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下,小學五年級的科學怎麼講啊 ,只講課本上的內容的行么
再找一些和課文相關的內容和視頻 再不會肯定會有備課之類的書 找一些參考就可以了
Ⅱ 小學五年級科學的全部課件有嗎
有!
Ⅲ 小學五年級科學課件《小米粒水中游》
活動准備
教科書展示的一男生煮稀飯的情景圖,有兩層含義:一是提示學生應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二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煮稀飯時米粒在鍋里的游動過程。目的是讓學生課前對生活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為課堂探究做好心理准備。
教科書中還展現了香、小米的圖片,提示學生根據需要進行課前准備。
活動過程
包括兩個活動。
活動一:小米粒為什麼會在水中游起來?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首先展現了一幅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情景圖。學生正在用加熱的方法使小米粒在水中動起來。兩位學生邊觀察實驗現象邊進行交流。目的是啟發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找出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的方法,並進行觀察實驗,從中發現加熱過程中米粒隨著水溫的上升而變化的規律,通過交流各自的發現,初步認識對流現象。卡通提示「注意安全」,意在提示學生使用酒精燈和火柴要規范,注意安全。
本活動隱含兩個訓練重點:一是「想辦法」。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的方法應該有很多,但此部分還隱含著對實驗方法的制約,即:不能用手搖,而讓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這樣,引導學生想到生活經驗,用「給水加熱」的方法來進行實驗,從而達到進行水的對流實驗的目的。本環節設計體現了教科書空間大、注意創新思維培養的特點,利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二是通過實驗觀察,發現實驗現象。即小米粒在水中游動時的路線是對流的方式。
本環節在設計上體現了讓學生自己確定研究方法、自主選擇研究材料的思想。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究慾望。
二是教科書展示以「畫出小米粒水中游動的路線」為引領的空白框,意在提示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畫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動的路線。暗示了實驗後的表達與交流過程。
此部分還配有一個資料卡,以水為例解釋了什麼是熱對流。目的是讓學生對熱對流有一個比較准確地認識,以便讓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科學結論相對照。此資料卡僅是一種輔助性的結論展示,學生的表達只要能說明現象即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
活動二:冬天,暖氣是怎樣使房間變暖的?
教科書展示了一幅寒冷的冬天裡,學生在有暖氣的房間里進行觀察、實驗、討論的情景圖。房間里靠近窗子的地方有暖氣片,暗含著暖氣片安裝在房間的一角,卻能使整間房子變暖由此提示學生想到「為什麼」,提出探究活動的主題:熱怎樣在空氣中流動。圖中一生手裡拿著的冒著煙的香,提示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利用煙在房間流動的路徑,感知空氣在房間中流動的路線。卡通語言「看看煙往哪飄」、「放在不同的地方試試」、「用紙條試試」提示學生在房間的不同方位、用不同的方法觀察空氣流動的方向。由於暖氣片周圍的空氣受熱上升,周圍的冷空氣會流過來補充,所以煙會飄向暖氣片的方向,從而讓學生感知到空氣的對流現象。
在圖的下方展示以「房間空氣流動圖」的空白框,顯示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提示學生將探究活動進行總結,獲得結論。
此部分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研究實驗現象,在水對流認識的基礎上,利用知識的遷移,推理出空氣的對流。達到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目的。
自由活動
以「我們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活動指向,呈現了二幅圖:一是煮稀飯的圖並配問題「怎樣讓稀飯熱得快?」。二是生爐子的圖並配問題「怎樣讓爐火更旺?」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兩幅圖也僅是一種提示,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採取恰當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科學服務於生活的思想。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查閱資料,了解太陽的熱進怎樣傳到地球上來的。熱的傳遞方式主要有三種:傳導、對流和輻射。在課堂探究活動中,學生已針對前二個問題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探究,由於小學生認識熱輻射有一定的困難,不利於進行課堂探究,因此,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讓學生進行課下自主了解,即讓學生對熱傳遞有整體認識,也培養了學生通過信息資料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做熱對流實驗;能利用圖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結果。
2.願意合作與交流,體驗到合作和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認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
3.知道液體和氣體主要靠對流傳遞熱,了解熱對流的應用。
三、教學建議
活動准備
為了讓學生對對流有初步的感知,可布置學生課前觀察煮飯或燒開水的現象,使探究提至課前,為課上探究做好心理准備。此外,還要准備衛生香、小米或替代品。教師也要做相應常規器材的准備,如燒杯、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等,有條件的可以准備相關的視頻資料,以保證課堂上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活動過程
教師可以以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導入探究活動,如:「給水加熱,可以把水燒開。那麼,熱是怎樣在水中傳遞的呢?」以此引入本課的探究活動。
活動一:
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想辦法讓小米粒游起來。」然後讓學生自由說出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攪拌、用嘴吹、加熱等等。這時,教師提出一個條件,「如果不用手碰杯子,能想辦法讓小米粒在水中游起來嗎?」。此時,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引導學生充分進行創新設計。如果學生想到了加熱的方法,老師可鼓勵學生利用加熱的方法進行實驗,如果學生不選用此方法,只要可行,可讓學生去試一試。教師對勤於思考、擅於提出方法的同學要加以鼓勵和表揚。
確定了實驗方法之後,教師要啟發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組裝實驗器材,並提醒學生還要注意協調分工,注意安全,防止火柴燒手,正確使用酒精燈等。
然後,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活動。可提醒學生認真觀察現象並做好記錄。
實驗結束,首先讓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交流認識。然後讓學生畫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動的路線,此環節要注重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張揚學生的個性,不要求千篇一律。對於畫得特別好的,通過展示相互借鑒。對於學生畫的路徑是否是正確的,可藉助資料卡內容製成課件或藉助液體對流演示器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獲得科學的結論。
活動二:冬天,房間是怎樣變暖的?
通過前一活動的學習,學生對對流已經有了明確地認識,可利用知識遷移,首先讓學生猜測:暖氣片是怎樣使房間變暖的?由於空氣的流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創設情景進行實驗,如在教室內提供熱源,用點燃的香進行實驗,使香離熱源有一定的距離,仔細讓學生觀察煙飄動的方向。最後,通過交流,達成共識:熱源把熱傳給附近的空氣,這些空氣受熱後會上升,周圍比較冷的空氣壓力大,就會流過來占據這個空間;流過來的空氣受熱後會上升,周圍的空氣又流過去佔領這個空間┄┄就這樣,整個屋子裡的空氣會在不斷的流動過程中逐漸變暖。最後引導學生畫出房間的空氣流動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猜想,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自由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視頻資料,向學生展現生活中利用熱對流的實例,讓學生對現象進行解釋或解決某些問題。如解決下列問題:如何讓稀飯熱得快一點?如何使爐火更旺?空調的百葉扇朝向哪個方向能使屋裡涼得快?冰塊放在箱中的什麼位置可使食品保鮮效果好?等等。也可以將以上問題利用圖片展現出科學的操作方法,讓學生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還要讓學生廣泛聯系生活實際,列舉大量的相關資料,利用擂台賽、搶答等方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
Ⅳ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後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准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
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後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Ⅳ 小學五年級科學的全部課件有嗎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