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在新課改理念下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新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數學教育已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通過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小學數學教師角色的新理念1、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教育不僅具有生產力等經濟功能和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和功能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品質的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文精神的培養相協調。而我們原來的有些教育方法,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以及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針對這一客觀事實,教師的職能應該做相應的改變,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另外,"雙基"是我們的特長,但"雙基"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數學運算的熟練和邏輯推理的嚴謹"雖然是雙基的兩個基本點,但歸納、猜想、創新的思維方式,廣闊的數學視野,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應該是"新雙基"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2、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活動,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數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准等。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3、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首先,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把自身知識的更新視為一種責任,使"終身學習"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其次,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並通過他"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按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二、小學數學教師應更新觀念1、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首先,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第三,教師要認識到:"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真正理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師要認識到在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教師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庫,工具庫。教學模式應是:知識,素質,創新能力的三維教學模式。2、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由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組成。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應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真線化前沿結構。教師作為社會化的人,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將增加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為了適應教學,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分自己的實踐知識。數學文化課的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了解數學在其它相關學科的應用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三、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1、教師要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新的課程標准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能力的培養的前提下,刪減了用處不大的,而且對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一些為了進一步學習打基礎,
⑵ 說說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幾種基本方法
新課程改革對於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對新課程標准和教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新教材無論教學內容安排還是呈現形式,處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時,始終把它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以課堂為主陣地,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驗中的幾點體會。
1.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觀察。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熱鬧場面吸引住,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我不急於把問題提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麼。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後,我提出要求:「這里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麼?各有什麼?你們找一找。」學生的興趣被引到數學上,帶著問題觀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我的要求觀察,我再適時地指導觀察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從數量「1」到數量「10」所表示的物體,如「1位老師」、「1面紅旗」、「2位小朋友跳繩」、「3位同學踢足球」、「4個垃圾桶」等。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裡、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2. 利用教材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啟發學生說,我先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並且不作統一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說出來,再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教學內容。
例如:在一年級數學課本P17的「比大小」時,我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先觀察並說說圖中畫的有什麼?學生觀察了一下,很快就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圖上畫有猴子和一些水果。」還有的說:「圖上有3隻猴子和4個梨、3個桃、2個香蕉。」對這些回答,我都給予肯定。然後我單獨出示3個猴子和3個桃,我問:「誰多誰少?」學生齊聲說:「一樣多。」我問:「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學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樣多。」這時,我又出示3個猴子和2個香蕉,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說:「猴子多,香蕉少。」最後我出示3個猴子和4個梨,學生馬上說:「猴子少,梨多。」這時,我問:「剛才你們說猴子多,現在又說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還是少呢?猴子、香蕉、梨這三種水果比較,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最多?誰最少?這句話怎樣說合適?請你們同桌討論一下。」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討論時各自都發表意見,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各組代表匯報:「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學生發言很熱烈,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很高。
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明確了物體的大小多少是從比較中得到的,又把圖的內容說得連貫、完整、具體,從而提出了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同時也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形式。我從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本著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自始至終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引入課題,創設操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我先讓學生拿出7根小棒,再讓學生把這7根小棒分成兩堆。師:「你有幾種分法?你是怎樣分的?」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很快學生就得出不同種分法,有的說:「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很快就得出了7的組成。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學生獲得了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進行了發現和創造。
4. 發揮小組作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分類」第二課,「按不同標准來分」時,我讓學生以4人一組的形式學習,每個人把自己文具盒裡的鉛筆都拿出來,集中在一起,擺放在桌子上,組內先觀察,再討論,最後動手把自己認為一樣的分在一起。分完後,我又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給大家匯報:你們組是怎樣分的?按什麼標准分的?想了幾種分法?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們想出了十幾種不同的方法。如:1.按鉛筆的顏色分;2.按鉛筆的長短分;3.按鉛筆中有沒有橡皮頭分;4.按鉛筆有沒有削過分;5.按筆桿上有棱和沒有棱分;6.按筆桿上的花紋來分……學生分鉛筆的方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也確實讓我驚嘆。
這樣教學,既發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總之,實驗教材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極為方便而豐富的資源,它系統有效地培養和開發了學生的智力,給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場地,也給師生交往、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交流提供了條件。
⑶ 農村小學三年級數學課改,需要做哪些准備工作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相比之下,農村學校的課改工作卻不容樂觀。
筆者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對我縣農村基礎教育課改工作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有著切身的體會,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我縣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應引起關注。
不容樂觀的困難和問題
對新課改工作認識預設,僅停留在「匯報材料」和會議,管理薄弱。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整個國民素質的基石。我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9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農村,改革與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對普及義務教育、整體提高國民素質、實現教育強縣、教育強鄉、教育強民具有深遠的意義。但在現實中,一些農村學校的校長並沒有把新課改工作置於重要的地位,重視程度不夠,會議上「喊得山響」,做起來「擲地無聲」,管理力量鬆散、薄弱、混亂,精力不聚,熱情不高,許多學校新課改發展規劃欠具體,相關制度支持力度很小。
意識缺位,觀念錯位,「應對」現象超級嚴重。不少教師尤其是學校領導對新課改工作了解甚少,錯誤認為「實施新課改」是「『上面』的領導吃了飯沒事做,天天坐著辦公室,想『歪點子』『整』我們。」他們總把「想當年」「這么多年我們還不是這樣過來的」「難道傳統的教學就真的落伍了」「我不信新課改就那麼神」掛在嘴上,功利、浮躁、畏難情緒作怪,缺乏探索的勇氣。表現為應對考核檢查「不扣分」——下周要檢查了,要上公開課了,有「重點」地准備幾堂「課改課」,「導演」一批學生「熟記」提問的答案,訓練幾個「模式」,「創設」幾組「互動環節」,餘下,便在「實施方案」「活動記錄」「匯報材料」上下功夫。
對課改工作的投入甚少,巧師難為無錢之改。目前,我縣農村小學生源基本上維持在400人,農村初中生源基本上維持在200人左右,最少的僅100人出頭。由於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有限的公用經費只能勉強保障日常運作,生源少,經費來源不足,物價奇高,開支居高不下,況且所謂的「開源節流」又是一句空話,普通學校也的確無「源」可「開」,「流」更「節」不了,即使「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也還是得「花」,辦公經費嚴重短缺,學校用於新課改的經費支出自然要「精打細算」。缺乏有力的經費保障機制,再「巧」的「師」恐怕也「難為無錢之改」,無奈之下,也只好賣弄「筆桿子」和「三寸不爛之舌」,紙上嘴上談「改」了。
對新課標的學習嚴重不足,很多教師連新課標都沒看過。去年以來,我校來了幾名新教師。筆者問他們:「讀過你所任教科目新課標嗎?」結果令人大跌眼鏡:竟然沒有一名新教師回答讀過。新教師如此,「老」教師呢?交流中,筆者曾經有意問他們:看過(注意,是「看過」)新課標嗎?他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有位老師還感到不解:新課標是什麼?看那東西做什麼?筆者郁悶了,反問她:新課標是實踐新課改的航標燈,不讀新課標,你怎麼上課呀?她理直氣壯:以前怎麼上就怎麼上哦,我都當了一二十年老師了,還不會上課么?是啊,「會」上課,並不見得「上得好」,你「上」好了,學生「學」好了么?新課改都實施十年了,我們的教師居然連新課標還沒讀過,不能不說是悲哀。手持「新教材」,不學新課標,這「新課」究竟如何「上」,怎樣算是「上好」了,估計他們心裡是「沒數」的,充其量只能算是「完成」教學任務。
對職後培訓不重視,不少學校校本研修形同虛設。目前,我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嚴重老化,老教師退不下,新教師進不來,新老比例嚴重失調。部分教師知識老化,思想僵化,觀念陳舊,方法老舊,「教」「學」矛盾十分突出;缺乏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的意識,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學生;與實施新課改差距較大,接受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教育能力相對不足,不善於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不善於改變學生「學習行為」,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低素質的課改隊伍,使學生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點的適當教育,天真活潑的稚氣、競爭向上的意識和求知願望逐漸熄滅,嚴重影響了學生未來的發展,嚴重影響了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推進質量。
使教師盡快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新」的課堂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評價觀,盡快適應新課程教學,縮短由「舊」到「新」的角色轉換期,職後培訓是必走之路,但就現階段狀況來看,除非晉級、評優、評先的需要,很少有老師主動以「我要學習」為由參加培訓,「與時俱進」僅體現在「述職報告」中;不少學校的「校本研修」停留於文件上,即使有那麼幾次,也僅僅是集中評幾節所謂的「公開課」「探討課」,布置工作而已;有的學校以為將學生的座位換個擺放的形式,讓學生上課的時候對照「導學案」「討論」一下,就是課改。
對策分析
1、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優化新課改環境。要制定計劃,採取得力措施,組織廣大農村中小學管理者、教師,認真學習黨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關於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變革教育觀念,端正對實施新課改的認識,只有認識提高了,理論水平提升了,才有可能優化課程改革環境,全身心投入新課改。
2、以鄉鎮學校為抓手,分片(類)建立一批農村中小學課改示範校。2012年春季縣教育局頒行了《會同縣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意見》,為我縣基礎教育強勢推進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一汪春水。筆者認為,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以「小河片」「大河片」或以現有的學校類別為主,選拔建立一所或幾所課改示範校,學校內部可以建立「課改示範點(村小、年級、班級)」,認真規劃,嚴格管理,加強指導,發揮課改示範校(點)的示範、輻射、輔導以及對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學校(村小、年級、班級)的指導和管理作用,以點帶面,以強帶弱。如,林城中學多年堅持不懈,積極而有成效的進行著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活動,近年來有些學校的「區域教研聯盟」的做法很值得推廣。各校的實際情況不同,基礎不一,同片區、同類別的學校有著他們的共性,基本上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區域教研聯盟」有利於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3、發揮縣城優質學校或全縣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優勢,組織送教服務活動。從去年我縣教師進修學校聯合縣教研室、一、二完小組織的送教下鄉活動情況看,充分利用我們「本土的」「自己的」優質教師資源培訓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全面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加強城鄉教師的交流與溝通,讓一線教師轉變課堂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推動全縣中小學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學思想、教學設計、課堂結構、課堂情境、教學方法、學生培養方面,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有所發展,特別是送教教師與受教學校教師「同課異構」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開發、培養屬於自己的「教育專家」「教學能手」。每年教育局都要舉辦教學比武,將其中的優秀教師和各校已有的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組織起來,組成「名師團」,有計劃地到各校巡迴講學,送教。去年暑期我縣肖家學校唐清生老師在全縣教育管理幹部培訓班上的那堂初中數學示範課,吸引了廣大校長的眼球,據悉,秋季開學後,一些學校還專程組織教師到肖家學校與唐老師「面對面」。真正實現由「借用外援」到「自產自銷」的轉變,這樣,既為形成課程資源的個性和特色提供了可能,同時,又能在課程資源建設中,培養出適合各校的真正的「本土」「不走」的「專家型教師」。
4、在制度、資金、教育資源等方面對做好農村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予以傾斜。對鄉鎮學校統籌本校的新課改工作加強督查,確保各校建立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機制,真正落實「課改專項經費不得少於公用經費的20%」,「將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推進工作納入目標管理,並進行專項評估」,「從全縣中小學中評選課改先進學校,分別給予獎勵」等制度,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獎勵、問責、督查、指導有機結合。既搞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縣教育局有目的地選派強有力的人員指導基礎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學校,幫助他們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培訓教師,切實保障新課改經費按時、足額到位,激勵教師參與;鼓勵引領、大力發展「跨校合作」「區域聯盟」,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學校「單兵作戰」的現狀,有效地盤活廣大學校的資源,形成優質資源同享、互利、共贏的「集團優勢」。
6、優化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加強師資培訓。省教育廳《關於「十二五」時期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湘教發〔2011〕31號)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我縣積極採取措施加強教師培訓,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教師培訓發展不平衡,教師的自主、自發參與培訓的熱情不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待提高,教師培訓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設亟待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是全面實施國家和省教育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是『十二五』時期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緊迫要求。」
省教育廳張放平廳長在去年的全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未來五年我省將大力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十二五」每名中小學教師和校長五年內參加不少於360學時的全員培訓,要以農村教師和青年骨幹教師為重點,創新教師培訓體制機制,為建設教育強省提供師資保障。這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務必引起廣泛重視。
7、充分利用教師博客與網路教研平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縣教研室通過網路博客組建了全縣教師「大教研」,據統計,僅2011年,我縣網路教研第一階段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成果:全縣教師博客數達到1070多個,佔全縣教職工總數的38.75%,有33個單位超過30%,11個單位超過50%,教師博客圈19個,全年教師原創博文10900餘篇。若水中學、會同三中、粟裕中學和希望小學、漠濱小學利用教師博客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粟裕希望小學、會同三中建立博客圈管理員值班制度,及時管理和推介教師優秀博文,若水中學等學校開展教師博文競賽,這些卓有成效的積極探索,激發了廣大教師參與的熱情。
今年縣教研室已經採取「每季度評選150篇優秀原創博文(教育教學60%,文學、生活等40%),評選縣內優秀教師博客圈和教師博客之星,籌建學科教師博客圈,建立學科大備課組,規模較小的學校聯合建立教師博客圈」等系列措施,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更為廣大的平台,各學校應充分運用網路的大平台,組織和鼓勵更多教師積極參與,以拓展視野,擴大眼界。
8、切實維護農村教師的合法權益,保護他們的參與新課改的積極性。在調查中,筆者也聽到了很多聲音,常年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希望搞新課改要穩步實施,基礎薄弱學校的老師建議切實加強「生源地」就學管理,制度能更「人性化」,評價手段要更科學,學校的教學評價和管理制度,對參與課改老師的要有所區別,以鼓勵老師去勇於探索,勇於實踐;更多老師則認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既然是實踐,就有成功,也會遭遇失敗,因此,我們不能只看到成功的一面。「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提法或做法是不妥的。必須從制度上切實維護農村教師的合法權益,以保護廣大教師投身新課改的積極性。筆者聽到的這些聲音,希望相關領導也能聽到,並在制定措施時予以考慮。希望將來說起新課改,老師的回答不再是痛苦的「想說愛你不容易」,而是甜蜜的「我跳起來能摘到」。
9、巧用教育督導「杠桿」,把農村學校新課改「撬」起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把保障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督導工作的重要任務。2006年9月1日起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教育督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革創新教育督導工作,促進區域內中小學的均衡發展,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是教育督導部門面臨的新任務。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核心地帶以及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進入深層次領域,我縣的教育督導評估已從過去側重學校硬體、制度、資料等的評估,轉向關注辦學理念與特色、課程管理、教師素質、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等內涵發展。
教育督導部門還可巧設督導評估思路,採取「政府搭台、專家引評、服務發展」評估模式,對教育督導評估進行新實踐,建立一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開展長期的中小學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督導評價、中小學校長(園長)評價、中小學教師評價,用教育督導的「杠桿」,把農村學校新課改「撬」起來,以促進農村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
⑷ 如何進行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教學
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瓊中縣各小學轟轟烈烈的開展,教育局負責新課程改革的付永東副局長提出了許多關於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作為一名多年主管學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我認為要想全面提高學校數學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就根據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情況和以往本人的教學經歷談談我對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應如何進行教學的幾點體會:一.教師一定要把握新的數學課程教材特點,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新的數學課程教材主要特點是既要聯系社會生活,又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還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社會上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突出方法性、體驗性、綜合性和發展性,並結合學科主要知識,精心策劃練習和精心設計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同時要介紹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學科知識,轉變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學科學習效果的提升,逐步學會學習,努力實現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由於他們地處山村,因此特別要注意這些山村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知識發展水平,加強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練習、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評議、調查、研究創作等學習活動,強化學科知識的應用,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養成,努力實現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網路教學視頻中看到有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這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上課時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麼跑那麼高,誰願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一個學生上講台來拿,可是該學生由於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去拿,顯然費了很大的力但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並問:同學們,剛才為什麼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並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我認為這位老師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與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而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角色、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數學的探索性思維在教學中的最高點,它不依常規,尋求變化,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我認為在我們這種農村學生多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性思維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假如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那麼學生的整個心理活動就會處於主動的狀態,他們就會聚精會神地去學習並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及基本規律。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因為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從知識型轉化為智力型,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綜合地思考問題。比如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里的一題多解,它需要思維的廣泛性,所以教師必須多讓學生多動腦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思維能力的習慣。另外,適時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學生良好思維能力一種好的方法。所以,《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並將數學思考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單獨列出了具體闡述。對每一位數學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學會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象,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又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有在教學中科學、合理、扎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將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頭腦,沖擊著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的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身調節,以達到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並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的變化。
⑸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300字左右
小學數學課改心得體會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一、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復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系。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系,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盡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⑹ 如何根據新課改要求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新的課程標准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課堂上教學的效果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覺得教學的效果最終從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學生的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終標准。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發展?也就成了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很好的發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一、體現一個「主」字
這里所說的「主」字指的是:課堂的主陣地、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首先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我們的教學活動主要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進行,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今後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是課堂教學,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也是衡量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時,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哲學角度分析,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所以,課堂上我們要善於把學生推向主體,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通過自身積極的思維活動,自主參與,親身經歷學習過程,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教師和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講解和被動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來。課堂上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導得巧、導得活、導得適時,學生才能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生動活潑;如果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課堂教學。
二、抓住一個「思」字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實踐中我們發現,優質的數學課堂無不時時處處閃爍著思維的火花,在數學課堂上思維是「魂」,抓住了思維訓練就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設計與實施教學時,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為出發點,注意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思維素材,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思辯的機會,使學生在思維活動過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方法,教會學生有理、有據、有序地思考與解決問題。
三、突出一個「活」字
這里所說的「活」字指的是:課堂教學的靈活性。一方面,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不僅有教者的教學預設,而且伴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必然會有新的生成,這就需要教師靈活的作出調整,千萬不能死搬教案,對課堂上產生的動態生成不聞不問。因此,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駕馭課堂的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靈活而精當的處理和運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東西,活化課堂。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實踐表明,一個人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學習的效率是很高的,那麼,課堂上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呢?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首先,教師要增強思維意識,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始終把激活數學思維放在首位。其次,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更應該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活潑而又蘊涵著一些思維力度的數學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被吸引到學習中來。第三,教學過程中,教者要善於不斷把問題引向深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重視一個「練」字
必要的練習是鞏固與強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數學課堂上更不容忽視,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不能很好的處理「練」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練的目的性不夠明確,針對性不強,隨意性大;練的習題不夠精選,思維難易度把握不準,層次性不夠明顯;不能正確處理練與講的關系,以講代練或以練代講的現象普遍存在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正確理解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擺正練與講的關系,還要精心設計習題,做到精練、巧練、及時練。我相信,只要我們重視「練」,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充分「練」,就一定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五、講究一個「創」字
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更需要創新,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那麼,面對新教材我們怎樣結合學生實際活化教材?怎樣選擇恰當的內容呈現方式?怎樣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式?這些都需要我們教師大膽創新,講究教學藝術。教學創新是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對新課標的理解與把握、對教材的鑽研、對學生生活實際的了解。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新課標、理解新課標、實踐新課標,潛心鑽研教材,走進學生的數學生活世界。只要我們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追求創新,勇於實踐,就一定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而又促進學生發展的創新之路。我們的課堂教學會因為創新而更加有效,會因為創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們的學生也會因為創新而更加愛數學,在數學的課堂上他們將得到更大的收獲,得到更好的發展。
⑺ 小學三年級上冊新課改課堂作業數學29頁拓展延伸第八題第二小題怎麼做
快樂運用:小紅家距電影院850米,電影上午10:00放映,小紅騎自行車每分鍾走175米,她9:55從家出發會准時到達電影院門口嗎?
⑻ 新課程改革中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部分老師仍然不能創造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數學探索的機會。在課堂教學時仍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習的主人——學生。缺少更多的考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時常存在。針對以上情況,現結合我在工作中的探索、學習過程,談幾點關於課改新理念怎樣更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認識。
一、轉變觀念積極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每位教師要正確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從心理上根本就不能接受新課改理念,存在嚴重的抵觸心理。對應試教育還存在許多的幻想,一有機會出去聽課學習,回來後總是抱怨這樣的課我可學不來,這樣上課怎樣讓學生考出高分。也就出現了出去聽課當作任務來完成,讓我去,我就去,去了干什麼別人就不知道了。殊不知,當前的教育形式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展開。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全面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在有機會參與聽課學習時,應更多關注每節課的精彩之處、成功之處,為我所用。平時多看一些教育類書籍、報刊或雜志,例如:《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小學數學》、《山東教育》、《濱州教育》等雜志、報刊,還可以多參與網路交流學習。自己創造機會努力汲取更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日積月累就會對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其次,要做到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
有很多人到現在還誤認為我們的課程改革不要學生取得好成績,只要讓學生活動就是運用新理念。我個人認為這是對新課程改革的扭曲,新的課程改革不是不讓學生學習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轉變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創造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不再運用單純的教師講解。因此,我們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自我實踐與反思,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使自己更好的落實新課改的各項要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盡到自己的責任。
二、認真細致分析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有很多教師在還沒有明確教學內容與目標的情況下就匆匆進行上課,看到那裡講到哪裡,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一般出現如下情況。
(一)不能明確把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山東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圖形與位置》一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左右》時,就錯誤的將課題書寫為單元標題《圖形與位置》,甚至還有的書寫《有趣的游戲》。
(二)由於沒有把握好教學目標,導致活動設計不合理。例如:《認識左右》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是:1、結合現實情境,能辨別前後、上下、左右,初步學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2、經歷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相對位置,並通過與同伴相互交流,初步體驗空間感和方位感。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一般大致為:活動一:通過學生「指鼻子」游戲,初步感受認識左、右等方位詞。活動二:初步用左、右方位詞解決問題。例如:你的右邊有什麼?等。活動三:結合生活中左右的應用來區分左右。例如:靠右邊走等。活動四:在此基礎上,老師可設計一個猜左右手的游戲,來認識兩個人相對時,這兩個人的左、右是相對的。活動五:藉助拍手游戲,來認識上下、前後、反正等。活動六:可設計上下樓梯或交通規則的問題對本節課進行拓展應用。可有的上課教師在一節課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就只有一種活動,練習指左右,全班做、同桌互相說著做,輪流兩個同學到台前做,比比誰說得好,教師也不再進行深入引導學習。就這樣一節課就匆匆完成了,看著這節課還很緊張、活躍,但是到底這節課學生真正能明白多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多少就很難說了。我想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課教師沒有吃透教材、教參的要求,沒有嚴格圍繞教學目標有序地開展活動,沒有真正的成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巧妙創設學生活動,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恰當的空間和時間。
一節精彩的課,與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巧妙設計學生活動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只有教師做好前期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才不至於每節課教師不住的講,學生不斷地聽。首先,有的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合理。例如:在教學山東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方向》一課時。在解決本節課的重點認識地圖上的方向時,有這樣兩種處理方式。
片斷一:
師:你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嗎?
生:沉默。
師:邊說邊畫坐標圖,並邊標方向邊說,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東。
師:知道了嗎?
生:知道了
師:那好,現在我們翻到某某頁,看情境圖,到桃花村怎麼走?
(隨後教師藉助情境圖自己提問題,讓學生來解決。這樣做不但沒有很好的利用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有益的探索活動,同時也沒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片斷二:
師:誰能說出我們教室的東、西、南、北方各有什麼?
生:回答。
師:老師為你們每個小組准備了一張同樣的紙,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將我們教室東、西、南、北方的事物寫到上面,小組共同來製作一張我們教室周圍 的事物分布圖。
生:小組活動,學生製作地圖。
師:製作完的小組坐好,老師就知道你製作完了!
學生邊商討邊急忙製作。
師:將製作好的地圖貼到黑板上。隨後將其他小組製作的地圖也都貼到黑板上。
生:看到自己小組的地圖貼到黑板上,都很興奮。
師:那個小組能介紹一下自己小組製作的地圖表示的方向?
生:回答。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不同?
生:有的上面表示北,有的上面表示東,有的上面表示西,有的上面表示南。
師:我們每個小組都是描述的同樣的事物,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生:在紙上表示的方向不一樣。
師: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製做的地圖別人能看懂嗎?
生:不容易看懂。
師:對啊,也就是給我們的交流帶來了許多的麻煩。通常啊,在地圖上一般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東。
針對上面兩種情況:前者認為還探索什麼?探索是這樣,不探索也是這樣。探索還花費那麼多的時間,還不如多做幾個題呢!而後者充分認識到讓學生探索的價值,對於成人來說當然都是很簡單的問題,而對於7、8歲的孩子來說這就不是一個簡單問題了。很多專家都指出,我們並不是讓學生去創造,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創造這個結果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容器,不斷地向裡面塞東西。知識是學不完的,也是不斷發展的,而獲得知識的方法才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多的創設學生探索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其次,有的教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在聽課的過程中,遇到有的教師為應付聽課,設計了許多的環節,特別是在小組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剛說完開始,不等學生展開活動。就問完成了吧?好,我們開始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教師就慢慢的把探索結果進行講解,學生只是一個陪襯,課後交流時上課老師一是擔心學生探索不出來;二是認為時間不夠。
有很多老師也片面認為只要上課無論什麼內容都得探索,只要不探索就不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想這就要根據所傳授知識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一些數學概念、加減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等,直接告訴學生就行了,沒必要進行探索。像剛才所說的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或開放性的問題,可採用探究的方式進行解決。
四、用心關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變化。
有一項調查證明學生所獲得的信息有55%以上是通過聽覺以外所獲得的。有一個學生回家以後這樣對家長說:「如果老師能夠面對我微笑一次,也會給我鼓勵和希望,我就一定會努力進取」。我想這些都提醒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應珍惜每分每秒與學生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很多成功的老師,不但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細微變化,通過豐富的體態語言與學生取得交流。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及時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喜歡上你所上的課。哪怕是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個真誠的微笑?都會讓你的付出獲得驚人的回報。
五、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的探索交流活動
俗話說得好:「真理越辯越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學習,與同科教師不斷地進行交流,一定能夠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例如:積極參加校內教研、聯校教研等活動,還可積極進行網上教研交流等。雖然每個人的課堂教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只要找到問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參與教研交流活動,找到努力的方向。
總之,教師是新課改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能否落實的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認識提高了,只有教師的自身素質提高了,只有教師切實投身於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中來,才能將新課改的理念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圍繞「三維目標」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