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 土壤中有什麼 課件
一、 教材、學情分析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版》單元第七課。在此之前權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明白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對四季的成因認識比較模糊錯亂,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地球在公轉時,離太陽近就是夏天,離太陽遠就是冬天。引導學生探究四季的成因是本課重點,教材通過讓學生根據(模擬實驗)不同季節桿影變化的特點來推測地球所處的季節和四季的成因,讓學生明白四季與太陽直射或斜射有關,即與太陽高度有關,與地球離太陽遠近無關。 二、 設計理念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科學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能使他們更好地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長他們的探究能力,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 教學目標 1、知道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2、能根據地球公轉的特徵做模擬實驗,並做好記錄。 3、在模擬實驗過程中能收集證據,並根據證據進行推理。 4、從古代人們觀察四季中桿影的長短這一現象,推想四季的形成與地軸的傾斜有關。
Ⅱ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教學課件
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2、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塊
3、物體受陽光照射角度與吸熱的關系,物體與陽光垂直比傾斜吸熱快
過程與方法
1、做探究物體的顏色與吸熱本領有關系的實驗
2、做探究物體吸熱與陽光直射、斜射關系的實驗
3、將物體的顏色與升溫情況的實驗數據繪製成折線圖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能嚴格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實驗
2、認識到自然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系的
3、認同科技的發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律地觀點
教學重點
探究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物體吸熱與受陽光直射、斜射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將觀察到數據繪製成圖表。
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人類利用太陽能的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折做成的紙帶,溫度計;三個同樣的黑色紙帶分別插上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課件:介紹太陽與太陽能
2、交流:人們是怎樣利用太陽能為生活生產服務的?
3、提出問題:
除了利用凹面鏡和凹透鏡會聚陽光外,我們還有什麼辦法能從太陽那裡得到更多的光和熱呢?
二、探究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
1、提出問題:物體的顏色不同吸熱的本領相同嗎?
2、預測:在相同的條件下黑色、紅色、白色的紙吸熱的本領有什麼不同?
3、分組實驗:
在陽光下觀察、記錄五種不同的紙在開始時、2分鍾時、4分鍾時、6分鍾時、8分鍾時、10分鍾時溫度的變化。
4、將實驗數據繪製成一張圖表(繪制在課本第38頁)
5、分析:A、實驗中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B、黑色蠟光紙和黑色無光紙哪個升溫快,為什麼?
C、鋁箔紙的吸熱本領怎樣,為什麼?
D、通過實驗與繪制的圖表我們發現了什麼?這與我們的預測一致嗎?
三、探究物體吸熱與受陽光直射、斜射的關系
1、預測:三個同樣的黑色紙袋分別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陽光垂直的方式擺放,哪個升溫最快?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
3、分析數據,從中能發現什麼?
4、解釋:紙袋怎樣擺放升溫快,為什麼?
四、整理與運用
1、整理:通過兩個實驗我們發現了什麼?
2、解釋:A、夏天人們為什麼喜歡穿淺色的衣服?
B、宇航服顏色為什麼一般是銀色的?
五、作業
查閱資料,了解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的設計、構造及工作原理
Ⅲ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熱是怎樣傳遞》PPT_百度文庫
熱是怎樣傳遞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熱總會從溫度較高的一端(物體)傳遞到溫度較低的一端(物體);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遞方法叫熱傳導。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的觀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怎樣傳導的
【教學准備】為每組准備:鐵架台;鐵絲(鋼條)、熱水;火柴、金屬圓片、酒精燈、蠟燭油、凡士林等。
【教學過程】
引入:用酒精燈給金屬條加熱,一會兒金屬條就會變得很熱、很燙。我們能解釋這種變化嗎?你覺得熱是怎樣傳遞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觀察研究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
1、把金屬條的一端浸在很燙的熱水中,用觸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屬條。
2、交流手的感覺。
3、說說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
4、師:根據材料,我們有沒有辦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覺到熱在固體中的傳遞過程?
5、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6、交流實驗方案:哪些辦法可以進行實驗研究。
7、學生實際操作實驗,並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實驗中教師要把握兩個發展方向:觀察記錄火柴跌落的先後順序和火柴下落時間和間隔距離之間的關系,以描述熱在傳遞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點。)
8、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逐步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
二、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1、在塗有蠟的金屬圓片的中心加熱,觀察蠟的融化情況,推測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
2、怎樣讓金屬片上的熱傳遞可以「看到」?
3、小組設計實驗方案。
4、交流實驗方案:哪些辦法可以進行實驗研究。
5、按照教科書實驗設計裝置圖小組開展實驗觀察活動。
6、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讓學生盡可能親身體驗,以發展學生對熱傳遞的認識,活動中要特別強調注意安全)
板書設計:
熱是怎樣傳遞的
溫度較高 溫度較低
熱
教學後記:
Ⅳ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課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為學生准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和乾燥的土壤各一份、報紙、放大鏡、燒杯、鑷子、小木棍、水、小勺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你覺得咱們的家鄉美嗎?咱們的學校美嗎?老師也發現非常漂亮,老師把這些美景給拍攝下來了,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土壤畫面,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
欣賞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聆聽著清脆悅耳的歌聲,熟悉的一幕幕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把我們引入今天的課堂。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養育著我們,給我們帶來了糧食、蔬菜、水果、牛羊、綠色等,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土壤,我們很熟悉卻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二、提出問題
對於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交流。(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土壤中有什麼)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意義,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今天我們選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來研究——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麼?
剛才許多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的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剛才積極猜測的同學們,你們都很棒。
不過,光有猜測還不行,我們還要經過——驗證,才能最後得出真正的結論。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麼,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
三、觀察土壤。
1.老師今天早上在田野里為大家帶來了一些新鮮的土壤,把土倒在紙上,觀察一下,土壤里有什麼?記錄下來。
2.取一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要求:小組覺得已經觀察結束了,就把土壤倒回到杯中,坐好告訴老師。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4.匯報。
學生匯報觀察現象:枯樹葉、水分、小石子、沙、動物殘體、大小不同的顆粒。
你們看到土壤中的顆粒大小一樣嗎?你是怎樣描述的?
地質學家為了分清顆粒就根據它們的大小取了自己的專用名字,(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
從你桌上的土壤中找一找,你能分別找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嗎?
這是地質學家利用先進的儀器,根據顆粒的大小區分的。它們的直徑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能想辦法分清它們嗎?
生交流。
雖然我們沒有先進的儀器,但是我們通過實驗,也能大概的區分出土壤的不同顆粒。
四、土壤的沉積實驗。
1.教師演示講解實驗流程。
把乾燥的土壤倒入裝有水的杯子中,觀察有什麼現象?再用小棒攪拌一下,攪拌徹底,觀察又會出現什麼現象?然後我們把這杯泥水混合物靜靜地放在一邊不動它,再觀察過一會兒會出現什麼現象?沉入水底的泥沙有什麼規律,為什麼會這樣?(邊觀察邊記錄)
土壤的沉積實驗
方法
觀察到什麼現象?
把土塊放入水中
用小棒攪拌
靜置一段時間後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匯報:土壤中有什麼?各小組匯報實驗記錄。
(把這些土塊放入水中,有氣泡冒出來,說明土壤中有空氣,再用小棒攪拌一下,水流動,同時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水變渾濁了。靜置一段時間後,水變清了,泥沙都沉入了水底,枯葉等都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層現象。底層的顆粒最大,上層的顆粒最小。)
為什麼會這樣分層?
(土壤是由不同的顆粒組成的,這些顆粒的輕重是不同的。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土壤顆粒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那最下層顆粒最大的是什麼?一層一層往上呢?
(生答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教師講解,沙礫通常叫小石子,粉砂和沙統稱為沙)。
在自然界中,土壤也是分層的,(出示土壤的剖面圖。)跟我們剛才的沉積實驗是一樣的。
現在你知道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風化作用和生物作用的共同結果。)
五、認識腐殖質和鹽分
土壤里還有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嗎?
學生猜測。(師引:土壤中的植物要成長需要什麼?)
教師講解。
剛才我們做土壤的沉積實驗時,發現一些枯葉、動物屍體等都漂在水面上,這些枝葉和動物屍體目前還不是土壤中的成分,如果這些枝葉和動物屍體全部腐爛了之後就成為了土壤中的一種成分,叫腐殖質(板書:腐殖質)腐殖質是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它是很好的養料。
土壤中還有鹽分,鹽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
它們都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
就像人成長需要營養成分一樣,土壤中的植物成長也需要營養成分,而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
六、小結土壤的成分。
說一說,土壤中有哪些成分?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鹽分、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七、土壤和生命
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土壤,大多數植物的紮根於土壤,很多小動物還把土壤當成自己的家。(說一說:蚯蚓、螞蟻、蝸牛、老鼠等)
(學生自學課本)讀了資料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交流。)
多麼珍貴的土壤資源!土壤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應該保護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交流。)
(說得多好啊,土壤媽媽有了我們這些環保小衛士,一定會很高興,而且會越來越美麗。)
為了防止我們的土壤資源的流失,課後要如何處理桌上的土壤呢?
(回歸到土壤中去)
七、課堂總結
土壤中有什麼?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鹽分、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岩石風化 和 生物作用 共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