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2、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慣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二)教學准備
每組一杯沙子、一杯黃豆,一支蠟燭,一張白紙,一個勺子,一小包白糖、一個篩網。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通過前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物質)
物質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中,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仔細來研究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板書課題:《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觀察物質的變化
(一)出示沙和豆子
1、師:只給你沙和豆子,它們在怎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變化?(生:混合)
師: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是否發生了變化?(生:把混合後的沙和豆子與混合前的做個比較)
師:所以能否將給你的沙和豆子都混合了?(生:不能,得留一些)
師:那我們在混合前分別倒一些沙和豆子在白紙上,觀察並記錄下它們各自的特點,好嗎?
師:我們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子會不會發生變化。你的猜測是怎樣的?
師:能有辦法看得更清楚些嗎?(用篩網分離觀察)
2、師評價,學習「記錄表」
(二)出示蠟燭和白糖
1、師:蠟燭和白糖在怎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變化呢?(生:加熱)
2、師:你能學習前面的觀察方法,來說說如何觀察白糖加熱的變化嗎?
(生:先觀察白糖的特點,然後預測白糖加熱的變化,再給白糖進行加熱,觀察白糖加熱過程中和加熱結束後的變化。)
3、師:白糖加熱比較危險,老師在這兒要給大家個提示(出示「友情提示」,請學生閱讀)。
4、師:不要忘了在實驗操作中做好記錄(出示「記錄表」)
(三)實驗操作,觀察物質變化
1、領取實驗材料,分組實驗(依次領取)。
2、觀察物質前後的變化,做好記錄。
活動一:沙和豆子混合變化記錄表
年 月 日 第 小組 記錄員
混合前
預測
混合後的變化
沙
豆子
活動二: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年 月 日 第 小組 記錄員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後的變化
白糖
(四)反饋實驗記錄,交流討論
1、沙和豆子混合與白糖加熱的變化有什麼明顯的區別沒有?(沙和豆子混合沒有明顯變化,而白糖加熱變化明顯)
2、白糖充分加熱後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麼?(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新物質。
而沙和豆子混合後沒有明顯變化,沙還是沙,豆子還是豆子,說明了什麼?(說明沙和豆子混合沒有產生新物質。)板書:不產生新物質
3、判斷:看圖,說說這些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物質?它們具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1、師: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體積、狀態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如:沙和豆子混合等
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如加熱白糖等
2、其實,在加熱白糖中,還有一些物質發生了變化,你留意了嗎?(學生舉例,並說說它們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
出示課外資料閱讀:
蠟燭燃燒了,火焰不斷地舞動,蠟燭慢慢變短。蠟燭燃燒後,變成了什麼新物質?這些新物質到哪裡去了?我們只看到蠟燭在不斷地減少,卻沒有看到生成新的物質,是不是物質會減少或者消失了呢?實際上,燃燒充分的蠟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蠟燭中的氫元素與氧元素形成水,由於溫度高,轉化成水蒸氣飛散到空中。由於水蒸氣和二氧化碳都是無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蠟燭燃燒不充分,還會產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鐵器在燭焰上掠過,上面會留下碳黑的痕跡。
3、你還能舉出我們身邊哪些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哪些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
四、課外延深
1、討論:白糖加熱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發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
(1)把固體的白糖變成液體的糖與白糖變成黑色的炭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2)把蠟燭變成蠟燭油與蠟燭油燃燒變成氣體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2、結論: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也可以這么說,化學變化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物理變化,你信不信?要不要回家繼續探究?
3、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板書設計: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改變形狀
改變大小 不會產生新的物質 物理變化
改變狀態
……
改變顏色 會產生新的物質 化學變化
發光發熱
……
在長時探究中構建科學概念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教後反思
農村科學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匯報課早就得到通知,殊不知本學期進行得這么早,並且還確定了主題為「長時探究」。在經歷了一番斟酌後確定了所上的內容: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材上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一是混合沙和豆,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知道沙和豆混合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即物理變化;二是加熱白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知道白糖加熱產生了新的物質。
為了體現本次活動的主題,讓學生通過長時間的探究,在探究活動中自主建構起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科學概念,我對教材進行了一個整合,將兩個探究活動放在一起,這主要是趨於兩種考慮:
一、學生的科學觀察活動早在三年級開始學科學時就已經在培養了,作為一個六年級學生來講,對於這樣的觀察已經輕車熟路了,通過整合讓他們有更充裕的觀察探究時間。所不同的是,本課的觀察要求學生學會留樣觀察,通過與樣本進行比較,總結出物質變化的特點,這一點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了引領。但在學生實際觀察中,我發現還是有部分學生或小組對事物特徵的觀察比較片面,不能從多角度去觀察,從而影響到了觀察與探究的進度,造成在「混合沙和豆」上的觀察時間過多,而在「白糖加熱」上的觀察時間過少。
二、本課的科學概念「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既然需要區別,那就應當讓學生在觀察探究活動中去比較、去發現。通過整合,可以給學生提供更為充裕的比較與發現的時間,讓他們探有所得。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自主實驗駕馭上出現了偏差,消耗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學生「比較」得少了,雖然通過實際圖例(ppt)讓學生比較,但時間有限,這個過程也就匆匆過去了,以致於科學概念的建構缺少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而且,對於白糖加熱中出現的更多的實驗現象沒有能夠展開探討,這對於概念的建構顯然是不利的。
通過這次教學展示,讓我認識到了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對我改進教學受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