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年級條形統計圖
這么簡單,有來橫,縱坐標自,能直觀清晰的看出數量的多少。方便,能夠很快看出數據。製作時要注意單位條形統計圖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數量的多少)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即橫軸與縱軸。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3)在縱軸上,根據數據的大小,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多少數量。
(4)標上統計圖名稱、日期、單位。
:這張統計圖與我們三年級學習的條形統計圖的結構是一樣的,主體部分是在表格上畫出的一個個直線,表格的縱軸標明了刻度,並標注了單位,橫軸標明了統計的項目,直線的高度表示了數量,還註上了數字。另外,在圖上面還寫明了圖名和制圖日期。不同的是這張統計圖縱軸上一格表示5票(幾個單位),三年級所學的統計圖縱軸上1格只表示1個單位。因此,現在制圖時要按照縱軸上的刻度算出每個直條的高度,再畫直條,這是製作條形統計圖最容易出錯的地方,要特別細心。
B. 人教版條形統計圖四年級上怎麼畫
本節課教學的《復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的,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計是:讓學生能自主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並根據圖進行數據分析,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出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及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勢。
我在課堂中設計的例題是:學生喜歡的課後游戲項目統計圖。讓男、女生分別畫單式的統計圖,進而觀察其中的數據,發現不明顯,讓學生體驗產生復式的必要性。讓學生經歷把兩個單式男女的統計圖合並成一個復式統計圖的過程,即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並的過程。接著讓學生來介紹其作品,如何看圖,學習復式統計圖的畫法及提醒學生畫時的注意點。引出圖例後課件演示合並的過程,為進一步揭示單式與復式統計圖之間的關系,及三個圖之間的異同之處。最後根據統計圖分析數量關系。
這個例題的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畫復式方法,通過比較能夠得出,復式是在單式的基礎上加一個縱條。
執教後,我感覺自己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和困惑是:
第一:節約時間。
單式統計圖是在學生已經學習的內容,在本節課中只做鋪墊,所以在練習紙中,可以直接寫生項目名稱,不需要投影補充。
展示學生作品時,可以再緊湊一些,讓一個學生回答就夠了,進而電腦演示的過程,教師也可以自己來介紹。
第二:環節盡量板塊式,大膽放手,相信學生。
根據統計圖分析數量關系,問題有點細碎,例題的設計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學會畫復式的方法。第一個練習是小超市的棒冰、牛奶的銷售情況,讓學生會會數量的分析。
C. 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第一課時聽課綜合意見
聽了X老師執教的《條形統計圖》一課,感到非常欣慰,X老師的悟性很高,對大家提出的建議,認真思考,對教材進行深入鑽研,將自己的思路與大家的建議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制定出了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有效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X老師將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系起來,採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使數學課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本節課的亮點:
一、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如:課的引入環節,課件出示:「6種水果」的圖片,以「你最喜歡吃哪一種水果」的話題引入,接著,課件展示喜歡吃同一種水果的學生照片,引導學生運用原有的統計知識數一數將人數填入統計表,學生興趣盎然,這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不是枯燥的數學,而是與我們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是多麼得富有親近感,從而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做一種自我的需要,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很好地激發了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
二、 重視數據分析,培養讀圖能力。
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在本節課中,馮老師不僅注重了提問的開放性(如:「你能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嗎?」),而且注意引導學生對統計圖中的數據開展分析,自己提出問題,並通過同伴的合作交流學習活動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讀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統計意識,突出了統計教學的重點。這樣的教學設計,較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如:「從圖上你看到了什麼?」當學生提到統計圖包括的各部分內容時,可以讓這一內容「閃爍」一下,直條所對應的數據可以在直條最上方標上或用虛線對應顯示。
2、「根據統計圖填寫統計表」的練習設計很好,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當兩位學生展示不同的結果時,教師提問:「你們覺得那一種是正確的?」生:「一格是2人」,師:「你覺得呢?」「你為什麼覺得蛋筒是5人?」。。。。。顯然,教師的問題有點多了。我想,這個環節是否可以讓同桌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再提出:「你贊同誰的做法,說說你的理由。」這樣可以把評價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互相評價中理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