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
對學生的日常習慣培養
a、讀書習慣。由於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認較多,或是一字一頓地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先讓學生養成雙手捧書讀的習慣。有的學生捧書讀時又可能眼離書本不是過遠,就是太近。對此,我就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於記憶,心領神會,利於養成好習慣。
b、寫字習慣。學生的寫字習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常見的不正確寫字姿勢是偏頭、側身、匍伏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隨時提醒:「寫字必須『三個一』」,經過提示學生會自覺地迅速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經過多次糾正,就可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c、坐姿。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齡段。坐姿端正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習,而且將影響到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要讓學生保持良好坐姿並不費事,只須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按照約定呼叫:「一、二、三!」學生當會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師以某種動作手勢予以個別提示,既達到了目的,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行。
d、注意力。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穩定住學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把課堂教「活」(活而不亂,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利用「暗示法」提請學生注意,「拍一拍」、「撥一撥」、「點一點」等;如不便走下講台,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授),「注視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學生的注意,收攏其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鄰座同學也可以協助提醒。
有一次課堂上,教室里突然飛進來一隻小麻雀在窗玻璃上亂撞,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差不多都移到了小麻雀身上。我來不及考慮,立即走向窗玻璃捉住了它。頓時,就有許多學生亂叫:「給我!」「給我!」這時,我說了簡短的一句話:「小麻雀是益鳥!我們應當怎樣做?」學生省悟過來,異口同聲地回答:「放回大自然。」這樣,很快處置了這一「突發事件」,又使學生受到了保護益鳥的環保行為教育。
除此而外,恰當的贊語、激勵,合適的獎勵等各種不同手法的靈活運用,對培養學生的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於讀書、會圈點勾劃的習慣,講衛生(做眼保健操
❷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年級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等著老師去給他們塗色鮮艷的色彩,這張白紙是塗得干凈漂亮,還是塗得亂糟糟的,全在於老師如何培養。我現在是一名二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去年我帶的就是一年級,通過一年的努力,現在我們班同學的行為習慣還是非常好的,我管理這個班特別輕松。下面我來說說我的經驗吧!
入學第一個月,先把孩子的一些基本習慣養好,不要急著給孩子們上太多的新內容。
教會孩子遵守學校紀律,注意安全。
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書包、文具,打掃衛生等,不要怕孩子做不好,相信他。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如打鈴馬上進教室,做課前准備,上課不講小話等。
教會孩子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如上課時間不能吃東西、玩玩具等。
教會孩子做事不拖拉,不推脫。玩之前先把自己的任務完成好,如我們班孩子每天早上來到學校後讀書、背書的好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不要老是看著,孩子們自己知道背完了書,就可以出去玩。
培養孩子愛衛生、愛幫助人的好習慣。平常對一些好的現象老師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孩子。老師就是孩子的風向標,老師表揚的,孩子都樂意去做,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每天來到學校後,上課前都要表揚一位同學,對同學們做得好的行為給予鼓勵,對孩子們不好的行為及時指出來。
在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中都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我認為品德高尚比一些淺顯的知識重要多了。
把孩子們的思想往積極向上方面引導,對以後的教育教學將有極大幫助。
花一個月的時間把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培養好了,在接下來的教育教學中將事半功陪。
❸ 怎樣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行為能力
對學生的日常習慣培養 a、讀書習慣。由於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認較多,或是一字一頓地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先讓學生養成雙手捧書讀的習慣。有的學生捧書讀時又可能眼離書本不是過遠,就是太近。對此,我就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於記憶,心領神會,利於養成好習慣。 b、寫字習慣。學生的寫字習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常見的不正確寫字姿勢是偏頭、側身、匍伏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隨時提醒:「寫字必須『三個一』」,經過提示學生會自覺地迅速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經過多次糾正,就可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c、坐姿。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齡段。坐姿端正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習,而且將影響到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要讓學生保持良好坐姿並不費事,只須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按照約定呼叫:「一、二、三!」學生當會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師以某種動作手勢予以個別提示,既達到了目的,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行。 d、注意力。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穩定住學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把課堂教「活」(活而不亂,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利用「暗示法」提請學生注意,「拍一拍」、「撥一撥」、「點一點」等;如不便走下講台,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授),「注視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學生的注意,收攏其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鄰座同學也可以協助提醒。有一次課堂上,教室里突然飛進來一隻小麻雀在窗玻璃上亂撞,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差不多都移到了小麻雀身上。我來不及考慮,立即走向窗玻璃捉住了它。頓時,就有許多學生亂叫:「給我!」「給我!」這時,我說了簡短的一句話:「小麻雀是益鳥!我們應當怎樣做?」學生省悟過來,異口同聲地回答:「放回大自然。」這樣,很快處置了這一「突發事件」,又使學生受到了保護益鳥的環保行為教育。除此而外,恰當的贊語、激勵,合適的獎勵等各種不同手法的靈活運用,對培養學生的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也是重要的。此外,勤於讀書、會圈點勾劃的習慣,講衛生(做眼保健操等)的習慣,學慣用具正確使用的習慣,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課外活動計劃安排的習慣等,都與小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有密切關系,都應納入培養教育的范圍。只要家長、老師心中有規范,定期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嚴」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小學它能比較系統地向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❹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
一、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習慣具體表現在:
1、課前准備不到位,不是忘記拿文具,就是忘記拿課本;
2、預備鈴響後,不能迅速安靜下來,有同學在說話、打鬧;
3、舉手習慣差,有害怕舉手的,有站起來舉手的,有邊舉手邊大聲嚷嚷的等等;
4、有的同學看到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出錯了,會譏笑別人;
5、沒有良好的坐姿,站姿,有的同學愛趴著桌子,有的側著身子,甚至低年級有學生跪在凳子上或是蹲在凳子上聽講,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不停的扭身子。
6、不會傾聽,有的學生沒有輪到發言,不是嘴裡嘟噥著,不聽別人說,就是插嘴或趁機說話;
7、在課堂上太隨意,捏指頭、「擺師爺」、喝飲料、折紙、看課外書、下位置扔廢紙等;
8、沒有養成正確的聽、說、讀、寫的姿勢;
9、小組討論時,個別學生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不能有序地進行討論,有時還發生爭搶學具等現象;
10、自己學習時,不能自覺地學習,而是做些影響別人的活動……
二、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家庭問題行為或社會問題行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團體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是不良的課堂教學環境或教師的教學失策導致的,總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與其學習、生活環境、社會風氣等有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問題的綜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
三、處理課堂問題行為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唯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2.尊重性原則。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教育時,教師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善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他們一定會恍然醒悟,棄舊圖新的。
3.巧妙性原則。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教師都必須視具體情況做到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從而絕處逢生,雲開霧散,柳暗花明。
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的方法:
1、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好習慣的養成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使自己終身受益。
2、使學生認識到學習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想學習好,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要有信心,有決心,要不斷克服學習上遇到的一切困難。
3、課堂上時時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課堂上學生要做到一心一意,而老師要比學生更要精神高度集中,必須做到一心兩用,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學方案的實施上。你不要指望跟學生講一次紀律的重要性,他們就會一節課按你的要求去做,你也不要指望課後將他狠狠地批評一頓,他以後就會改過來,這些工作也要做,但你更重要的是要隨時審視整個課堂,迅速判斷學生的發展情況,並隨時作出反應與調整。要善於用眼睛表達你的滿意、生氣和憤怒。盡量不要吼叫。訓斥只可偶爾為之。目光要經常瞥向那些神不首舍、好動、好說的學生。可以請他們做點事——比如讀書、讀詞語、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這叫「以動治動」。最要緊的是不斷地鼓勵、表揚、提醒學生。
4、精心備課,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努力優化課堂。學習是一件苦中有樂的事情,要吸引學生盡可能長時間地專注地聽,老師必須從自身出發,優化課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精心備課,設計寓教於樂的課堂活動,低年級特別要做好教具的准備工作,提前2分鍾進課堂,進行課前組織教學。課堂上注意提高自己語言的感染能力,抑揚頓挫,運用孩子們的口吻說話,就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暫的,教學中還要注意教學形式、手段的變化。如在讀的訓練中,就可以運用多種形式來訓練。老師領讀、學生當小老師領讀、師生合作讀、自由讀、同桌互讀、齊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男女讀、角色讀、加動作讀、變換聲音讀、背誦……這就是「變化」。沒有變化,學生會生厭;沒有變化,也就沒有教學藝術。
5、不同性質的課堂問題行為要採用針對性的方法。有些課堂問題行為不直接干擾課堂秩序,例如: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發呆、抑鬱、亂塗亂畫,伏在桌子上睡覺但無鼾聲等,其行為沒有干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教師可以採取給予信號、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課後談話等,以利於轉變其行為,不宜突然提問,因為沒認真聽課肯定回答不出來,只能使學生當眾出醜會使得其反,更不宜當眾指責。對於那些明顯干擾課堂教學的問題行為,如:喧鬧、扮小丑、戲弄同學,頂撞老師、敲打作響等,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如果教師一見班上有「風吹草動」,就小題大做、大聲當眾訓斥、罰站,叫滾出去等是不妥當的;同時,也嚴重傷害了學生本人的自尊性。適當懲罰消極行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採取諷刺挖苦、威脅、體罰等手段。要注意學生的自尊心的維護,不能讓學生難堪,而是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警覺性。
6、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常規習慣:
(1)課前要准備好學慣用品,書本、筆記、文具盒一律放在課桌的左上角。課桌上的學慣用品擺放整齊。
(2)上課鈴響後,立即有秩序地進入教室安靜坐好。
(3)老師走進教室喊「上課」時,全班同學起立,老師說:「同學們好」,學生回答:「老師好」。
(4)上課遲到的學生要先喊「報告」,經老師同意後再進入教室。
(5)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等別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師的同意再回答問題。
(6)老師宣布下課時,師生互相說「再見」,教師走出教室後,學生再按順序走出教室。
7、改進教法,增強興趣。學生是有思維,有個性的,他們對學習的內容、方式也是有選擇的,只有當自身產生興趣時,他們才會以飽滿的狀態投身於課堂教學。不斷培養學生求知的興趣,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總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們要真正將這一核心理念轉化成我們的行動。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心中有明確的要求,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課堂常規,就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並及時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調整方法,確保良好的課堂教學正常進行。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處於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
「做事先做人,人以德為帥」,小學是以德育人的主陣地,我們把做人教育擺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對我們孩子而言就是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教育。
我們要為學生健康成長搭建理想的舞台,老師、家長都要大膽突破教、學的局限,拓展孩子玩和學的空間,重視與社會、與家長、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以心靈撞擊心靈,以心靈贏得心靈。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學生知、意、行的發展,最終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習慣教育越早越好
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對於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從一入學,就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很重要的。如果培養得法,盡早形成良好習慣,不但有利於當前的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應該滲透於他們的學習、勞動、生活、娛樂等各個方面。為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有一定的依據,加強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還應把握其具體可行的特點,如我們要求學生要使用一些禮貌用語,就應該讓他們明確哪些是禮貌用語,應怎麼樣使用。對長輩要尊稱「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別人提出要求時要說「請」;給別人添麻煩時要說「對不起」;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等等。要求具體明確,學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應分層次對待,盡量具體可行,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所接受。
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日常習慣培養
4、對學生而言的幾種學習習慣
a、讀書習慣。由於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認較多,或是一字一頓地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先讓學生養成雙手捧書讀的習慣。有的學生捧書讀時又可能眼離書本不是過遠,就是太近。對此,我就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於記憶,心領神會,利於養成好習慣。
b、寫字習慣。學生的寫字習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常見的不正確寫字姿勢是偏頭、側身、匍伏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隨時提醒:「寫字必須『三個一』」,經過提示學生會自覺地迅速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經過多次糾正,就可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c、坐姿。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齡段。坐姿端正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習,而且將影響到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要讓學生保持良好坐姿並不費事,只須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按照約定呼叫:「一、二、三!」學生當會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師以某種動作手勢予以個別提示,既達到了目的,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行。
d、注意力。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穩定住學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把課堂教「活」(活而不亂,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利用「暗示法」提請學生注意,「拍一拍」、「撥一撥」、「點一點」等;如不便走下講台,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授),「注視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學生的注意,收攏其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鄰座同學也可以協助提醒。
有一次課堂上,教室里突然飛進來一隻小麻雀在窗玻璃上亂撞,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差不多都移到了小麻雀身上。我來不及考慮,立即走向窗玻璃捉住了它。頓時,就有許多學生亂叫:「給我!」「給我!」這時,我說了簡短的一句話:「小麻雀是益鳥!我們應當怎樣做?」學生省悟過來,異口同聲地回答:「放回大自然。」這樣,很快處置了這一「突發事件」,又使學生受到了保護益鳥的環保行為教育。
除此而外,恰當的贊語、激勵,合適的獎勵等各種不同手法的靈活運用,對培養學生的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於讀書、會圈點勾劃的習慣,講衛生(做眼保健操等)的習慣,學慣用具正確使用的習慣,遵守作息時間的習慣,課外活動計劃安排的習慣等,都與小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有密切關系,都應納入培養教育的范圍。只要家長、老師心中有規范,定期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嚴」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小學它能比較系統地向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❺ 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行為習慣
印度有一句諺語:「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習慣是行為和性格的中介物,是行為的一種動力傾向,是人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去進行某些動作的特徵傾向。它是大腦皮層對一定的復合刺激物形成的完整的,自動化了的反應系統,它使一個人在一定情況下所產生的相應的行為更加容易。這種行為自然自然地產生和發展,把意志努力和注意程度降至最低度。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就是這樣的。而日常行為習慣又是一切習慣中的基礎,一年級小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更是基礎中的基礎。培養一年級小學生良好日常行為習慣也就成為培養學生習慣這項巨大工程中的重點奠基工程。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兼班主任,到底應該如何培養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呢?
一、告訴一年級小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日常行為習慣好的人,可逐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日常行為習慣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的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培根在《論人生》中便明確指出:「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所以,小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要從一年級就抓起,要讓他們知道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習慣好是學習好、身體好、思想好的前提條件,而當一個人習慣好了,他的學習、身體、思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時,他就已經是綜合素質較好的人的候選人了。繼續發展下去,也就大有希望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逐步培養,從最簡單的做起
萬丈高樓平地起,良好的日常行為為習慣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要求小學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一年級做起,具體落實到點點滴滴中。
1、養成良好的坐資習慣
一個人的坐姿顯示出這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個人修養。而且良好的坐姿對自己的身體有益處。對人的眼睛也是一種享受。要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逐步養成良好的坐姿習慣。讓學生坐時腰挺直,兩腳平放在地上,「眼離筆尖一天,手離筆尖一寸,胸離課桌一拳」正所謂「坐如鍾」這樣既穩當、美觀又科學。
2、坐好課前准備工作
有一句話叫做「成功總是為有準備的人而准備。」一個人的准備工作大到一項工程、一次競選,小到一次作文、一次上課,讓學生學會事前准備,養成做事有準備的習慣,從課前准備工作開始培養。
(1)生理准備
讓學生在課間記著喝水、吃間餐點心,並及時上廁所,以避免上課口渴或想上廁所的現象出現。
(2)物質准備
讓學生在課間就將下節課中的課本等用具放在課桌左上角,上課前兩分鍾進教室,坐在坐位上,趴在桌上靜息,臉都面向左邊。值日生站在講台前面,檢查全班同學是否都已經靜息好。
(3)精神准備
學生即將上課的內容有所預習,並期待著老師上課,解決不懂的問題。精神上是積極的、渴望的,表現在行動上就是統一地在教室里靜息,當教師走進教室,值日生喊「起立」時,全班學生精神飽滿地站起來,眼睛裡閃耀著渴求知識的火花,面帶笑容地向老師問好。
3、養成有禮貌的習慣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以親善、禮貌而著稱於世,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貌是人際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橋梁,是人與人之間長時期形成的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是人們對親人、熟人或生人表達情感和尊重的行為方式。是否懂得禮貌能顯示出人的知識和教養,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質,俗話說「觀其行而知其言,聞其言而知其人」。
所以,對小學生禮貌習慣的培養要從一年級就開始。要讓一年級小學生知道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對別人有禮貌。碰到長輩、老師要主動上前問好,碰到同學要主動打招呼。在公共汽車上碰到傷殘病、老人等要主動讓坐,學會說「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禮貌用語。並且,為了讓學生養成的禮貌習慣得到以鞏固,班主任可在班上開展一些活動,如:讓學生回到家對家人說一句或幾句自己以前沒有對家人說過的禮貌用語,像「請媽媽為我檢查一下作業」。之類的話。看家人的表情、語言、行為有什麼變化,然後到班上同學互相交流,組織成一個禮貌用語交流會。這樣來讓一年級小學生從點點滴滴中懂得並初步養成有禮貌的習慣。
4、養成愛衛生的習慣
愛衛生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因此一定要培養一年級小學生愛衛生的習慣,就不僅僅成為一句口號,而是必須見諸行動的具體事實。要讓一年級小學生從最簡單的做起,不亂扔垃圾,將上課用的廢紙用一個塑料袋裝起來,下課後倒入垃圾桶。並且,每人准備兩張帕子,分別用兩個塑料袋裝起來,一張有來擦桌椅、窗戶,一張用來擦地,擦時用塑料袋包著帕子擦,以避免將學生的手弄臟、弄傷,而且冬天時,濕帕子很冷,以免凍著學生。用帕子擦地,而不用拖布拖地的原因是: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力量也小,而拖布對他們來說很大很重,他們也很難清洗干凈。而也正是在他們擦桌椅、擦地的過程中,讓他們體會到要創造一個清潔、衛生的環境是不容易的,要保持這種環境、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就必須愛衛生,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5、養成勤勞節約的習慣
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出在的孩子更是生活得相當優裕,根本不知怎樣做是「勤勞」,「節約」又為何物。而不論是從國家高度,還是從學生個人成長的高度來看,勤勞節約生活習慣都是必要的。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讓這種美德世世代代地繼承下去,就必須從一年級小學生開始抓起,培養他們勤勞的習慣。在學校,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勞動,具體落實到每天的清潔掃除中,掃地擦地、擦黑板、擦窗戶、擦桌椅等;在校外,老師要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掃街道,擦欄桿,擦磁磚等等;在家裡,家長要多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擦桌椅、擇菜、洗菜、等等。這樣從不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培養一年級小學生勤勞的習慣,促進他們盡快地養成。
節約,是珍惜勞動成果,不鋪張浪費,不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行為和作風。《左傳》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約是做人的美德,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志士都具有節約的美德。偉大文學家魯迅一生定了5000多封信,為了節約信封,他將很多較厚的來信信封拆了做成新信封再次使用。雷鋒為了將新軍服省下來,獻給國家,自己穿的軍服卻是補釘。由此可見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節約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要在日常行為中逐步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吃飯前可以先朗誦古詩《鋤禾》,讓他們隨時記著不能浪費糧食。老師要告訴他們糧食是如何來之不易,從下種到收割,從穀子到白米,從生米到熟飯,這個過程是非常復雜的,要珍惜糧食。還有一些孩子毫無金錢概念,拿著家長給的零花錢、壓歲錢,隨便地、大手大腳地買玩具、零食,這時老師可以給予適當引導,讓這些一年級孩子明白這些錢是父母用辛勤工作換來的,不能毫無價值地隨便花掉,可以把它省下為來,存著以後買書、買畫等有意義的東西。這樣來逐漸讓他們養成節約的習慣。
三、言傳身教,及時表揚
1、老師要起到表率作用
因為一年級小學生的向師性非常強,對教師懷有特殊的信賴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看來,教師的天象是非常高大的。教師是他們衡量萬物的一把標尺。因而,在日常行為習慣方面,老師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並且時刻注意各行為的規范性。
2、老師及時表揚學生
表揚是對學生好的行為作出肯定的評價,它能促進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行為越來越好。對一年級學生來說老師原表揚彷彿是清晨的甘霖滋潤著他們幼小的心田,又像是冬天的陽光,使他們感到無比溫暖。所以,教師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之語,尤其是「對行為習慣很差的學生要善於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以此作為改造的契機,及時加以表揚,把缺點轉變成優點」。
3、學生及時表揚學生
學生之間的交往是再密切不過的了,讓學生表揚學生,他們能從更細微的行為習慣中發現彼此的優點,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說,這種形式學生很喜歡,有說服力,與學生生活很近,容易產生感染力。當然就會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那些被表揚的同學會在表揚中暗暗下決心,以後做得更好。沒被表揚的同學就人思考,自己為什麼沒被表揚,繼而在以後的學習中向其他做得好的同學看齊,這樣同學之間就有互相學習、互相監督、互相表揚、你追我趕,不僅使 全班促進了團結,擰成一根繩,而且,全班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也會越來越好。
4、適當的物質獎勵
一年級孩子有很強的榮譽感,他們非常渴望能得到老師的物質獎勵,如:一朵小紅花、一個吹塑紙做的心蘋果、一面小紅旗等,都可以使他們的榮譽感得到滿足,並激勵他們做得更好。
四、常與家長和各科任老師聯系
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不是在一個地方,一種課上能培養好的,而是在學生所有活動、學習的場所。所以要經常與家長和各科任老師聯系,交流學生的習慣養成情況,關注學生的行為動態並根據出現的行為習慣問題,及時商討出教育的方法。這樣由家長、班主任、科任老師合力形成一張網的模式全方位指導就可以更全面細致地培養該班日常行為習慣。促進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的養成和鞏固。
五、嚴格訓練、持之以恆
日常行為習慣本來就是很繁冗的,從小學生的一坐一站到灑水掃地,從課前靜息到排隊放學,每一個動作都是細小繁雜的。而且,一年級小學生中年齡最小,注意時間最短,平均只有15分鍾,所以這就決定了對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嚴格訓練,持之以恆。
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小不中年齡最小,可塑性也最強。他們剛入學時的行為習慣就像一棵幼苗重未經過修剪,枝枝杈杈全長在上面,而現在要對他們時行訓練,也就是一個逐步修剪的過程,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三年、五年以至更久,必須積日累月地練,練到非常熟,再也丟不了。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融三尺,變非一日之暖」。「對他們進行有意識的訓練,並逐步變成他們有意識的行動,在所復的操練中完善和鞏固,真正將其內化到他們身上。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中途停頓,懈怠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以前養成的良好日常行為習慣也會化為烏有。班主任要隨時提醒鼓勵他們,為讓他們有持之以恆的決心,班主任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持之以恆做事的例子來激勵他們。如:「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0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整整60年。」讓學生從這些名人身上堅定自己堅持訓練日常行為習慣,並持之以恆的決心。
綜合以上論述,一年級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托爾斯泰說:「好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天才,壞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囚徒。」所以,為人師者一定要從各個方面採取指施,逐步培養一年級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❻ 如何對一年級小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拿破崙.希爾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是呀,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更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習慣的好壞,不但影響孩子的生活、性格、行為等,還直接關繫到學習和工作的成功與否,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將來。因此,本學期我把班級工作的重點落實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上,在「細、實、活」上下功夫,力求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起點要低
一年級的學生,只有六、七歲,他們年齡小,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差,沒受過正規的教育訓練。再加上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長輩寵愛有加,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有的甚至刁鑽任性。這時,教育切不可太心急。欲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耐心,對學生所設定的目標要求起點低,教師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承受、掌握情況,學生才能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步步走好。也才能樹立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自信心。如剛入學時,學生還不懂得怎麼做作業,為了克服學生對做作業的畏難情緒,為以後養成良好作業習慣打下基礎,我布置較少的作業;在課堂上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做作業;並只提兩個小要求:做作業時一不講話,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認真做作業的好孩子。要求低學生很容易就獲得了滿足感、成就感。這個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這樣為學習設置台階,使其不斷進步。
二、要求要細
一年級學生,天真活潑,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夠,也把握不好尺度。為此,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習慣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籠統,要細,要實,要學生一聽就懂,知道做法,操作性強。如要求學生上課要專心聽講,那到底怎樣做是專心聽講呢?我就編了一首兒歌「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老師,小小手舉起來,不亂說,不亂動,不亂站,這樣上課真正好」。有時學生上課開小差了,做小動作了,隨便講話等,教師一說兒歌前半句,學生馬上接著說後半句,既是復習了上課聽講常規,又有效地提醒、督促了不守紀律的孩子。
三、訓練要嚴
提出了一些細小的要求,如果不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等於是空話一句。而且訓練要嚴格,要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就要求學生上學見到老師都要打招呼。如果有人不打招呼,我絕不姑息,非得請他打過招呼才罷休。再如,為了強化學生的排隊紀律,要求學生做到「靜、齊、快」,每次排隊時,我都從一數到十,告訴學生這就是排隊的時間,必須在這段時間里排到指定的位置,不能拖拖拉拉,而且不說話、不推人、拉人,人站正、隊排直。如果有一位學生沒做到,就重排,不管重排幾次直到符合要求為止。雖然剛開始時花時多,但這樣幾次三番強化教育,行為要求已深入學生心田,並化為自覺行為,良好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檢查要勤
小學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現循環往復的現象。因此,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檢查是督促學生長久做好一項事情的良方。因此,平時我對於提出的要求勤於檢查。採用定時檢查和不定時檢查相結合,普查和抽查相結合。良好習慣的培養涉及的內容很多,有學習習慣的培養、有行為習慣的培養,有勞動習慣的培養,有文明習慣的培養,有衛生習慣的培養等等,如果這么多的內容都由老師來檢查的話是不現實的,時間也不允許。為此,平時我大膽任用小幹部,並明確分工職責,每位小幹部負責檢查一個項目,如衛生委員負責檢查每位學生的指甲以及手帕,勞動委員負責檢查每天班級的值日工作和環境衛生情況,課間偵察員負責課間紀律,體育委員負責檢查眼保健操,班長、副班長負責檢查聽到鈴聲響到正式上課前的紀律,學習委員負責檢查課前准備等。這樣採用教師查和小幹部查相結合,既鍛煉了小幹部,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檢查結果做好記錄,及時通報,便於適時評價和前後對比。
五、評價要快
每個人都急於想知道自己通過努力所做的事會得到人們怎樣的評價,一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為了迎合學生的這種心理,在訓練、檢查過程中細心觀察、記錄典型情況。好的、進步的及時表揚。表揚方式多樣,可以是一種贊許的微笑,一次親昵的撫摸,一句由衷的贊養,敲一個表揚章,送一顆小紅星,貼一張小照片等,可以是當眾表揚,也可以是單獨表揚;不好的、退步的及時提醒。提醒方式也很多:可以是自身示範,可以是談心教育,可以是榜樣學習,總之要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信心。記得學生剛開始做值日時,地總掃不幹凈,桌椅總排不整齊。只要學生做了,我就表揚他們,毫不吝嗇。即使是很不滿意的地方,也用委婉的話語,希望的語言提出,保護學生對勞動的熱情,在不斷的激勵中學生勞動越來越積極,打掃情況也越來越如意。
六、示範要多
一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對小學生活充滿好奇,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有時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而教育學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示範。示範的形式也很多:可以是教師自身的示範,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如要求學生每天佩戴好校徽,教師自己首先要每天佩戴好;可以是身邊學生的示範,就是樹立身邊的榜樣,如有的學生讀書姿勢正確,眼睛看好書本,聲音響亮,我就請這些學生當小老師,當眾讀,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還可以是典型人物的示範、典型人物有名人、有英雄人物、有普通人、有童話故事中的小動物等,他們都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便於學習,激發興趣,常以生動形象的故事形式給學生講解示範。
七、幫助要實
學生是一個個的個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當然習慣方面的差異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對一些習慣不好的,要尋找原因多加幫助。可以通過教師的耐心教育,父母的行為指點,學生的榜樣熏陶來培養,想方設法,使其上進。如我班有幾位同學聽課習慣差,上課自控能力差,絲毫坐不定,亂叫亂動,不但自己學不好,還影響別人。通過與其父母接觸,知道促使其養成這一不良習慣的原因有二:一是幼兒園上的是新村幼兒園學前教育不正規,自由散漫慣了;二是父母寵愛,認為好動是天性,縱容他。為此,密切與其父母聯系,要求在家注意培養其靜心做事的習慣。為其設立一個獨立安靜的小房間;做功課時不允許做做玩玩說說;平時在家讓其多進行下棋、畫畫、寫字等安靜的活動。同時,在校安排其坐在教室前面,盡量少受干擾;上課作業多督促,多給他們發言機會,並在座位周圍安排好同學去經常督促他們;及時鼓勵。通過多種方法的幫助,他們有了較大的進步,習慣較以前有所好轉。
八、聯系要密切
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光學校注重而家長不配合的話,那是很難取得實效的。而家長有的因為沒有比較,對學生的習慣的現狀不能正確地認識,因此,教師要及時地與家長聯系,反映孩子在習慣培養方面的情況,特別是存在的問題、不足等。這樣,有的放矢,雙管其下地注重培養,必將比任其自由發展效果要顯著得多。
我深知,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將常抓不懈。
❼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怎麼培養好習慣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為了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一、課前預習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備無患的好,孩子的學習也一樣。剛上一年級孩子都非常激動,迫不及待想要學習新的知識。在這一時期父母應該手把手地教會孩子怎麼在老師講課之前預習課本。通讀課文了解即將要學的大概內容,並嘗試自己理解內容,遇到哪裡不會的重點標記下來,上課時重點聽講。
學習知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反復幾輪下來,相信孩子能夠掌握全部的知識點,也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