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進行一年級小學生的養成教育
小學一年級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就應充分地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這一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那麼,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等四個: 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 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作好練習。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要使學生獨立思考,首先要選擇好思考的材料,如做「整理與復習」中的開放性題目□○□=12,14=□○□時,先讓學生獨立地解題,然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怎樣才能把算式都寫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後,智力水平高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為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後,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有時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避免僅與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對話,而置大多數同學於不顧。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其實提出問題有時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能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產生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系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如在學習了數字之後,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學生通過尋找發現了生活中有趣的數字。 四、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准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做數學作業一般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規范,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也要規范。對於作業的書寫情況,教師要經常講評,要以典型示範,以表揚為主。一年級小學生在做課堂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師應要求小組同學共同督促,使學生認真地完成作業。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一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
⑵ 如何對一年級新生進行養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由於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新生,入學後,他們首先感到非常新鮮,尤其是剛開學前幾周,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夥伴、新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異常興奮。原來幼兒園一直窩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課的他們,彷彿終於嘗到了什麼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課,他們就沖出教室,如同出籠的小馬在操場狂奔,結果可想而知,重則頭破血流,輕則大哭小叫。下課是這般模樣,那上課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聲交談,有的嘴裡吸著什麼,有的才坐下又像彈簧一樣跳起來沖了出去,原來他剛想起來要上廁所了。他們彷彿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鈴聲,從外面走進來上課的老師,他們全都沒有看見沒有注意,或者說看見了還是繼續他們的事。剛開學我就買發了一個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貝的音量才能讓他們聽見我說話,讓他們知道上課了,要安靜了。開學的幾周,我感覺自己像一個老太太,每天嘮叨著:鈴聲響進課堂,安安靜靜等老師。下課要及時上廁所,要做好課前准備。上課說話要舉手,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不能隨便扔垃圾,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來。上下樓梯靠右行,見到老師主動問好,上學不要遲到,也不能隨便離開校園回家。服裝穿戴要整齊,有病有事要請假……總之,什麼事情都要細細關照,什麼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麼事情都不忘示範指導。 二、養成教育要堅持不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這些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很簡單,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做好並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學會了,還不等於他們會按要求去這樣做。要想讓他們養成習慣,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堅持才能形成,還要經常檢查,經常指導,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習慣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作為一年級孩子的班主任,我們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我們需要經常在孩子們耳邊耐心嘮叨,並且以身示範,讓孩子們耳聽目染,學會跟著做。看不懂的就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無輒。要知道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就好似一個漫長的較量的過程。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獲。有的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學生握筆姿勢錯誤,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坐立不穩,東張西望;有的學生喜歡吮吸手指;還有的喜歡課間追跑……這些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過來,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剛提醒,轉身之間他又那樣了。又比如掃地,有些孩子直著腰,拿著掃帚滿地亂劃拉。我就告訴孩子們,掃地要彎下腰去,用掃帚的整個斜面接觸地面,按順序從後向前掃。小角落就把掃把豎起來掃。抹灰時,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門上、講台上留下一道道臟水印。我就教孩子們,抹布擰干再擦。排課桌要橫里豎里一起看。勞動的程序講得越清楚,指導越具體,孩子學會、學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機會越多,就越能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所以,我們班主任要在平時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勵,多表揚,多示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一定能看見成效和回報。 三、養成教育要方法多樣 1、以兒歌規范學生的言行 一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的是漢語拼音,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學生養成教育的,如「爸爸帶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學生通過讀這個兒歌,就能知道要愛護文物,愛護公共物品,這比老師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講要好許多倍,再比如講握筆姿勢的時候有一首兒歌:「頭正、肩平、腳著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學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時寫作業的時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2、以故事指導學生的言行 我們班有六十個孩子,時間一長,就免不了產生矛盾,有的時候事情接連不斷地發生,老師就忙於解決這些事情,非常費神。雖然在晨會課上,我多次給他們學習《小學生守則》,學生學完了也知道要友好相處,互相幫助,但他們畢竟年齡太小,一遇事就又不知該如何做了。於是,我便找來王二小、小蘿卜頭、邱少雲、雷鋒的故事,利用晨會、班會課時間給學生講。通過講故事,提高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3、以榜樣感染學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級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他們模仿力強,可塑性大,對周圍的人和事很關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對於引導一年級的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來說至關重要。平時在和學生、家長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經常有意識地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用語。當發現教室桌椅不齊時,我總是輕輕地擺放整齊;講台不幹凈時,我總是及時清理干凈……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就會學著去做。有的時候老師怎麼說學生也記不住,這就要求老師抓典型事例,加深學生印象。 對小學生進行養成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起點要低 要從最根本的品德和行為習慣要求抓起,扎扎實實地為學生打好基礎,如兒童入學第一周就要教他們坐、站、聽、寫和答等要求,教師要一邊要求一邊指導兒童做,在此基礎上,經常進行強化訓練,正確的坐姿、站姿、聽姿、寫姿和答姿就養成了。 二、坡度要小 抓行為教育,就從容易做到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視的小事抓起。教學生懂得,「在學校」進辦公室或與老師說話要「輕聲」,不要妨礙其他老師辦公;「在家庭」如有人工作、學習、生病或睡覺時,說做要「輕聲」。這種小坡度的要求和訓練,即培養了小學生講文明的良好習慣,又培養了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 三、做事就近 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要堅持從小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做了就能見效果的事情做起。如教學生養成愛勞動的習慣,首先要教會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穿衣、穿鞋、洗手絹等,逐步養成自我服務的好習慣。逐步樹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集體的事情搶著做」的初步概念。 四、要求要細 對小學生提出的每一點要求,都應該是具體的,讓他們聽得懂,學的會,記得住。如教小學生認真聽課,可編成順口溜:「要想學習成績好,認真聽講很重要;課前准備要做好,眼看前方坐端正;不玩東西不說話,舉手回答聲音響」。 五、重視實踐 養成教育的關鍵要導之以行,把說理和指導實踐結合起來。要使行為教育做到「可見、可學、可仿、可行」。班級活動是班集體建設的命脈,其根本目的是更有效地教育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快速成長。而游戲、玩耍、活動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天真,可塑性強,開展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活動,花力不多卻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愛好、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強化的過程,我們一年級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學這個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強化訓練,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范
⑶ 一年級養成教育如何抓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新生,入學後,他們對學校的一切感到非常新鮮,行為習慣更是無拘無束。每到下課,他們就沖出教室,如同出籠的小馬在操場狂奔,結果可想而知,重則頭破血流,輕則大哭小叫。下課是這般模樣,那上課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聲交談,有的嘴裡吃著什麼,彷彿置身世外桃源,什麼都和自己沒關系一樣。開學伊始還滿懷激情的我,頓時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但冷靜下來,當務之急要抓好孩子的養成教育。 一、養成教育要堅持不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這些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很簡單,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做好並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學會了,還不等於他們會按要求去這樣做。要想讓他們養成習慣,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堅持才能形成,還要經常檢查,經常指導,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習慣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作為一年級孩子的班主任,我們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我們需要經常在孩子們耳邊耐心嘮叨,並且以身示範,讓孩子們耳聽目染,學會跟著做。看不懂的就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無輒。要知道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就好似一個漫長的較量的過程。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獲。有的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學生握筆姿勢錯誤,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坐立不穩,東張西望;有的學生喜歡吮吸手指;還有的喜歡課間追跑……這些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過來,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剛提醒,轉身之間他又那樣了。所以,我們班主任要在平時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勵,多表揚,多示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一定能看見成效和回報。 二、養成教育要方法多樣 1、以兒歌規范學生的言行 一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的是漢語拼音,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學生養成教育的,如「爸爸帶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學生通過讀這個兒歌,就能知道要愛護文物,愛護公共物品,這比老師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講要好許多倍,再比如講握筆姿勢的時候有一首兒歌:「頭正、肩平、腳著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學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時寫作業的時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2、以競爭指導學生的言行 我們班有五十個孩子,由於是一年級剛開學,學生言行特別隨意,對此,我用競爭的方法規范孩子的言行。無論哪方面做得好,就獎勵一個笑臉,五個笑臉換一張獎券,五張獎券換一份獎品。獎品雖然錢不多,但起碼讓孩子體驗到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再比如: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能給本組掙得榮譽的給改組加分,下課時進行統計,獲勝的小組予以獎勵。通過競爭的方法,不但規范了孩子的言行,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集體主義感。 3、以榜樣感染學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級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他們模仿力強,可塑性大,對周圍的人和事很關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對於引導一年級的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來說至關重要。平時在和學生、家長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經常有意識地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用語。教室桌椅不齊時,我總是輕輕地擺放整齊;講台不幹凈時,我總是及時清理干凈……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就會學著去做。有的時候老師怎麼說學生也記不住,這就要求老師抓典型事例,加深學生印象。針對學生隨地扔紙的問題,我是這樣做的:有一次,在大家放學出去排隊時,大多數同學都離開了座位,這時候,周希瑤同學蹲下去把自己座位下面的紙撿干凈後才去站排,這時候,我大聲地表揚了周希瑤,同學們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然後我再慢慢地教育全班同學,這樣同學們也印象深刻,從此每個人都能在離開座位前把紙撿干凈。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強化的過程,我們一年級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學這個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強化訓練,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范。
⑷ 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哪些
小學一年級 學生特點:
對小學生活既新鮮,又習慣,因而一時難以適應,好奇、好動、喜回歡模仿,但很難做答到專心聽講,特別信任老師,並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
溝通:首先看看家長是不是沒有時間管孩子,我們主要從教孩子如何安排時間,和孩子相處,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特徵:以適應為主,告訴孩子什麼是學習。知識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培養學習興趣。
⑸ 一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
向榜樣看齊,天天給他們樹立典型,樹立榜樣,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⑹ 如何進行一年級新生的養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由於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新生,入學後,他們首先感到非常新鮮,尤其是剛開學前幾周,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夥伴、新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異常興奮。原來幼兒園一直窩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課的他們,彷彿終於嘗到了什麼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課,他們就沖出教室,如同出籠的小馬在操場狂奔,結果可想而知,重則頭破血流,輕則大哭小叫。下課是這般模樣,那上課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聲交談,有的嘴裡吸著什麼,有的才坐下又像彈簧一樣跳起來沖了出去,原來他剛想起來要上廁所了。他們彷彿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鈴聲,從外面走進來上課的老師,他們全都沒有看見沒有注意,或者說看見了還是繼續他們的事。剛開學我就買發了一個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貝的音量才能讓他們聽見我說話,讓他們知道上課了,要安靜了。開學的幾周,我感覺自己像一個老太太,每天嘮叨著:鈴聲響進課堂,安安靜靜等老師。下課要及時上廁所(開學的前兩周還是有兩名學生把褲子尿濕了),要做好課前准備。上課說話要舉手,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不能隨便扔垃圾,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來。上下樓梯靠右行,見到老師主動問好,上學不要遲到,也不能隨便離開校園回家。服裝穿戴要整齊,有病有事要請假。總之,什麼事情都要細細關照,什麼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麼事情都不忘示範指導。 二、養成教育要堅持不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這些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很簡單,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做好並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學會了,還不等於他們會按要求去這樣做。要想讓他們養成習慣,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堅持才能形成,還要經常檢查,經常指導,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習慣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作為一年級孩子的班主任,我們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我們需要經常在孩子們耳邊耐心嘮叨,並且以身示範,讓孩子們耳聽目染,學會跟著做。看不懂的就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無輒。要知道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就好似一個漫長的較量的過程。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獲。有的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學生握筆姿勢錯誤,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坐立不穩,東張西望;有的學生喜歡吮吸手指;還有的喜歡課間追跑……這些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過來,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剛提醒,轉身之間他又那樣了。又比如掃地,有些孩子直著腰,拿著掃帚滿地亂劃拉。我就告訴孩子們,掃地要彎下腰去,用掃帚的整個斜面接觸地面,按順序從後向前掃。小角落就把掃把豎起來掃。抹灰時,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門上、講台上留下一道道臟水印。我就教孩子們,抹布擰干再擦。排課桌要橫里豎里一起看。勞動的程序講得越清楚,指導越具體,孩子學會、學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機會越多,就越能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所以,我們班主任要在平時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勵,多表揚,多示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一定能看見成效和回報。 三、養成教育要方法多樣 1、以兒歌規范學生的言行 一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的是漢語拼音,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學生養成教育的,如「爸爸帶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學生通過讀這個兒歌,就能知道要愛護文物,愛護公共物品,這比老師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講要好許多倍,再比如講握筆姿勢的時候有一首兒歌:「頭正、肩平、腳著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學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時寫作業的時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2、以故事指導學生的言行 我們班有35個孩子,時間一長,就免不了產生矛盾,有的時候事情接連不斷地發生,老師就忙於解決這些事情,非常費神。雖然在晨會課上,我多次給他們學習《小學生守則》,學生學完了也知道要友好相處,互相幫助,但他們畢竟年齡太小,一遇事就又不知該如何做了。於是,我便找來王二小、小蘿卜頭、邱少雲、雷鋒的故事,利用晨會、班會課時間給學生講。通過講故事,提高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3、以榜樣感染學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級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他們模仿力強,可塑性大,對周圍的人和事很關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對於引導一年級的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來說至關重要。平時在和學生、家長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經常有意識地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用語。當發現包干區有紙片時,我總是立即揀起;教室桌椅不齊時,我總是輕輕地擺放整齊;講台不幹凈時,我總是及時清理干凈……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就會學著去做。有的時候老師怎麼說學生也記不住,這就要求老師抓典型事例,加深學生印象。針對掃除工具的擺放問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