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 9加幾時間: 2009年08月18日 作者:佚名 來源:網路 4232人正在討論相關問題 一、說教材我的說課內容是「9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1、認知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3、情感目標: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二、說教法學法: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並力求體現以下幾點: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2、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三、總體設計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朋友們,四月份是我校的體育節,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看,比賽開始了,運動場上多熱鬧哇(出示課件一——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著跳繩、踢毽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台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准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課件二)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准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第二個環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驟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贊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在交流過程當中,學生探討出的方法有很多種,思維比較凌亂。可能出現的情況有:(課件三)(1)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2)先數箱子里的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3)9和4合起來是13(4)先拿一盒放進箱子里,補足十,再想「10+3=13」教師引導學生將第四種方法的思維過程用下圖表示出來,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9 + 4 = 13 (課件四)1 310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第二個步驟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設計了一個比賽環節: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得多,並給予獎勵。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9 + 3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9 + 7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第三個步驟是歸納演算法,鞏固記憶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結「湊十法」算理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再讓學生回憶幾加幾湊成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從3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課件五)9 + 3 = 121 210第二種是從9根裡面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9 + 3 = 122 710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課件六)9 + 7 = 16 或 9 + 3 = 121 6 2 710 10這里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數」,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3)鞏固新知,尋找規律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游戲,將9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發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從而引出課題「9加幾」,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讓學生計算出9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課件七)9+1=10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我安排了兩個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色彩鮮艷的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課件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個練習是根據圖意填寫算式。這道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先讓學生弄清楚畫中的內容,再讓同桌互相討論提出問題。可以自己選擇計算出蜜蜂的只數或鮮花的朵數。在計算鮮花的朵數時,學生可能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給予肯定;在計算蜜蜂的只數時,學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顏色分類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學生計算正確的同時,也要表揚他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並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5)全課小結,完善新知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學會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進行評價時,我會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以上是我對「9加幾」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2. 小學數學 北師大版 一年級《一共有多少》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1、說課內容: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北師大第四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數學運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自身的經驗積累對學習本節知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3、學生分析: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加法應該都有比較簡單的認識,因為加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數學運算方法,學生對此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因此對於這節課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經驗不同,每個同學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差別,因此我會顧及到每個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溝通能力以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目標:
(1)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3)在會讀會寫加法算式、感悟把兩個數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
5、 教學重難點:感知加法的意義,以及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6、 教法:本節課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為背景,引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實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根據之前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用數字來表示這些符號,進而進行加法的學習,最後請同學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並列出算式,使學生更加深化對加法的學習。採用「情景學習——解決問題 拓展思維——課外延伸」的教學方法。
7、學法:新課程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方法,但是根據一年級學生的情況,在注重學生主體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不斷引導。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行本節課的學習。
8、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初步感知加法
先給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開始本節課的學習。「去商店買東西,買了一塊橡皮兩毛錢,一支鉛筆一毛錢,我應該給老闆多少錢?」通過這樣簡單而又經常碰到的問題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並且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並請學生舉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關加法的例子。
第二個環節:進一步感知加法運算,明白加法的含義
學生會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生活中的實物,小組合作交流,一個學生舉例子,其他同學用小棒或者小圓片擺出相應的樣子,學生就會明白加法就是兩個數合在一起,並通過數數得出答案。
第三個環節:會用數字進行加法運算,學會正確讀、寫、使用「+」
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會用符號代替實物,用數字代替符號,因此在擺小圓片的基礎上請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怎樣用數字和「+」來表示一個數學算式。
第四個環節:看圖示能正確列出算式,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列
看到圖示,學生基本會正確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於角度不一樣列的算式也不一樣,但是都應該值得肯定。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並說出你為什麼這樣列。
第五個環節:鞏固練習、課外延伸
根據課本上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最後請學生列舉平時遇到的有關加法的問題,並列舉算式說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以上是我對《一共有多少》這節課的認識和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學生明白數學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3.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有幾瓶牛奶》說課稿
在座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很高興能和各位老師一同研討、一同學習。我們本節課的教研主題是:體會演算法多樣化,指導優化演算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72頁、73頁的《有幾瓶牛奶》。
經過我們幾位教師的研討,對本節課的教學背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幾瓶牛奶」的情境活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階段。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⑴根據生活情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以供學生進行思考。⑵呈現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幾種思考方法。⑶直接對進位加法的算式進行計算,以作為鞏固練習。學好這部分知識將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20以內的數及其運算的經驗,他們喜歡從身邊的事例中學習數學。通過前面的數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十進制。但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盡可能地安排擺一擺、數一數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算理,優化演算法。
根據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學生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理解「湊十」方法的簡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增進對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立為:滲透轉化思想,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優化演算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理念,教師將採用「引導——探究——發展」這一教學方式組織教與學的活動。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動態的、多元的評價方式,同時注重以多媒體課件和多種學具為憑借,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基於以上理解,我們將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數學課程標准》倡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上課伊始,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給淘淘介紹有營養的食品」的學習情境,課件適時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兩盒牛奶的數量提出問題,從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幾的數學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環節:探究演算法,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第一步是指導列式。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畫面中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匯報時,教師適時引導、評價。
第二步是探索演算法。《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演算法的過程中,先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小棒或圓片代表兩盒牛奶擺一擺,說一說,或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並把自己的方法說給同桌聽。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巡視,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然後,學生自由匯報演算法,全班交流演算法。這里先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不斷優化完善自己的演算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湊十法」,使學生發現幾種演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這種演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