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四年級適合玩什麼游戲
模擬和策略本是兩個從內容到特點完全不同的類型概念,卻都歸為SLG,這顯然不太科學。策略游戲也稱「戰略游戲」,玩家在游戲中扮演的不是單一的人物,而是一方勢力,運用規則和策略與電腦或其他玩家展開較量,以取多種形式的勝利,如攻城拔寨、開拓疆土、統一全國或者稱霸整個游戲世界。
『貳』 小學四年級都喜歡玩什麼樣的玩具
女孩子喜歡可愛、漂亮的,男孩子喜歡新奇、有趣的
『叄』 在生活中小學哦四年級小學生經常玩哪些游戲比較好比較好玩
頁游通常4399、5253這些小游戲網,
單機的話
女孩子玩一些養成類的、裝扮類的,
男孩子玩一些我的世界、洞穴探險、這些角色扮演類的,誒,當然罪惡都市這種很難搞懂游戲目的不說還包含黃賭毒暴力犯罪這些內容的游戲是絕對不行的,很可能催生出個社會小混子。
網游的話可以玩些冒險島啊,跑跑卡丁車,泡泡堂,這些萌系的主要是水平不好時不會坑人的不含黃賭毒的游戲,像英雄聯盟,DOTA這些好多人被坑後直接開罵,反而影響心情。
『肆』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什麼感興趣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年齡一般10到11歲,這個年齡段男孩一般喜歡體育和科學實驗之類的學科,女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對數學也愈來愈感興趣,一般喜歡聽歌,看電影。。
『伍』 孩子上小學四年級要注意什麼
一、三、四年級學生特點
每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事業有成之際,也很希望看到孩子茁壯成長,才感到快慰.小學六年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為低段;三、四年級為中段;五、六年級為高段.三年級在小學階段是過渡年級,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級的起始年級,語文、數學等各門學科有了許多新的要求.同時,三、四年級是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從可塑性強轉向逐漸定型的重要過渡階段.小學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作為家長與老師都要掌握孩子一切情況,進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三、四年級又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既沒有低年級孩子天真,也不如高年級孩子懂事,如果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孩子的發展危機.那麼三、四年級的孩子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一)學習方面
1、學業成績的分化
一、二年級時,孩子們一般都能考90分以上,沒有太大差別,可孩子上三年級以後,成績就會開始出現較大的差距.這種現象叫學業成績的分化.
2、學習能力的分化
一 二年級內容簡單,而且動手實踐的內容也很少,學生學習很輕松,所以看不出孩子學習能力的差距,而三年級內容明顯加深,學生就會出現學習能力的分化.
我經常跟學生說的就是"一,二年級考100分,不稀奇,如果三年級考100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學生.
(二)心理方面
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性的分化
三年級的小學生是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他們在接受別人的評價中能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興奮感、自豪感,對自己充滿信心;有的還表現出強烈的自我確定、自我主張,對自己評價偏高,甚至有時「目空一切」,容易導致自負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於成績不良或某個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級同學的歧視,往往對自己評價過低,對自己失去信心.個性差別很大
2、紀律的分化
一、二年級的孩子比較聽話,在家不跟爸媽頂嘴,在校也聽老師的話,也比較守紀律,而到了三年級就開始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如撒謊、上課搗亂,逃課、泡網吧等.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紀律的分化.
3、情緒不穩定
三年級學生由於生活經驗不足,他們在陌生、嚴肅、沖突、恐怖、約束、遭受指責等情況下,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難以釋放心理的壓力,這樣就容易使他們的心情變壞.他們喜歡與夥伴共同游戲、學習,但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沖動,常為一點小事面紅耳赤,而且情緒變化極大,並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壞大多數從臉上一望便知.
4、自控力不強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進入少年期,此時會出現一種強烈要求獨立和擺脫成人控制的慾望,因此他們的性格特徵中也會表現出明顯的獨立性.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外部控制的依賴性逐漸減少,但是內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發展起來,還不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
(三)交往方面
1、和同伴的交往
三年級的學生與同伴的友誼進入了一個雙向幫助階段、但是還不能共患難.他們對友誼的認識有了提高,但還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特點.他們的擇友標准也在發生著變化,往往把學習的好壞當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標志.
2、與家長的關系
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在外面見到什麼事或者自己做了什麼事回家都要講給大人聽,大人不聽還不高興,但是到了三年級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一部分學生不願意把在外面發生的事講述給家長,有時自己經歷的事也不告訴家長,顯示出獨立的個性.並且此時父母對他們的要求也從「聽話」標准上升到「學習好,能力強」的標准,而對他們的照料和關注則比以前要減少許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間的溝通通常被忽視,矛盾與代溝開始出現.
二、原因及對策
(一)原因一:家長和老師放鬆了要求
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家長跟得比較緊,對孩子各方面的管理都比較嚴格.可孩子到了三年級後,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已經適應了學校生活,便不再像此前那樣操心了.這也是還是到了3年級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策:重視起來,更加重視
這一時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關切的眼神、真誠的鼓勵和熱情地幫助,只要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就會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而且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績的話,小學階段以後幾年的學習會變得更加順利.相反,如果三年級成績滑下去了,那基礎肯定不會扎實,以後的學習也會越來越困難.所以,如果現在孩子的成績偶爾下滑是正常的,關鍵在於我們家長要正確幫助他們順利學好這一年.
針對三年級學生的這些特點,建議各位家長:多花些時間陪孩子,多做一些溝通和交流.心理學家對幾千例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與父母在一起時間多的孩子,在學業成績、能力素質和品德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明顯優於與父母在一起時間少的孩子.並且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誇孩子.別怕誇孩子他會驕傲,如果他沒達到第一怎麼會驕傲呢,他只會不斷進步.我們一定要記住: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用拇指別用食指.當然,表揚、鼓勵也要注意方式,應該多精神的、少物質的,盡量不要用錢去賄賂孩子.當孩子學習馬虎時,我們要及時督促,嚴格教育,更不能聽之任之,過於遷就,溺愛孩子.
(二)原因二:—些孩子思想鬆懈,對自己放鬆要求
低年級孩子剛上小學,對學校有新鮮感,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剛建立不久,大都想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而高年級的孩子面臨小學畢業關口,這對他們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不敢輕易放鬆.唯獨三、四年級的學生,熟悉了學校生活,又無畢業的壓力,一些學生就容易得過且過,在不知不覺中落到了其他同學的後面.
對策:老師家長要告訴學生中年級段的重要性,使之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
低年級孩子的學習重點在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能否按時上學、自己整理書包、上課聽講、按時獨立完成作業、愛看書……中年級孩子的學習重點在學習知識的積累.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到了中年級後,學習重點就放在學習知識的積累方面了.我們就拿語文來說吧,三年級作文剛起步,很多孩子都是在作文面前打了退堂鼓.首先我要說,作文寫得好不好,與方法指導的關系很小,也就是說,你不必把孩子送去上作文班!作文寫得好,得有豐富的語言積累.積累從何而來,看書唄!小學生最能得益的幾類書:少年版的經典名著、史書、知識類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三)原因三:孩子的基礎打得不扎實
雖說孩子們在一、二年級的成績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礎比較扎實,有的孩子基礎比較薄弱.由於一、二年級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也就表現不出明顯的差別,可上了中年級後,基礎不扎實的孩子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比較吃力,成績自然也就會有比較明顯的下降.
對策: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針對孩子的簿弱環節補課,防止孩子越拉越遠,最後沒有辦法跟上其他同學了.
(四)原因四:內容趨向復雜化
剛入學的孩子,看什麼事務都比較表面、直觀、膚淺,還不知道剛什麼叫動腦筋,怎樣動腦筋.教孩子學會動腦筋,正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並不是認真看書、寫作業,就等於會動腦筋.一、二年級的學習記憶、模仿性內容較多,孩子憑機械記憶,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數.但是,從3年級開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記憶、模仿的學習內容里,也蘊含了大量需要孩子開動腦筋的因素.如果孩子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是採用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那麼到了中高年級,隨著這些因素所佔比例的增加,以及學習內容的加深,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可能會每況愈下了.
(五)原因五:行為的獨立性增強
在低年級孩子的心目中,教師和家長往往具有絕對的權威,孩子會無條件地信賴他們.從三年級開始,他們不再像一、二年級的孩子那樣依附父母和老師,不願別人打擾自己的學習,干預自己的活動.一部分孩子由於任性,加上時間觀念不強,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但又不願意接受教師和家長的善意幫助,因而出現學習成績下降.從孩子的交往情況看,三、四年級孩子的結交范圍擴大了,喜歡交朋友,但由於孩子還無法正確、全面地評判他人的優缺點,所以在交朋友的過程中缺乏分辨是非好壞的判斷力,有的孩子可能會在他人的不良影響下出現各種問題行為,如逃學、泡網吧等.
對策:
1、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能做到的事情」關鍵是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愛孩子.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學習一些家教知識和技巧,這樣教育孩子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對症下葯,孩子也才會心服口服的接受,你在孩子心目中也才有威信.孩子就會聽你的.有什麼問題或者話才願意給你說說.高爾基說,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善於教育他們,這需要有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家庭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教育學,它涉及內容廣泛,包括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等等.對於家長來說,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教育專家,但需要家長們能了解孩子成長發育中的規律,否則往往會做出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
家長可以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或雜志,如《成功家教啟示錄》、《失敗家教警示錄》、《家教周報》、《為了孩子》、《家教》等刊物既是家長們的良師益友,也是溝通家長與孩子心靈的橋梁,家長通過它可借鑒家庭教育方法和經驗,是學習家教知識的捷徑.
此外家長們應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活動,聽聽講座,與同齡孩子的家長交流切磋教子經驗,這對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處.
2、努力提高文化水平
常言道:師者,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對家長不可能用正規教師所具備的專業水平要求,因為家長的生活經歷不同,所具備的文化水平不盡相同,甚至相差甚遠,強求家長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恐怕是很不現實的.但是在當今時代,文化科技日益發達,知識不斷更新,即使高學歷的人,如不繼續學習,也會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的,知識也存在老化問題.兒童求知慾相當強,他們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要求得到滿意的答復,從而使自己的威信無形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長要善於學習,使自己成為孩子求知的良師,不僅為孩子做出了好樣子,也保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自已.家長的文化素質對孩子首先品質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影響.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隨著無知、伴隨著文盲.據一項對五千多名少年犯調查表明,母親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佔82·9%,母親受過高等教育的只佔4·5%.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中,70%的學生來自於知識分子家庭中.
家長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錯,很難有改正的機會.過去有些人老大沒教育好,接受了教訓,老二就可以教育好,現在沒有這種機會了.孩子幼兒階段沒教育好,到小學階段再來補救的話,效果就差遠了.因為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它的規律和特點.
上小學四年級語文課要注意
小學四年級四年級語文四年級青龍街小學小學語文學習語文教育 分類: 夕夕摘抄美文音樂
四年級學生是積累知識、心理成長的關鍵期,在學習上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四年級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關鍵期.
四年級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關鍵期.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生理和心理特點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同時,四年級開始從被動的學習主體向主動的學習主體轉變,思維開始從模仿向半獨立和獨立轉變,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和發散性在四年級尤其關鍵.隨著大腦發育的成熟,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思維形式,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小學四年級是這個飛躍過程的關鍵時期.
四年級是良好學習習慣定型和培養的最後關鍵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的「永動機」,是學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年級是強化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關鍵時期.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如此.日本的一項調查表明,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因此,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是在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在小學中低年級以前形成的學習習慣比較容易改變,而四年級以後,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養成的學習習慣很難改變.四年級是養成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最後關鍵,因此,在此階段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會使你的學業取得成功.
二、課堂要樹立整體建構的意識.
在此階段要掌握學習的方法.這就是新課程提倡的「過程與方法」的問題.你一旦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知識就很容易掌握,不需要教師反復的講解.從整體上了解全書的知識結構,在頭腦中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三、學習要注重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習慣不僅有利於你當前的學習,而且有助於你今後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要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要留心觀察事物、讀書有選擇、讀書做記號等習慣培養的同時,繼續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愛惜學慣用品,培養良好的朗讀、背誦和課外閱讀的習慣,激發自己背誦的興趣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邊背誦邊想像,邊背誦邊思考的能力.做好默讀、查字典主動識字、專心聽講、積極發言和的培養.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把良好習慣的培養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落實到學習活動的各個方面.
四、課外開展大量閱讀
閱讀,可以令你增廣見聞,每天閱讀一篇文章已令你的學問增加不少.閱讀不但令你增廣見聞,還可以增加課外知識.課本里的知識是不足夠的,要靠自已去閱讀課外書才行,因此讀書足以博採.
總之,在四年級要注意:打好基礎、養成習慣、教給方法、大量閱讀.
關於作文,需要注意積累,並勤於練筆.作文積累包括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方法積累.生活積累注意靠平時的觀察,多留心周圍的事物,堅持寫日記.寫日記要跟閱讀相結合,把閱讀中積累的知識運用到日記中.日記不會寫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閱讀借鑒得到靈感,借鑒優秀文章的寫作方法.日記寫好了,三大積累都具備了.
『陸』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心理特點,在學習上應注意那些問題
您好!下面是關於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採取的對策。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由於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鬱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師批評而言在我們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如遼源市一小學生因受老師批評而服毒自殺的事件,恐怕與那位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兒童的身體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其大腦的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因為其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20多年,使我國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護,不願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經歷一點風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錯誤時,父母也不說一個「不」字,天長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於嚴厲、粗暴和專制。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子女過高要求,過度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琴棋書畫樣樣學,英語電腦門門通,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棍棒相加。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獨立性受到壓抑,加上彼此間生活觀,價值觀等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間關系緊張,隔閡加劇,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離婚的父母,有的沒人要子女,有的隨法院判決,不管哪種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學齡期就仇視社會,嫉妒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在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沖突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於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價值了學生的負擔。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於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小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由於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曾不公正地對待心理學。80年代初,我國在部分高校恢復了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盡管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較少的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鞭長莫及。
(四)來自社會的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雖然小學生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無不在給他們灌輸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傳播的瞬息萬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使得小學生不得不體會到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從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凈化的情況下,新舊體制的共存,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一部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滑落,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兒童,這些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一)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為有心理問題需要矯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教師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能原諒的錯誤,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問題。
保密事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談話紀錄、心理測試資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的老師,不能隨意使用學生個案資料,保密還要有時間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持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列化,一是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要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應急任務,而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應該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彷彿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蘋果」俱樂部等。
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測試與矯治。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宜採用心理專家提供的專門設計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設計的心理調查表。測試的數據資料僅供參考而已,所有的數據都不可全信, 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數據表現的。通過測試調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輔導俱樂部活動、個案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治,促進小學生整體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該課程可分為心理衛生與健康科普和實際訓練操作兩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藉此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里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裡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周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松,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分寬或過分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指導思想有試偏頗,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形狀,小學生的父母亟帶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庭,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為人父母者,當夫妻關系不和時,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為子女考慮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三)小學生自身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生應當在教師和家長的直接指導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2、小學生要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1)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找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提高。
『柒』 四年級孩子喜歡的玩具
現在有一款遙控感應飛碟,很神奇,送這個給她.比較新奇玩具.不落地,不用遙控器就能飛的飛碟,只用手感應,超神奇新品飛碟!!飛碟是用不易摔壞的EPP材料,帶有七彩閃爍燈 。堅韌不易摔壞品質+精緻的外觀讓您愛不釋手,飛碟中帶充電電池。另配有充電盤的專用充電器。可在場外對飛碟進行多次充電,讓你不必擔心飛行時間的問題。盡享操縱樂趣。飛碟底部有感應,距離底部障礙近了自動飛高。飛太高了,遙控器(充電器)上有按鈕,一按就降低高度了。
外包裝高檔彩盒。價格40多元,淘寶店,玩具批發總部,有,你可以去看看。或者送一套太陽能自裝型玩具也不錯。
『捌』 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是什麼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
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二)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
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三)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
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四)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五)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六)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七)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
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八)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玖』 現在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喜歡玩什麼游戲
1、《紅領巾來跳高》游戲規則很簡單,只用三根紅領巾系在一起,兩個人分回別來紅領巾兩頭,其他人運用答跳高的姿勢跳。別看好像挺單調的,但是隨著難度的增加,也很刺激哦,我們就常玩兒,很有意思。
2、《闖關》用任意的東西來設障礙,越復雜越好,難度越大越好,就越刺激,可以在做的過程中,把人平均分成兩組,一組設障礙,另一組過障礙。輪流進行。
3、《新版邁大步》兩個人石頭剪刀布,兩個人負責邁。石頭邁十步;剪刀邁兩步;布子邁五步。石頭剪刀布分出勝負,根據石頭剪刀布來邁步,先到終點的那一組為勝。
望樓主採納
『拾』 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喜歡玩什麼游戲呢
現實中的游戲:玩打槍。
幾個人裝作拿著槍,分成兩隊,躲的躲,打的打。
網路游戲:摩爾庄園、洛克王國、賽爾號、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