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年級 >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1-01-21 13:00:24

㈠ 18五年級科學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教科版

《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與教學設想
本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其重點是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人們很早以來就是通過對光照射下的物體和影子的觀察,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認識。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本課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在前面觀察光和影的活動後,先讓學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認識,獲得一些關於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
第一部分: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教科書是從學生司空見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的,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到達被照亮的物體上的?尋找推測的依據,是本節課的重點。
第二部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教科書詳細具體地介紹了實驗的器材、方法和步驟,卡紙上藍色的點表示小孔。學生要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教科書中左圖,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正對最前面卡紙上的小孔把光射進去,光線能夠前進到最後的屏上,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而教科書中右圖,因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射進第一個小孔,就被擋住,所以光屏上沒有光斑。實驗結果明顯地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㈡ 五年級科學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四季說課稿

(一)、
教材、學情分析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內《地球的運動》單元第七課。在此容之前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明白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對四季的成因認識比較模糊錯亂,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地球在公轉時,離太陽近就是夏天,離太陽遠就是冬天。引導學生探究四季的成因是本課重點,教材通過讓學生根據(模擬實驗)不同季節桿影變化的特點來推測地球所處的季節和四季的成因,讓學生明白四季與太陽直射或斜射有關,即與太陽高度有關,與地球離太陽遠近無關。
(二)、
設計理念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科學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能使他們更好地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長他們的探究能力,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
教學目標
1、知道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2、能根
據地球公轉的特徵做模擬實驗,並做好記錄。
3、在模擬實驗過程中能收集證據,並根據證據進行推理。
4、從古代人們觀察四季中桿影的長短這一現象,推想四季的形成與地軸的傾斜有關。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去網路網上找,不能這樣以逸待勞呀!

㈣ 五年級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說課稿

《土壤中有什麼》說課稿

《土壤中有什麼》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五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並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這節課的探究活動就是在研究了岩石的風化形成了越來越小的顆粒的基礎上觀察分析土壤的成分。探究的目標是尋找土壤來源於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的證據,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特點是經歷一個猜測——觀察的科學探究過程。土壤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及土壤中有些什麼,這一個問題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基於以上分析,我把本科的教學思路預設為:猜想——觀察——實驗——討論——結論。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成分,了解土壤是由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五、教學准備
1、實驗准備:為學生准備乾燥的和新鮮的土壤、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2、製作課件。
六、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件展示地表土壤剖面圖(類似教材P54圖,無文字解說)
學生對土壤雖然天天看到,可未必就去觀察和思考過土壤是從哪裡來的,土壤中有什麼,土壤和生命有怎樣的關系。所以,用課件展示,引起學生對生活經歷的回憶,激活學生對土壤進行觀察分析的思維,激發學生投入科學探究的興趣。接著讓學生猜測土壤中有什麼?學生猜測, 教師質疑土壤里到底有沒有這些東西呢?猜想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一環,學生可能會根據前一節課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進行預測。教師揭題板書。使學生能自發地投入到下面的學習探究中去。
(二)實驗觀察,獲取信息
在課堂中「尋找土壤的成分」。分四個步驟:觀察新鮮和乾燥的泥土→在土壤沉積的同時,燃燒土壤→燃燒浸泡土壤的的液體→小結。新鮮泥土裡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學生帶來驚喜,重點讓學生進行觀察記錄。觀察干土壤,要求學生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學生感覺有點難度很難分清楚。教師講述地質學家區分顆粒大小的標准,介紹「直徑」的意思,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根據顆粒大小的標准,同桌指顆粒互相說說他們的名稱。因為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分。順勢提出問題:「你有什麼辦法讓土壤顆粒從大到小排列呢?學生想到以前實驗用的篩子,篩子孔有大小,就能把顆粒大小分離出來,這是可行的。繼續提問:還可以怎麼做?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採用教師演示實驗,把土壤倒入水中,用攪拌棒用力攪拌而後,靜置在一邊,啟發學生用什麼方法來觀察。整個探究過程指導學生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嚴謹的觀察態度來觀察。同時適時滲透安全和衛生教育。
在做「土壤沉積」的同時,師繼續引導: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嗎?來做兩個實驗,從中你能看到土壤中還有什麼?(1)燃燒土壤。學生在三腳架上放石棉網,石棉網上放新鮮的土壤,然後點燃酒精燈放在石棉網下方進行燃燒,土壤中漸漸冒出白煙來,師把玻璃片平放在土壤上方,學生上來看,師移開玻璃片,讓一學生用手摸摸玻璃片有什麼感受,有點濕的感受。土壤已燒干,聞到一股臭味。師解釋,這一股臭味就是土壤中的「腐殖質」燃燒後的氣味,師板書「腐殖質」。玻璃片上有點濕說明土壤中有水分。再看老師做一個實驗。(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師從土壤沉積的實驗瓶中吸幾毫升的水,放在鐵勺子中,鐵勺子放在酒精燈上燒,水燒干後讓學生觀看留在勺中的物質。學生做過燒鹽水的實驗,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想到「鹽分」。師解釋,這是土壤中的無機鹽。板書「鹽分」。師介紹的「腐殖質」和「鹽分」的概念和作用。兩個實驗結束,師讓學生觀察「土壤沉積」實驗的結果並作記錄。師出示事先做好實驗的瓶子放在講台上,再將本節課實驗的瓶子拿到各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土壤分層的結果。土壤顆粒從大到小往上排,浮在上面的是動、植物殘體。小結:現在,我們能說出土壤的組成部分嗎?學生回答後讀書本54頁的句子:「土壤是沙、小石子攪拌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師:土壤的成分我們心裡有數了,你知道土壤與生命的關系嗎?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它的構造又如何呢?出示課文54頁的插圖(課件顯示),學生根據圖片進行觀察、說圖、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明白土壤與生命的關系。(三)深化認識,拓展延伸
1、你知道土壤中還有那些生命嗎?學生舉例子。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麼?生物又為土壤做了什麼?學生討論匯報。
2、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
本課教學設計的特色是:學生從問題開始進入探究學習,整個教學活動都有探究的結構材料,學生始終在多動手,多觀察,多實驗,多思考的探究性學習中進行,從而培養學生能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說課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