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意義
信息技術教育的意義主要是讓人們掌握信息,既要說在人們生活中作用作用,提高人民生活水
⑵ 信息技術教案中的教育目的和教養目的分別是什麼啊
應該是教育目標和技能目標。也有可能印錯了
⑶ 信息技術教育為什麼要把信息素養作為主要培養目標
信息素養 就是一個人應用獲取信息的能力,這個肯定是這個學科的終極目的了。
⑷ 為什麼要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
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鄧的話在那個年代就很有前瞻性和戰略性;
國內的中學計算機教育流於形式和表面,形同虛設,毫無意義!!
⑸ 信息技術教育教師如何貫徹國家的教育目的
下面我就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樹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觀是上好信息技術的關鍵
信息技術教師,要正確的認識到培養學生運用和掌握計算機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以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為教育目標,而應將提高學生能力做為根本的教育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致用,學習有用,也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課堂上的練習結合各級信息技術比賽活動,本學期就先後參與了西安市碑林區電腦製作活動、學校級別的電子科技報紙製作活動、廉政反腐電子小報製作活動,動員全體同學關注,立足課本,高於課本,完成區、校布置的工作。
二、 更新教育理念,激發學習興趣 。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你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你就會不斷地去學習它、探索它,並以此為樂。而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神秘感,渴望更深層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自己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實踐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已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著「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就是陳舊的教育教學思維。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難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自學後反饋,再老師引導」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得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以任務驅動教學,引導學生完成任務。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強,發展很快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是教學的第一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計算機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很重要。
教師在上課時,總是需要分析每課的主要任務,怎樣來執行任務,這實際上就是課前的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目標分析主要是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水平,要求學生在本課上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也實際上是給學生布置任務。有時事先把總的教學目標劃分為一個個小目標,然後把一個個小目標細劃為一個個較為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任務來實現總的教學目標。在設計「任務」時其認知目標一般可以採用知識、了解、掌握、應用四個層次,「知識」是指識記名詞的概念;「了解」是指初步感知已學過的知識和操作方法;「掌握」是指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問題;「應用」是指學生能夠藉助所學的知識熟練地操作,並能夠舉一反三。在計算機教學中,要求學生達到這些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對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在「任務」設計時,要充分發揮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圖象、圖形、聲音、動畫、文字、文本等多種信息的功能,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藝術的情境中,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如:在六年級上「踏網無痕」教學過程中,我把事先收集的一些精美圖片,在電腦展示出來,集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欣賞中了解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只有《侵權責任法》講民事權益范圍中包括了隱私權,而人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想讓他人知道自己的蹤跡的。隱私權應當得到尊重。而要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虛度,應做些有益於社會之事。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從而激發學生網路實踐的興趣、學習的熱情。
2.要具有針對性
「任務」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文化知識、認知的能力、興趣等。要由簡單到復雜、由表及裡、循序漸進地進行。因此,在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不同來設計任務,讓任務從簡單到復雜的執行或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任務,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以興趣為主線,以實用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
四、探究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究活動方式。這就表明,「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學法主張在生動自由的課堂教學氣氛中,學習者自己去發現教材結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首先,教師要引出「探究點」。這個「探究點」既不能讓學生對於其結果一目瞭然,又不能讓學生望而卻步,而是提出以後,讓學生覺得有思考的餘地。圍繞「探究點」展開討論,提出多種設想。在圍繞「探究點」組織討論過程,教師要正確引導,啟發學生從以往的知識、類似的軟體使用經驗等角度展開思維。給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問題,讓他們去「發現」。通過討論,學生得到一些他們「發現」的內容,然後相互補充、綜合。最後,由教師引導學生把這些結論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從而完成一次「發現」。在教師營造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學生通過細心的觀察,不斷地思考,大膽地設想,勇敢的實踐,得到了自己的「發現」,這種發現的喜悅比單純教師知識的傳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對於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好處。積極探索教學方法。
常言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作為一名教師,應積極探索教學教法,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同時還必須根據本班的學生、當地的實際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總結出適應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並靈活運用於教學之中。探索改進教學方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貫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可分別採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對於信息技術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如教學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日常維護、病毒預防、計算機的用途、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都適宜用講授教學法。對於一些軟體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都須通過教師的示範學生才能理解,適宜用媒體演示教學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在操作數量或操作質量上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努力在本堂課里完成教師預定的任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五.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運用掌握的知識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課,既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同時又要掌握電腦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學習計算機,要勇於實踐和嘗試,要盡可能地上機操作。做到看書與上機相結合,有問題及時向老師、同學或其他精通的人請教,不要怕麻煩,更不要因為沒有試過,怕弄壞而不去試。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只有實踐才是真正屬於自己。通過電腦繪畫的學習讓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學習電腦操作興趣提高。
在學習計算機的過程中,單靠閱讀教材,聽講遠遠不夠的,不實踐就永遠不能真正掌握它。因此,要注重實踐,重視上機操作,加強學生的動手意識。多上機,勤操作,才能鞏固所學的知識。通過上機操作,學生可以親眼看到每個知識點在計算機上出現的過程和最終結果,對自己原有的不正確的觀點,可以知道其錯誤之處並找到正確的觀點,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感知認識,而且可以增加對知識點的了解,而明確知識的真正意義,真實地掌握知識。例如:講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時,一邊講解窗口的組成,一邊操作如何改變窗口的大小、怎樣切換、移動窗口等。學生通過看自己的顯示器便知道教師如何操作的。對於窗口裡的菜單命令,選其中典型的一個或幾個詳細地講解後,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領悟。單擊一個命令,打開一個對話框,擊一擊裡面的按鈕,觀察窗口裡面的內容有什麼變化,計算機又給你什麼樣的提示,讓學生逐個去嘗試,在發現問題的同時自行解決難題。通過不斷操作,學生使用滑鼠靈活了,知道什麼情況下是單擊,什麼時候用右擊,哪些情形下需要雙擊,並且發現當滑鼠移動到窗口的不同位置時,會出現不同的形狀,這時再同學生講不同形狀時的滑鼠指針分別帶有什麼含義,學生就會毫不費力地掌握了。
六、及時評價學生成績、積極鼓勵學生。
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及時評價。學生可以互相瀏覽作品,教師也能及時在課堂上進行評點。通過對作品的及時評價與反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他人的優點及時修正。同時也是對現代教育技術設備運用技能的提升。要善於協調與控制學生情緒,心境良好,學生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學習中尋求樂趣,對自己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課堂秩序井然。
總之,我們必須讓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充分利用好學校的有限資源,教書育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需求。小學信息技術課的內容盡管很淺顯,但要上好,特別是要上出特色,講出新意,還有一定的困難。要上好信息技術課,要全面透徹地執行新課程標准中關於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要求。要運用能使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同時要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成為業務精湛的為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
⑹ 什麼是信息技術素養
淺談信息技術素養
摘要:作為教師,課堂教學是否精彩是其課堂秩序是否井然的很關鍵的因素,尤其在我們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的魅力遠不及網路、游戲帶給學生的魅力,此時的教學設計更為重要一些。本文就以如何設計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來談談若干想法。
關鍵詞:課堂 教學內容 課程兼容 情感教育 以評促學
課堂是關照學生的生活世界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學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學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開的背景和種種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夠促進學生個體多種品質生成的奧妙蘊藏的處所。課堂是給予學生先進文化浸染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所以要善於營造一種追求真理、崇尚學問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在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熏染。課堂是培養學生靈性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重視教學中的師生的交往與對話。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他培養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
相對小學生來說一星期一次的信息技術課是他們所期盼的,而作為教師,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鍾內進行一次信息技術游,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
一、教學設計前,先要把握教學內容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什麼是教學藝術?簡單地說就是高明的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樂學、易學,使知識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養,智慧得以啟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總之讓學生能有所得。
教學藝術來自於每個方面。一個老師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學內容,教學藝術來自於對教材的准確把握,因為沒有一節充滿藝術魅力的課不是首先來自執教者對所教內容的准確把握上的。把握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對教學內容良好的把握,便於在教學中突出重點,著力難點,闡釋疑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就是把教材規定的內容有條理地讓學生掌握熟練了,學會應用了。盡管教材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不是隨意進行的,要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需要、學生實際等方面去考慮教學內容的詳略,不能一概擴展內容,也不宜把教學內容完全局限於教材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應該知道哪些知識點是必須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的,哪些知識點是應該讓學生深刻理解的,還有哪些知識點是應該讓學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碼清楚,才可以使教學有的放矢,從而實現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收獲的目的。要做到這一點,應該怎樣去做呢?
首先要深刻領會各學科《課程標准》的具體要求。通過對課程標準的分析理解,建立起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確定出每一章節、每一課時的具體知識點。
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具體內容。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准確把握本章節、課時的能力要求、知識要求、應用要求,從而確定出本節課的知識點。在這些知識點中再分析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如何去突破它。
以上的兩個個方面主要是指在備課過程中准確把握知識點的方法,要想使每一節課都做到知識點明確,並且緊緊圍繞知識點設計教學過程,啟發學生在攻克一個個知識點的過程中,積累知識,學會學習,持之以恆,學習效率就會不斷提高。
如我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幻燈片的一些工具欄按鈕的基本運用時,其實學生在四年級上冊接觸WORD時,大部分都已經學會了。所以我們沒必要講解得太透徹,否則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假如我們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在記憶的海洋中找尋相似的模塊,反而更能激發起他們「用」信息技術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中,可以兼容各學科特色
當前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誰掌握信息越及時、越全、越廣,誰就有可能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現在信息技術課越來越被重視,地位不次於數學、語文、英語這三門工具性學科。我們怎樣才能最優的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能在社會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的現代人呢?對各學科進行科學的分析、篩選、綜合等,找出其內在聯系,從而實施信息技術最優化教學,也即今所說的課程整合。整合就是一個系統或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與其他系統或事物之間,根據之間的聯系,整體協調、通過相互的兼容、滲透,使系統各要素都能發揮最大、最優的效益,從而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術的整合可分為本學科內部的整合以及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兩種方式。
1、本學科內部的兼容
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運用到本學科中去,從而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又對信息技術有較深一部的認識。
藉助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功能,輔助本學科教學。這種情況多為教師在上課前根據教學目標、學科特點及學生情況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學時對課件進行演示,學生通過課件接受學習任務,並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如在四年級上冊《名片DIY》教學生製作名片時,我先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能夠吸引小學生心裡的名片,然後利用課件演示一兩種名片的製作方法和過程,再教授製作名片的技能、技巧,這樣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更感興趣,同時教學任務也能夠很好的完成。這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自學,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師在課堂上只對個別學生進行講解、輔導,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教學組織者的角色。如在教授畫圖中的一些簡單工具時,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課件的熱區功能來製作教學課件,當學生把滑鼠指針放在一個工具上或在這個工具上單擊滑鼠時,工具的旁邊就會出現這個工具的作用及用法等相關資料,學生通過看資料來自學這些工具。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有效,在課堂教學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
第三種方法是利用網路環境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備好的教學內容以網頁的形勢放在internet網上(也可以是區域網上)由學習者點擊相應的網頁進行瀏覽,瀏覽的內容可以是文字、動畫,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強的課件(flash就可以實現)。
2、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兼容
課程整合是使各學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機的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的過程。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以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為載體,把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知識和能力滲透到信息技術學科中來,一方面可以豐富和擴展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多思路、多方面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的技能,並利用計算機查詢信息、處理信息,其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用」這個字上來。
例如在學習藝術字的過程中,給學生幾篇短文,讓學生掌握方法後去給這些文字歸納標題,並把標題用藝術字的形式表示出來,修飾短文。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歸納、總結、審美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例如數學課上經常要求學生一題多解,多方法解決問題,同樣,信息技術也可以要求學生多方法、多途徑去完成某一任務。如插入藝術字,可以讓學生利用繪圖工具欄來實現藝術字的插入,也可以利用插入→圖片→藝術字,來實現藝術字的插入。又如在教學多張幻燈片的插入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多途徑來嘗試,如在大綱視圖中單擊右鍵,實現新幻燈片的插入,或單擊插入→新幻燈片,等等。
信息技術課上的畫圖程序、金山畫王等哪一個不是與美術學科息息相關的。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畫圖有關內容,在我們教學完畫圖中的有關工具的使用之後,在講到綜合方面,我們可以將美術課上的一些教學內容利用過來。比如《繽紛花布》這是低年級美術教程中的一課,但也可以利用到計算機畫圖課程中。而且通過畫花布的過程中,把畫圖中的所有工具都綜合了起來,培養了學生綜合利用畫圖進行創作的能力。又如在金山畫王中,縮放圖片時要根據遠小近大的透視原理來進行創作。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鍵盤指法時,可以結合英語學科的有關知識。小學生對英語這第二語言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因為三年級的他們是剛接觸,而且小學的英語對他們要求並不高,相對而言學習興趣非常濃烈。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一些素材,再添加一些他們熟悉的一些小動物的英文名稱,讓他們在快樂學習英語的同時自然把指法的規則了解清楚,並能熟悉每個鍵所在的位置。
三、教學設計實施中可以滲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與現實界的多種事物發生多種多樣的聯系和關系。這樣,人們根據現實事物的特點及其與人的關系的不同,常常產生不同的態度,並以帶有某種特殊色彩的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來。
心理學家把學習過程分為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前者包括感覺, 知覺和分析信息,以便理解。後者包括感覺,知覺和駕馭情緒,以便獲得感受與評價。只有當這兩個過程相互聯合又相互促進時學習才臻於完善,因此情感教育涉及到一個人的心理存在的各個方面,包括他的感覺,知覺以及對自己與他人的感情,他的價值定向,態度,情緒,利他主義和道德觀。通過情感教育調節和協調人的粗暴不滿失落等情緒,塑造出一個健康的並能發揮指揮功能的人格。而作為教育受體——學生的積極情感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實施教育和定向培養。
學生的情感領域是豐富而復雜的,還會在教育活動中體現出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對教育內容不感興趣時,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睡覺等情況,自製力弱的學生還可能發出怪聲、扮鬼臉或做其他調皮動作。教師如果不從學生的情感需要上去作考慮,則易於一味地責怪學生不聽話,簡單草率地認為他們是不守紀律的孩子。如果是學生喜愛的活動,他們樂此不疲,能夠自發地進行行為調試,協商解決矛盾,想辦法克服困難,活動結束時還戀戀不舍。所以,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該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重視學生的積極情感教育。
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精彩照片剪輯》時,我給了學生好多張校園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些缺陷的地方(如有些角落有垃圾、有些地方被小朋友畫上了畫等)讓學生自己觀察照片,需要裁剪哪些部位,然後提問為什麼要裁掉這些地方,引起學生的思考,最後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達到教育學生要好好保護自己的校園,讓校園每一個角落都變得非常的美麗。這就對學生起到了愛護公物的情感教育。
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身邊的禮儀》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說說禮儀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禮儀,我們小學生要懂得哪些禮儀,然後讓學生自己通過網路來找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禮儀。這樣子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都得到一次禮儀的大洗滌。把課堂的學習延伸到課外生活中。
再者,就如我們平常上計算機課時,教育學生要愛護計算機,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如不能隨便移動顯示器,不能非法關機等等;為了讓計算機教室看上去整潔,離開之後要記得做什麼事,如把鍵盤、滑鼠歸位,把凳子整齊的放好。
還有,我們在教授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還要著力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現在blog很流行,學生也對此非常感興趣,我們可以利用這點教學學生如何申請博客,如何利用博客來記錄平時的一些生活感悟,同時可以通過網路來瀏覽別人的博客,並進行發表評論或留言。這時我們要對學生進行一些品德的教育,不能在網路上中傷別人,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小網民。
四、教學設計落實後應做到以評促學
新課程實驗強調和落實「以學論教」的管理思路,即以學生的學業表現和能力發展,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工作業績。按照這種思路,我也實踐了「以評促學」的教學思路,通過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把教學工作和學習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我把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學習效率、作業質量和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具體表現,採用等級量化的辦法給每位學生評定每節課的得分。從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每位學生的學習變化及其進步情況。我還發動骨幹學生參與到這種學習評價中來,使他們逐漸認同並在乎自己每節課上的評價表現,並把進入典範水平、獎勵加分當作努力目標。在此基礎上,我按章節單元、階段復習、期末統測進行了若干次測驗和考核。平時則根據每個單元的基本要求進行簡單的重於了解的上機測試,期末則側重綜合各種操作技能進行一次比較系統的上機測試。並根據學校的課程管理制度和要求,我採用了課堂表現(10%)、出勤情況(10%)、平時成績(10%)、努力程度(10%)期末考試成績(60%)的評分方法,綜合評定學生的模塊學業成績,用作學生的模塊學分認定。平時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得分也就成為評定學生綜合成績的重要依據。
新課程教學關注學生對技術與操作的熟練程度以及技術應用思想方法的滲透,著力於學生信息素養的整體提升。目前很多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策略性思維以及良好品質行為的關注和培養,這些恰恰是現代人極需具備的核心內涵。在新課程推進期間,師生發展應當受到高度重視,在各種操作層面上應予以充分關注。只有藉助豐富生動的教學設計、精細實施的課堂教學和高效和諧的研修活動,才能更好地幫助師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廣東省中山市古鎮高級中學.許文莉.淺談信息技術的學科整合
【2】網上參考.鍾慧. 淺談情感教育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3】網上參考.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習過程評價初探
【4】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顏承元.用心經營課堂教學
⑺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理念有哪些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參考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說明:摘錄小學部分內容)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塊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2011/2/20 13:04:10 舉報 | |
⑻ 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理念
1. 面向全體學生
信息技術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學生在經過學習之後都應該達到本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不能因地區、經濟環境或文化背景的差異而被取消和削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學習,應當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在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共同發展;面向全體學生,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個體差異,在學生達到基本目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2. 立足於學生的發展
信息技術課程應該通過各種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受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體驗、了解並初步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評價、表達和交流的過程及思想與方法,建立起對待信息技術的科學態度,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信息技術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實踐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4. 注重學科滲透
信息技術課程在內容和活動編排、組織上應充分拓寬信息技術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師生 可以超越學科界限,強調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相互滲透,進而從整體上來建構學生開放型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發展知識遷移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5. 倡導面向學生的發展性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重視每個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獲得的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還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信息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⑼ 簡答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要讓他們具有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切實際的,應該從小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來確定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
1.使小學生了解現實社會中信息技術的意義。現實社會中信息的存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也是隨處可見的,我們要利用信息就必須懂得信息技術,只有正確地利用信息技術,各種各樣的信息才能為我所用,社會才能更快速高效的發展。因此,要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了解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存在的意義。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培養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2.學會使用計算機等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資源,並把它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一種輔助方法。就小學生而言,他們將來面對的是初中、高中、大學的學習生活,「走向社會」畢竟還是以後的事情,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當中才是信息技術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因此要在小學階段就學會一些計算機、通信設備等信息工具的簡單使用方法,並學會利用這些工具獲取有用的信息資源,輔助其他學科的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觀。現代信息社會的信息犯罪時有發生,必須要在小學階段就要培養學生的信息道德意識,把信息技術教育與德育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與利用信息的道德觀,使學生具有自覺抵制社會不良現象影響的能力,並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觀。
⑽ 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1)小學階段 ①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②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③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④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通信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⑤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2)初中階段 ①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②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③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④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⑤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3)高中階段①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②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③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④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⑤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⑥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⑦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⑧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