔案」,你們覺得怎麼樣?(2)談話:可以小組同學商量討論一下,談談自己的想法,怎樣製作「地球檔案」呢?(3)學生討論,小組整理製作「地球檔案」。三、拓展延伸舉「地球檔案」展覽。評一評,哪些小組製作的最有創意。
⑶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主要內容
主要材料:
「溶解」單元過濾器材:燒杯、漏斗、濾紙、鐵架台;氣體溶解專器材:帶有橡皮帽的屬注射器;蒸發器材:蒸發皿、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其他器材:放大鏡、攪拌棒。
「聲音」單元發聲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鐵釘、鑼、鼓、鋼尺;傳聲器材:鋁箔(能折疊成1米長的鋁箔尺)、木製米尺、尼龍繩。
「天氣」單元測溫器材:溫度計;製作雨量器器材:高於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我們的身體」單元模型:人體結構模型、人體骨骼模型、心臟模型;其他器材:啞鈴、吸耳球、大約1米長的塑料管。溶解
謝謝!
⑷ 為什麼南北極和地球其他地方的溫差大
首先,我們知道南極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冰蓋,這巨大的冰蓋使之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大「冷源」,它終日散發著寒氣,迅速冷卻著空氣。 其次,白色的南極冰蓋像一個巨大的反光鏡將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絕大部分反射回空中了。而北極由於不具備像南極這樣規模的冰蓋,從而也就不會散失掉如此巨大的輻射能。 第三,眾所周知,南極是一塊大陸,在它的周圍,圍繞著茫茫的南大洋。南大洋的絕大部分時間是被海冰封凍的,有些甚至還長年不化,這樣就大大阻礙了海水與空氣之間的交換,使南極四周的海面始終保持著較低的溫度。 第四,南極是大陸,周圍環繞的是海洋;北極是海洋,周圍環繞的是陸地。這個根本的區別導致了它們很大的不同。我們知道,大陸吸熱多,但散熱也快,所以,南極大陸的儲熱能力很差。而北極是海洋,海水的儲熱能力遠遠超過了南極大陸。所以,這個地形上的差異導致了南極比北極寒冷得多。 第五,南極是世界的風極,那兒連綿不斷的大風最終也能導致極度的寒冷。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南緯40~60的很強的西風環流,使南極地區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極其特殊的風的「屏壁」,從而大大地阻礙了熱帶地區的暖氣流進入南極洲。同時它的海流也環極繞行,不受大陸所阻。然而北冰洋則不同,它的風和海流都被限制在一個內洋盆中。北冰洋雖然是一個大陸包圍的海洋,但在格陵蘭島東面的格陵蘭海和挪威海形成了這種大陸包圍的一個大豁口,它成了大西洋進入北冰洋的一個主要通道。總之這種地形,尤其是在冬季,有利地促進了暖空氣從大西洋向北的運動。可見地形決定了它們各自的氣流和洋流,而正是這種流的不同,又加強了兩極地區氣候的根本差別。 南極有企鵝北極有北極熊;還有南極是陸地北極是北冰洋。南北兩極的十方面差別。
⑸ 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實驗
主要可以做兩個實驗:1、高錳酸鉀溶解:器材:高錳酸鉀、小勺、燒杯、水。結論:紫色液體雲霧狀散開。2、酒精燈的使用:步驟:打開燈帽,用火柴自下而上斜點燈芯,在外焰加熱,完後用燈帽蓋滅,拿起再蓋。
四年級科學上教學要點:(教育版)
天氣
1、 天氣符號:(太陽)晴、(雲、半個太陽)晴天多雲、(一朵半雲)陰、(一朵半雲下面斜點)雨;風:(小旗下垂)0、(小旗飄起來一點)1、(小旗飄起來)2 。
2、 溫度:用°C表示攝氏,用°F表示華氏。
3、 溫度計的使用:輕拿輕放;液泡朝下;平視。
4、 用溫度計測量氣溫更准確。
5、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小草、小紙片飄向的相反方向就是風向。)
6、 八方: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7、 風向標的製作:把硬紙剪成箭頭箭尾,插入吸管兩頭固定,用大頭針穿過吸管中點插到鉛筆的橡皮擦上。
8、 雨量器的製作:在紙條上按10毫米間距刻上刻度,將紙條固定在透明的玻璃杯上。
9、 把雨量器放在陽台上測量(天):10毫米:小雨,25毫米:中雨,50毫米:大雨,100毫米:暴雨。
10、雲分三類:積雲、層雲、卷雲。
11、積雲像棉花,低黑下雨;層雲多滿天,灰暗下雨;卷雲棉拉絲,冷天出現。
12、天氣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天上鉤鉤雲,地上水淋淋;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等。
溶解
13、能溶解的物質有:鹽、糖、醋、酒精、膠水(慢)、高錳酸鉀等。(可蒸發分離出來)
14、不能溶解的物質有:麵粉、沙子、食用油等。(可過濾出來)
15、固體、液體、氣體:有部分可溶解和會沉浮。(空氣可注入到水中)
1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攪拌、搖動、粉碎、加熱、加大溶劑。
17、高錳酸鉀溶解現象:紫色液體雲霧狀散開。(實驗:燒杯、高錳酸鉀、小勺、水)
18、酒精燈的使用:打開燈帽;用火柴自下而上點燃燈芯;在外焰加熱;用燈帽蓋滅,拿起再蓋。(實驗:酒精燈、火柴)
19、喝生態水比喝純凈水、礦泉水安全健康。
聲音
20、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1、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叫振動。
22、聲音的強弱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23、聲音的傳播:在固體中傳得最遠,液體中次之,氣體中最近。
24、耳朵的結構: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聽小骨;內耳:耳蝸、聽覺神經。
25、呼吸系統:鼻孔、氣管、肺。
26、聲帶:女性短,音尖高;男性長,音粗低。
我們的身體
27、人的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
28、成人骨骼有:206塊,其中:頭:29塊,軀干:51塊,手臂:64塊,腿腳:62塊。(嬰兒骨骼更多)
29、骨骼作用:支撐保護;關節作用:靈活動作;肌肉作用:幫助運動。(人體有600塊肌肉)
30、體育運動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靈活。
31、運動會加快心跳和呼吸。(因為需要更多的氧氣)
32、消化系統:口腔、食道、肝胃、小腸、大腸、肛門。
33、器官聯系:空氣、呼吸器官獲得氧;食物、消化器官獲得養分;幫助運動。
34、運動之後應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